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3-13 14:50:2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孩子脾氣暴躁,與家庭氛圍、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遇事是不是容易急躁?與他人溝通時是不是比較自我?與孩子相處時是不是比較沒有耐心,容易情緒化?如果是,那么家長就應該下意識地去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成績考砸或犯事的時候,不要總是沖孩子大吼大叫,或者棍棒伺候,也不要威脅恐嚇孩子,比如:“你再犯事媽媽不要你了?!薄熬涂歼@么點兒分,只能去大街討飯”之類的話。孩子遇事膽怯哭泣,家長不要強行制止。孩子哭泣是一種宣泄,是心理上的自我疏導。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不要也生氣粗暴對待,這樣只能陷于惡性循環。
家長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樣。
父母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現好的話,孩子也會受到影響。有個來訪者她自身比較急躁,在等個公交車的時候都很不耐煩,三歲的女兒也受此影響,想要什么東西立馬就要得到,沒有得到滿足,就發脾氣。為了女兒能夠有個好性格,她開始學著改變自己,控制自己的急躁而不是對女兒或身邊的事物發脾氣,剛開始很難,但她努力超越自己,半年之后她的脾氣好了很多,人也寬容了不少,女兒變化更大,做事情很專注,很有耐心。
要讓三歲以上的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當孩子想要一樣東西時,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往后推一段時間再滿足他的要求。注意,延遲滿足與不滿足是兩碼事情。比如,孩子路過一家玩具店很想要一個玩具,但這個玩具孩子已經有了,爸爸媽媽不想給他再買,但按照以往的情況,如果這時拒絕,孩子一定會鬧騰,最后父母不得不買。爸爸媽媽可以不拒絕,先帶孩子進店看看其他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買其他的玩具給他或晚半個小時再買這個玩具給他;或者,可以跟孩子共情,表達父母對他渴望買這個玩具的理解,過幾日再給他買。通過類似的方式,幫助孩子不知不覺中學會克制自己的愿望,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孩子的自控力、自律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要讓五歲的孩子學習規則。
三歲之前孩子的需要,父母要盡量滿足,但三歲之后就需要幫助孩子走出與母親的“二人世界”,讓孩子探索世界,進行社會化。五歲的孩子需要具備一定的規則意識,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告訴孩子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完;要按時上學。這些規矩經過訓練,孩子就會逐步在自己的內心形成規則,知道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慢慢成為一種習慣。當孩子把遵守這些規則當成自己的本分,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克制。如果父母沒有教會孩子一些規則,孩子進入學校后難以聽從老師的教導,容易惹是生非,出現一系列違紀違規問題
不過于溺愛孩子,對孩子的物質條件適當的剝奪。
父母的溺愛、豐富的物質條件容易使得孩子覺得自己想要的一定可以得到,得到后不懂珍惜,挑三揀四,無理取鬧。因此,對孩子的物質條件適當剝奪,比如,吃東西的時候給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不愿意吃就挨餓;不該買的玩具既然決定不買,孩子怎么鬧也不答應。爸爸媽媽應意識到,孩子的性格習慣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是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情累積起來的,在小事情上父母也要堅持原則,悉心教導。
面對性格膽小的孩子有哪些正確的引導方法呢?
性格膽小的孩子容易自卑甚至自閉,他們不善于去表達自己,經常會潛意識里壓抑自己,容易不快樂。那么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讓孩子多于人接觸交流。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交朋友,不要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多帶孩子到各種集體場合,讓孩子感受到外界的友好尊重,在廣場公園游樂場同齡人比較多的地方。也可以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以小主人的身份既能使他感到快樂,也會很注重與人交往。
二,端正教育心態要認識到只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得孩子有個健康的發展。不能一味寵溺,也不能或許急切改變他。父母要樹立起能孩子活潑大膽的信心,端正自己的教育心態。
三,表揚鼓勵孩子。十個好孩子九個夸出來的,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膽怯的孩子更需要。他們本身就不自信,缺乏勇氣,我們應該多給他一些鼓勵,增加他的勇氣,鼓勵他,相信他能行!
四,培養孩子的特長。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有特長的孩子往往表達的更加自信。而且膽小的孩子生活空間相對較小,那我們可以從他的興趣愛好出發,幫助且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學習一技之長。例如書法,畫畫,彈琴,跳舞,下棋等,一有機會,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的特長,鍛煉其膽量。
五,學會放松,不要施加壓力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敞開胸懷,擁抱大自然。學會放松身心,家長不要急切壓迫孩子。
六,適當放手磨練孩子一味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去哪都害怕。家長要敢于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練。以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有獨立的思想。
擔心害怕多半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其顯露自己的性格,比如有一對嚴厲指責型父母,孩子就只能壓抑自己,做乖孩子。當成年以后,環境等都寬松了,缺失的自我部分開始井噴,就會給人印象兩極變化的感覺。就好像缺什么補什么,所以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多允許其釋放貼合每一個年齡階段該有的能量,才能真的成年后有成年人的狀態。
如果你的孩子懦弱膽小、做事猶豫不決、缺乏主見......
或者他經常暴躁易怒、愛發脾氣、叛逆難溝通......
這些,很可能都與你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不當家庭教育方式有關!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或許會影響孩子一生,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在現實生活里,我相信90%以上家長都知道這種教育方式不對,但據社會學家調查發現,有90%的父母曾經吼過孩子。
那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危害?家長們應該如何改變,并對已給孩子造成的危害進行補救呢?
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造成哪些危害?1、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懦弱膽小、沒主見的性格。
如果孩子的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那一定是從父母那里受過傷----心理學家武志紅。
父母通過吼叫的方式讓孩子服從,其實并不是他真正理解了父母的意思,而是因為害怕、恐懼而服從。
在父母經常大吼大叫的恐懼下,孩子會變得膽小害怕、不自信,不敢表達自己的主張,表現為讓家長焦慮的“爛泥扶不上墻”。
孩子長大后進入社會,大多會表現出沒有主見,依附性強的性格特征,經常會埋怨自己,但卻無力改變。
2、影響孩子智力發育。
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里·施特勞斯,曾對32個國家、1.7萬名大學生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越是經常打罵孩子的國家,國民平均智商就越低。
科學家曾將一個被父母呵護、包容的3歲孩子,和一個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同齡孩子一起,分別掃描大腦圖形。
結果顯而易見,左圖是在父母溫柔呵護中長大的孩子,右圖是常被打罵的孩子??茖W家解釋,右圖的黑暗區域意味著大腦容量減少,也意味著孩子的智力發育落后于同齡人。
3、易讓孩子脾氣便暴躁、缺少耐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一言一行都將會對孩子造成直接影響。
如果父母經常用吼叫的方式處理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暴躁易怒,遇到事情不會靜下心來尋求好的解決方法,只會吼叫發脾氣。記得曾有個朋友說——
我爸喜歡發脾氣,一言不合就吼叫。雖然我曾對我爸的臭脾氣極度討厭,可我還是徹底成了他的接盤俠,甚至我脾氣更臭。我覺得壞脾氣是會影響孩子情商的,而且孩子不自覺就會模仿父母,將這個害人害己的習慣遺傳下去。
4、造成孩子叛逆。
很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與家長親情淡漠,并各種抵觸和唱反調,究其緣由其實很可能就來自于家長的粗暴教育方式。
他們在父母這里很少得到溫柔與愛,還有認同,有些孩子在被吼叫時可能不會反抗,但到了青春期就會爆發,甚至形成報復行為。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心理學家赫爾巴特
家長應如何改變?對已給孩子造成的危害應如何補救呢?1、多點陪伴,給孩子安全感。
經常被吼叫的孩子都嚴重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一直活在膽小與自卑中。所以要想補救,首先就要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父母可以多點陪伴和親子互動,與孩子有情感交流,讓他恢復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當孩子有安全感時,他們將充滿信心和力量。
2、多給予孩子鼓勵。
孩子對事物的感知通常都源于大人的反應,當他每一件事做錯時,大人都對他粗暴吼叫,他們便會認為自己的錯誤很嚴重,久而久之會讓他們有一種害怕做錯的心理,甚至變得不敢有自己的主張。
所以當孩子在做錯事情時,家長們可以換一種處理方式,多鼓勵孩子嘗試。比如孩子在墻上亂涂亂畫時,可以贊美他色彩搭配得漂亮,畫得好看,并鼓勵他去紙上、或黑板上去進行創作,經常性的贊美與鼓勵,可以幫助他們恢復信心。
3、給孩子做主的機會,讓他形成主見。
讓孩子在決策中去積累自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給他做主的機會,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看哪本書...等。
不管你是否對孩子的決定滿意,都不要批評他。當孩子習慣于自己做決定而不會遭到粗暴的打斷時,他就會從中獲得自信心。
4、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
運動可以提高壓力閾值,從而提高抗壓能力。經常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比如爬山、跳繩、游泳等,不但可以釋放壓力,并可讓孩子放松心情。
并且孩子在戶外運動中,還能結識其他小朋友,并進行其他社交活動,有助于改變他膽怯、內向的性格。
內向的孩子其實更優秀,我們要珍惜我們內向的孩子,并加以引導,反而會開出開出絢爛的花
內向的人擁有更豐富的內心生活,內向的孩子知道他們有一個內心的鮮活生動的世界,他們可以依靠內心來指引生活。但是事情的反面是如果孩子不和他人交流,內向的孩子很多不知道自己的很多想法有多么獨特,也就沒法珍惜和信任自己的內在品質。父母需要做的,是讓內向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內向的人熱愛學習。大多數內向的孩子能沉下來深入到一門功課中。家長需要支持孩子對學習的熱愛,豐富的信息是內向孩子大腦必需的營養品,如果沒有有趣的信息,激發孩子思考,孩子會覺得煩悶自責甚至變得抑郁內向的人往往自制力較強。內向的的孩子有時間慢下來練習自我約束,所以他們更律己。他們的大腦前葉皮層發達。是的,內向的孩子不擅長社交,但是內向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害羞孤僻的,當他們處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他們更不是個樣子。1999年刊登在英國社會心理學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與內向的孩子相比,外向的孩子更容易拒絕和自己性格不一樣的孩子。外向的孩子會把內向的孩子只當作認識的孩子當作朋友,所以說外向的孩子朋友多,并不是一個真理,而只是內向的孩子對朋友的定義更高一些。內向的孩子盡管不如外向的孩子在社交場合,游刃有余,但內向的孩子,對他人的感受非常敏感,善于體貼,在一對一的環境下能交到很好的朋友。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