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20 07:31:0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對于中國孩子來說,一個不被打擾的童年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
試想一想,如果他完完全全聽了你的話,完成了你需要他做的事情,他不就成為了你嗎?或者說是你的人生的復制不走樣!?這些都不他的,他有自己的基因,有自己接受的外界的事物,所以他會有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決定。
其實小朋友并不是故意搗蛋,不聽話,而是在這個時候有他自己想做或不想做的原因!家長這個時候應該蹲下身子,在跟孩子能平視對方的高度,進行一番對話“你不想做這個嗎?那么你想做什么呢?”“讓媽媽陪伴你一起做好嗎?”讓孩子的內心充滿自主和力量,做一個睿智的跟隨型的媽媽,通過對話試著去了解孩子。
國外做過一項調研:兩組家庭一組的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長大后這樣的孩子的人格很健全,它能夠很充分地融入社會,如果遇到挫折,他也會做自我調整后繼續前行。另一組家庭的孩子是在被限制被管制的嚴苛狀態下長大的,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乖張不善于與人交往,一旦遇到問題容易偏激。
換位思考、平等溝通,拒絕單方面灌輸。要想幫助一個人,首先要了解他。不是嗎?
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這才是最完整的!
按照魯迅的說法,文化就是限定,就是讓人在一系列的規則下待人接物。只要不脫離大方向即可!
四五歲的孩子性格調皮好動,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發脾氣,主要原因是愿望得不到滿足,比如想玩的東西卻不是自己的,別的孩子又不讓玩;吃糖貪多,父母偏偏不讓多吃;好奇一切,敢于急于嘗試,卻常常受父母的約束限制……?
再者,孩子被過度保護時,失去了相對應有的自由時空,孩子也會因壓抑感而暴躁不安。或者,父母忙碌時孩子感到沒有人關注自己時,也會發脾氣表示他們的不滿。?
另外,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習慣對孩子進行身體暴力或語言虐待,久而久之,孩子在認為自己做得有理卻受委屈時就會模仿大人的“發脾氣”處理問題的方式——“以牙還牙”、以暴還暴。?
那么,為人父母該怎樣教育??
首先,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傳統的家庭教育總以為“棍棒底下才能教育出好孩子”,而事實證明無視孩子內心需要的嚴厲教育,更容易培養出“巨嬰”或“憤青”。所以,父母在面對不合理的問題時必須學會克制自己的脾氣,冷靜地面對、處理問題,絕不可訓天罵地,甚而采取肢體暴力,以防孩子“模仿學壞”,畢竟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口。
其二,面對孩子的任性脾氣,父母不可溺愛放任。尤其是在孩子3-6歲之間,這是給孩立規矩的最佳窗口期,一旦錯過,就很難糾正。孩子發脾氣不外乎是“要挾大人以獲得滿足的強硬手段”,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父母的我們應堅持“溫柔而堅定”的原則,不施暴也不妥協,以柔克剛,化解其“戾氣”,平和其情緒,引導孩子通過講道理表明自己需求的理由,許諾只要孩子能說服自己就滿足其愿望要求。這兒引述一段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具體做法,以供借鑒: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場里看中了個汽車,家里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開始發脾氣哭鬧了,“不行!我就要!”,還賴在商場里不走了?;丶液蟊У脚P室里,一對一,把門一關,你就坐在那兒,表明你的姿態,“今兒這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盡管鬧吧”。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并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一定記得,主動和孩子溝通,鼓勵他和我們交流,說出他的想法,讓孩子明白平靜溝通才是有效的。其三,適當地還給孩子自由的時間空間。
孩子是生命的獨立體,有自己的思想,渴望自由;一個人如果長期受壓抑的話,好性格也會變成壞脾氣。所以父母不能過分地將自己想法、要求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成長為自己的復制品。
一次我在小區門口遇到一位母親,將正在玩得開心的爬樓梯臺階的小男孩硬性地抱到平坦處,小男孩兒于是發脾氣大哭不止。在樓梯臺階上走,是有一定的危險,但我覺得這位媽媽應該給孩子說說爬樓梯臺階的危險,指導給孩子爬樓梯臺階避險的方法,并在一旁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而不應該硬性地逼孩子在平坦的地方無趣地玩兒。
紀伯倫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一位懷抱嬰兒的婦人請求談談孩子:他說道:“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求自身的兒女。他們由你而生,卻并非從你而生,縱然他們跟著你,卻不屬于你。你能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能庇護他們的軀體,卻庇護不了他們的靈魂……你可盡力去效仿他們,卻不可讓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逆轉,也不會與昨日滯留。教育孩子確實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給自由卻不能讓其任性,“度”的拿捏一定要心中有數。
謝邀。
叛逆期是幾乎每一個孩子必然經歷的時期。叛逆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樣順從家長和老師,叛逆就是反叛權威。這個權利首先是老師,然后波及到所有代表權威的人。
所以家長感覺不適應。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互動和以前不一樣。孩子們希望被尊重,希望家長把他們當成一個大人來對待。但家長因為害怕,往往延續了在孩子青春期之前跟孩子的互動模式,就是更多的講道理,指責控制。這引發了孩子更多的叛逆,孩子把所有的精力用來對付家長和老師,學業成績自然會下降。另外家長的指責和控制,不但讓親子關系出現問題,無法溝通,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抗拒和排斥心理,然后開始厭學。朝著家長擔心的方向發展。
家長可以做的是:
首先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雖然這個時候家長非常焦慮和擔心。但是當你帶著情緒跟孩子交流溝通時,孩子感受不到你的愛和關心,他只能感受到你的情緒。然后和你產生對抗。
其次,在你能夠控制好自己情緒的狀態下,跟孩子溝通。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他之所以叛逆就是想爭取他人生的自主權,青春期的孩子其實是很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好的學業水平的,但他想要自己管理自己的人生。所以你可以心平氣和的去跟他溝通,尊重他,了解他對未來有什么打算和想法。而不是指責他現在對學習失去興趣,或者跟他講:你現在不學習,以后會沒有工作過不好生活。當你指責他或者跟他講大道理的時候,就不是溝通,孩子會認為你想要控制他。
是否能溝通下去,取決于你們是否有一個好的親子關系。只有當你們關系好孩子不對抗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聽你。如果你們沒有好關系,那么你就沒有機會引導和教育孩子,更別說糾正孩子了。
因為看到孩子厭學,叛逆,家長內心充滿了焦慮和擔心,這里家長有一個期待,就是我指責跟他講大道理,他就可以立刻回復到原來的樣子。太過于操切,往往會破壞了親子關系。孩子會越來越叛逆厭學。
所以家長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等待。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你們的每一個觀點。
正確認識孩子的心理變化,要注意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規律。
當今的社會是多元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也需要靈活和多元,親子關系中也有許多種可能性。所以,把握到孩子的成長規律是重要的。
孩子的成長規律簡單講,主要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是幼兒期,即從出生到五歲左右的期間這個階段的重點內容是培養與孩子的親密依戀。
心理學理論認為,孩子在這個時期相當于生活在伊甸園,享受著欲求與滿足。是母親的愛撫、溫暖、懷抱和哺乳,讓孩子從自體依戀轉向客體依戀,開始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感知身體的邊界。
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特別重要,母親的接納、喜歡、擁抱、軀體撫慰和精神關注,會促進孩子與母親形成信任、安全、溫暖的關系,這樣的依戀關系能讓孩予變得健康、活潑、開朗、自信和自尊。
第二個,是少兒期,即從五歲到十二歲左右的期間少兒階段,孩子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有很多,首先是與父母完成親密分離。
同時,孩子還要學習家庭的規則,并愿意按照父母引導的成長方式去發展自己。
然后,孩子開始嘗試從外界,比如通過鄰居、學校、社會等條件去尋找親密感,并試圖用一種家庭似的感覺去獲得安全感。
這個階段有兩個最重要的任務:
(1)自我情緒的區分、體驗和管理。(2)形成基本的自卑與自尊、自信與不自信等。
第三個,是青春期,即十二歲到十五歲左右的期間青春期的孩子基本會出現兩個方面的情況。第一是逆反,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會突然惡化,他開始為自己的權力較勁。以否定的方式來回應許多事務。
第二是雙向性,青春期的孩子藐視權威,又盲目崇拜,在這兩個傾向間搖擺著。孩子的成長動力正隱藏在這種搖擺的矛盾中,不管破壞還是創造,孩子都充滿激情,這是孩子生活學習快樂的動力。
我知道當你說到孩子經常說謊這一刻,你內心特別擔心,你擔心在擔心孩子的未來。
這也說明了你非常關注孩子的成長,特別關注對孩子成長有影響的因素。確實,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做家長的關注,而且你在孩子這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你做的真的很好。
不過我也注意到,你說孩子四歲,經常說謊??赡苓@里面有我們成人理解不到的地方。
首先,四歲的孩子真的知道什么是說謊嗎?
大多數情況下,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是在憑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描述一件事情,并通過這個描述達到孩子們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比如他們只是想通過自己的描述得到父母的表揚,或得到想要的禮物。
孩子的說謊在做實驗,驗證如何實現自己愿望的方法。所以這個我們正常理解的說謊完全不同,成人的說謊是為了掩藏真相。而孩子的說謊是為了達到目的。
所以,我建議要多問問孩子:你這樣說的想法是什么?如果你真的想要……,你可以這樣告訴媽媽,好嗎?
所以,孩子的教育很重要,我們不能用我們的觀念定義孩子的行為。
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你會看到可愛的世界,并引領孩子走向美好的世界。祝好!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