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3-24 22:47:1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純手工粽子,香甜口感,健康有營養。由于純手工粽子采用傳統手工制作工藝,精心挑選新鮮優質的食材,不添加任何化學添加劑和調料,原汁原味,更加健康有營養。選擇純手工粽子,既能品嘗到道地的古老美食,也能享受到健康、營養的美味。讓純手工粽子成為你節日美食的首選,千萬別錯過!
做法:做端午節書簽,要準備彩筆、打孔器、剪刀、卡紙、毛線。先用剪刀在白色卡紙上剪下一個長方形。用打孔器在長方形的上方打一個小孔。將毛線對折一下,從小孔中穿過去,把毛線末端從毛線的套中穿上來,再拉緊,書簽的繩子就拴好了。用黑色彩筆在紙上畫一個邊角圓滑的三角形,表示一個小粽子。在三角形下半部分畫兩條相交的線,表示粽子葉。在粽子葉的中間,畫兩條橫線,在橫線右側,畫兩個圓圈,在圓圈下方,畫一個三角形,表示系粽子的繩子。
做端午節書簽,要準備彩筆、打孔器、剪刀、卡紙、毛線。先用剪刀在白色卡紙上剪下一個長方形。用打孔器在長方形的上方打一個小孔。將毛線對折一下,從小孔中穿過去,把毛線末端從毛線的套中穿上來,再拉緊,書簽的繩子就拴好了。
用黑色彩筆在紙上畫一個邊角圓滑的三角形,表示一個小粽子。在三角形下半部分畫兩條相交的線,表示粽子葉。在粽子葉的中間,畫兩條橫線,在橫線右側,畫兩個圓圈,在圓圈下方,畫一個三角形,表示系粽子的繩子。在三角形上方,畫兩個橢圓漏賣形,并涂成黑色,表示眼睛,在眼睛下面,畫一條弧線,表示嘴。用粉紅色彩筆在嘴的兩側各畫一個橢圓形,表示粽子的小臉蛋。用淺臘弊桔色彩筆將粽輪搜族子的上半部分涂成淺桔色,表示糯米。用棕色彩筆將系粽子的帶子涂成棕色。最后,用綠色彩筆將粽子葉涂成綠色,可愛的端午節小粽子書簽就做好了。
怪獸粽子:準備材料:不織布,剪刀針線熱熔膠,紙繩彩線,彩色卡紙,假鉆石,動動眼,PP棉,剪刀等材料。除了利用不織布,我們還可以使用其他不一樣的材料來創作。
手工粽子香囊常用于夏天防蚊,因為其中一種填充物是艾草,艾草的香氣能夠驅趕蚊蟲。此外,手工粽子香囊也能放置在衣柜里,吸附潮氣、異味,起到除濕、清新空氣的效果。同時,手工粽子香囊還可以放置在枕頭下,幫助人們放松身心,促進睡眠??偠灾?,手工粽子香囊具有多種實用功能,是非常實用的日常生活小物件。
粽子的做法有很多,不用雙面膠的粽子也是很常見的一種。下面是一種不用雙面膠做的粽子做法:
材料:
1.糯米500克
2.瘦肉300克
3.香腸150克
4.鮮筍300克
5.香葉20片
6.粽葉20片
7.生姜1塊
8.料酒1湯匙
9.生抽2湯匙
10.鹽1/2茶匙
11.白胡椒粉1/4茶匙
12.糖1茶匙
13.植物油適量
步驟:
1.糯米提前泡洗,加入一些鹽攪拌均勻,放置20分鐘。
2.紅糖入鍋,加入適量水,小火慢慢熬成糖水備用。
3.香腸入鍋去皮,切成小塊;瘦肉用料酒、生抽、鹽、白胡椒粉和生姜腌制20分鐘,切成小塊;鮮筍去皮切成小塊。
4.粽葉用水煮熟,撈出晾涼;香葉洗凈晾干備用。
5.將粽葉用手揉軟并用清水洗凈,再用橡皮筋綁成圓筒形。
6.把糯米放入粽葉筒里,按成一層;再放入肉、鮮筍和香腸,然后倒入一些糖水。
7.然后再加一層糯米,壓緊后再倒入一些糖水。
8.最后,用香葉包裹起來再用粽葉封好。
9.把包好的粽子放入蒸鍋中蒸熟即可。
不用雙面膠做的粽子有多種做法,您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進行調整。需要注意的是,鮮筍和香葉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或不加,其他食材也可按照個人喜好進行替換。
1,準備好長條形的紙,顏色越多越好。在一端折出一個小三角形。
2,順著中心方向也折出一個三角形。折出的第一個三角形與后面折出的三角形互相折疊。
3,再翻到另一面,又開始折一個三角形,每次折出的三角形和旁邊那個三角形都是相對的。最后折完就成了像手風琴的感覺。,
4,將折好的全部拆開,得到一個折痕。從開頭開始按著折痕往下折。根據折痕,一直折出這個形狀。再折一個小三角,將這個小三角塞進縫隙里頭固定。這樣就折好。
教學目標:
1.通過親自動手包彩色粽子,養成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
2.讓孩子們熟悉端午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
活動流程:
1.通過視頻講解包粽子的全過程,以及為什么要選在端午節包粽子吃。
2.現場提問,考考孩子們聽進去多少
3.親自示范如何包粽子,然后給每人分發材料,分小組,比賽看哪個小組包的彩色粽子最多。
4.包好的粽子,可以用彩筆在上面畫上喜歡的圖案,評選出最具創意粽子,發獎品。
活動延伸
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手工作品帶回家,和父母一起包粽子,度過愉快的端午節。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