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小孩突然性格大變了(一歲寶寶突然性格大變)

admin時間:2024-02-20 01:58:4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1歲一個月的寶寶脾氣特別大,怎么辦?

1歲左右的孩子,脾氣比較大,怎么應對呢?

問:孩子1歲半,特別有自己的主意,想要達到的目的,若不允許,就哭鬧不休,常常以大人妥協告終。但是,長此以往下去,也不是辦法。究竟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倔脾氣呢?

答:1歲半的寶寶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他不知道有很多事是不能做的,尤其是父母干預的時候,因此違背他的意志就會哭鬧,父母就容易給孩子貼上“倔”的標簽。此時轉移注意力是個很好的辦法,立即用其他事物吸引他:“寶寶的小熊哪里去了,我們看看那房間有沒有?!比绻怀晒?,就直接把孩子抱離現場。

此時他會有情緒,不妨抱緊他,拍拍背,貼貼臉,以作為安慰,等平靜下來,再告訴他為什么不可以那樣做。切不可以暴制暴,否則他有可能變得脾氣暴躁,情緒更壞。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會溺愛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加制止。如果你不能堅持原則,動不動就妥協,那只能使他變得更加任性,不利于養成守規矩的好習慣,對規矩的理解也會推后。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也應該維持平和的心態,采用積極的育兒方式,同時營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成長在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對孩子健康性格的培養有深遠的影響。

《時尚育兒》雜志,為孕、0~3歲家庭提供權威育兒、生活消費指南,點擊右上角關注。

我今年都50歲了,性格還是好急躁,怎么才能使脾氣變好呢?

我今年都50歲了,性格還是好急躁,怎么才能使脾氣變好呢?

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著手改變:

首先,要尋找磨練你耐性的事情比如釣魚、書法、看書。遇事會不在著急。

其次,遇到你要著急的事情,選擇避開。比如,你孩子沒完成作業,老師叫家長到學校,那么你就請你家的另一位去見老師。避讓也是一種遇事不讓你著急的辦法。

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有些事理解了就不會著急生氣了。

~希望能幫到你

1歲半的小孩脾氣就好大,有啥方法改善?

任何一種“負面”情緒背后都帶著某種未曾被滿足的需求,而只有當需求被“看見”并被滿足時,我們才會處于平靜愉悅的心境之下。對于1歲半的孩子,語言能力尚在發育當中,可能還沒辦法很清晰地通過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所以會選擇用鬧情緒這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來告訴父母。這個時期的孩子哭鬧發脾氣多半是因為生理上的需求未能得到及時滿足,其次就是心理上的需求。

家長需要留心觀察找到孩子發脾氣的源頭,找到原因才好對癥下藥:孩子發脾氣是偶然的,還是一天當中頻頻發生?大多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了什么事情,孩子才會發脾氣呢?

生理性哭鬧

對于生理性的原因孩子發脾氣,相對而言,解決起來是比較簡單的,那就是照料人對孩子的及時滿足,比如寶寶餓了,尿不濕滿了,寶寶困了,肚子不舒服了,家長要及時捕捉到信號,讓寶寶得到相應的滿足,那寶寶情緒很快就會平復下來。

家長在給予孩子照料前可以先抱起哭鬧發脾氣的寶寶,語氣盡量是充滿慈愛的:“哦,寶寶生氣了?。吭趺纯薜媚敲磪柡Π?,是不是困了?。繈寢寧闳ニX。”然后輕拍寶寶的背部,或者讓孩子趴在媽媽的胸前,這樣寶寶能夠感受到媽媽的心跳,通常寶寶會比較快平靜下來。媽媽也可以多給寶寶一些溫暖的撫觸,也會讓寶寶比較快平復心情。

避免孩子發生頻繁的生理性哭鬧,主要還是要靠家長的細心照料,掌握孩子“吃喝拉撒睡”的生物鐘規律,讓寶寶得到及時的照料,那寶寶自然就會保持舒適愉悅的心情。

心理性哭鬧

對于心理性的哭鬧,家長可能會容易忽略,覺得寶寶有點“無理取鬧”,而對孩子由于心理原因所產生的哭鬧,也往往更考驗家長的耐心。家長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粗暴制止孩子的哭鬧行為,或者不理會孩子,任由孩子哭泣。

面對孩子看似“無緣由”的哭鬧,家長可能很容易心煩,家長一定要先平復自己的情緒,再去安撫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要帶著情緒去苛責孩子:“你怎么老是哭,我都不知道你究竟想要什么?!边@往往只會嚇到孩子,讓孩子越哭越厲害。而不理會孩子的情緒則等同于“冷暴力”,容易讓孩子形成的冷漠人格。

比如寶寶感到無聊了,感到孤單了,玩玩具不順心等,都有可能會發脾氣哭鬧。家長要用自己的語言幫助寶寶去表達情緒:“寶寶,你是不是覺得無聊,想讓媽媽陪陪你?媽媽沒及時留意到你,讓你覺得生氣了,是嗎?媽媽來給你講個故事吧?!比缓笥^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寶寶可以平靜下來,那說明家長滿足了寶寶的需求。

面對孩子遇到挫折,媽媽也需要安撫孩子:“哦,寶寶哭得那么傷心啊。媽媽看見寶寶搭積木怎么搭也搭不牢固,寶寶生氣了,是嗎?媽媽和你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好不好?”說完之后,可以等待寶寶做出反應,通常情況下,孩子的需求被家長正確解讀,孩子可能會快速停止哭鬧。

我是@六仔媽媽,家長要牢記的是:情緒是沒有對錯之分的,無論孩子出現何種情緒,它都是一個信使,在向家長傳遞信息,而家長要替孩子做好信息的解讀,陪伴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忽視、壓制他們的情緒表露。家長需要借由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并認可他們的感受,再去引導孩子的行為。這個過程也許是充滿挑戰的,也是痛苦的,也是一個互相修煉的過程,相信孩子在家長的耐心以及正確引導下會得到更健康的成長。

如何糾正三歲小孩的性格?

您好,我是高級育嬰師木蓮媽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感謝邀請。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到老。”許多家長都擔心孩子這時候脾氣大,長大后的性格也會十分不好。但是,這時期其實只是孩子個性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之一,只要在今后的教育中,找對方法,孩子一樣能健康積極地長大。

孩子可能進入了“叛逆期”

家長在這個時期常常頭疼,因為“terribletwo,horriblethree”,也就是說“糟糕的兩歲,可怕的三歲”。這個形容十分形象,不要擔心只有你家孩子這樣,寶媽們一交流,發現這時候的孩子都“不大可愛”。這是因為孩子已經進入“幼兒叛逆期”啦!

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而且性格會更加敏感,缺乏安全感。以前家長只要哄兩句就好,可是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不能被糊弄了,家長的敷衍已經不再有效。此時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溝通。

孩子的正常需求被忽視

如果孩子偶爾通過哭鬧的方式,來索取物品,那也算是合理的,可是每次都是這樣,那就很不正常了。

家長要注意回顧反思一些往日的生活細節,是不是當孩子提出正當要求的時候,家長只是單純地予以忽視?如果孩子用正常方式與大人進行溝通,但是結果卻沒有得到大人的重視,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走上偏激的道路,因為這樣的方法才行之有效。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打罵使事情變得更糟

提問中提到“打也試過”,說明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曾用過肢體方面的懲處。但是近些年來,對孩子不施暴的教育方式才是主流。

很多家長在進行這種懲罰之后,發現孩子還是“記吃不記打”,打了之后還會忘,甚至繼續再犯。因為往往在父母進行打罵的時候,都是在氣頭上,這時候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撒氣行為,根本沒有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也不明白這種懲罰的前因后果。

大人打孩子,希望孩子記住這種痛,下次不再犯。殊不知,當孩子對懲罰的原因一無所知的時候,這種打帶來的只不過是應激反應。家長一抬手,孩子嚇得一哆嗦。最后留下的不是教育成果,而是心理陰影。而打罵也有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情況更糟糕。

孩子曾經嘗過這種甜頭

我認為,孩子形成這樣的習慣,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通常情況下,孩子一鬧,家長怕丟面子,或是為了盡快安撫孩子,就會馬上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無論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事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墒牵瑢τ诤⒆觼碚f,目的已經達到,甜頭也已經嘗到。那很有可能下次還會做出這種行為,甚至變本加厲。

家長要謹記,教育的原則是不能更改的,是始終如一的。不能因為外部條件變化了,教育也變了。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不能馬上就哄,然后開始妥協。家長要進行冷處理,先任由孩子發泄,當你不在乎他的舉動時,他就會發現,原來父母不吃這套,不受他的威脅。

兩個孩子之間關系緊張

這種“緊張”不是說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好,而是說隱隱地存在競爭家長注意力的情況。大寶原來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自然享受著全家人的關懷。但是年紀更小的二寶,占據了大人的更多視線。大寶心里會有落差,可能就會變本加厲,用這種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

家長一定要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系,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讓大寶有被冷落的感覺。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關注@木蓮媽媽,每天為您推薦實用安全的育兒知識,感謝您的關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孩子一歲七個月動不動就發脾氣,怎么辦?

案例1:“我家孩子2歲多,越來越不聽話,不講道理,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甚至躺地上打滾。

案例2:“我家孩子總是說不,不論我們說什么都說不,感覺什么都聽不進去……”

案例3?”我家皮皮現在18個月,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來,動不動就躺地上“

這其實是孩子到了“可怕的2歲”,這個概念來源于國外,英文名TheTerribleTwo,皮媽覺得叫2歲反抗期更為貼切。

很多媽媽不知道幾乎這是所有寶寶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是寶寶生理和心理發育的特殊時期,出現的時候萬萬不能和寶寶對著干,而應該進行正向的引導,否則絕對會適得其反。

2歲反抗期不一定在2歲

所謂的兩歲反抗期,其實時間不一定局限在兩歲,從一歲半到三歲多的寶寶都可能出現,不同孩子“鬧”的時間不同,防抗的程度也不同。

反抗期主要表現

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這時孩子常見的表現是不愿意再乖乖聽話,經常會反駁家長的決定。

很喜歡說“不!”“不要!”,還有就是“我自己來!”

一旦與父母起沖突,容易哭鬧(甚至哭到吐)、尖叫、跺腳、地上打滾的方式。

寶寶為什么會產生兩歲反抗期?

1、逐漸強烈的自我意識。

剛出生的寶寶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甚至,他覺得和媽媽是一體的。隨著寶寶心理的發展,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6-8個月以后,寶寶與媽媽(或其他較親密的人)分開會出現分離焦慮,表現就是非常粘人,等到寶寶意識到客體永存性(即使媽媽沒在眼前,她仍然存在于某個地方),分離焦慮就會大大減輕。

到1歲半以后,隨著寶寶的行動力逐漸增強,比如能獨立行走,精確拿到心儀的玩具等,他的自我意識也更加強烈,很多事情都想自己來,比如自己按電梯,自己吃飯,開門關門等。

2、較差的語言溝通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

正因為寶寶自己有主意了,所以經常與父母的意志起沖突,但是寶寶語言能力還很弱,大多數情況下沒法與父母通過語言的方式溝通,所以寶寶只有通過身體語言,也就是哭鬧、尖叫、跺腳、地上打滾的方式與父母抗爭。

3、無法理解日常生活常識和父母制定的規則。

這個年紀的孩子理解力非常有限,很多生活常識沒法理解,沒法理解當然沒法好好執行。

比如很多父母都不讓孩子多吃零食,但寶寶很難理解“零食那么好吃,爸媽為什么說不能吃”,雖然爸媽說過,吃多了對身體不健康,但有幾個寶寶能理解人體每天需要哪些必須的營養物質,怎么吃最健康這種高難度話題。

比如”為什么我很喜歡那個小汽車,媽媽也不買給我,雖然媽媽說很貴,為什么別的媽媽可以買“等等

4、能力有限產生的挫敗感

嬰兒時期的寶寶,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媽媽會滿足我的一切欲望,隨著寶寶接觸的世界越來越大,寶寶逐漸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宇宙中心,自己的能力也很有限,這種心理認知的變化會讓孩子極受挫,所以一些在父母眼中的小事,也會讓孩子情緒崩潰!比如打不開瓶蓋會急哭!

可怕的2歲其實并不可怕

兩歲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發展階段,并不是你的孩子特別淘氣,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特別有問題,所以家長要放輕松。換個角度看,這是寶寶又長大了的表現。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造反”的程度就越強。

做到下面幾點,可能會使孩子有良好的情緒,減少亂發脾氣的次數:

1、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希望自己能夠當家做主,因此有時候讓寶貝自己拿主意,這是對他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寶寶想自己拿主意,家長盡量放手,如果這個事情寶寶還不能做好,父母可以給予寶寶幫助或者委婉的給予建議。

2、給予選擇的權力,但只是有限的選擇。

兩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他們開始喜歡有做決定的權力。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對周圍世界的控制力增強,而因此感到很開心。但給予的選擇一定是在父母可接受范圍內的有限選擇。

比如,想讓孩子洗澡,家長這樣問“寶貝,我們要洗澡了,你要用小鴨子還是小烏龜玩具?。俊?,比“寶貝,你要不要洗澡?”這樣好。這既給了寶貝們選擇的權利,又避免了寶貝隨心所欲地做決定。

3、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2歲左右的寶貝語言能力較差,經常是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或者表達的想法被爸媽拒絕后只知道通過大哭、尖叫、發脾氣等方式與父母對抗,不懂得用語言與父母協商折衷的辦法,爸媽可以等寶貝平靜后教寶貝一些與父母溝通、談判的技巧。比如說,"寶貝,剛才那種情況,你跟媽媽這樣說......,只要說清楚你的想法,媽媽覺得寶寶說的有道理會答應你的,下次你就這樣跟媽媽說,好嗎?"

4、教孩子表達情緒

當孩子有情緒時,只有把這些情緒表達出來,情緒的氣焰才會消失,但孩子很小,還不能識別自己的情緒,所以媽媽要引導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并通過說出來、畫出來、或者運動等方式發泄出來。

5、終止一個事情的時候,提前打招呼

在某件事結束之前可以給寶貝提前5分鐘的提示,如還有5分鐘該回家了。這比突然讓寶貝接受某種決定要好,讓寶貝有所準備。因為孩子沒有時間概念,最好買一個鬧鐘或者沙漏,這樣孩子更易理解。

6、孩子在公開場合發脾氣,最好帶離現場,不要怕尷尬而屈服(很重要!)

如果可能,將孩子帶到衛生間、人少的角落或者車里,再來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自己要注意,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覺得尷尬而惱羞成怒,對孩子施以體罰,這樣只會使情況更糟。

不屈服,堅持原則,不管你覺得多么“丟人現眼”,也不要為了息事寧人而屈服,這樣只會使孩子今后更多以發脾氣來要挾父母。

可以試著對孩子這么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你現在需要先冷靜下來,媽媽才會聽你說?!比缓髮⑵饚щx哭鬧現場,讓他冷靜下來并學會控制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千萬別做這些:

1、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停止當下的消極情緒

比如:不要哭啦,寶貝,媽媽帶你去買糖,買冰激淋!這樣的處理方式,說明家長注重的只是孩子停止表現目前的這種情緒,但并沒有解決問題。

2、否定孩子的情緒

否定或者不接納寶寶當下的這種情緒

比如家長可能會說:“一個鞋帶系不好有什么好哭的呢?積木倒了……倒了就再搭起來嘛!這種小事也值得你哭?

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和判斷是錯誤的。所以經常會給孩子一個信號就是,產生消極的情緒是不對的。

3、懲罰、威脅孩子

用責備、訓罵或者是懲罰等等,讓孩子停止當下的情緒。

比如家長會說:你再哭!你再哭我就打你哦!或者你再哭就把你扔出去。

這樣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沒有到尊重,在自尊心方面很容易受挫,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沒有得到疏導。

4、不要試圖給正在氣頭上的孩子講道理

任何人在氣頭上都是聽不進道理的,包括我們成年人!寶寶情緒崩潰的時候先安撫情緒,情緒穩定再講道理!

寶寶正發脾氣的時候,怎么正確處理?

1、父母一定要冷靜、冷靜、冷靜啊!

寶貝發脾氣時,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要暴露出自己的挫敗感,否則事情會變得更糟糕。

因為情緒會相互感染,如果爸媽們也生氣了,那寶貝情緒更加激動。

如果做不到,請默念三遍:我親生的!我親生的!我親生的!

2、陪在孩子身邊。

父母要做的就是呆在孩子身邊。當然,家長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去抱抱他/她,然而這往往卻是最有效的辦法。家長最好靜靜地在孩子身邊坐下或蹲在那,讓孩子明白當他/她平靜下來的時候,父母會馬上把自己抱在懷里。

3、引導寶貝說出發脾氣的原因或者此時的情緒

等寶寶冷靜下來之后,引導寶寶說出發脾氣的原因,如“媽媽知道你剛才是因為積木倒了所以很生氣對嗎?”這樣的語言幫助寶寶學會表達自己。然后再告訴寶寶應該怎么做“那現在如果你感覺好點了,我們一起把積木重新搭起來好嗎?“

媽媽一定要告訴寶寶情緒并沒有好壞之分,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媽媽也會有生氣、沮喪的時候,然后教給寶貝們相應的處理方法。

4、等寶貝情緒較佳時,與寶寶談談心。

當寶貝情緒好時,如睡前,媽媽可以跟寶貝一起回憶這件事,問問寶貝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教寶寶一些溝通技巧和方法,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怎么辦等。

皮媽說

皮媽引用陶行知先生《我們必得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里的一段話來結尾:

你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

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

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

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么悲哀。

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

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撻,連在夢里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

他寫字想得雙圈沒有得著,仿佛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

他想你抱他一會兒而你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人奪了去一般的傷心?!?/p>

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我們會更容易與孩子產生“共情”,進而更好地處理孩子發脾氣的事情。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