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15 01:08:0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任性愛發脾氣的孩子應該如何教導呢?
小孩子總愛哭鬧讓許多的家長們都感到很糾結,平時更是說一不二,從來都是說什么就是什么,稍有不順心就開始發脾氣,甚至打人。
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下如何教育任性的孩子們吧!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8歲的孩子大都學會使用以下的四種“絕招”。
絕招一:哭鬧
為了實現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不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額”完成“任務”。
絕招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愛的,當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樣東西時,沒有幾個父母抵擋得住他的溫柔進攻。
絕招三:死纏爛打
“持久戰”的理論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來讓父母答應他的要求,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絕招四:賭氣噘嘴、打人、不說話、摔東西、不吃飯……
孩子賭氣的時間,一般持續得較長,因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戰的秘訣,沒耐心的父母只好舉手投降。
父母“應戰”只宜智取
粗暴地對待孩子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拒絕孩子需要以下5大應對之策。
第一:攻心為上
父母首先要有良好而堅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認為拒絕孩子會造成傷害,相反,這恰恰是對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養一個棒孩子,那么面對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堅決地說“不”,不能有絲毫心軟。
第二:以退為進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個不能給他的東西時,媽媽可以這樣說:“這是媽媽的,媽媽現在不用,可以給你玩一下,不過明天你就得還給媽媽?!比缓笠酝藶檫M——第二天提醒孩子:“寶寶,把東西還給媽媽,以后想要的時候再跟媽媽說?!?/p>
第三:預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所以一定要給他定個規矩,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規矩處理。比如和孩子約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須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餐,才能準時送你去幼兒園。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棄早餐,因為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一旦孩子賴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訴他:對不起,寶寶,我們有約在先,不能隨意破壞。
第四:說一不二
對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揚”?!跋纫趾髶P”的做法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好“欺負”,從而無理要求越來越多,“級別”越來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產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因此,拒絕孩子,一定要從一而終。
第五:“戰后”要善后
父母對孩子說“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釋拒絕的理由,讓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絕孩子而不給他被拒絕的理由,會讓他覺得受了委屈,甚至產生焦慮、恐懼、煩躁不安和悲憤絕望的心理。
雖然這種解釋孩子不一定聽得懂,但是至少能讓他明白:父母拒絕他是有理由的。
總結:
孩子們任性父母不可一味的慣著,針對不同的情況找出不同的應對方法,希望以上的小文章對于父母來說有所幫助!
小孩子不聽話,動不動就大哭,就是沒有好好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內心世界真正的想法,也就是他為什么哭,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再和孩子交流。
很多時候,孩子一不聽話,我們就無法靜下來心來和孩子溝通,溝通不到位,傾聽不到孩子真正的想法,怎么可能和孩子能好好交流呢?
就如,孩子睡覺。我家孩子到了睡覺時間,就會無緣無故的鬧騰,特別的粘我,甚至還會哭鬧。這時要是真的不懂孩子,不了解孩子內心,就會對她發火,或許還會生氣不理孩子,讓他自己鬧。
相反,要是懂孩子,平時也都愿意傾聽孩子的想法。就知道他其實是想睡覺,而不是真正想哭,想鬧騰,故意惹家長。而是孩子真累了,需要休息。
知道他想休息,那就知道應對了吧。媽媽知道他累了。想睡了,我們去休息吧?說到孩子心里去了,他肯定也就不在鬧騰。假設都沒有弄明白孩子為什么哭,怎么才能找到問題,把話說到孩子的心里去。
不懂傾聽孩子的內心,不懂孩子真正需求的家長,怎么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孩子需要我們懂他,懂他的內心,懂他的各種需求。想要做個好父母,就要學會傾聽,就要懂孩子。
一些嬰幼兒性格比較倔強,喜歡撒嬌或者發脾氣的居多,這跟不良習慣和教養有關。三歲寶寶情緒波動較大易哭鬧,可能是由于某些愿望不能滿足,心里不痛快所致。家長朋友應該多安慰孩子,從心理上關心孩子,耐心教導他從正面懂得一些道理,慢慢就會好的。
孩子四歲半,一遇到批評就知道哭,這樣的狀態,只能說喜憂參半,為什么這么說呢?
孩子會哭是好事哭是情緒宣泄的一種最自然的方式,當人感覺到壓力、沮喪、屈辱、失望、挫敗等感受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用哭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從這種低落的情緒中逐漸釋放出來,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天性是一樣的。
孩子會哭,說明孩子的情緒還沒有麻木,至少對你的批評是有響應的,如果一個孩子在面對你的批評的時候,表現的無動于衷、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那將意味著孩子和你之間已經進入情感的冰凍期,孩子跟你有著很強的情感隔閡和心理障礙,在長時間無法排解的情況下,選擇用無視你的方式來對待你的批評,這樣的狀態才是最恐怖的。
所以,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哭,說明孩子的心智還算正常,對你仍然有情感依戀,還有得救。
只會用哭來解決,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有負面影響雖然孩子會哭是好事,但是只會哭的做法,對孩子的情感、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
總是喜歡哭的孩子,通常存在以下這些問題。
一、膽小怕事
這類孩子,被批評的多了,總擔心做錯事,做事謹小慎微,不敢嘗試,也不敢爭取權益和機會,表現出膽小怕事的特點。
二、不善于表達
之所以選擇哭,是因為孩子找不到其他宣泄或者溝通的方式,不管因為什么原因,孩子缺少表達的機會,漸漸變得不會表達了。
三、性格過于溫順,容易吃虧
不會采用其他方式來表達情緒、只會哭的孩子,往往性格很溫順。我們家大寶小時候就是這樣情況,孩子年幼的時候,我們不懂得如何進行有效的教育,對女兒說教、訓斥比較多,孩子也是一批評就哭的特點,而且性格特別溫順,跟孩子之間起了沖突,從來不會還手反擊,只是一味的承受,令我們苦惱不已。
孩子稍大一點后,我們調整了一些策略,盡量不說教、批評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性情變得越來越活潑,話語也多了,遇到挑戰和沖突的時候,變得敢于直接面對了。
為什么孩子會出現一批評就哭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大多數根源都在父母和家庭教育環境上面,出現這樣的問題,多半是家長存在以下幾類情況。
一、喜歡對孩子說教講道理
這類家長,多半不懂得以身作則的道理,只喜歡對孩子進行枯燥的說教,說的多了,不耐煩了,就容易對孩子發脾氣。
二、性格急躁,行為方式粗暴
有些家長,個人修養不足,性情暴躁,脾氣不好,喜歡對孩子遷怒,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這樣的做法,讓孩子覺得特別的委屈,而又無處申訴。
三、對孩子的期望要求太高
這類家長,對孩子有著很高的期望目標,要求高,管理嚴格,定了很多規矩,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對孩子進行打罵訓斥。
四、喜歡居高臨下對孩子,不愿意平等溝通
孩子也是人,需要平等的對待,但是有一些家長,自認為我是父母,是我生養了你,我怎么說你、批評你、罵你都不為過,這樣一種不平等的交流溝通方式,容易令孩子沮喪。
父母可以怎么做?孩子能哭,說明還不算晚,亡羊補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變。
一、學會暫停的技能
當你想要發火、批評孩子的時候,嘗試克制自己的情緒,離開孩子,讓自己情緒平復下來之后,再找孩子進行溝通。
二、調整心理預期
四五歲的孩子,無論多么優秀,其表現出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作為家長,不要抱著太高的期望和要求,減少給孩子的壓力,降低預期,自己也會更輕松一些。
三、別在批評了
當批評這種手段失去效果的時候,你再使用就沒有意義了。只會引起反感,因此,放棄批評和說教吧。
四、跟孩子探討出了什么問題
對于孩子的行為,如果確實出現錯誤或者不符合預期的情況,家長可以跟孩子就事論事的討論,哪里不對,可以怎么做,會有什么影響,讓孩子參與到思考的過程,讓孩子自己去意識到應該怎么做。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咨詢或討論。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謝謝!孩子脾氣大、唱反調,可能到了幼兒的叛逆期。孩子到了叛逆期,他們總想和大人頂著干,凡事總說個“不”,以此來引起大人的注意,得到大人的認可。
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長盡量少用命令控制的語言、語氣,要以商量的語言和孩子一起活動。比如讓孩子穿衣服的時候,應該和孩子說,寶寶想去上學,應該先怎么辦呀,寶寶自己穿衣服呢?還是要媽媽幫著你穿?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以另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讓孩子穿衣服他不穿,你就坐在飯桌前吃飯,并說:飯真香啊,真好吃。
周末的時候和孩子互換家庭角色,讓孩子扮演大人,媽媽扮演孩子,表演孩子的一些日常行為,讓孩子知道大人的辛苦,引起孩子對大人的理解。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