admin
時間:2024-02-09 15:40:3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每一個孩子在身上都能夠找到父母的影子,孩子的性格雖然主要來自于父母的遺傳基因,但通過后天的培養,仍然可以塑造出良好的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你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會成就什么樣的人生,主要就在于現在把他培養成什么樣的性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每一個孩子在身上都能夠找到父母的影子,孩子的性格雖然主要來自于父母的遺傳基因,但通過后天的培養,仍然可以塑造出良好的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你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會成就什么樣的人生,主要就在于現在把他培養成什么樣的性格。
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0-3歲,是孩子主性格的萌芽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一直在模仿身邊的人,逐漸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孩子們的眼中,父母就是他們的老師,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語言習慣、行為習慣等。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再這么干,就打你了!”孩子也會把這種語言和行為應用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所以,原生家庭對于孩子的影響還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4-6歲,是孩子主性格的形成階段。這個時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因為主性格在后天是很難改變的。
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習慣逐漸萌芽,除了語言和行為,他還會模仿父母的思維習慣。如果你很有時間觀念,孩子也會有時間觀念;如果你很勤奮努力,孩子也會勤奮努力。
孩子自己不會篩選父母表現出的性格信息,父母給好的就吸收好的,父母給壞的就吸收壞的。
很多時候,連父母都意識不到,自己什么時候讓孩子養成了某種性格習慣。
7-11歲,是孩子副性格的萌芽階段。孩子的原生家庭轉移到了學校,由于老師、同學和書本知識的影響,會對孩子的主性格產生牽引,慢慢產生出副性格。但是,副性格還是圍繞主性格發展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叛逆,會比較暴躁、愛發脾氣,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顯得很重要。
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應該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但也要制定規則并進行積極正確的指導。
12-18歲,是孩子副性格的形成階段。這個階段就是常說的“青春期”,孩子的副性格逐漸成型,他們擁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因此很容易與家長、老師的觀念相沖突,這就是所謂的“叛逆”。
網絡上經常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殺、弒母等事件,這是因為孩子的主性格和副性格產生了矛盾,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而父母的不理解也一直在推波助瀾。
此時孩子正處于矛盾的狀態,和諧良好的家庭氛圍與環境變得尤為重要,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等各種變化,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就是一方沃土,在這里生長的孩子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父母要能接受孩子的平庸,不要給孩子超出能力范圍的壓力,更不要隨意指責、打罵孩子。
父母切記,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抱怨,要表現出彼此的愛。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的獨立,既包括日常生活的獨立,又包括精神生活的獨立。
讓孩子做自己,關鍵是父母不要由著自己的性格來掌控他們。
孩子的成長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父母要做的就是良好的溝通與合理的控制。
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時間,并養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己的習慣,能夠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痹诤⒆有愿裥纬傻年P鍵時期,父母的良好教育能夠讓他們形成一個健全且優秀的人格,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順暢。
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0-3歲,是孩子主性格的萌芽階段。
這個時期的孩子一直在模仿身邊的人,逐漸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孩子們的眼中,父母就是他們的老師,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語言習慣、行為習慣等。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再這么干,就打你了!”孩子也會把這種語言和行為應用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所以,原生家庭對于孩子的影響還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4-6歲,是孩子主性格的形成階段。
這個時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因為主性格在后天是很難改變的。
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習慣逐漸萌芽,除了語言和行為,他還會模仿父母的思維習慣。如果你很有時間觀念,孩子也會有時間觀念;如果你很勤奮努力,孩子也會勤奮努力。
孩子自己不會篩選父母表現出的性格信息,父母給好的就吸收好的,父母給壞的就吸收壞的。
很多時候,連父母都意識不到,自己什么時候讓孩子養成了某種性格習慣。
7-11歲,是孩子副性格的萌芽階段。
孩子的原生家庭轉移到了學校,由于老師、同學和書本知識的影響,會對孩子的主性格產生牽引,慢慢產生出副性格。但是,副性格還是圍繞主性格發展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叛逆,會比較暴躁、愛發脾氣,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顯得很重要。
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應該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但也要制定規則并進行積極正確的指導。
12-18歲,是孩子副性格的形成階段。
這個階段就是常說的“青春期”,孩子的副性格逐漸成型,他們擁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因此很容易與家長、老師的觀念相沖突,這就是所謂的“叛逆”。
網絡上經常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殺、弒母等事件,這是因為孩子的主性格和副性格產生了矛盾,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而父母的不理解也一直在推波助瀾。
此時孩子正處于矛盾的狀態,和諧良好的家庭氛圍與環境變得尤為重要,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等各種變化,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就是一方沃土,在這里生長的孩子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父母要能接受孩子的平庸,不要給孩子超出能力范圍的壓力,更不要隨意指責、打罵孩子。
父母切記,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抱怨,要表現出彼此的愛。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的獨立,既包括日常生活的獨立,又包括精神生活的獨立。
讓孩子做自己,關鍵是父母不要由著自己的性格來掌控他們。
孩子的成長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父母要做的就是良好的溝通與合理的控制。
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時間,并養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己的習慣,能夠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痹诤⒆有愿裥纬傻年P鍵時期,父母的良好教育能夠讓他們形成一個健全且優秀的人格,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順暢。
你好,我是一名蒙氏老師,很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接下來,我會先回答,性格安靜是否真的容易受欺負,再告訴大家,性格安靜的優勢有哪些?
有些家長經常會向我咨詢,其中有一位家長就說:“我家孩子性格特別內向,大多時候都喜歡自己安靜待著,家里來了客人就躲在角落里,也不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受了其他小朋友欺負的時候也不會講話,這可怎么辦呢?”。
其實,每個孩子已出生就帶有自己的氣質,有些孩子天生活潑外向,有些則情緒平和安靜,大部分家長都會覺得性格外向活潑的孩子會更占優勢,往后的人生也更加順遂,但其實這只是人們一廂情愿的想法而已。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世界上約有1/3~1/2的人是內向性格。人的性格天生就有外向、內向之別,但并無優劣之分,無論哪種特質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就像題主說的一樣,他擔心自己的孩子性格安靜會被欺負,那么,性格安靜的孩子真的就容易被欺負嗎?
性格內向是一個人的特點,并不是弱點。喜歡安靜獨處,并不代表孩子軟弱,沒有思想和原則,父母要學會平等地看待自己孩子,不要覺得他性格內向,就把他當成弱者。
把孩子當成弱者其實是對孩子的否定,而一旦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簽,孩子就會被這樣的標簽影響,真的變成弱者。
我認為,孩子會不會容易受欺負,關鍵在于父母的教育。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多細致,生怕磕到碰到,總把孩子放在安全范圍內,使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容易受欺負,是因為孩子習慣找我們來解決問題了,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了,立馬哭著找媽媽,和其他小朋友有爭執了,也馬上找爸爸,那么,孩子就無法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家長包辦太多,保護太多容易讓孩子一碰到問題就習慣站到父母的身后,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力量解決問題。
所以,建議所有的父母都應該保持好心態,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獨立能力的人,富有愛心的人,愿意幫助別人的人,能夠對別人有用的人,并且能力保護自己的人,那么,孩子是不會受到欺負的。
另外,我們不要低估了性格安靜帶來的絕對優勢。
性格安靜的孩子有哪些好處?1、專注力更強
瑞士的心理學家榮格曾經在《心理類型》一書中寫道:內向的人會受到內心的思考與感受,他們更加專注于他們理解的周圍事物的意義。
如果你們認真觀察安靜內向的孩子,你會發現,不喜好動的他們往往具有極高的專注力,在沒有人打擾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全情投入。
美國學者琳達·西爾弗曼,也曾對社會英才做了一個將近30年的研究發現,結果顯示:那些IQ越高的人,其內向型性格的傾向越明顯,在一群成功者當中,有將近70%的人屬于內向性格。異乎常人的專注,是一個成功人士必備的要素。
2、觀察能力更強
安靜的孩子大多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們的興趣點更多是在探索外部的環境,他們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也會細心觀察周圍的一切。
超過80%喜歡安靜孩子都是觀察力極強的孩子,常常能夠注意到容易被大人忽視的細節。
甘地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性格內向安靜,但并不妨礙他成為一位杰出的領導人。
3、極具創作力
愛因斯坦說:"創造性思維是受到單調的平靜生活和寂寞所刺激得來的"。
喜歡安靜的孩子,更懂得和自己相處,安靜獨處的環境,能使他們感覺到放松,更能激發孩子內在的靈感和潛能,對于大腦創造性思維的擴散極具意義。
4、更具有同理心
盡管安靜的孩子,不喜歡玩鬧,并且話也不多,但他們卻更細心,情感也比較細膩,比其他類型的孩子更具同理心。
共情能力強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天賦,少多多聽,能讓他們更理解他人,能夠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
所以,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意識到,孩子性格安靜,是一件好事,聰明的父母會科學利用孩子的性格特質來培養孩子。
作為父母,應該怎么做?1、學會理解和尊重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所不同,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無論哪種性格特質,都沒有優劣之分。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針對孩子的性格特質進行幫助和引導,激發孩子挖掘自己的潛能,實現孩子的價值。
2、科學引導孩子與他人交流
性格安靜的孩子大多比較含蓄,但并不是不愿去和別人交流溝通,他們只是不愿意將時間放在缺乏興趣的事情上面。
如果是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他們也能快速的容易,與他人交流。那么,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點,給創造交流的機會,幫助孩子融入群體。
3、給予鼓勵和表揚
在孩子拒絕加入群體活動中時,父母不要對孩子進行呵斥,我們要給予孩子適應的時間,讓孩子在觀察適應中產生實踐的欲望。
并鼓勵他們去加入,多用一些啟發性的語言,最好是親身示范,鼓勵并帶領孩子參與其中,責罵和批評只會讓孩子更不知所措哦。
總結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我們應當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而不是強迫改變孩子,學會積極地挖掘孩子內在的天賦,才是明智父母的做法。
我是Elva,0-3歲蒙特梭利老師,邊工作,邊分享蒙氏育兒理念及方法,和家長、老師們一起解答育兒過程中的疑難困惑。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點贊、評論、轉發和分享。
現在離婚的個案不在少數,所以有些孩子不得已成了單親。
班上有兩孩子是單親的,兩個都是女孩。一個女孩的爸爸離異兩年后就有了阿姨,一個是爸爸一個人在拉扯著。
家里有了阿姨的女孩性格犟,一言不合就動粗,“啪啪啪”不管男女,只要招惹到她,她先揍了你再說。而她父親卻一直堅持說她女兒在家半點不出聲。我與女孩爸爸探討“平時你女兒在家有沒說粗言爛語?如果說了,你怎么教育孩子?”女孩爸爸竟然告訴我,打到她認錯為止。我想,女孩打人,或許是模仿到大人的了。
而且,女孩有“討好”的性格。要是看見大人沒有笑容,好像就覺得自己做錯了,自己一個人一聲不吭。
另一個女孩則是有點軟弱的樣子。她爸爸一直對孩子說,她媽媽是去工作了?;蛘呙利惖闹e言讓女孩覺得自己對媽媽還有幻想。不過,一直的欺騙,讓女孩對爸爸不放心,她怕自己一眨眼爸爸會像媽媽一樣去工作一直不回家。因為每次女孩來幼兒園,總會哭聲震天。
我理解不了離異家庭里他們如何與孩子“溝通關于離異的問題”,但是,我希望他們能好好把孩子養育好。我更希望,即便是大人不一起了,也不要剝奪另一方探望孩子的自由。畢竟大人的事,讓孩子受傷已經很無奈了,如果因為大人的情緒而讓孩子二度受罪,我覺得這樣不好。
認真看題主描述,一個活波靈動習慣于?!百嚻ぁ钡亩昙墝W生躍然紙上,但一個過于好脾氣的媽媽也如影隨形。
從題主的描述和我自己觀察到的一些實際案例,再結合有關家庭教育的相關理論分析,針對題主的問題,我提供幾點建議供參考:
1,溺愛養育、過度滿足造成的必然現象。
小學二年級就有了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是典型的在之前過于溺愛了。也許家長自己不認可,這也正常,一般溺愛孩子者都不會坦誠自己對孩子溺愛的。
現在物質富裕了,孩子的欲望滿足得過于容易,太過于輕易得到的東西一般不容易得到珍惜,尤其小孩子。所以在小孩子的成長之初期,教育界提出一個延遲滿足的說法。
我記得小女在五六歲之際,喜歡上了《巴啦啦小魔仙》的漫畫書,非常喜歡,我答應她可以買,但是要掙到多少分可以買一本。我們一起把平時做的事情分作十項,每一項完成得好可以得到三分或者五分,完成的程度越好得分越高,不做就沒分。就這樣我們大約買了十幾本,后來這個游戲有點累了,就想出來新的游戲,最后把整套的《巴啦啦小魔仙》都買回來了。每買一本,她都看的愛不釋手,非常珍惜,因為一是喜歡,而是每一本書都有她的很大付出,付出之后有收獲這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小孩子比較純真,家長再提點她一下,更懂得珍惜。
2,任何一種教育方法的效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見效特別快的方法失效也快。
鼓勵也好、表揚也好、獎勵也好,都要真誠有度,不可空洞或者難以達到。所有的這些方法都是一個目的,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和好態度,培養他正向積極的價值觀。
孩子的習慣在年齡越小的時候越容易養成,隨著年齡的長大,他必定形成一定的習慣,要想增加一樣習慣,必定舍棄一樣習慣,好習慣是受到拘束的,隨意的習慣是很容易的,人一般都是習慣于做容易的事情。所以家長要有一個恒定的習慣和態度。孩子的習慣有賴于家長的習慣和態度。
3,愛吃愛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十歲的孩子愛吃愛玩是本性,學習本身也可以化為一種游戲。家長可以把作業通過一些事前的安排促使孩子去做,用玩和吃做為誘餌或者說做獎勵推動他去做,做到了就一定兌現,做不到就一定不能兌現。這只是原則,具體的做法家長還要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斟酌。
4,家長要反思自己的問題,這個年齡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有點責任感。
這種責任感不是說教,而是引導去做。一是家長表現出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責任的體現,孩子的工作就是學習),耳濡目染對孩子是一種熏陶。有點家長總是當著孩子的面抱怨自己的工作、還抱怨孩子的作業多、壓力大,這種負面的影響也是耳濡目染的。二是引導孩分擔一點小家務,一個人在付出之后得到他人認可贊賞的時候感覺是非常好的,這種認可和贊賞是真正的激勵。
5,家長思想盡可能地能和孩子同步,學會換位思考還能再換回來。
說到動粗,孩子表現出來的懵,是因為孩子的思想和家長的思想不能同步造成的。這就更需要家長自我反思了。
如果能把這五點想明白了,孩子怎么教育家長應該心中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先自我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長。
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若水:專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長等,專注悟空問答。歡迎關注!
古希臘哲學家亞歷士多德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獲一種命運。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無數的行為活動中凸顯其性格的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中的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p>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作為父母,應尊重順應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作為父母,不能控制孩子,也不能讓孩子控制父母。要想孩子性格好,父母首先應該清楚: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養教育孩子既是義務,也是責任;沒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權力。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傾聽,學會尊重,讓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要給孩子做好表率。父母也不能做口頭上的發號施令者,而是參與到孩子具體的學習生活活動當中去,和孩子一起做事,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起分享。
學校教育是知識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為孩子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受玩小動作,孩子做事粗心大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做事、做作業拖拉,孩子的日常學習活動中專注度不高等,都是客觀而真實的存在著。什么是好學校?悅納自己的就是好學校。什么是好校長?有辦學思想的校長就是好校長。什么是好老師?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的老師就是好老師。我們每個人高矮不一、美丑不等、各有所長、五光十色、甚至千奇百怪,一個好的學校就是絕不大驚小怪,無論怎樣,都統統接納。這就是教育的意義,這就是教育的內涵;這就是校長的擔當,這就是老師的作為。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無論是家長、校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是既能享受得了幸福,也能擔負得起苦難。良好的教育,并不會幫我們免除人生的苦痛,但可以決定我們的態度,教得我們應對的方法,直面所有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結果。假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培養孩子的性格上,如此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相信,未來的孩子,性格上一定是堅毅的孩子,一定是果敢的孩子,一定是規矩的孩子,一定是自有作為有擔當的孩子,一定是既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孩子,一定是寵辱不驚的孩子。
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圖片來自網絡,聯系必刪。)
若水---2019年7月22日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