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出生體重輕、早產或有產傷的嬰兒容易患上維生素K缺乏癥。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即使是健康的足月嬰兒也可能因缺乏維生素K而引發出血癥。為什么會這樣呢?維生素K是一種對血液凝固非常重要的物質,是肝臟合成重要凝血因子的輔酶。它的來源主要通過飲食和腸道內細菌的合成。由于母乳中的維生素K含量僅為牛乳的四分之一,初乳幾乎不含維生素K。母乳喂養的嬰兒腸道內細菌較少,合成的維生素K也較少,因此單純母乳喂養的嬰兒非常容易患上維生素K缺乏癥。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維生素K是肝臟合成凝血因子所必需的輔酶。缺乏維生素K會導致嬰兒自發性出血癥。最近,中國一項針對7個省份的嬰兒調查表明,有40%的嬰兒存在亞臨床維生素K缺乏。這種疾病通常在出生后兩周至三個月內出現,主要表現為全身多個部位的出血。最常見的癥狀是胃腸道出血,表現為嘔吐咖啡樣物或柏油樣大便。皮膚和皮下組織也可能出現出血點,表現為皮膚出血點和瘀斑,注射或采血部位出血不止,甚至肚臍會無故滲血。更為嚴重的是,約三分之二的患兒會合并腦出血(俗稱嬰兒腦溢血),其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預防勝于治療。國內兒科專家一致建議,所有新生兒出生后都應口服維生素K,每天一次,每次2毫克,連續服用10天。母乳喂養的母親也應該口服維生素K,每天一次,每次10毫克,連續服用10天。這樣可以明顯減少嬰兒出血的病例,甚至可以完全避免嬰兒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癥的發生。這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措施,應該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