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喜歡畫花是什么性格(小孩喜歡畫花是什么性格呢)

admin時間:2024-02-20 01:17:2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喜歡種植植物的女人,是什么性格的?

喜歡種植植物的女人,是什么性格的?

我也喜歡養花,一開始是在工作初期,遇到一些問題困難,心中有壓力不知道如何表達,養了幾盆花草,誰知道一發不可收,在屋頂上漸漸養了幾十盆,有親戚朋友送的,有自己播種的,有花有草,還有一些盆栽的蔬菜什么的。

后來有了露臺,養的花兒更多了,月季花,吊蘭,石榴花,金銀花,仙人球,仙人掌,多肉植物等等。養花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就是每天走到露臺上,看著一露臺的花草,今天發現這個盆里多長出來了幾片葉子,那個盆里有棵什么植物發芽了,梔子花里竟然長出了辣椒苗,盆栽的草莓結果了,芍藥花開花比想象中還要美麗華麗,等等,驚喜不斷。

喜歡種植植物的女人,性格大部分都比較安靜,有的女生喜歡外面熱鬧的生活,喜歡每天聚會,逛街,買化妝品,購物什么的,可是喜歡養花的女生,心思都在自己的花草上面,每天除了工作或是學習,生活中大部分時間喜歡和花花草草相處,花草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物,所以養花的女生,都是比較安靜的女生,喜歡把家里布置溫馨宜居,喜歡讓花草裝飾家中的角落。

喜歡養花的女生,會更加關注環保,會把生活中的一些垃圾變成養花的肥料,走到外面,會對一些花草感興趣,看到一些被人丟棄的小植物,不怕人笑話,撿回來栽種起來,讓它重新恢復活力變得茂盛。

喜歡種植喜歡植物的女人,是心思比較淡定,寧靜的女人,是熱愛生活的人,是給家人給朋友帶來溫暖的感覺的人。

寒梅女杰何香凝是怎樣的一位傳奇女性?

1972年9月1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何香凝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5歲。她的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朱德委員長親自主持,宋慶齡副主席親致悼詞,周恩來、華國鋒和葉劍英等人均親赴現場,毛主席也送上了花圈。

在追悼會現場,宋慶齡飽含深情地回顧和評價了何香凝的一生,高度形容為“革命的一生和戰斗的一生”。之后,她的靈柩由專車護送到了南京,與亡夫廖仲愷合葬在一起,真正實現了“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夙愿。

今天,文史不假懷著崇敬的心情講述歷史,回顧這位被國共兩黨都尊奉為“革命家”的傳奇女性——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7月16日——1972年9月1日),本名瑞諫,自號雙清樓主,廣東省南海人。她是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的妻子,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同志的母親,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活動家和藝術家。

1878年7月,何香凝出生于香港的一戶富商家庭,其父何炳桓憑借自我打拼成為一名地產大亨,穩居當時的香港富豪之列。出生于這樣的家庭,她幼年的學習和生活條件都是最好的,直到少年時期。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母親開始逼迫何香凝裹足。不過,生性倔強的她每晚都會偷偷剪開裹腳布,甚至還以絕食相威脅,這樣“反復”數次后父母只得妥協,任由腳丫自由生長。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前往何家提親的豪門貴族子弟不在少數,可一聽說何香凝沒有裹足都打起了退堂鼓。久而久之,她的婚事成了老大難,漸漸被耽擱在家里而沒有婚配。

說來也巧,此時剛過弱冠之年的廖仲愷處理完父親的喪事后,來到香港皇仁書院學習西學。期間,他竟然堅決要求迎娶一位思想自由的大腳女子為妻,自然而然就選中了何香凝。

1897年結婚后,夫妻二人度過了一段琴瑟和諧的蜜月期,除了共同鑒賞詩詞外,還對時下的局勢非常關心。尤其是,他們都對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們充滿希望,寄希望于上層統治者可以進行自上而下的革新。

不過,隨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悍然出手,剛剛開始的維新變法就宣告失敗,剛剛出現的革新進程也戛然而止。于是,越來越多的進步青年紛紛要求出國求學,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廖仲愷就是其中的一位。

對此,無論是廖家和何家都極力反對,對于尚未取得經濟獨立的小兩口而言自然得不到足夠的留學經費。為了支持自己的丈夫,何香凝毅然變賣了所有的陪嫁之物,勉強湊齊了廖仲愷遠赴日本求學的費用。

廖仲愷抵達日本后,立即被“明治維新”后對方國力的強盛所折服。于是,他寫信邀請妻子何香凝也能前來留學,遂不顧婆家和娘家的聯合反對,留下女兒廖夢醒后執意前去。

來到日本后,何香凝幾乎聽不懂一句日語,在丈夫的悉心教授下才逐漸克服了語言的障礙。期間,夫妻兩人還經常參加留學生們舉辦的各類活動,結識了許多革命青年的同時,還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從此追隨他投身民主革命。

1905年時,面對國內外一輪又一輪的革命浪潮,孫中山聯絡和團結許多革命人士成立了近代第一個革命組織“同盟會”,而廖仲愷夫婦就是其中的骨干成員。為了進行革命,夫婦進行了分工,廖仲愷負責外聯,何香凝負責后勤。

1908年9月,廖仲愷受孫中山的委派回國,準備暗中聯絡和推動武裝起義。就在他臨別之際,何香凝誕下了第二個孩子,夫婦倆為其取名“廖承志”。

廖仲愷回國后,何香凝獨自在日本照看著兒子和女兒,還要打理同盟會的后勤事務,簡直忙得腳不沾地。若干年后,她還會這樣回憶:

那段時間,雖然常常累到倒頭就睡,但也正因為如此,才能稍稍沖淡對丈夫的思念和擔憂。

滿清雖然腐朽至極,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依然為了政權而瘋狂自保。因此,革命派的一系列起義都遭遇了失敗,廖仲愷只得再次東渡日本回到了何香凝的身邊,他的失望、憤慨和遺憾都表露無遺,全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才重拾信心。

1911年5月,剛剛走馬上任的“皇族內閣”頒布了《鐵路干線收歸國有諭》,宣布將已經私有化的川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都強行收歸國有。此舉,立即引發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1911年9月25日,四川榮縣宣布獨立,將“保路運動”推向了高潮,也點燃了新一浪的反清運動。10月10日,蔣翊武和孫武等人率領新軍工程第八營率先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掌控武漢三鎮后成立了湖北軍政府,也就此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在孫中山的號召下,何香凝與廖仲愷攜帶子女一同回到祖國,積極投身于臨時政府的組建工作。不過,面對袁世凱的軟硬兼施,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暴露無遺,辛亥革命的果實被竊取了。

北洋政府掌權后,立即開始對革命派限制打壓,先是宋教仁遇刺身亡,接著孫中山和黃興等人也被迫再次流亡。作為堅定的革命派,廖仲愷和何香凝也不得不再次逃往日本避難。

為了繼續推動反帝、反封建運動,孫中山號召所有革命派再接再厲,相繼發起了“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和“護國運動”,繼續著未盡的事業。1922年時,曾假意革命的軍閥陳炯明叛變了,許多人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孫中山夫婦在眾人的保護下得已脫身,而廖仲愷卻遭到了逮捕,被關押在一棟破舊陰暗的房屋內。何香凝想盡一切辦法營救丈夫,可惜始終都沒有成功,最后冒著被捕的危險主動現身找到陳炯明:

我沒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我也不指望你們能放他活路。但是,我一定要一個決斷的答復:放他?還是殺他?要殺隨你們便;要放,就叫他隨我一起回家。

陳炯明深知何香凝在婦女中的地位,深知廖仲愷在革命派中的地位,擔心把事情鬧大不好收場。為了在粵軍中的威望,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只好暫時釋放了對方。后來,孫中山還評價她膽量不凡,稱贊“頗有娘子軍的風范”。

1924年,經過一次次的失敗后,孫中山終于找到了救國救民的道路,提出了“聯合俄、聯共、扶助農工”。國民黨一大后,廖仲愷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何香凝則當選婦女部部長。之后,她組織出版了《婦女之聲》刊物,開始為婦女的解放和平等而斗爭,其中明確提出:

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社會上確認男女平等之原則,助進女權之發展。

1924年6月16日,為了建立起忠于革命的武裝力量,國共兩黨在廣州黃埔長洲島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史稱“黃埔軍?!薄T趯O中山的推薦下,蔣介石出任了軍校的校長,廖仲愷則出任了軍校的黨代表。

由于黨內的地位差距,蔣介石當時連中央委員都算不上,作為中央執行委員的廖仲愷才是黃埔軍校的“一把手”。因此,軍校早期的各種事務都離不開何香凝的從旁協助,所有的黃埔學生都尊稱她為“師母”。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為了結束戰亂而北上,不幸病逝于北京。臨終前,他并沒有指定或者推薦接班人,使得原本不甚明顯的派系紛爭日益加劇,以胡漢民為首的右派、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右派、于汪精衛為首的中左派和以廖仲愷為首的左派開始互相廝殺。

長期以來,廖仲愷一心追隨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始終堅持國共合作的道路。因此,他被其余的三派勢力聯合圍攻,甚至還收到了死亡威脅。

何香凝深知丈夫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因此始終都默默支持著他。不過,廖仲愷還是看出了妻子的擔心,主動要求拍攝合照并且多次寬慰她:

為國為民而犧牲是革命家的宿命,何所顧及!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愷和何香凝一同乘車前往黨部開會。誰曾想到,在戒備森嚴的國民黨黨部門前竟然慘遭殺害,當場中了四槍而血流不止。雖然成立了“廖案檢查委員會”,但最終卻成為了派系爭斗的手段,真兇并未得到懲處。

離開了摯愛的丈夫,許多昔日的朋友和戰友都消失了,要么成為了刀下魂,要么被右派招安。唯一的朋友,就只剩下了孫中山的遺孀宋慶齡,二人互相寬慰和攙扶才走出了那段煎熬時光。

何香凝繼承了丈夫的遺志,始終都以左派自居,始終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不過,面對國民黨的整體向右,她的呼吁和吶喊都顯得收效甚微,儼然成為了國民黨內的“少數派”。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公然舉起屠刀殺戮共產黨人,公然違背了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從此以后,何香凝屢屢參加討蔣運動,甚至大罵對方是“本黨之敗類,民眾之蟊賊。”

寧漢合流后,蔣介石邀請何香凝前往南京前去議事。為了把握這次勸誡對方迷途知返的機會,她不顧在港母親已經病危,毅然來到了南京。不過,當蔣介石身穿戎裝前來探望時,二人卻因為話不投機而草草收場,激動之時甚至“拍桌頓足”怒罵對方。

這次見面,何香凝對蔣介石徹底失望,從此以后再也不抱任何的希望。沒過幾天,她就黯然離開了南京,之后到了上海長期定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寇從此發起了侵華戰爭,很快就攻占了我國的東北地區。不過,蔣介石卻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歪理邪說,執意對紅軍接連不斷“圍剿”,做出了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何香凝對此氣憤不已,聯合宋慶齡等左派力量持續發聲。甚至于,他還效仿《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女子衣裳羞辱司馬懿的辦法,將自己的一條舊裙子和一副對聯寄給了蔣介石,以諷刺他的“不抵抗政策”。這首《為中日戰爭贈蔣介石及中國軍人的女服有感而詠》,內容如下: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

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

吾儕婦女們,愿赴沙場死。

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面對日本的蠶食政策,華北地區也陷入了危機。在蔣介石的支持下,何應欽代表國民政府與梅津美治郎簽署了《何梅協定》,縱容華北地區實行“自治”。

1935年6月21日,國民政府將廖仲愷的靈柩遷葬于中山陵,國府主席林森還親題了“廖仲愷先生之墓”的碑文。在此期間,作為遺孀的何香凝自然要在南京祭奠,自然也會見到蔣介石,但卻再無言語。

全面抗戰爆發后,已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任勞任怨,始終奔走在抗日的最前線。她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婦女抗敵后援會”,真正將婦女解放和抗日救亡緊密結合起來,號召全國婦女“為了中華的自由解放而奮斗到底”。

淞滬會戰后,上海陷于敵手,何香凝決定前往香港繼續為抗日救國而奔走努力。臨行前,她作詞一首以表明心跡:

君流血,我流淚。戰地秋色連天,蕭蕭風已起……。

初到香港,何香凝就在香港《救亡日報》上發表了“回復十三年精神”一文,強調發動民眾和團結抗敵的重要性,提出恢復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接著,她還和宋慶齡聯名發表了《致海外僑胞書》,爭取海外華僑對中國抗戰的支持。

在香港期間,何香凝將大量的醫療設施和藥品都源源不斷運往國內,還有力援助了延安方面??梢哉f,她為抗戰的勝利殫精竭慮,她為國家的獨立無私奉獻。

抗戰勝利后,何香凝又開始為反對蔣介石的反動和獨裁而奔走各地,積極團結民主力量以便倡導建立聯合政府。不過,依然沒能阻止內戰的爆發,只得再次避居于香港。

1947年,何香凝和李濟深等人共同籌組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從此開始作為民主力量繼續反蔣。第二年,她和多名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發表聯合聲明,表示響應并接受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

1949年4月,何香凝帶著女兒廖夢醒和兒子廖承志一起由香港出發并抵達了北京,準備參加新政協。在車站,她受到了周恩來、朱德和鄧穎超等人的熱烈歡迎,激動得熱淚盈眶。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中南海的懷仁堂召開,社會各界人士都云集在此共商國是。在開幕會上,71歲的何香凝這樣發言:

自由平等、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和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所有這些中國革命的目的,都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得到了實現,我們可以告慰在九泉之下的孫先生了!

新中國建立后,何香凝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歷任中央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美術家協會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和全國婦聯名譽主席等職。在1960年8月15日,她在民革四屆二中全會上這樣指出:

孫中山先生為之奮斗一生的理想,不僅完全成為了現實,而且還大大超過了。千條萬條,共產黨的領導第一條。

1961年,當何香凝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時,位于主席臺就座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和鄧小平等領導人皆起身相迎。從這張照片也不難看出,大家對于她的敬重之情。

由于何香凝對革命的突出貢獻,她的另一重身份很多時候都被人忽略了,那就是她的書法家和美術家身份。她的字跡以瀟灑飄逸見長,淡雅灑脫中蘊含精髓,尤其以行書更加突出。

除了書法外,何香凝的繪畫更加著名,形容為“享譽海內外”實不夸張,所作的山水、花卉和動物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對此,陳毅元帥曾經這樣評價:

畫樹重高潔,畫花喜獨步。大師撮其神,一紙皆留住。繪畫如其人,方向毫不誤。畫高壽亦高,但祝兩繁富。

1972年8月,已經94歲的何香凝因為肺炎而入院治療,周總理親自前往醫院探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第一次向國家提出了“個人要求”:

我與丈夫生前有約——“生則同衾,死則同穴”,希望政府能夠批準棺葬。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與世長辭,走完了自己94年的傳奇人生。按照她的遺愿,靈柩移至南京與丈夫廖仲愷合墓,安葬于中山陵的旁邊。

廖仲愷和何香凝共有一雙兒女,分別是女兒廖夢醒和兒子廖承志,皆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做出過卓越貢獻,絲毫沒有辱沒父母的英名。

廖夢醒長期致力于婦女事業和慈善事業,不僅參加了全國婦女聯合會的籌建工作,而且還出任了該會的國際聯絡部副部長。除此之外,她還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是第一、二、三屆全國婦聯執委。

廖承志早在戰爭期間就投身革命,還在建國后積極為兩岸實現和平統一而努力,多次親筆書信蔣經國,向所有人彰顯了和平的誠意和統一的決心。1983年6月6日,他還被提名為國家副主席的候選人,就在投票的前一周突患心臟病病逝于北京,享年75歲。@文史不假

你們選擇/放棄成為一名美術生的原因是什么?

幼時喜歡看畫,

少時最愛畫花。

曾記美朮課上,

老師猛把我誇。

當時心情高興,

幻想當個畫家。

誰知命運多舛,

黃粱美夢抓瞎。

老想朝花夕拾,

又被頭條捉拿。

時光消磨殆盡,

又嘆夕陽西斜。

只好得過且過,

放棄美朮生涯。

準備給我兒子報個美術網課,6歲的小朋友學畫畫的話,應該學什么?

六歲小孩能學什么高深東西,學點水彩,用鉛筆仿照別人的畫,先畫個形,然后依次上點色,用蠟筆畫也行。先讓小孩對顏色搭配感趣,花花綠綠的,覺得好看,家長再鼓勵一下,小孩學畫畫興趣就來了,興趣才是真正的老師!

孩子在畫畫時不夠自信怎么辦?

謝謝邀請

畫,用線描或色彩表達出來的心靈藝術,叫做畫!但讓孩子畫畫,先培訓孩子的興趣,愛好。首先,給孩子把現實的東西變成畫。比如啟蒙教育,畫小老鼠,小鳥,小鴨子,等等,畫成線描或卡通的,這樣孩子會愛上畫畫!畫是心靈的窗戶用心靈畫出的畫它有靈氣,和寫文章一樣,要用感情和心靈去做,那文章和畫才能感動人,所以引導孩子愛好畫畫,給他講,天空的小星星,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猶大出賣了耶穌,耶穌才上了絞刑架,等等……。曾經我給我兒子小時候(7歲),講《最后的晚餐》的來歷,我兒子用崇拜的眼神對我說:媽媽,你知識還淵博的很。我當時都逗笑了,小不點還會用淵博兩字夸我,當然,我后來講得更多……!這樣孩子的興趣愛好就上來了,只要愛上了畫,他才能畫,他才有自信,他才能畫好!當然孩子的每一幅畫都要鼓勵鼓勵!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