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小孩是怎樣的性格(聽話的小孩是怎樣的性格呢)

admin時間:2024-02-17 10:30:16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為什么有的孩子聽話有的孩子不聽話?

下面用我的一篇家教文章詳細談談這個問題。

其實孩子不是不聽話

(張清義聊家教)

家庭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令我們家長茫然不知所措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就是:讓孩子聽話,按我們家長指令做一切事情,最終結果必須符合我們家長的愿望。

家長讓孩子聽話,在思維中有以下理由做支撐:

1、家長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對孩子有要求。

2、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所有行為必須由家長控制,家長感覺到自己是成年人,所以感覺到對孩子的所有判斷和要求都是對的。

3、為了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強迫孩子聽話,按自己的意愿做一切事情。

4、孩子的優點不必說,只要盯住孩子的缺點,讓孩子聽話,接受批評,改正缺點,孩子就會越來越完善。

其實我們家長在這里陷入了思維的誤區:

1、只關注讓孩子聽話,忽視了事情的本身。例如有的家長都已經下崗了,自己的生活、事業一塌糊涂,拼命地讓孩子聽他的話,按他的理念做事情。這里就出現了一個關鍵問題:很有可能家長的一些認知是錯的,如果這個時候讓孩子聽話,就有可能讓孩子誤入歧途。

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家長要走出誤區,不要強迫孩子聽自己錯誤的話,更不要因為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情緒失控,產生過激行為影響與孩子的關系。具體做法:引導孩子閱讀,閱讀文學大家、哲學大家的書籍,讓孩子聽這些智者的話。

2、感覺到非常尊重孩子,非常愛孩子。其實在處理問題的細節上,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意識。家長其實沒有從人性的層面上去關心孩子的內心,沒有真正地理解和尊重孩子。

我們看兩個案例:一個孩子在玩一種游戲,很上癮和癡迷。這時媽媽叫孩子吃飯。孩子一動不動,盡情的玩游戲。這時我們的家長要說孩子不聽話。在這里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成人在做一件很癡迷上癮的事情,家人叫我們吃飯,我們同樣不會馬上去。并且我們還需要家人理解。孩子的行為叫作不聽話,成年人這種行為又叫什么呢?家長或許說,孩子不是在學習,如果學習,叫他吃飯不動,可以接受。問題又來了,家長是不是很功利地對待孩子,家長尊重孩子有了附加條件,只要符合自己心愿的事,孩子做了,就叫聽話,反之,就是孩子不聽話。那么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妥協,這里的妥協,并不是一味遷就孩子,這里有“先跟后帶”的智慧,也可以說“欲擒故縱”,我們不妨先讓孩子盡情玩,晚一點吃飯,事后讓他主動安排玩和吃飯的時間。這樣做有一種理解和愛在其中,會讓孩子心存感激。如果我們簡單粗暴地解決,會惡化與孩子的關系,反而讓孩子變本加厲,走向逆反。

再看一個案例:一位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原因是孩子把家里的東西隨意擺弄,到處亂扔。這種現象非常正常,如果家長把孩子的這種行為判定為不聽話,就進入誤區,就是用成人的標準來判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一切事物都很好奇,擺弄東西是非常正常的。家長還說孩子還有更離奇的事情,到菜市場,用手玩弄賣的豆腐。用手觸摸過的豆腐,因為不衛生賣豆腐的就不能再賣了。所以家長又氣又急。這里我們建議家長不妨把孩子觸摸的豆腐買下來,就等于給孩子買玩具,讓孩子好好觸摸豆腐,了解豆腐。如果我們這時對孩子打罵、斥責,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遏制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讓孩子感到沒有被理解、尊重、和關愛。

3、用生氣讓孩子聽話,覺得此舉可以達到目的。其實家長在這里只是關注了結果,忽略了教育效果?!澳阍俨宦犜拫寢尣桓吲d了?!焙⒆勇牭胶螅苍S會聽話。但這樣做產生負面得東西:抑制了孩子的情緒,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整個人生過程中與人處事會過于小心謹慎,總是害怕別人生氣、不高興。

4、用高壓、強迫、威逼、打罵能解決一切問題。有這樣想法的家長會說一切沒有那么復雜,在高壓下孩子不可能不聽話。

我們有一個常識性說法:凡是把復雜問題說得很簡單的人,這個人肯定固執。

我們之所以說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很固執,也就是說他們的所做所為違反了孩子的成長規律,用強迫的方法表面看起來孩子會馬上聽話,實際上是“拔苗助長”,把“植物根”拔斷了。孩子長大后有一種反叛力,如果一旦這種力量戰勝了家長的控制力,孩子會全面反叛,并且報復家長和社會。

如果孩子不聽話,這里給家長推薦一種方法,家長可以利用“南風效應”。也就是利用態度“溫和”的力量。何為“南風效應?”我們先看一個故事:一次南風和北風爭吵起來,都說自己風的力量大。北風說:“讓我們比試一下,看誰能把人的衣服刮掉?!闭f罷,北風拼命刮了起來,冷風刺骨的寒氣使人緊緊地裹緊自己的衣服。而南風越使勁刮,人感覺越溫暖,最后人感覺身體很熱,居然把衣服脫了,最后南風贏了。我們看這就是溫和產生的力量。所以說孩子不聽話時,關鍵要做到控制情緒,用溫和的態度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家長總是認為孩子現在的小行為會嚴重影響未來的大結果。對孩子的每一次不聽話的言行妄加評測。例如孩子不聽話沒有喝水,家長會認為孩子的生活習慣不好,會嚴重影響今后的健康。孩子偶爾一次忘了帶東西,家長就會認為這樣孩子今后會養成丟三落四的壞習慣。因為有這種擔心,家長就會出現焦慮、不淡定。其實碰到這種情況建議家長一定要控制情緒,一定要考慮到孩子成長有一個過程,不要把孩子不聽話導致的不成熟的言行去當成天大的錯誤來處理。

所以我們說其實孩子不是不聽話,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不聽話的言行純屬正常的自然行為。孩子的每一次行為都有深層次的動機,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對孩子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如果家長時刻記住這一條:孩子成長的時間是慢慢了解世界的時間。那么你就不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大呼小叫,焦躁不安。同時你就會確信:其實孩子不是不聽話,只是不成熟。

文章為作者原創。

孩子特別聽話百依百順,言聽計從。這樣的孩子好不好?

謝邀。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的孩子很少,只要身體發育正常應就是人們眼中的乖孩子。不過為防止意外,最好去醫院做個全面體撿更放心。這樣的孩子在家是乖孩子,在學校是好學生,在社會上可能容易被欺負。因此宜加強自主性獨立性的鍛煉,適當放手讓他學習待人處事。

聽話的孩子和叛逆的孩子未來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聽話和叛逆”這好像是貼標簽。一個孩子以后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誰都說不準,因為孩子有太多的可能性。聽話和叛逆,我們應該辯證的來看待這個問題。

先來說一下“聽話”,“聽話”好像是對孩子最高的評價,因為聽話的孩子更能讓大人們(家長、老師)省心、省力。幾乎所有的大人都希望孩子“聽話”。孩子看到大人眼睛一瞪,就不敢再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兒;大人還喜歡“查數”,數到最后一個數,孩子也不能再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特別是在外人面前,這個家長一定會感覺特有面兒,多有威性?。∠M⒆勇犜?,真的是為了孩子好,是愛孩子嗎?確定這不是您的控制欲作祟嗎?如果您有一個很聽話的孩子,您會覺得您的教育很成功吧???

我們再來看看“叛逆”,叛逆顧名思義是反叛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不再輕意地順從父母的意愿。我接觸過很多初中階段的孩子,這個時期的孩子,自主意識很強,但也不是完全不聽話,那怕嘴上不愿認同家長所說的話,但內心是有考量的。

經常聽見一些家長抱怨:“我的孩子原來很乖、很聽話,但至從上了初中,就越來越不聽話,什么事兒都和我反著干,對著干!”

首先,從生理上看,這個階段的孩子從體格上突飛猛進的長個,原來他們都是要仰視大人,這時他們可以和大人們平視,甚至有的父母要仰視他們的孩子了。孩子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只能依靠別人的小孩子,他們長大了,要為自己做主了!以前他們不“聽話”會被揍,現在他們有力量可以“抗衡”啦!

再從心理上看,孩子接觸的東西更多了,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不再是那個,你說一,TA不敢說二的乖孩子。很多家長提到孩子叛逆,就如臨大敵。其實,我覺得這是件好事兒,一個好的開始。孩子“叛逆”并沒有您想的那么恐怖,這意味著您的孩子心智驅于成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但好的開始不一定有好的結束,要看家長怎么智慧的去處理和引導。

珍惜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和孩子一同學習,共同進步。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為什么有些在學校各方面表現得很好的小孩,在家里卻很叛逆、很不聽話?家長該怎么做?

謝邀!

題主所說的情況,一般應該出現在11、2歲以后,以初高中學生居多,初中階段表現的最為明顯。但近幾年小學高年級也有類似現象。

如果可以用“叛逆””來定義這種情況,是不難理解的。一是叛逆的對象主要是成人,首先是父母,其次是老師。孩子們隨著知識的積累、身體的發育,感覺自己長“本事”了,勁兒也大了,漸漸不喜歡別人指手畫腳頤指氣使,而希望自己決定,顯示自己獨立。二是回到家里“叛逆”是安全的。即使父母不接納,惹怒了父母,也沒有太大危險,可在外面就不同。特別是現在的父母多數在孩子面前忍氣吞聲、察言觀色的,生怕一不小心影響到孩子情緒,進而耽誤了學習,所以孩子在家可以肆無忌憚。三是溝通渠道不暢,孩子成長中遇到困惑無處無人傾訴,他們自己又無力解決,就只能發脾氣。

針對這類情況,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學會傾聽,不要過分關注學習而忽略孩子心理需求。更不要人為地緊張兮兮,搞得家庭氣氛壓抑。其次要注意幫助孩子正確呈現問題。孩子情緒不好時不要急于處理,而要在孩子情緒穩定時心平氣和、平等地提出問題,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言行傷害了別人。其三要動態覺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如果孩子經常情緒不穩定,身體又沒問題,就要善巧地通過老師、同學了解情況,關心關愛孩子飲食起居,在家庭努力營造良好氛圍,可以開誠布公地和孩子坦誠溝通交流,如果孩子遇到棘手問題,要堅定地為孩子提供支持!

有個特別聽話的孩子是什么感覺?

聽話的孩子長大不快樂。

懂事的孩子不懂幸福,學習好的孩子不會掙錢,雙語的孩子智力發育不好,富養的孩子不會經營感情,數學好的孩子不會欣賞生活。學樂器對氣質沒有幫助。

呵呵,高興了吧。

你們理想的教育環境,就是像野鹿一樣跑來跑去,長大以后創造出輕視規則和努力的混亂社會。

一個人要從社會上跌落到比較悲慘的境地,需要作為一個成年人,做出很多錯誤的選擇。

是你自己做了錯誤的選擇。

和你的家庭環境,有點關系,關系沒有那么大。

不超過10%的影響吧。

是你自己做了錯誤選擇。

別推卸責任了。

實際上,有兩個性格因素對兒童以后的成就影響很大。

就是“成熟度”和“社會化”。

換句話說,“懂事聽話”。

如果道理正確,為什么不聽話?

“服從領導”、“會察言觀色”、“想取悅別人”、“想引起別人注意”,這都是正面形容詞。

服從領導,才能融入社會組織,也才有機會。

會察言觀色,才能領導別人。

想取悅別人,才有追求進步的野心。

想引起別人注意,交到男/女朋友的機會更多,對異性的選擇范圍因此變大。

把這些優秀特質浪費在沒用的地方,不是這些特質有問題,是參與競爭的領域有問題。

“察言觀色”是用來取悅婆婆的嗎?不是用來發現別人的優缺點和欲望,用來進行資源搭配的嗎?

你們所謂“兒童的天性”,是猴子的天性。我們已經下樹很久了,猴子的天性既不利于有效率地生產,也不利于有詩意地生活。

你們所謂“創造力”,大部分時候,是因為讀書不多而不知道一個早已存在的東西,而已。

兒童本身沒那么偉大,偉大的是我們的社會從古到今的文化積累。

服從這個積累、了解這個積累,是變有用的第一步,對社會有用以后才能幸福。

說到“童年受到影響無法改變”這件事……

沒錯,是有很多事情以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

在這所有事情中,性格缺陷是最好改變的。

和猩猩相比,我們長出額頭來,就是為了控制住不理智的欲望。

包括逃離社會的欲望、不想被別人評價的欲望、放棄冒險的欲望、用猶豫不決來避免錯誤決定的欲望……很多很多。

修改性格缺陷只涉及到你一個人,這有什么難的?

或者說,還有更簡單的事情嗎?

這種埋怨天地的思維模式,讓我覺得,無論一些人有怎樣的童年,現在都不會幸福。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