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mama帶娃筆記
先天性幽門肥厚(IH)是一種新生兒常見消化道畸形,其核心病理機制是幽門環肌異常增厚導致胃出口梗阻。以下是具體致病機制及臨床表現的解析:
關鍵變化 | 正常值(參考) | 肥厚后改變 | 對食物通過的影響 |
---|---|---|---|
幽門環肌厚度 | ≤3mm | ≥4mm(多數>5mm) | 胃竇部狹窄,直徑縮小至3-5mm |
幽門管長度 | 10-15mm | 延長至20-30mm | 胃排空通道延長且狹窄 |
幽門括約肌功能 | 正常節律性收縮 | 持續痙攣性收縮 | 食物通過阻力顯著增加 |
癥狀 | 發生機制 |
---|---|
噴射狀嘔吐 | 胃內高壓直接推動乳汁,射程可達30-50cm |
非膽汁性嘔吐物 | 梗阻位于胃-十二指腸交界處,未混合膽汁 |
餐后嘔吐規律性 | 喂奶后15-30分鐘內發生,空腹時癥狀緩解 |
上腹腫塊(橄欖征) | 肥厚的幽門肌層在右上腹可觸及硬結,呈“橄欖”狀 |
方法 | 原理 | 預后 |
---|---|---|
幽門肌切開術 | 切開肥厚肌層,恢復胃排空通道 | 術后24-48小時嘔吐消失 |
保守治療(罕見) | 僅適用于極少數輕癥病例,需嚴格監測脫水 | 易復發,不推薦常規使用 |
注:該病多發于出生后2-4周,男嬰發病率約為女嬰的4-6倍,早產兒風險更高。早期診斷可顯著降低并發癥(如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風險。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