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09 19:46:5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教學設計是小學教師資格中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部分的模塊,除了會出一題40分大分值的教學設計題外,近年來,教學設計在單選題和材料分析題中也出現了出題的情況,2016年上半年的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就出現了教學設計類的材料分析題,因此未來的考試中有可能會加大針對這一模塊的考核。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即我們常說的科目二,教學設計題有6題,6個題分別類屬于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和美術學科,但是不是每題必答,而是六選一,即在六個題中選擇一個作答即可。由于語文學科相對來說較為簡單,也較容易拿分,所以一般針對無教學經驗的學員,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會重點講解語文的教學設計題。
教學設計題一般出現在最后一題的位置,題目的呈現方式是給一段材料,內容是課文的片段,后附三個小問。根據以往的出題規律,語文學科的課文材料有高低年級之分,低年級一般為識字類,高年級一般為閱讀類和作文類。
后附的問題有三問:第一問是文本特點類,即對文本的分析,包括文體、修辭手法、語言特色、文章結構、內容,比如:本文是一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散文/詩歌,采用了(比喻、擬人、排比、反問、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的修辭手法,用詞/語文(準確、優美、形象、生動、質樸、簡潔),通過(總分總/總分/時間順序)的結構/順序(記敘了/描寫了)(某個故事/某地方的優美景色)。第二問包括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針對文章內容、修辭或寫作方法、文章結構,教學難點針對中心思想或主旨、實踐應用,如教學目標一般是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第三問包括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有導入類、整個教學過程類、課堂練習類、作業類和評語類。
請認真閱讀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促憶異逢佳倍插
促深憶異逢
佳倍遙遍插
根據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務:
(1)簡要分析該詩的寫作主題。
(2)如指導三年級小學生練習本文,試擬定教學目標。
(3)依據擬定的教學目標,設計導入環節并說明理由。
解析:
(1)本篇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通過描寫詩人自己獨自漂泊異鄉生活孤苦,遇到佳節良辰,想到遠在家鄉的兄弟插茱萸的情景,抒發作者思鄉懷親之情。
(2)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會認促、深、憶、異、逢、佳、倍、遙、遍、插、茱、萸12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異、逢、佳、倍、遙、遍、插10個生字;能夠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詩句。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誦讀詩句與小組合作討論體會詩句抒發的思鄉懷親之情,能夠讀出詩句所表達的真情實感,提高對古詩文的感悟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生激發對于古詩文學習的興趣,以及熱愛家鄉與親人的情感。
(3)導入:
采用提問導入法,激趣導入。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大家知道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學生回答:中秋節、春節、端午節......
教師提問:那大家知道農歷九月九日是什么節日嗎?
學生:......
教師:很好,有同學說是重陽節。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就是一位唐代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的所見所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的導入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給學生提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自己來發現,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
作文教學難,難在哪里?
作為語文教師,難在作文講評;作為學生,則難在不知道自己怎樣才能寫出一篇“好作文”。
語文教師把全班的作文批改完之后,都會進行作文講評,而作文講評通常的做法是,教師首先將選出的“好作文”在課堂上念一遍,并“贊美”一番,大抵是中心突出,語言優美,形象生動,結構緊湊,詳略得當,說理透徹,鞭辟入里,云云。
而學生聽起來云里霧里,教師講評所用到的那些語文“術語”,學生并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義。
而語文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批改,要么改得“一片紅”,將學生的作文改成了教師的作文;要么粗略地看一遍,再寫上幾句“冠冕堂皇”的尾批;更有甚者,“文不加點”,只有一個孤零零的分數。
如此一來,寫出“好作文”的學生,并沒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作文到底好在哪里,而更多沒有寫出“好作文”的學生,也不明白自己的作文到底哪里不好,該怎么修改。在這種情況下,作文本一發,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只是看看分數,然后塞進抽屜里完事。
可以這樣說,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學校,很多語文教師,要求學生每周一篇作文,學生在作文上付出的時間,精力并不少,但是,學生雖然寫了很多作文,但是,對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只是聽了不少“別人的”“好作文”,卻并不知道那些“好作文”到底是怎么寫出來的;他們只知道自己的作文寫得不好,真的比不上老師講評時念的那些作文,可是,到底要怎樣寫出“自己的”“好作文”,怎樣才能將自己“不好”的作文,“變”成一篇好一些的作文,又并不了然,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學生頭腦里并沒有關于“好作文”的明確概念。
久而久之,除了極少數學生勉強維持著寫作文的那點興趣,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基本上都是應付了事。
長此以往,作文便“淪為”學生的負擔——心理負擔,精神負擔。
筆者認為,從作文教學的角度說,問題的關鍵,仍然是作文批改,和作文講評。對于這兩個問題,筆者作過很多探索。
一,關于作文批改。
1,作文批改應當堅持“多就少改”的理念,這里的“就”,是“遷就”,只要學生作文中“過得去”的地方,盡量少改動,以保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教師批改學生的作文,不能“求完美”,對于班級里2/3,甚至3/4的學生,“求完美”的作文理念,有害無益,對學生的作文改得越多,就越會打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2,注重眉批。在“多就少改”的基礎上,學生作文中“不好”的地方,選出比較突出的三四處(不能再多),加以修改,眉批時指出問題之所在,并提示學生,注意將修改前后的文字進行比較,使其理解“所以然”。
另外選出幾處相對好一些(好一點)的地方,適當地“夸獎”幾句。
3,尾批盡量不說“行話”,要說得通俗一些,讓學生能基本上看懂,比如,“語言很精彩”,或者“第某段材料選得不錯,可惜語言顯得有些干巴巴的,如果能用一些形容詞,描述出人物的神態,就好了”。
因為寫了幾處眉批,所以,尾批可以簡略一些,甚至可以說,“認真看眉批”。
二,關于作文講評。
筆者的作文講評,三十多年一直堅持對比較典型的講評“范文”(這里說的“范文”,不局限于“好作文”,只要典型即可)做“點評”,每次作文講評,至少“點評”兩篇。過去沒有電腦的時代,就是“刻鋼板”,油印,后來有了電腦,就更方便了。將頁面分為兩欄,原文設置得寬一些,點評欄設置得窄一些。
每次講評,選出五篇“范文”,其中點評兩篇,三篇不做點評。全部印出來,學生人手一份,事先發給學生,比如語文早讀的時候,或者語文晚自習的時候,讓學生先閱讀,對沒有做點評的作文,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者加以評價。在此基礎上,再講評。選出的所有“范文”,都不署學生姓名。
開始的時候,為了打消學生的顧慮,作文講評之前,對學生說,講評中選出來的“范文”,對文不對人,無論是好一些的作文,還是差一些的作文,都是為提高我們班的作文水平作貢獻!
這樣的講評方式,語文老師要多做好多工作,但是,學生特別愿意聽。
我個人覺得,這樣做作文講評,內容充實,落到實處,避免了老師一念而過,學生一聽而過的弊端。此外,每次作文,都會選六七個學生“面批”,并要讓他們修改,而作文的修改,只能在原文的基礎上修改,不能“重(chong,第三聲)寫”,并將修改過的作文,與原文對比,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慢慢地感悟到,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作文“好起來”。
所以,我對學生的作文口號是,“為寫出一篇像樣的作文而努力”!
只有學生明白了什么是“好作文”,他才能寫出一篇“好作文”來。
此外,我一般不要求學生“當堂”交作文,從布置作文題,到最后交作文的時間,為一個星期,在最后時間之前寫好作文的,可以提前“面批”。
有的語文老師不理解,也有很多學生不理解,他們說,“考試的時候,哪有這么多時間!”
我對他們說,“現在不是考試,是訓練,是要頭腦里多裝點東西,不然,每次作文都是急就章,作文水平是很難真正提高的。”
另外,作文批改也可以因人而異,作文水平高一些的學生,要求可以高一些,分數也可以緊一點,而作文水平低一些的學生,褒揚他們的進步,指出問題的時候,不要面面俱到,只須指出一兩處主要問題即可,注意保護他們的積極性,作文要求可以低一些,分數稍微寬一些。
三十余年堅持這樣做,的確很辛苦,但是,做得得心應手,看到學生慢慢地進步,再苦再累,也值得!
我們所說的“作文思路”通常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解題思路”,二是“行文思路”?!敖忸}思路”即剖析題目、確定立意的思維過程;“行文思路”即運用各種論證手段,有條理、有邏輯地證明自己觀點的思維過程?!敖忸}思路”決定了我們作文得分的下限,“行文思路”決定了我們作文得分的檔次,此外還有“語言能力”決定了我們作文得分的上限。
“行文思路”又稱“結構”,通俗地說就是一篇文章先寫什么、后寫什么;詳寫什么、略寫什么;運用哪些證明手段,使用哪些證明材料;是立場鮮明,還是“勸百諷一”……類似軍事和體育中的排兵布陣、戰略戰術,也類似老師上課時的教學設計,還類似一個人全身的穿衣打扮。
一篇議論文,通常必須回答三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三者也是一篇議論文最大的結構。所謂“是什么”就是描述本文將討論的現象,并對本文討論的對象和你準備在文中提出的主要概念“下定義”。我們畢竟不是編字典,不可能在“下定義”時做到客觀、科學、全面。更何況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定義。我們要求在議論文中(一般是在開篇)下定義,目的是為后文的論述制造語境。
“為什么”就是說理,是一篇作文的主干。通常我們要至少寫出三條論述的理由,即三個分論點。三個分論點之間要互相有關聯又不重疊。分論點的句子最好結構一致,能連成三句排比句,且最好至于每段開頭。分論點的關系最常見的是并列式、層進式和正反式三種。如果討論的話題是辯證的,即正反都有道理,那么要在正面論述之后補充至少一段反面觀點的合理之處,以使觀點更全面。
“怎么做”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是一篇作文的次要部分。在時評類材料作文中必須要有,在其他類型作文中可酌情。具體內容通常是根據“為什么”部分提出相應的對策。不需要完全正確可行的對策,只要不是極端的就可以。
初中語文教資筆試備考方法:
1.專業知識,最好是刷幾套題,主要是音,字詞句,閱讀,習作。2.語文教材教法,3.習作一般是案例分析,(這個一般是面對教育教學中一些突發事件,用所學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去回答)4.教學設計,一定有,說白了就相當于撰寫某篇文章的教案(考察作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
我自己考的是高中的語文教師資格證??剂巳?,綜合素質就是考的一些天文地理的知識,最后面有一個寫作題,這個寫作題呢基本就都是議論文了,所以議論文還是要去練習一下的。
然后呢教育知識與能力就是考教育還有心理知識。語文學科里面是沒有議論文的,有的是教案寫作,這個是重點,可以著重去研究一下。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校園的一角
我的校園風景如畫,十分美麗。其中最美麗的是操場。
走進大門,由教學樓和花壇圍起來的大片空地,便是我們的活動樂園——操場。
操場的北邊靠近教學樓的地方是舞臺,這是我們娛樂、排練節目、表演節目和舉行大型集會的地方。
舞臺中間用紅色的地板磚鋪成了一朵花的形狀,亮亮的,滑滑的。上體育課時,操場就成了同學們的樂園,同學們有的跳繩,有的踢毽子,有的跳高,有的跳遠……其樂無窮!
同學們放學后經常來到舞臺上排練節目,等到開展活動時,同學們就會在舞臺上一展自己的英姿。
舞臺左邊的地方是升旗臺,升旗臺中間聳立著一根旗桿,我們的國旗在旗桿頂端高高飄揚著。
舞臺兩側各有一顆榕樹。葉子細細的,長長的,有三層樓這么高。學校外面的鴿子被這里的風景吸引來了,它們站在枝頭上高歌,仿佛在贊美這里的風景。一陣風吹過,枝上的葉子在彎腰點頭,好像在說:“老師們,你們你們辛苦了!”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操場中間的那個花壇。春天,小草從地里鉆出來,綠綠的,滿地都是?;▋阂彩㈤_了,五顏六色,有紅的、黃的、藍的、白的、紫的……夏天,我們坐在樹底下讀書,或觀景,或玩耍,遮天蔽日的大樹為我送來一片陰涼。秋天,秋風吹來,樹葉變黃了,慢慢地落下來。冬天,陣陣寒風刺入肌骨,榕樹仍然枝繁葉茂,威嚴地挺立在寒風之中。
操場上還有數學角、英語角、假山、池塘等美麗的風景。
校園的風景在我眼里最美麗,朋友,你說呢?
(望采納。。。)
《小學教學設計》(旬刊)創刊于2000年,由山西教育報刊社主辦。
小學教學設計雜志欄目設置:
課堂教學設計、語文?教例評析、語文?一課多式教例、語文、優秀課例片段舉隅、語文?新思維作文、語文?快樂作文、數學?導學設計
小學教學設計雜志收錄情況:
1、期刊收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知網數據庫收錄
2、數據:MARC數據、DC數據
3、圖書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