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21 18:19:4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在2歲半到5歲期間,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孩子對任何事物開始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和要求,對自身的形象也開始追求完美。家長要注意在這個時期對孩子的審美培養,讓孩子的審美能力正常發展。家長不要擔心孩子會受到什么消極的影響,比如擔心孩子過分注重自己的外觀,而變得愛慕虛榮。這是孩子正常發育的一個階段,主要表現為孩子審美能力的發展,而這一發展對孩子有著重要的意義,體現在個人魅力、氣質、個性特點上。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審美需求,可以給孩子提供適宜的物品,給孩子自己選擇穿衣的權利等。同時,引導孩子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
每個寶寶的語言發育能力是不一樣的,而且個體差異比較大,我記得我家寶寶大概是在10個月左右開始有意識的叫媽媽,但叫的不是很清楚,7個月左右的時候可以發出“mama”這個音。
1歲半前后進入語言爆發期,這期間突然學會說很多詞語,新的詞語基本說一次他就可以重復出來,然后能說5-9個字的短句,比如:
媽媽在喝水這個是小熊我喜歡這個蝴蝶這是什么性狀的飛機在天上飛呀飛類似這種短句,吐字也比較清楚,基本能聽懂他表達的意思,每天的話非常多,自己邊玩邊說,像個“話癆”。
寶寶的語言發育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0-8個月,前語言理解期這個階段寶寶更多的是在吸收詞語信息,存儲在大腦里。只會一些簡單的發音,比如ma-ma,pa-pa。
9-12個月,語言理解期孩子開始學說話,會發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偶爾還會發出物品的正確讀音。這個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清楚的叫爸爸媽媽了。
12-16個月,口語萌芽期這個階段寶寶開始吐字,說詞,一般女寶寶學說話會比男寶寶快一些。
24-36個月,主體語法掌握期這個階段寶寶的詞匯增加速度很快,可以理解幾百個詞,也可以聽懂一些復雜句子的意思。寶寶開始掌握語法,說話的方式開始有文法規則,和寶寶交流起來已經非常輕松了。
每個寶寶的語言發育水平受客觀因素影響比較大,所以同樣月齡的寶寶,有可能一個寶寶比另一個寶寶會說的話要多。1、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人給寶寶的語言輸入詞匯量。
寶寶聽到的詞匯量越多,說的就越多,聽到的詞匯越豐富,說的就越豐富,比如雙語寶寶,寶寶可以同時學習母語和另外一種語言,并且不會產生混淆。
2、另外一種原因是寶寶該階段最重要的發育需求
有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大運動發育很強的孩子說話卻很晚,語言能力非常好的孩子,大運動水平卻很一般。
這時因為寶寶們的大腦更傾向于分開學習不同的技能,比如現在正努力學走路,那可能就不會有太多精力去學說話。
基于這一點,如果你的孩子說話很少,說的晚,不要擔心,不是孩子發育出現了問題,而是人家把學習技能分了輕重緩急。當然,如果孩子說話嚴重落后標準,確實需要留個心眼咨詢一下醫生。
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語言發育水平1、父母大量的詞匯輸入
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就應該有意識的給寶寶輸入詞匯,雖然寶寶暫時聽不懂,但他能從你的動作和語氣中慢慢理解,起床、按摩、洗澡、換尿不濕等系列事情都要說給寶寶聽:寶寶,我們現在要換一個新的尿不濕啦。
2、抓住時機活學活用
當寶寶學會說一個新的詞語的時候,父母就要在生活場景中多使用這個詞,比如,寶寶學會了說桌子,接下來,父母就可以高頻率的使用桌子造句:寶寶,我們把水果放在桌子上,桌子下有個玩具,我們來用積木拼個桌子吧。
3、多使用形容詞
其實日常對話中的詞匯是比較單調的,父母要學會寫作文般的說話,讓詞匯豐富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形容詞,比如:這是個蘋果,擴充為:這是一個圓圓的,紅紅的蘋果,聞一下香香的,咬一口甜甜的。這有一朵花,擴充為:這有一朵粉色的花,好漂亮啊,好香啊。
4、真人互動好過單純聽故事
有的家人會說,既然要增加詞匯輸入,那就放故事給他們聽唄,每天放三四個小時,這其實是意義不大的,因為對于寶寶來說,可能只會有半個小時的時間是在認真聽故事,說不定還會學著說兩句,但是,時間長了,注意力就不在故事上了,大腦自動屏蔽了。
語言的目的是用來交流和表達的,所以要互動起來效果最好,父母要和孩子說話,讓孩子看到你說話時的表情、嘴型,感受你說話的音調、語氣,他才能夠更好的模仿。
5、不要強逼孩子說話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見到陌生人不太愛打招呼,不說你好,父母這時如果強迫孩子打招呼,甚至責怪孩子沒有禮貌,那可能這個孩子更討厭說“你好”這兩個字了。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先示范,說你好、謝謝、再見等禮貌用詞,在家的時候也要這么給孩子說,他就會耳濡目染,慢慢學會了。
綜上所述:孩子學習語言有客觀因素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平時家長的言傳身教,給孩子創造一個輕松愉快,豐富多彩的語言環境。
題主你好,我是@垚瑤媽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覺得回答之前,你需要弄清楚你內心的認為孩子懂事,是個什么標準?是能夠遵循你發出的指令來做事么?還是能熟悉一些基本的日常禮儀?
首先,我們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
你希望的孩子懂事是具體表現在哪方面?
你在你父母面前的表現又如何?
你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是什么樣?
這些細微的事情,孩子們都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我在帶我女兒的過程中,也會有因為太累而導致情緒失控的時候,也會有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后來我發現女兒慢慢也開始一不如意就會開始大吼大叫的發脾氣,甚至動手打人。發現問題后,我給女兒做了深刻的檢討,并向她道歉,約定好如果我們再發脾氣,對方要說一句暗號,只要聽見這個暗號就必須馬上停止發脾氣。
慢慢地,她一旦不小心做錯事就會馬上跑來跟我說對不起。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會保持互相尊重,我會在讓她幫我忙的時候說“請”,在她幫助我后對她說“謝謝”,外出時遇到熟人主動的打招呼等等,父母做好了榜樣,自然孩子也會跟著學。
第二,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我們現在對孩子總是關懷備至,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生怕孩子受苦或者遭遇挫折,甚至都忘記了很多事其實是孩子自己的事。例如我女兒剛開始玩玩具會把玩具到處扔,小的時候我會幫她收拾,等她2歲半的時候,我告訴她“他已經長大了,需要玩完的玩具放回原處”,開始她不太理解,我就給她做示范,第二次的時候陪伴她一起收拾,經過幾次后,她就開始能把玩完的玩具主動收拾到指定的地方了。
學會讓孩子對我們的生活付一些責任,尤其在他有要求的時候,我女兒歲的時候要求自己洗衣服,即便最后偷偷地收回來重洗一次,也支持她用自己的方式把衣服洗完。
第三,多認同孩子。
需要一個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方式不是批評他,而是在他做對的時候認可他。例如,你想教孩子分享,就不能逼迫他分享東西給別人,如果孩子確實不想分享,你也不該批評他說:“你怎么這么自私?不愿意分享呢?”確的方式應該是在孩子主動分享的時候說:“寶貝,你做的很好哦,你這樣的行為就叫分享”。
生活中要多多給孩子正面反饋,這樣孩子就能獲得價值感,提高自身的自尊水平,最終達到自律。
總而言之,孩子沒有說非要到幾歲才會懂事,只要基本的道德和禮貌都做到,孩子就很懂事了。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的心智跟我大人一樣,也不要總跟其它家庭的孩子比,那些順從的孩子不見得家庭教育是正確的,順從不惹事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討好型人格”。所以,對于孩子來說,身心健康可能比懂事更重要。
專注力是學習能力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不管孩子學什么學科,或者做什么樣的活動,保持專注都是他們要邁的第一道坎。專家統計,接近九成的家長認為專注力是影響低年級孩子學習成績的第一因素,而有超過一半的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專注力的提升。
專注力存在的誤區一部分家長對專注力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孩子專注力只是學習習慣的問題,或者認為孩子年齡小,調皮,長大自然就好了。還有的家長認為專注力就是意志力,孩子嬌氣,不能吃苦,所以說專注力會出現問題。
有的家長存在非常大的困惑,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可是孩子可以在家里看動畫片一個小時都不動,這是為什么?還有的家長認為和居住環境有關,環境的污染會帶來孩子專注力的下降。
什么是專注力?
專注力就是通俗所說的注意力,就是我們一個人在專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忽略其他事情的能力。它是一種心理的現象,決定了我們在接收信息的時候,大腦就像一個過濾器,會決定哪一些信息能夠進入我們的大腦,被關注,被加工,被整理。
不能簡單的把專注力理解為是一種學習習慣,它更多的是一種能力。孩子在學習時有足夠的時間去維持專注,具備這種忽略干擾的能力。
專注力的四大特征一、指向性
指向性是孩子把自己的注意能夠集中指向在某一個學習活動上,或者指向一個任務上。缺乏指向性的孩子在需要寫作業時總是不能夠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寫作業的活動上。第一特性具體在孩子的日常中,更多的會表現為分心。
二、持久性
持久性又稱持續性,指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長。在指向性的基礎上,孩子也要維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夠完成這個任務。這里的維持就是所說的持久性。持久性實際上對于孩子來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的這個提高的。
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所以專注力差,長大以后專注力就會提高。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孩子專注力的持久性,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但是忽略了一些孩子,如果他的專注力本身發展不夠成熟,很可能會帶來注意力的落后。在注意力落后的孩子里面,大概會有一半的孩子,可能會持續終生,因為孩子存在注意力的缺失。
三、分配和轉移
通俗的講就是一心多用或一心二用,這其實是注意的分配。孩子的專注可能會分配在不同的活動上,但這種專注的分配的前提是它某一項活動已經自動化了,不需要專門再來去主動注意其中的一項非常熟練的活動。在這種的情況下面,把自己的注意力分配在其他需要去進行思考,需要進一步去維持主動注意的這個活動上面,這就是分配和轉移,代表了孩子的思維靈活性。
專注力非常強的孩子也有一點不利的,孩子的轉移性可能很差,會比較僵化。所以靈活性也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逐漸的去了解,以及去幫助孩子在注意上學會一定的轉移。
四、廣度
注意的廣度就是在我們所注意的事情上,短時間里孩子能夠清楚地覺察到的事物的數量,這個與孩子的學習和聽課關系是很密切的。
舉一個例子,孩子看到一個英語單詞,它很可能是由五個字母組成的,也可能是由七個字母組成的。這種的幾個字母組成的英語單詞,在孩子一秒鐘之內能夠看到的,能夠感知到的,就是所說的注意的廣度。
心理學家經過多次研究發現,在一秒鐘之內,一般人能夠的注意到的數量,是有標準的。沒有相互聯系的數字,一般能夠到達七個數字左右。大多數人不能一次記住一個電話號碼,因為超過了我們注意的一個廣度,對于那些有意義的字母,想要快速記憶,就是建立聯系,一般人記憶相互有聯系的字母大概是4到6個。
通過這四個特性,以及相互有關聯的特性之間的觀察,能夠比較好的去了解孩子的專注力現在是在哪一個層面,以及他的專注的這個水平,才能夠有的放矢的去幫助孩子去提升他的專注水平。
你好,精神分裂癥患者最低的發病年齡是幾歲?有沒有可能一出生就有?最低年齡是幾歲沒有確切數字,我遇到最早的孩子是9歲發病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至于有沒有可能一出生就有,我想說,就算有,我們也沒辦法發現,當然也沒辦法下診斷,所以出生就有這種說法是不嚴謹的。
精神分裂癥,常起病于青壯年,年齡在20歲-35歲之間,屬于發病的高發期,但不局限于青壯年,少數個體在童年時期或者老年時期同樣可能發病。但不幸的是,往往發病年齡越早,提示預后越不樂觀;相反對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癥,相比與兒童及青年人,預后相對較好。
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可以是突然的,也可能是隱匿和循序漸進的,其中以慢性發展居多,尤其很多患者,初期表現為性格的孤僻、少語和不合群,其實是分裂癥的陰性癥狀,卻故容易被誤診為抑郁癥。而往往陰性癥狀往往損害患者的認知癥狀,導致預后不良。
我曾專修過兒童精神科,在進修期間,曾見到很多孩子被診斷了精神分裂癥,這對于一直從事于成人疾病治療的我來說,顯然是開了眼界。其中有很多孩子都在10歲剛出頭,我見到的最小的患者為9歲,明顯的幻覺和伴有情感的不協調。對于兒童精神分裂癥來說,其特征和癥狀可能沒有明顯區別,只不過,兒童的表達能力有限,這就導致了很多癥狀需要長期的觀察和良好的問診技巧才能發現病癥。所以這就引出了下面這個問題:
有沒有可能,孩子一出生就有精神分裂癥?對于精神科來說,診斷某種疾病更多的是需要看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癥狀持續的時間,以及某些伴隨癥狀。所以,對于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來說,除了哭,他什么都表達不了,何從診斷?
當然,精神疾病的高遺傳性,導致孩子可能遺傳了患病父母的基因,但這種情況,只能說,孩子攜帶了患病基因。根據基因學的學說,即使攜帶了患病基因,也要分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是否一定發病也不一定。
鑒于精神分裂癥的致殘特點,雖然根據遺傳率解釋,并不是每一個個體都可能發病,但仍建議廣大患者朋友,在選擇生育前慎重考慮,這絕不是一場賭博,而是關系到孩子的一生的生活質量問題。
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幫助,請繼續關注,我將持續更新相關醫學科普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