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幼兒園生活結束了。在去幼兒園接孩子的路上,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事實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每一句話都體現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意圖。
家長來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往往是孩子最有活力、最思考的時候。因此,此時提出問題是“親子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孩子在幼兒園一天的提煉和升華。家長要提高自己的提問技巧,多關注孩子是否快樂,用啟發式的問題向孩子傳達“心靈雞湯”。
別讓你的孩子成為受害者

孩子是否被“欺負”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問題。如果家長忍不住問:“今天你和孩子打架了嗎?”“今天有人欺負你嗎?”孩子會努力復習這個。誰有一天欺負了他,他不高興的時候,就等于喚醒了孩子要注意不好的事情。
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孩子們每天都會像完成作業一樣向父母描述當天的不愉快經歷。其直接后果就是孩子們每天去上課要注意、尋找那些可能“欺負”他們的人。孩子害怕、驚恐的眼神會激起其他孩子有打他的想法,形成所謂的吸引力法則。
一旦形成這樣的惡性循環,孩子就真的成為了“受害者”。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僅不愿意去幼兒園,甚至可能會出現社交恐懼癥、行為退縮等后果,給孩子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將會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孩子的“打架”并不那么可怕
孩子之所以被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不成熟,而不成熟會導致很多我們成年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我們可能會把這些行為視為問題,比如孩子的互動。當一方還不夠成熟,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不知道如何解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矛盾時,就會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打或推。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孩子真的“打架”,也是讓孩子認識他人、了解自己行為后果的好機會!這是兒童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當這種自然現象發生時,家長的態度就至關重要了!
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注意喚醒孩子發現對他們成長有積極意義的事物,防止孩子去關注對他們成長沒有價值的事物。
接孩子時的問題比較
中國家長接孩子時常見的問題:
1.今天你在幼兒園吃了什么?
2.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3、有沒有人欺負過你?
4.今天老師布置作業了嗎?
外籍家長帶孩子回家常見問題:
1.今天你開心嗎?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生嗎?
3、有作品嗎?
4.今天和大家一起玩得開心嗎?
不同的問題體現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引導著孩子一生的價值取向。
當我們更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狀況時,孩子也會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過程、物質環境、學習成果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可能會導致孩子忽視自己內心情緒的變化,利益的建立。等待。
如果我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情感、興趣、能力,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以及與伙伴的互動。孩子更容易產生說話和表達的欲望,這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做什么,并對明天的幼兒園生活產生向往和期待。
家長不妨嘗試一下這些問題
“你今天最開心的事是什么?”
“今天和孩子們玩什么游戲了?”
“你聽到或看到什么有趣的事情?”
“今天學到了什么新技能?”
“誰是你最好的朋友?”
在孩子離開幼兒園最活躍、最興奮的時期,家長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表達和表達情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