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5-03-13 14:22:4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澳洲味道"并非單一門店,而是一個以澳洲本土食材為核心的餐飲集合體。品牌創始人曾旅居墨爾本多年,受當地"從農場到餐桌"理念啟發,將澳洲牛肉、海鮮、堅果等特色食材引入國內。早期以進口食品零售為主,后逐漸拓展至餐廳、咖啡廳、烘焙坊等業態,形成"食材+餐飲+體驗"的復合模式。
核心定位:
通過差異化菜單設計,"澳洲味道"在不同城市呈現多元形態:
城市分店 | 主打品類 | 代表菜品 | 特色場景 |
---|---|---|---|
上海靜安店 | 高端西餐廳 | 鹿肉料理、墨村炸彈(牛油果糖心蛋) | 梧桐樹下的露天餐吧 |
瀘州沿江公路店 | 大眾化海鮮主題餐廳 | 皇帝蟹湯、生蠔刺身 | 毗鄰碼頭,強調食材新鮮度 |
廣州創意園店 | 咖啡輕食+澳式簡餐 | 班尼克蛋、綠咖喱雞肉派 | 綠植環繞的網紅打卡空間 |
線上零售平臺 | 健康食品及伴手禮 | 澳洲奶粉、堅果禮盒、袋鼠肉干 | 跨境電商與社區團購結合 |
1.野性食材的精致化表達
2.烹飪技法的跨界實驗
3.場景驅動的體驗設計
1.本土化挑戰
早期因推廣袋鼠肉、鱷魚肉等陌生食材遭遇冷遇。品牌通過試吃活動、文化講解(如袋鼠在澳洲生態鏈中的角色)逐步打開市場。
2.供應鏈博弈
為保障海鮮鮮活度,建立"72小時冷鏈圈":從澳洲漁場直航至中國沿海城市,內陸門店采用"活體暫養+急凍鎖鮮"雙模式。
3.文化符號再造
爭議性舉措:
1.食材故事化
如云南店推出"澳洲堅果與普洱茶"聯名禮盒,講述兩地農業合作淵源。
2.體驗模塊化
成都店設"微型葡萄酒莊",消費者可參與混釀課程,定制專屬酒標。
3.渠道立體化
從一家街邊小店發展為跨業態美食品牌,"澳洲味道"證明:當餐飲超越單純的就餐功能,成為文化探索的載體,便能激活更深層的消費認同。正如主廚BenShewry所言:"我們不是在販賣異國風情,而是搭建理解大陸的味覺橋梁。"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