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03 06:27:40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下面我就以一年級數學上冊《整理和復習——5以內加減發表》一課教學為例,來談談如何“做好認真上課”。
1、備學生
本班學生在復習5以內數的認識時,我發現他們對數的順序、數的大小比較、數的組成、基數與序數的不同含義等知識,掌握得非常好。但當我試著讓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去記憶5以內加減法表時,有很多學生根本不能快速流利地把加減法表中的算式和結果背正確和背完整。所以我決定用一節課的時間專門引領他們詳細地探究加減法表中的算式排列規律,之后再要求他們按加減法算式的排列形式和排列規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背。
2、備教學設計
●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內容: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材第32頁加減法表。
(2)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在學生系統學習了“1—5的認識及加減法”以及整理和復習了5以內數的順序、大小比較、數的組成、基數與序數的不同含義后,安排本節課的教學,旨在一是通過教師引領學生探索加減法表中的算式排列規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二是為后面的10以內、20以內加減法表的整理和復習打下堅實基礎。
(3)教材內容整合:在引領孩子們學習加減法表時,還需讓孩子們學會用數學語言來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發現,所以我在教學本課前,就把本冊78頁的加法和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概念提前用一節課時間給孩子們做了詳細介紹,而且還在課前也嘗試著引領不同程度的孩子說說在加減法表中所發現的規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引導學生發現5以內加減法表中的算式的排列規律,提高學生快速口算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識。
(2)過程與方法
引領學生經歷觀察、語言表達、操作、演示、練習與談收獲的過程,使學生親身體驗和發現5以內加減法表中的加減法算式的排列規律,從而達到熟練地口算5以內加減法的目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與他人分工合作和分享快樂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②使學生在經歷合作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并感受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探究加減法表的排列規律,提高學生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的能力。
教學難點:看加減法表,找排列規律。
●教學方法
教法:情境演示法、談話引導法、練習探究法
學法:觀察法、發現法、探究合作法。
●教具準備
算式題卡片、加、減法表,PPT課件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中的教學活動
3、備課后反思
總之,認真上課,就要先做到有備而來,其次在課堂上要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的輔導功能,讓學生有興趣地去主動參與各種教學活動,探討、交流各種問題等,最后別忘了寫好教學反思。
謝邀。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他原本是翰林出身的京官,卻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時,毅然回鄉組織團練,成為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最終攻滅太平天國。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可謂人臣之極。
清朝嘉慶十六年(1811年),曾國藩出生于湖南湘鄉一個普通的耕讀家庭,作為長子長孫,家族里很重視對他的教育。
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曾國藩應參加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名。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國藩考取了秀才。
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國藩參加湖南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
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第三次參加會試,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并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國藩參加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
從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到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國藩先后被委任為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禮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等職務。
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洪秀全發起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被授任刑部右侍郎,后充順天武鄉試正考官。
清朝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署吏部左侍郎,又充江西鄉試正考官,曾國藩因母喪歸家,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
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發表《討粵匪檄》,作戰越來越得心應手,受到咸豐帝褒獎。
清朝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發生天京事變,曾國藩的形勢有了好轉。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朝廷加曾國藩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并賞戴雙眼花翎。
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開始,曾國藩北上剿捻,采用了“重點防務、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的對策,但最終全部失敗。
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奉命辦理天津教案,一味對法妥協,背負罵名。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后,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
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國藩逝世,追贈太傅,謚號“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
和很多三妻四妾的勛貴大員不同,曾國藩一生只有原配夫人歐陽氏和如夫人陳氏兩個女人,留下了曾紀第、曾紀澤、曾紀鴻和曾紀靜、曾紀耀、曾紀琛、曾紀純、曾紀芬等三子二女。接下來,悅史君將對他們及其后代做一個詳細的剖析:
第一,兒子曾紀第
曾紀第早夭,沒有后代。
第二,兒子曾紀澤
曾紀澤是曾國藩的長子,生于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
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曾紀澤為父親曾國藩守喪期滿后,承襲一等毅勇侯。
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曾紀澤兼任出使俄國大臣,與沙俄談判修改崇厚擅訂的《里瓦幾亞條約》,經過半年多的努力,達成《中俄改訂條約》(即《中俄伊犁條約》),收回了一部分失去的權益。
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曾紀澤病逝,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少保,照侍郎之例賜恤,賜謚“惠敏”。
曾紀澤一生有原配妻子賀氏(原配)和繼室劉氏兩個女人,留下曾廣銘、曾廣鑾、曾廣陽等三個兒子和曾廣璇、曾寶秀等兩個女兒。
第三,兒子曾紀鴻
曾紀鴻是曾國藩的次子,雖然在父親去世后,他蔭賞舉人,充兵部武選司郎官,但他不熱衷于仕途,反而酷愛數學,還有天文、地理、輿圖等。
曾紀鴻著有《對數評解》、《圓率考真圖解》、《粟布演草》等數學作品,是近代著名的數學家。
曾紀鴻的妻子是父親曾國藩的同年進士郭沛霖女兒郭筠,留下曾廣鈞、曾廣镕、曾廣銓、曾廣鐘等四個兒子和曾廣珊一個女兒。
第四,長女曾紀靜
曾紀靜是曾國藩的長女,嫁給了父親的同鄉好友袁芳瑛兒子袁秉楨,一生沒有生育。
第五,次女曾紀耀
曾紀耀是曾國藩的次女,嫁給了父親的好友陳源兗兒子陳松年,一生沒有生育,病逝于巴黎。
第六,三女曾紀琛
曾紀琛是曾國藩的三女,嫁給了湘軍重要創始人之一羅澤南的兒子羅允吉。
第七,四女曾紀純
曾紀純是曾國藩的四女,嫁給了父親的好友郭嵩燾兒子郭依永,生有郭某等兩個兒子。
第八,五女曾紀芬
曾紀芬是曾國藩的五女,嫁給了衡山名門聶亦峰的兒子聶緝槼,生有聶其賓、聶其昌、聶其杰、聶其煒、聶其焜、聶其賢、聶其煐等八個兒子和聶銀姑、聶其德、聶其純、聶其璞等四個女兒。
因此,曾國藩的孫輩有孫子曾廣銘、曾廣鑾、曾廣陽、曾廣鈞、曾廣镕、曾廣銓、曾廣鐘,孫女曾廣璇、曾寶秀、曾廣珊,外孫郭某、聶其賓、聶其昌、聶其杰、聶其煒、聶其焜、聶其賢、聶其煐和外孫女聶銀姑、聶其德、聶其純、聶其璞,共計24人。
接下來,悅史君繼續逐一介紹。
曾廣銘、曾廣陽早夭。
曾廣鑾
曾廣鑾作為曾紀澤唯一長大成人的兒子,花翎郎中銜,承襲一等毅勇侯,云騎尉世職,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辛亥革命后,曾廣鑾退職歸鄉,1920年去世。
曾廣鑾只留下一個女兒曾寶蘇,后來去了美國。
曾廣鈞
曾廣鈞是曾紀鴻的長子,同時也是曾國藩的長孫。
清朝光緒七年(1881),曾紀鴻去世,15歲的曾廣鈞特授舉人。
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曾廣鈞棄職歸里,喜歡研究詩詞、書法、算學及外國科學,1929去世。
曾廣鈞生有曾昭樺、曾昭杭、曾昭權、曾昭柯等4個兒子和女兒曾寶蓀。
曾廣镕
曾廣镕是曾紀鴻的三子,曾任刑部員外郎。
曾廣銓
曾廣銓是曾紀鴻的四子,過繼給了曾紀澤,曾任駐英使署參贊、駐朝鮮公使等職。
曾廣銓生有曾約農、曾昭潤等兩個兒子和女兒曾寶荀。
曾廣鐘
曾廣鐘是曾紀鴻的五子,生有三子四女。
曾廣璇
曾廣璇嫁給了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四子李經馥。
曾寶秀
曾寶秀嫁給了浙江吳興人吳永。
曾廣珊
曾廣珊嫁給了湖南長沙人俞明頤,生有俞大維、俞大綸、俞大紱、俞大絜、俞大綱等五個兒子和俞大緗、俞大絢、俞大縝、俞大絪、俞大彩等五個女兒。
……
曾國藩的后代很多,現在定居大陸、港澳臺、國外的都有,大部分人都過得很好,知識修養很高。
(寫有趣的歷史,說不盡的傳奇,我是悅史君,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