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20 12:36:34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如果把孩子看成一個電池,睡覺就是充電的過程,吃飯玩耍就是耗電的過程,如果電量沒有耗完,他自然不會乖乖的讓你充電。
很多大人都特別不明白的一點是:明明困了,為啥不能安安穩穩的睡呢?為啥非要又哭又鬧?我又不是不讓你睡,這整得是哪一出戲啊?
其實,寶寶也很無奈啊,責怪他們沒有用的,如果我們了解這其中的原因,就會心疼寶寶了。
睡前哭鬧、興奮不已、情緒激動,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鬧覺”,在小月齡寶寶身上會比較常見,大寶寶也會“鬧覺”,只不過方式有些變化:大喊大叫著跑來跑去,特別興奮,跳啊鬧啊。
孩子明明困了,為啥不睡,還要鬧覺?1、和寶寶大腦發育不夠完善有關
舉個例子,如果是大人在吃完晚飯以后跑去做擼鐵、打球之類激烈的運動,然后回到家以后,充個熱水澡,感覺到累了,就會主動的放下手機,閉上眼睛睡覺,因為我們的大腦有能力做出這樣的決斷。
但是,寶寶們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理智腦和情緒腦都沒有發育完善,神經系統也沒有發育好,如果到了發困的時候,是做不到像成人那樣平靜下來,告訴自己不能再high了,該睡了,相反,大腦會保留之前玩耍的狀態,繼續興奮,于是就會出現跑來跑去,越來越有精神的狀態。
也就是說,這種睡前撒歡鬧覺的狀態是寶寶們不能自主控制的。
2、和寶寶的睡眠能力發展有關系
寶寶的睡眠能力是需要培養起來,睡眠能力是指寶寶到了睡覺的時候,能夠排除外界干擾進入睡眠狀態的能力,能夠安撫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身體,但是大部分小寶寶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他們需要大人的幫助來幫忙入睡。
3、對嬰幼兒睡眠的認知錯誤
當寶寶出現這種鬧覺的時候,大都是因為大人把寶寶拖到過困的狀況,這和我們對嬰幼兒睡眠的深深的誤區有關,比如下面這些理念:
白天別讓寶寶睡太多,玩累,晚上才會睡得好
再玩玩,等到寶寶打哈欠了再哄睡這些行為都會導致寶寶過困,越困越睡不著,使勁得鬧啊,大人也非常崩潰。
嬰幼兒的睡眠知識中有一句話叫做“睡眠引發睡眠”,意思就是只有寶寶白天睡好了,晚上才會睡得好。
寶寶過困開始鬧覺的時候該怎么辦寶寶鬧覺的時候情緒是非常激動的,一般都是很難安撫的,大人會采用抱著搖著拍著的方式,但是都是很費力的,需要哄好久才能入睡。
對于這種哭鬧,3個月內的寶寶可以采用著名的5S安撫法中的噓聲法,通過5S操作觸發寶寶的鎮靜發射,模擬子宮環境,從而快速安靜下來,然后睡著,具體操作是:
我們可以在橫抱著寶寶時候,用嘴發出“噓噓”的聲音,節奏是“噓~噓”一聲接一聲,不需要一口氣噓下去(一般媽媽也沒那么大的肺活量),噓噓聲模擬的是白噪音,但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掌握幾個細節:
寶寶哭聲有多大,我們的噓聲就要有多大,甚至大于寶寶的哭聲,直到寶寶被噓聲吸引住,停止哭聲。
當寶寶情緒漸漸放緩,我們的噓聲音量就漸漸放緩。當寶寶很安靜了,噓聲漸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睡眠音樂(比如搖籃曲)。如果寶寶情緒反復,我們的噓聲再次跟上即可。我們的嘴要在寶寶耳朵5-10厘米左右發出噓聲,不要對著寶寶耳朵眼吹。寶寶睡著以后,關掉音樂。一般情況下,這種噓噓白噪音的方法,能夠很快讓寶寶安靜下來,并且快速入睡。
如何避免寶寶鬧覺1、抓住寶寶的睡眠信號
媽媽們一定不希望碰到寶寶鬧覺的時候,那么就需要在正確的時機哄寶寶入睡,抓住寶寶的睡眠信號。
當寶寶安靜下來,發呆,沒有互動的時候就是要睡了
打哈欠、揉眼睛已經是過困的信號哭鬧、打挺就是警報最高級了所以,媽媽們需要仔細觀察寶寶,過觀察幾次,就能輕松get到寶寶的入睡點。
2、給寶寶建立規律的作息
當我們幫助寶寶建立了規律的作息的時候,就能很容易抓到寶寶的睡眠信號,對于寶寶自己來說,也能預知自己下一步要干什么,該睡的時候就要睡了,該玩的時候就好好玩。
我們小區里就有這樣一個孩子冬冬,因為父母工作比較心,從小是老人家帶回老家帶大,直到三歲要上幼兒園啦才回到父母身邊,平時也是爺爺奶奶接送,由于老人從小遷就孩子,他在不順心時就以哭鬧、睡地上、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怎么講道理都不聽,溺愛的爺爺奶奶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有時奶奶會說“冬冬好,快吃飯,都是爺爺壞,別哭啦,快起來,打壞爺爺!”(笑),有時爺爺又會過來勸“冬冬是好孩子,不哭了,都是臭奶奶不好,起來罵臭奶奶”(笑)。這樣一來,孩子果然被哄的不哭了,打了“壞爺爺”“臭奶奶”,大人們還偷偷笑呢!
殊不知,中國有名老話,“三歲打娘,娘笑,三十歲打娘,娘上吊”,這是發展的必然規律。
面對孩子的哭鬧,建議家長這樣做。
召開家庭會議,家人統一認識建議家里的成年人召開一次家庭會議,統一科學育兒的理論,在實踐中,當一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其他人都應流露出支持的態度,要配合默契,即使某個人的教育方法當時不對頭,也在私底下溝通好,而不是當著孩子的面指出。這樣才是真愛孩子,才是對孩子負責的態度。
保持平靜和若無其事的樣子,給孩子臺階下“君君,我們今天要買麥片,你要不要來選?”3歲的君君聽見媽媽的話,高興地在自己能夠到的貨架上選了一盒麥片放進購物車,媽媽欣然接受。然后又跑到對面糖果架上,拿了印有小豬佩奇的棒棒糖給媽媽,“君君,我們今天不買糖,家里已經有很多了”“可是今天我想要這個”孩子要哭出來了,媽媽平靜地笑了笑“下周我們來購物時,你可以拿這個糖,來吧,家里你最愛吃的蘋果吃完了,幫忙挑幾個吧”,君君把糖果放了回去,去幫媽媽挑水果。當君君提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時,媽媽用平靜和善的態度說“不”,并且提議一個未來時間滿足孩子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她還提出了另一個君君現在可以幫忙的事,給孩子臺階下,贏得了孩子的合作,孩子也學會了有目的、合理的購物。
談點孩子感興趣的事轉移注意力有一次,元寶媽媽去接元寶,在幼兒園和孩子一同走進公共衛生間,媽媽看元寶上廁所了,也去上廁所,可是元寶不愿意了,哭著說“那是老師上的,媽媽不能上”,孩子一直在哭,讓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為啥上廁所會讓元寶這么抗拒呢”。媽媽上完廁所出來先安慰元寶,引開話題,指著墻上的相片欄逗他說,“元寶,這個相片上有你嗎”,小家伙立馬停止哭鬧,指給媽媽看,“這個是元寶,這個是洲洲,這個是陳老師....”。后來,媽媽在他情緒轉好時,跟元寶解釋,媽媽不知道幼兒園的規定,是不是只允許老師用衛生間,媽媽下次會注意。元寶似乎聽明白了媽媽的話,又高興地去玩了。
通過這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正確處理,孩子就能變得懂事、明理、自制和關心他人了。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咨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三歲的孩子處于自我意識萌發階段,孩子自以為自己能力很強,什么都想自己來做,卻又沒有這個能力做,所以往往家長總會阻止。再加上執拗期、秩序敏感期等交叉在一起,外表看上去孩子特別叛逆,還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聽不進別人勸。
我兒子也處在這個階段,我老公還總是問孩子這是怎么了?我直接說處在貓嫌狗厭的階段,等過個兩年就好了,老公一聽長期斗爭,整個人都踏下來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首先得有心理準備,孩子就是愛鬧騰的,這也是孩子自我發展的一個過程,不鬧騰反倒不好;其次對孩子主要還是得順毛摸,多問問孩子為什么,只要孩子有正當理由,都應該給予支持;第三,假如是不能允許的事情,請溫柔而堅定地堅持,可不能本來反對孩子一哭就答應了,但是孩子的不良情緒可以接受。
先解決言傳身教的問題,也就是是俗話所說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監護人或長輩是否有類似的言行舉止?有的話需要改正。這是源頭,如果源頭是毒水,他怎么治你沒有用啊!
發脾氣的時候多抱抱,多陪伴,溝通,探尋原因,規則按規則執行(規則一定要盡量的合理,具備很強的可執行性),偶爾可以進行一定的通融,特殊情況可通融。其他情況全部按規則來。態度可以好,語氣可以輕。
方法千千萬跟你舉一個場景的例子,你舉一反三一下吧。
如果他在商場鬧起來了,把他帶到安靜的空地上,公園里等,跟他交流詢問具體的原因,能夠好好的交流并解決問題一切OK,如果他并不愿意好好的跟你交流和解決問題,你就告訴他,只有你好好的跟我溝通,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才能夠解決你的問題,如果你只想哭鬧的話,我在這里陪著你,你想哭多久都可以,等你哭好了,想說了,或者問題解決了,你認為可以走了,我們再去商場,或者是回家。
然后就靜靜的陪著她,就可以了。
沒有原則和規則,或者時而執行,時而不執行。孩子就會認為只要他鬧鬧得足夠的嚴重,家長就會妥協。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鬧大鬧的原因。
家長在制定規則的過程當中,第一要嚴謹,第二,要接地氣,不要太死板,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因素。
孩子說不得,這可不是題主所講自尊心太強那么簡單,而是孩子太過于自我而導致的不接受別人的話。過于自我的孩子會凡事都認為自己做的沒錯,別人哪怕稍有不同意見,就會下意識認為在批評他(她),馬上就開始傷心、流淚、生悶氣。
一般來說,有類似情形的孩子大都集中于6、7、8、9歲這幾年。這恰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時期,從心理發展的層面來說,這是好事。但是如果家長不能合理應對,反而容易過于遷就孩子,不敢大膽批評或懲罰,結果更助長孩子過于自我的認知和分辨上的偏差。那么怎樣去應對和解決呢,下面我給家長幾點建議。
第一,針對具體的事要較較真。有時孩子難免會犯錯,可是孩子又不愿意接受批評,你把話稍微說重一點,孩子就會委屈、流淚、生悶氣。其實是孩子在逃避被批評這一結果,你越是不較真,孩子反而得了理。因此,家長必須要放下謹慎,大膽針對孩子做錯的事去較真。較真也要講究方法,你不能嚴厲地批評,那是不起作用的,孩子會用以往的方法試圖讓你遷就他(她)。最簡單的方式:1、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顧整件事的過程,要么你說,要么孩子說,如果你說不對,孩子可能會馬上插嘴糾正,這正好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回憶和描述事件上來;2、把一件事從前到后分段進行分析,讓孩子判斷對與錯,這實際上認知和分辨力的培養,從孩子的話中家長能掌握孩子到底知道對與錯否;3、安慰和鼓勵孩子,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安慰與鼓勵,只要你做說,爸爸媽媽以前沒教過你這樣做,你做錯了是不會怪你的,你用不著難過。現在爸爸媽媽教你正確的做法,你學會了就不會再犯錯了,我們相信你是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第二,家長要重視家庭規則的建設。孩子以往特別容易陷入自我,其實是拿自己尚且不成熟的想法和觀點來看待一件事。為了避免孩子不知錯,不認錯,不改錯,必須要針對具體的事給孩子立規矩,建立做事的標準或依據,孩子才能知道怎樣做是好孩子,才是爸爸媽媽所允許的,不被批評的。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常忽略家庭規則的重要作用,更不要說構建家庭規則了。你自己如果都沒有規則意識,自然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隨意性很強了,而這種隨意性恰是無法讓孩子信服的關鍵。結果就導致不管你怎么說,孩子都會一律認為你對他(她)不滿,反而會鬧情緒了。
第三,家長要有明確的態度,有主見有原則。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是家長不應該忽略的重點,如果你看到孩子一說就委屈、掉淚和生悶氣,就不敢表明你的態度,你這不是在縱容孩子過于自我了嗎?一旦孩子進入青春期后,這種過于自我的意識會讓孩子更加逆反,只要家長一張嘴,孩子就會煩躁,甚至告訴你不說了。那時你恐怕連正常交流的渠道都阻斷了,又何談教育呢。針對與對錯的問題,還要結合上述所講的家庭規則,重點把獎懲措施平時約定好。對了就要表揚與肯定,錯了就要接受批評,明知故犯要受到嚴肅的懲罰。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建立起威信,讓孩子面對家庭規則時不敢越雷池一步。
以上三點,請家長反思深入思考,看看你平時都哪做錯了,或者做的不合理,結果導致孩子過于自我。韓老師相信你可以做一個明辨是非,有原則的家長,因為你想讓孩子成為大家都欣賞和喜愛的好孩子。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