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幾歲會養成性格(小孩子幾歲會養成性格呢)

admin時間:2024-02-17 05:56:5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小孩子到幾歲會比較懂事了?

題主你好,我是@垚瑤媽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覺得回答之前,你需要弄清楚你內心的認為孩子懂事,是個什么標準?是能夠遵循你發出的指令來做事么?還是能熟悉一些基本的日常禮儀?

首先,我們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

你希望的孩子懂事是具體表現在哪方面?

你在你父母面前的表現又如何?

你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是什么樣?

這些細微的事情,孩子們都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我在帶我女兒的過程中,也會有因為太累而導致情緒失控的時候,也會有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后來我發現女兒慢慢也開始一不如意就會開始大吼大叫的發脾氣,甚至動手打人。發現問題后,我給女兒做了深刻的檢討,并向她道歉,約定好如果我們再發脾氣,對方要說一句暗號,只要聽見這個暗號就必須馬上停止發脾氣。

慢慢地,她一旦不小心做錯事就會馬上跑來跟我說對不起。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會保持互相尊重,我會在讓她幫我忙的時候說“請”,在她幫助我后對她說“謝謝”,外出時遇到熟人主動的打招呼等等,父母做好了榜樣,自然孩子也會跟著學。

第二,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我們現在對孩子總是關懷備至,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生怕孩子受苦或者遭遇挫折,甚至都忘記了很多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例如我女兒剛開始玩玩具會把玩具到處扔,小的時候我會幫她收拾,等她2歲半的時候,我告訴她“他已經長大了,需要玩完的玩具放回原處”,開始她不太理解,我就給她做示范,第二次的時候陪伴她一起收拾,經過幾次后,她就開始能把玩完的玩具主動收拾到指定的地方了。

學會讓孩子對我們的生活付一些責任,尤其在他有要求的時候,我女兒歲的時候要求自己洗衣服,即便最后偷偷地收回來重洗一次,也支持她用自己的方式把衣服洗完。

第三,多認同孩子。

需要一個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方式不是批評他,而是在他做對的時候認可他。例如,你想教孩子分享,就不能逼迫他分享東西給別人,如果孩子確實不想分享,你也不該批評他說:“你怎么這么自私?不愿意分享呢?”確的方式應該是在孩子主動分享的時候說:“寶貝,你做的很好哦,你這樣的行為就叫分享”。

生活中要多多給孩子正面反饋,這樣孩子就能獲得價值感,提高自身的自尊水平,最終達到自律。

總而言之,孩子沒有說非要到幾歲才會懂事,只要基本的道德和禮貌都做到,孩子就很懂事了。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的心智跟我大人一樣,也不要總跟其它家庭的孩子比,那些順從的孩子不見得家庭教育是正確的,順從不惹事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討好型人格”。所以,對于孩子來說,身心健康可能比懂事更重要。

寶寶幾個月開始清楚地叫爸爸媽媽?你家孩子是幾個月開始叫的?

每個寶寶的語言發育能力是不一樣的,而且個體差異比較大,我記得我家寶寶大概是在10個月左右開始有意識的叫媽媽,但叫的不是很清楚,7個月左右的時候可以發出“mama”這個音。

1歲半前后進入語言爆發期,這期間突然學會說很多詞語,新的詞語基本說一次他就可以重復出來,然后能說5-9個字的短句,比如:

媽媽在喝水這個是小熊我喜歡這個蝴蝶這是什么性狀的飛機在天上飛呀飛

類似這種短句,吐字也比較清楚,基本能聽懂他表達的意思,每天的話非常多,自己邊玩邊說,像個“話癆”。

寶寶的語言發育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0-8個月,前語言理解期

這個階段寶寶更多的是在吸收詞語信息,存儲在大腦里。只會一些簡單的發音,比如ma-ma,pa-pa。

9-12個月,語言理解期

孩子開始學說話,會發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偶爾還會發出物品的正確讀音。這個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清楚的叫爸爸媽媽了。

12-16個月,口語萌芽期

這個階段寶寶開始吐字,說詞,一般女寶寶學說話會比男寶寶快一些。

24-36個月,主體語法掌握期

這個階段寶寶的詞匯增加速度很快,可以理解幾百個詞,也可以聽懂一些復雜句子的意思。寶寶開始掌握語法,說話的方式開始有文法規則,和寶寶交流起來已經非常輕松了。

每個寶寶的語言發育水平受客觀因素影響比較大,所以同樣月齡的寶寶,有可能一個寶寶比另一個寶寶會說的話要多。

1、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人給寶寶的語言輸入詞匯量。

寶寶聽到的詞匯量越多,說的就越多,聽到的詞匯越豐富,說的就越豐富,比如雙語寶寶,寶寶可以同時學習母語和另外一種語言,并且不會產生混淆。

2、另外一種原因是寶寶該階段最重要的發育需求

有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大運動發育很強的孩子說話卻很晚,語言能力非常好的孩子,大運動水平卻很一般。

這時因為寶寶們的大腦更傾向于分開學習不同的技能,比如現在正努力學走路,那可能就不會有太多精力去學說話。

基于這一點,如果你的孩子說話很少,說的晚,不要擔心,不是孩子發育出現了問題,而是人家把學習技能分了輕重緩急。當然,如果孩子說話嚴重落后標準,確實需要留個心眼咨詢一下醫生。

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語言發育水平

1、父母大量的詞匯輸入

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就應該有意識的給寶寶輸入詞匯,雖然寶寶暫時聽不懂,但他能從你的動作和語氣中慢慢理解,起床、按摩、洗澡、換尿不濕等系列事情都要說給寶寶聽:寶寶,我們現在要換一個新的尿不濕啦。

2、抓住時機活學活用

當寶寶學會說一個新的詞語的時候,父母就要在生活場景中多使用這個詞,比如,寶寶學會了說桌子,接下來,父母就可以高頻率的使用桌子造句:寶寶,我們把水果放在桌子上,桌子下有個玩具,我們來用積木拼個桌子吧。

3、多使用形容詞

其實日常對話中的詞匯是比較單調的,父母要學會寫作文般的說話,讓詞匯豐富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形容詞,比如:這是個蘋果,擴充為:這是一個圓圓的,紅紅的蘋果,聞一下香香的,咬一口甜甜的。這有一朵花,擴充為:這有一朵粉色的花,好漂亮啊,好香啊。

4、真人互動好過單純聽故事

有的家人會說,既然要增加詞匯輸入,那就放故事給他們聽唄,每天放三四個小時,這其實是意義不大的,因為對于寶寶來說,可能只會有半個小時的時間是在認真聽故事,說不定還會學著說兩句,但是,時間長了,注意力就不在故事上了,大腦自動屏蔽了。

語言的目的是用來交流和表達的,所以要互動起來效果最好,父母要和孩子說話,讓孩子看到你說話時的表情、嘴型,感受你說話的音調、語氣,他才能夠更好的模仿。

5、不要強逼孩子說話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見到陌生人不太愛打招呼,不說你好,父母這時如果強迫孩子打招呼,甚至責怪孩子沒有禮貌,那可能這個孩子更討厭說“你好”這兩個字了。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先示范,說你好、謝謝、再見等禮貌用詞,在家的時候也要這么給孩子說,他就會耳濡目染,慢慢學會了。

綜上所述:孩子學習語言有客觀因素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平時家長的言傳身教,給孩子創造一個輕松愉快,豐富多彩的語言環境。

寶寶多大會聽故事,應該如何培養

寶寶的語言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寶寶為什么大發脾氣?寶寶大發脾氣時父母應該怎么做?父母的陪伴真的重要嗎?怎么培養寶寶的自我控制能力?

帶著這些問題,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請了世界各大名校的心理學家和200多位嬰幼兒,進行了一系列精彩的科學實驗,來揭示嬰幼兒在頭兩年不可思議的心理發展變化。

BBC將這些研究拍成了3集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WonderfulWorldofBabies)。

在我印象中,這也是首次,大規模地把眾多經典兒童心理學實驗搬上熒屏,讓數以千萬計的普通父母能夠意識到孩子的早期發展和“養孩子”是門科學,而且是門很“神奇”的科學。

它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能夠重新審視看待我們自己的孩子,甚至是看待我們自己的方式。

我們中國人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某種程度來講,確實是有科學依據的,唯一的問題是,這不是我們在三歲和七歲的時候袖手旁觀“看”出來的,而是做父母“做”出來的。

寶寶就像一臺不帶說明書的最復雜、最精密、最神秘的儀器,而這部紀錄片,在一定程度來講,就是送給千千萬萬新手父母的“使用說明”和“傻瓜教程”。

它不僅幫助我們“看懂”寶寶、“理解”寶寶,更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早教”,是在孩子生命中的頭幾年,做“更好的父母”,多做一些遵循科學規律的“親子互動”。

懂娃,奠定一切;早教,影響一生。

寶寶的認知發展

如果前方是懸崖,寶寶會止步嗎?

自從孩子會爬以后,帶孩子就是一件“累斷腰”的事,怕磕、怕碰、怕摔著。就算睡著了也不省心,誰家孩子沒有過翻滾下床的經歷呢?

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實驗,叫視崖實驗,可以判斷孩子是否具有“深度”知覺的能力,也就是說,是不是有能力避免從“高處跌落”之類的危險。

紀錄片的研究者也搭建了一個視覺上的“懸崖”,就像我們到各地去玩腳下是玻璃的景觀臺和玻璃棧道一樣。

我們成人知道,站在玻璃上是安全的,但是幾個月大的寶寶還意識不到這一點,面對“危險”的懸崖,他們會繼續往前爬嗎?

剛學會爬才“幾天”的哈西亞,面對前方媽媽的召喚,毫不猶豫爬了過去??磥?,哈西亞還意識不到這樣的“懸崖”可能會帶給自己“危險”。

接下來的幾位寶寶也一樣。

所有剛學會爬行的嬰兒,都有些“無視”懸崖的存在。看來,他們還沒有建立這種與注意力、記憶力有關的“高級”的認知能力。

可是,已經爬行了2周以上的寶寶,會怎么做呢?

這些有爬行經驗的寶寶,明確意識到了,面前的這個“坑”,不能踩!即使媽媽在前方召喚。

幫助我們的思維和判斷能力得到發展的一個重大里程碑,是爬行。爬行不僅促進大腦發育,大幅度鍛煉了寶寶的手眼協調和大動作能力,爬行也讓寶寶以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也學會了躲避潛在的危險。

覺得不雅觀,害怕弄臟衣服,喜歡把孩子抱在懷里而不讓孩子爬行的老一輩經驗,你還在用嗎?

藏起來的東西,寶寶會去找嗎?

寶寶思維發展的一個關鍵,在于“記憶力”。記憶力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在腦海中保持“心智圖像”的能力。

對6個月大的寶寶來講,“能看到的”,才是存在。比如眼前的這個小球,如果被蓋起來,會發生什么?

當球被遮蓋起來,蒙蒂小朋友“看不到”球時,對寶寶來講,球就“消失”了,他們對球也就失去了興趣,不會去尋找,仿佛這個球從來沒有存在過。

而10個月大的拉菲,會一把扯開這塊紅布,因為他很清晰地“記得”這個球的“圖像”,記得我剛才是在玩“球”!

拉菲之所以能夠“記得”這個球,能夠保持這個“心智圖像”,是因為,在大約8個月大時,寶寶的大腦會經歷前額皮層的生長突增,這是與記憶力相關的大腦區域,它改變了寶寶看待世界的方式。

同時,它也帶來了每位父母最熟悉的一種情緒:

分離焦慮!

從此以后,當媽媽離開房間時,媽媽的“樣子”就不會從腦海里消失,寶寶記得她,寶寶想要她回來,并哭著到處尋找,無論你是在上廁所,還是在洗澡。

現在,你還會責怪他們嗎?

好消息是,當寶寶再大一些以后,他們會發展出更好的記憶和客體永存,也就是說,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他們“看不見”媽媽,媽媽也同樣在那,不會離開自己,仍然會回來。到那個時候,他們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減少。

當然,前提是,在陪伴孩子的一天天中,你不能隨口“忽悠”他們,“媽媽一會就回來”,而又一次次地“破壞”這種信任感。

寶寶的語言發展

早期語言的差距是什么時候拉開的?

寶寶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會經歷一個語言的爆發期,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孩子今后的語言能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詞匯量大的孩子,和詞匯量小的孩子,出現了劇烈的分化。

說話多的孩子,在這半年時間,掌握的詞匯量會從200直接翻番到400以上。

研究表明,早期語言越多,未來學業表現更好,更有利于個性的塑造。有心的父母,總是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早期語言“環境”。

而你,還會不以為然,相信“貴人語遲”嗎?

多和寶寶說話,就管用嗎?

那么,父母主動多說話,就會增加孩子詞匯積累的速度嗎?

研究者為一個寶寶21個月大的家庭配置了一個新型的詞匯追蹤裝置,能夠記錄媽媽和寶寶一天中全部對話出現的詞匯。

頭一天,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小佩西說了2500個單詞。這已經非常不錯了。

隨后,研究者要求媽媽盡可能利用所有的機會,和佩西多交流。

各種聊天、講故事、講繪本、帶出去玩,這位媽媽也是拼了!

結果是什么呢?結果是這位媽媽這一天說出的詞匯量上升到了1.37萬,盡管只增加了5%,但是,寶寶的詞匯量卻從2500增加到了2800,增長了13%。

更重要的是,這位媽媽和寶寶,親子間“一來一回”的“對話”,從頭一天的738句,增加到了1022句,增加了38%!

而這種“對話”形式,對于兒童語言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答案就是這么簡單,你不需要是一個兒童發展專家,你甚至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只是和寶寶多說話,多說話,多說話,你就能在早期,為孩子的語言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怎么和寶寶說話,更有效?

對于很多媽媽來講,當媽以后,會自然而然地用一種“特殊”的語音語調來和寶寶說話,你可以叫它“寶寶語”,叫它“嗲聲嗲氣”,或者,叫它“父母語”。

它的核心特征就是:提高音調、拖長發音、節奏清晰。

但對于很多爸爸來講,似乎拉不下這個臉,覺得這樣說話可能有失男性尊嚴。

還有種觀念可能覺得,我們應該一開始就像平常成人一樣說話,這樣,寶寶才能更快習得“正確”的語言方式。

事實是這樣嗎?

劍橋大學的研究者來到節目中,做了一個實驗,通過先進的嬰兒大腦掃描儀,來研究寶寶聽到不同的語言方式時,大腦有什么反應。

參加實驗的小寶寶會看到屏幕里一位阿姨在用兩種說話方式對著他們說話,一種是“父母語”的方式,另一種是平常成人說話方式。

當研究者用“父母語”說話時,小埃爾西聽得很認真。

而當研究者以正常語調說話時,小埃爾西很快失去了興趣,開始埋頭找吃的,或者回頭找媽媽。

這個過程中,小埃爾西的大腦里,在發生什么變化呢?

在聽到那位阿姨說話時,小埃爾西的腦電波是在實時變化的。以什么樣的模式在變化呢?一種“大節奏模式”。

而“父母語”,就包含了這種“大節奏變調”。這對嬰兒的大腦發育很重要。父母語的語音中的那些“峰值”,被嬰兒的大腦以極好的同步方式接收了。

因為“父母語”強調了詞匯的節奏,提供了最佳的“輸入”方式,與寶寶大腦的工作方式相“吻合”,所以才會被寶寶的大腦輕松接收,騰出“精力”來關注語言的“內容”。而不至于像我們聽到一位一直語調平平的老先生講課一樣,昏昏欲睡,談何內容加工!

所以,對于小寶寶的大腦而言,最適合的語言,是“父母語”。

新晉爸媽們,讓我們燥起來,用夸張的表情和語調,投入到生活這個大舞臺吧!

寶寶的情緒發展

寶寶發脾氣,是故意的嗎?

慢慢地,一眨眼間……寶寶快到2歲了,你知道會發生什么吧?

是的,Terrible2,大名鼎鼎的可怕2歲,其標志性的特征就是大發脾氣,瞬間哭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他們的“獨立意識”發展和自身“能力有限”之間的沖突。

拿個玩具拿不到,暴哭;穿個鞋穿不進,暴哭;你不讓他們疊衣服,暴哭;疊衣服疊不好,暴哭……

你以為他們任性?你以為他們是故意的?

那他們真是比竇娥還冤。

研究人員在一位寶寶阿瑪亞身上貼上傳感器,能夠記錄心率、運動、甚至出汗情況,數據通過無線傳輸。

研究人員讓阿瑪亞的媽媽先和阿瑪亞平靜玩耍,通過傳感器傳輸數據,獲得阿瑪亞心率的平均值是130左右。是的,寶寶的心率是高于我們成人的。

然后,玩一個有“難度”的任務。這個玩具是不是很眼熟?

果然,阿瑪亞幾次嘗試不成功,很沮喪,瞬間大發脾氣。

而此時,阿瑪亞的心率是多少?瞬間飆升到了180!

想想180是什么概念?在這種心臟快要“跳出胸腔”的感受下,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是個惡性循環的過程,阿瑪亞越生氣,釋放的皮質醇就越多,導致她壓力更大,心率再次上升,從而感到壓力更大,變得更沮喪,周而復始。

問題的關鍵是,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沒有辦法自己脫離這個循環,他們需要有人在這個時候幫助他們,拉他們一把。

你,還會在這個時候說“不能慣她,讓她哭!”嗎?

發脾氣時,怎么安撫最有效?

寶寶大發脾氣時,你會怎么做?抱起來哄?

研究人員又設置了一些容易讓寶寶發脾氣的任務情境,再讓爸爸媽媽們用不同的“策略”去安撫自己的寶寶。果然,拿不到盒子里的糖果,這些寶寶和剛才的阿瑪亞一樣,心率瞬間飆升至180,大哭不止。

一位媽媽抱起孩子安慰,一段時間過去了,心率仍然是180。研究人員解釋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你在這個時候抱著他們,他們有可能反而覺得你在“約束他們”。

隨后,研究人員讓這位媽媽把安撫策略改變為“轉移注意力”?!翱?!你看那只小狗,它在叫誒!”

「小朋友暫??藓?,不由自主向小狗看去……」

是的,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

小朋友的心率瞬間下降到130以內,也就是平靜時期的基準心率。一場暴風驟雨,頃刻間消弭于無形。

大熊叔

曾在《可怕2歲,你不得不會這套打狗棒法》中說,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是“活在當下”的典范,上一秒糾結的問題,只要你應對得當,下一秒轉眼就忘。

這個實驗支持了研究者之前的結論,分散注意力,是讓發脾氣的幼兒平靜下來的最有效的策略。

而那些逐漸學會了通過分散和轉移注意力來應對挫折和誘惑的寶寶,就會在先付出后回報的任務中獲得延遲滿足,在長期枯燥的學習中勝出,在人生漫長的成長過程中面對無數誘惑時保持克制。

保持克制,真的是燒腦的事?

研究人員想進一步了解能夠自控和不能自控的寶寶,大腦活動有什么差異。

桌上擺了個誘人的熒光棒玩具,媽媽卻說“不能碰”。有的小寶寶沒有絲毫遲疑,伸手就拿。

她們的大腦額葉區域沒有任何變化,活動傳感器呈現一片藍色。這意味著,她們并沒有啟動用來抑制對熒光棒渴望的大腦連接。

而有的寶寶卻能進行自我控制,堅持長達1分鐘之久。他們會采取各種策略,來分散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此時,他們的大腦額葉區域顯示的傳感器信號呈現一片紅色。

也就是說,她們的大腦額葉區域發生了大量的活動連接,他們在努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感。

需要說明的是,那些“不能自控”的孩子并不淘氣,他們只是還沒有開發大腦中抑制沖動、遵守規則的那部分功能。

寶寶大腦自控區域在20個月左右發育基本成熟,因此,2歲以后,開始逐漸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能力,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寶寶的社交發展

1周大的寶寶就能進行“人臉識別”?

社交,是我們漫長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條主線。我們的寶寶,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具備了這項能力的雛形呢?

研究人員帶著便攜式大腦掃描儀,來到剛出生1周的寶寶亞瑟的家,首次把這種設備戴到了這么小的寶寶頭上,希望探索我們過去從未曾窺見的一片神秘領域——初生嬰兒的大腦活動。

通過一個Pad,研究人員首先給亞瑟寶寶展示了15秒的“機械玩具”視頻:

這個時候,亞瑟的大腦活動幾乎沒有發生什么變化,這條橙色的曲線顯示的是流入大腦的血液,代表大腦活動的頻繁程度。

然后,亞瑟看到的是“人臉”視頻:

這個時候,可以看到,這條橙色曲線急劇上升,說明在他看到人臉時,有“大量的氧,涌入大腦”。

也就是說

我們的大腦,更喜歡人臉,遠勝其他任何“玩具”。

了解了這個驚人的發現以后,你還會用大量的“聲光電玩具”去替代你出現在寶寶面前嗎?

不到1歲的寶寶就能知“好歹”?

小寶寶選擇玩伴會有偏好嗎?他們對于“好”和“壞”是怎么理解的?是非善惡,真的是我們“教”給孩子的嗎?

研究人員邀請來不滿1歲的寶寶們,準備給他們上演一出特別的、無聲的“木偶劇”。而這個年齡,在我們過去的觀念里,并不具備“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紅色圓形木偶想爬上山,但“討厭”的藍色方塊木偶總是會把它推下去。

而“樂于助人”的黃色三角木偶幫助紅色圓形木偶爬了上去。

木偶劇結束后,研究人員把“好人”黃三角木偶和“壞人”藍方塊木偶拿到寶寶面前,他們會選擇“好”木偶還是“壞”木偶呢?

結果是,所有寶寶都似乎經過了一番“思考”,然后選擇了“好”的黃色三角木偶!

沒有聲音,沒有劇情,一個短短的木偶劇,所有不到1歲的寶寶們已經能夠對“好”行為和“壞”行為做出自己的判斷。

性本惡?性本善?還是“無善無惡性之本”?你有自己的判斷了嗎?

寶寶得不到關注,會發生什么?

我們從出生起,就已經在建立關系、開始社交。

寶寶的第一個“社交”對象,毫無疑問,當然是媽媽和爸爸。但如果他們得不到媽媽爸爸的“關注”,會發生什么呢?

科學家邀請了4個月到1歲的寶寶來參加這個研究,先讓媽媽/爸爸和寶寶盡情地玩耍,然后突然把臉轉過去,再把臉轉回來時,不帶任何表情,并且在2分鐘里不會理睬寶寶。

會發生什么呢?

伸手要抱、發出吵鬧的聲音、嚎啕大哭,寶寶們非常努力,想用盡一切辦法,贏回父母的“關注”。

而當父母依然沒有反應時,他們幾乎處于“崩潰”的邊緣,直到父母終于開始重新關注他們。

很明顯,嬰兒幾乎立即能意識到“情感聯接”被“切斷”,并主動采取各種“修復”行為。在這段上天賦予的親子關系中,很多時候,他們總是處在“積極主動”的一方。

你還會因為各種原因,“忽視”自己的寶寶嗎?

太過依戀媽媽,會不利于成長嗎?

半個世紀前的觀念認為,嬰兒太過依戀媽媽,媽媽和寶寶的過多互動,不利于寶寶的成長,不利于“獨立”,會成為社會的“巨嬰”。

心理學家哈洛在50年代末進行的一系列著名的“恒河猴實驗”顛覆了這一看法。

因為這個實驗太過“殘忍”,紀錄片已經不可能再重復。但當時的實驗錄像,仍歷歷在目。

實驗結論是,擁有充足的食物,而缺乏“愛”和“親密關系”的猴子寶寶,無法生存,至少是無法“精神健康”地生存。

嬰兒寶寶和猴子寶寶一樣,需要和媽媽之間的緊密連接、身體撫觸,才能成長為快樂、自信和獨立的人。相反,則會產生一系列、巨大的成長問題。

“黏人”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這恰恰說明,他們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對親人的依戀。在這種依戀中,他們獲得生理上和情感上的滿足。而這,正是心理健康的基礎。

現在,你還會因為擔心“不好帶”,而不讓寶寶“黏”媽媽嗎?

寶寶生命頭幾年

是最神秘、易逝,又最重要的時光

喂奶、哄睡、換尿布拍嗝、揉肚、怕發燒磕著、碰著、滿地爬你帶、我帶、一團麻

初為父母的頭兩年,總是倉倉促促、忙忙亂亂,或者,以為吃飽喝足就是寶寶的全部。

而這,遠遠不夠。

這部去年底才上線的紀錄片,在騰訊視頻上,已經有近2000萬次的專輯播放量,也就是說,至少有幾百萬的中國媽媽和爸爸,接受了更“科學”的早期育兒知識,或是希望成為“更好”的父母。

盡管紀錄片里的很多實驗,從嚴格的“實驗設計”角度講,還有一些問題,但瑕不掩瑜,不妨礙我推薦每一位父母都去看一看,看看這本難得一見的“寶寶說明書”。

多懂一分孩子,養育就少一分錯誤;

少犯一次錯誤,家庭就多一分幸福。

而這,正是寶寶能夠“3歲看大”的基礎。

看了這部紀錄片,你會立下什么新的flag嗎?

孩子在幾歲開始有審美能力?

在2歲半到5歲期間,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孩子對任何事物開始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和要求,對自身的形象也開始追求完美。家長要注意在這個時期對孩子的審美培養,讓孩子的審美能力正常發展。家長不要擔心孩子會受到什么消極的影響,比如擔心孩子過分注重自己的外觀,而變得愛慕虛榮。這是孩子正常發育的一個階段,主要表現為孩子審美能力的發展,而這一發展對孩子有著重要的意義,體現在個人魅力、氣質、個性特點上。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審美需求,可以給孩子提供適宜的物品,給孩子自己選擇穿衣的權利等。同時,引導孩子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

小孩多大開始學英語?怎么學?

謝謝邀請:按教育部要求,小學三年起開設英語課,你若自己會教,上學前教育即可教二十六個字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好嗎?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