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3-08 14:39:10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這是典型的討好性性格
一、特征:壓抑自己真實想法需求自我退縮以他人利益為準
二、原因:敏感、缺乏安全感、缺乏鼓勵肯定、缺乏信任、自卑、恐懼、膽怯、孤獨、軟弱
三、反思:
1、是否對孩子過于強勢?時常強行改變孩子心意。
2、是否存在打擊式教育?
3、孩子遇到困難是否及時給予幫助?
4、是否孩子有沒有遇到校園暴力,傾訴家長后反遭訓斥?
5、是否剝奪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輕易把孩子物品送給他人?
6、是否孩子早期父母不在身邊?或者陪伴不夠?
7、是否過分要求孩子聽從家長命令?
8、是否孩子遇到同學朋友矛盾,不問清情況逼孩子先道歉?
9、是否總對孩子不滿意,拿他人孩子比較?
10、是否對孩子過于嚴格?事事要求做好?
11、是否從不鼓勵夸贊孩子?
四、改善:
1、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2、無條件信任孩子
3、給到孩子足夠的陪伴
4、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
5、嘗試鼓勵肯定孩子
6、嘗試聽取孩子自己意見
7、尊重孩子獨立人格
總之要先嘗試和孩子在平等的基礎上溝通,了解孩子身上發生變化的原因,才能做出相應改變,以上建議僅供參考,祝你和孩子快樂健康!
這樣的人你要把他帶多帶到人多地方去。到人多地方打習慣了,接觸人多就愛說愛笑了。他是多大年齡的人,讓他接觸多大的年齡的人。他是學生讓他接觸。很多的錢。老師上班的嗎?讓他去學習。接觸正能量的人。積極向上的人。大人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大人要給他做出榜樣來。帶他做積極向上的人。讓他做第一集趣味的人。讓他嗯,他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他就能變什么樣的人。跟誰在一起很重要。跟愛喝酒的他就成喝酒了。跟打麻將人他就成打麻將了。跟積極向上的人他就成為經營香辣的人。讓他學習傳統文化。嗯,我的話里面很多內容。里面有孝道。尊老愛幼。我婆母大。媳婦到。姑娘到。女人是家庭的風水。一個女人能旺三代。男人是瘋子。讓他接觸更多的人。交朋友。
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完美型父母。
第二個問題,社交恐懼癥。
什么是完美型父母?就是對待自己或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從而引發焦慮。
社交恐懼癥就更好理解,表現為自卑心或不自信,主要源于安全感的缺失。而孩子安全感的獲得主要來自于父母和家庭環境。
所以,這兩個的問題合并到一起實際只是一個問題。孩子出現社交恐懼,錯不在孩子,而是根源于父母。
既然找到了癥結所在,就從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和方式上開始調整。
首先,父母學會放松自己,用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學會接納自己的孩子,允許孩子犯錯。
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由之路。只有在錯誤中尋找經驗,才會慢慢走向成熟。
第二點,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強。兒童社交恐懼癥并不是大不了的毛病。父母不用過分擔心,所以焦慮沒有必要。
第三點,從現在開始不再用控制和命令的口氣與孩子交流。
父母與孩子很難成為朋友,是源于身高和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試著放下父母長輩的架子,蹲下你的腰板和孩子好好說話,你一定會看到一個年輕的自己。并且你開始發現孩子身上更多你從前不曾了解的優點,在閃閃發光。
第四點,不急不燥,循序漸進。
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關愛,盡可能地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通過一起聊天和游戲,形成習慣,再慢慢邀請其它小朋友一起加入。讓孩子循序漸進地對開放式的社交進行適應。
第五點,多鼓勵,少說教。
說服教育之所以難,是因為聽覺沒有觸覺更有體驗感。但是語言交流當中表揚和贊美最具魔力,它能讓我們的孩子產生愉悅的情緒。
更多的表揚和贊美會讓孩子充滿自信。特別是針對3至9歲的孩子,來自母親的鼓勵尤為重要!
我是蛋蛋巴巴,關注育兒和情感話題。很高興與你交流,歡迎在下面評論區表達您的不同觀點。謝謝。
如果一個小孩子,平時很開朗,見到別人的時候,有的人不太愿意叫,但自己想叫的人也會主動打招呼。這說明孩子其實很有和人交往的意愿。
但是孩子從2歲開始,在他的心目中,就已經懂得了親疏遠近,有了自己對人際關系的判斷。遇到熟悉的人就會比較放松,愿意主動打招呼叫人,但遇到不太熟悉,不太親近的人,孩子就會有點害羞。走在路上,讓小寶貝們叫張叔叔、李阿姨,他們就會抿著小嘴,躲到爸爸媽媽身后去。
這是不是沒禮貌呢?當然不是啊,孩子懂得探索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這是一個進步。遇到不太熟悉的人,有點害羞,這值得理解。
千萬不要明知道孩子是害羞,還總是習慣給他扣上一頂“你這孩子,怎么這么沒禮貌”的大帽子。越是這樣說,孩子越委屈,下次再遇到需要打招呼、社交的場合,孩子會越有壓力,反而破壞了孩子對人際交往的興趣和意愿。
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保護孩子想和人交往的意愿孩子是有和人交往的意愿的,那么千萬保護好孩子和人交往的意愿、讓小孩子喜歡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不要強求他們說出“叔叔好”、“阿姨好”,這樣很可能破壞孩子的社交興趣,讓他覺得壓力山大,反而更不敢和人說話。即便勉強叫人了,也是眼睛盯著腳趾,小聲地叫了:“叔叔好”,卻不敢抬頭微笑著,看著對方的眼睛。
其實我們這代人小時候,肯定有很多人被父母逼著打招呼過,以至于我們現在好多人長大成人了,和別人說話,還不敢看別人的眼睛。
“對人際交流有興趣”、“對別人心存善意”、“對人微笑”、“說話時看著對方眼睛”這些是對孩子未來的社交能力更有幫助的特質,相比一句生硬、勉強的“叔叔好”,這些特質更重要多了。
所以,在孩子還不敢、不好意思用語言叫人,說出“叔叔好”之前,請允許孩子用眼神的注視和微笑來對別人打招呼。
第二:父母自己先示范與人交往的方法。如果孩子已經表現得有點害羞,那先別逼著孩子叫人,否則,孩子要是不愿意、不好意思,半天不叫人,場面會一度很尷尬啊。不僅是孩子很不知所措,我們大人不也掉進自己剛挖的坑了嗎?
所以,不如我們自己蹲下來,蹲在孩子旁邊,用孩子的口吻跟對方說:“叔叔好/阿姨好/老師好”,然后再站起來,就可以了。
這時候如果孩子跟著你一起說當然好,如果孩子還是微笑著看著對方,并沒和你一起說,也不用強求。
這樣一來,首先,對面的叔叔阿姨看到家長這么好的教育示范,一定會對你們一家很都有好感,其次,即便孩子這次并沒跟著你一起叫人,他也看到了家長很實用、很適合自己模仿的社交示范。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很愉快,沒有一個人陷入尷尬、緊張的境地,這就保護了孩子和人交往的意愿、讓小孩子喜歡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讓孩子看到朋友之間打招呼的方式。
剛才爸爸媽媽蹲下來后做的一切,已經是個很棒的社交示范了。爸爸媽媽的社交能力這么好,孩子在這樣良好的社交示范氛圍下輕松成長,一定會有良好社交的能力。
其實,如果孩子很不愿意社交,那我們做父母的也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本來就有點靦腆,不善社交;我們自己對孩子,是不是逼迫叫人多了一點,社交示范少了點,無意中把壓力都放到小朋友身上去了呢?
有任何育兒問題,可以在評論里留言,我真的真的會回復哦。快關注我吧!去檢查一下!如果孩子能正常去表達自己的肢體語言就問題不大,如果孩子不能說話!而且不理會外界的干擾;自閉癥的可能性很大。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