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里的狼教案 夏天與春天的區別小班語言教案

admin時間:2024-01-03 18:39:17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夏天與春天的區別小班語言教案

夏天與春天是季節變化中的兩個不同的階段。他們之間的區別可以從氣候、天氣、植物等多個方面來說明。第一段:氣候夏天與春天的氣候不同。春天氣溫較低,逐漸升溫,夏天則氣溫較高。第二段:天氣春天氣候變化較大,經常有晝夜溫差,且多雨。夏天則多晴天,氣溫偏高。第三段:植物春天是植物生長盛期,各種花卉逐漸開放。夏天則植物開始成熟,果實變得更甜更多汁。通過以上的幾點說明,使得小班孩子在知識方面得到更好的啟發,他們學會了通過觀察季節變化的特點來分辨季節,擴大了他們的認知面。

同治年間發生在山東的“黃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同治年間山東的“黃崖之案”其實并不復雜,此案導致數千人被殺,責任最大的,只有兩個人——山寨首領張積中和山東巡撫閻敬銘。

先大致捋一遍事情經過。

咸豐十一年(1861年),江蘇人張積中為了躲避戰亂,來到山東黃崖山,自己造了幾座房屋,在山上研學。張積中師承太谷學派,所以在黃崖山創立了黃崖教,廣納弟子,另外開壇講學。

隨著時間推移,張積中弟子越來越多,許多人也慕名移居黃崖山。由于時局混亂,張積中開始在山上修建山寨以自保,并曾成功抵御過捻軍的功績。

附近的百姓和官吏大約有八千多戶為了避寇,搬遷至黃崖山和周邊村落。

樹大招風,黃崖山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加上有人舉報,黃崖山聚集匪類,圖謀造反,山東巡撫閻敬銘派人上山查詢,來人遭遇山寨敵意,幾名隨從被殺。官府發兵攻打,終于打破山寨,張積中聚集家屬自焚,山寨內2500多人被殺,附近居民2000多人被殺,死者共計5000余人。

這就是黃崖之案的大致始末。

再來看看此案的爭議處。

張積中上山的目的

張積中本是讀書人,參研理學和禪道,為了躲避戰亂來到山東。他來到山東后,起初并不想上山,誰知捻軍不久也進入山東,他無法平靜生活,不得已,移居黃崖山上。

他上山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造反。

山寨的設立

張積中在上山之前,山上已有當地村民為避難而建的石寨,只是規模較小。張積中上山后,擴建山寨,購買兵器,訓練徒弟,目的是為了自保,在亂世中,這也無可厚非。這時候,山寨規模也不大,山上不過百來戶人家。

山寨的擴張

山寨的擴張,是捻軍行動的后果。由于捻軍頻繁騷擾,附近鄉紳民眾來到黃崖山避難的絡繹不絕,張積中也來者不拒,命弟子“山上設粥,山下設湯,凡入山避難者,皆得飲食?!贝送?,他還在山上設醫藥局,施藥治病,遠近民眾“受其惠,歸附益眾?!?/p>

山寨在擊退一次捻軍的進攻后,更加聞名,規模也更加擴大,山上山下,達到了八千多戶數萬人的規模,這時候,山寨開始成了氣候。

人多了需要秩序,張治中招募人員負責守衛。不過在人員選擇上,他并沒有什么要求,許多游手好閑的閑雜人員進入了隊伍。對于來投奔的民眾,他也不做選擇,來者不拒,按照他的說法,是眾生平等,不分貴賤。

到這一步,隱患已經埋下,隊伍良莠不齊,難免有雞鳴狗盜之輩,居心叵測之徒,其中甚至還有部分私鹽販子和匪徒。在當時敏感的時局下,如果被官府查實,僅這一條就可以將張積中抓捕。

陰霾初起

黃崖山的陰霾,在1865年秋天就已出現,當時濰縣有一戶人家想要遷往黃崖,被濰縣知縣懷疑通匪抓獲,事主供出張積中之事,知縣報到山東巡撫閻敬銘處,閻敬銘派人查訪,并進行了復查,得出的結論都是張積中不似匪類,于是不了了之。

對朝廷來說,張積中家世清白,一門忠烈。他的堂弟張積馨當時官至陜西巡撫,哥哥張積功父子在臨清知州任上與太平軍戰斗中殉國,張積中本人的兒子張紹陵還是長清的候補縣令。怎么看,張積中都沒有造反的理由。

不過,對于黃崖山來說,此時它已引起了官府的注意,行事需要更為謹慎,但張積中等人對此并無察覺。

烏云籠罩

到了1866年,山東益都縣破獲一起謀反案,首領供稱同黨與張積中結盟聯絡,共同舉事。

這份供詞,真假莫辨,很有可能是假的。但對于當時由于剿捻不力身處官場低谷的山東巡撫閻敬銘來說,寧可錯殺一千,也不能再放過一個。

于是他派人肥城知縣鄧馨、長清知縣陳恩壽帶著省城巡捕官唐文箴上山召張積中到濟南自證清白。

到這一步,官府有了實際動作,不過閻敬銘此時并沒有殺心。換個角度想想,自己轄地出現了一個聚眾萬人的山頭,且幾次被人舉報通匪,作為地方官,約談一下首腦無可厚非,并且派去的不是軍隊。

張積中如果夠聰明,這時候就該跟著來人去濟南陳述情況,如果自身清白,那也沒什么好怕的。或者,推脫自己不在山寨,想辦法打發走來人,或者,另派其他人跟來人回省城,有許多辦法可以應付。

山寨方面恰恰選擇了最糟糕的方式。他們手持武器,聚集追趕唐文箴等人,并殺死了鄧馨和陳恩壽的隨從,鬧出了人命。

官老爺的隨從也是公務人員,官吏被殺,無疑坐實了謀反的罪名,這下子,黃崖山的厄運已飄到了頭頂。

唯一機會

事件發生后,閻敬銘將張積中的兒子,候補知縣張紹陵派上山去,勸父親出山自白,張積中表示,寧愿以身殉學,也不愿出山。家人圍著他跪求,張積中還是不肯,張紹陵見父親堅決,于是也留在寨中,不再下山。

這時候,黃崖寨已經幾乎成了真正的土匪窩,寨民四處收集武器,準備打仗,還有宵小乘機四處搶劫偷盜,有人因此殞命,群情激奮之下,在閻敬銘眼里,這座山寨已經開始謀反。

唯一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山寨末日

1866年11月7日,閻敬銘發兵圍剿山寨,大炮轟擊之下,訓練無方的民軍不是官軍對手,很快大門即告失守。

這時候,閻敬銘下令暫停攻擊,又三次勸降張積中,兩次通過書信,一次派人親自面見張紹陵,都無果。

這次勸降,閻敬銘許諾的“出降不死”之言未必可信,但對于張積中來說,自己一死可以換回山寨上萬民眾的活命,顯然還是合算的。不過,張積中再次拒絕。

閻敬銘終于失去耐心,下令總攻,山寨無法抵擋,終于被屠。

從以上可以看出,黃崖之案,山寨和官府都有過激的地方,但總體來說,我認為主要是張積中之過。

張積中本來沒有反意,聚眾山寨,為了講學與謀生,或許在他看來,自己所作所為再正當不過,既然一身清白,又何須作繭自縛。

但在官府看來則不一樣,太平天國,白蓮教等都是以信徒起事,張積中行事神秘,又不肯出山見人,先就給自己蒙上一層陰影。再加上屢屢受到舉報,當時正當太平天國和捻軍動亂之際,地方官府如果不加查證,搞不好就要丟了自己的烏紗帽。不論是在清朝還是其他朝代,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謀反是超級重罪,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山東巡撫閻敬銘在歷史上官聲不錯,不是個昏官,他先禮后兵,奈何張積中軟硬不吃,最后發兵攻打,也是最后一步,事情已經鬧大,別無他法。

以張積中的態度,惹來官兵攻打山寨,是必然之舉,只是最后殺戮太重,殺死數千人,這是軍隊軍紀敗壞,缺乏約束的表現,是清軍攻破太平軍后的常見之舉,說明他們心中,山寨已等同于叛軍,這一點,閻敬銘難辭其咎,也是黃崖案引起后世爭議的主要原因。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