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1 12:38:0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一、楊梅樹剪枝時間
楊梅的修剪安排在早春春梢萌動前的休眠期和4-9月份的生長季節進行。具體措施依不同時期和不同修剪目的而異。
二、楊梅樹各生長階段修剪技術
1、楊梅幼樹整形
在楊梅栽植后30-50cm定干,春梢萌發時從主干上部選擇上下錯落的壯梢3-5個培養成主枝。夏梢萌發時,主枝先端選一生長強的作為主枝延長枝,其余為側枝。當主枝生長至一定長度時,距主干40-50cm處選一強枝作為第一副主枝,第二副主枝可選在第一副主枝的另一側,每年在培養主枝和副主枝的同時,也要在枝干上培養側枝,為早期結果奠定基礎,一般經過5-7年樹形可基本完成。
2、楊梅生長期修剪
楊梅樹在生長期的修剪,一般是在楊梅樹開始出現萌發到抽出的秋梢停止繼續生長之前進行。而這個階段的修剪,主要是調整楊梅樹的樹體結構,降低養分消耗,同時改善整個植株的受光面積,在增加光合作用的同時也能減少病蟲害的侵襲,從而達到實現枝條均衡生長和促進開花結果的目的。
(1)、春季修剪
楊梅樹的春季修剪一般集中在每年的4-5月份,經過修剪,可以促進根系的萌發和生長,讓植株抽生春梢的時間比開花結果的時間更加滯后。這樣的話,可以緩解萌發新梢與開花結果之間因競爭養分而出現的矛盾,從而提高果實產量,畢竟我們種植楊梅樹,更側重于采收果實。而且春剪還可以促進內源激素倒流,從而減少幼果發生“楊梅火”的生理病害。
(2)、秋季修剪
楊梅樹的秋季修剪多在每年的10-11月份進行,主要是促進植株花芽的形成與分化,促進其健康發育。通過前期的春剪及時下的秋剪,可以加速枝群的形成與花芽的分化。而對于后期萌發出的徒長枝叢生枝葉要及時剪除,這樣可以節省部分養分來促進花芽的分化與發育。
(3)、剪枝除萌
楊梅樹在春季發芽抽枝后到秋季停止生長前,要及時剪除植株上冗余無用的萌蘗,包括基部萌發出來的主枝、副主枝、徒長枝及生長過強枝。當然,還有生長過密的枝條也應當適當疏剪或抹除,包括位置長得不恰當、不合理的芽也要抹除。而且抹芽宜早不宜遲,這樣會節省更多的養分。
(4)、疏枝剪枝
在楊梅樹的修剪過程中,我們還要注重重疊枝、交叉枝、纏繞枝、密生枝、過旺枝、過弱枝、干枯枝、病蟲枝等形式枝條的修剪。而疏枝剪枝過程也需要根據植株時下的長勢、枝條的分布及粗細來酌情考慮疏枝的數量與程度。
(5)、摘心打頂
對楊梅樹的摘心或打頂一般從春梢尚未形成木質化之前開始,而科學地施以摘心或打頂手段,對于楊梅樹的開花結果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提高坐果率、減少掉果具有明顯作用。而且摘心處理對于樹冠過于空洞的部分能加速抽生二次枝,還能讓其長成結果枝。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幼兒的操作嘗試活動,感知常見的黃沙特性:沙有粗有細;沙是一粒一粒的;沙是松散的;沙不溶解于水。
2、初步了解沙的用途,引起幼兒對周圍自然物的關注,教育幼兒保護周圍自然物。
3、通過玩沙活動激發幼兒的愉快情緒,培養初步的探索嘗試精神。
二、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套玩沙工具、攪拌棒、水、玻璃杯、用來自制沙球的礦泉水瓶等物品,場地周圍貼有若干有關沙的功能圖片。
三、活動過程
1、把幼兒帶到沙坑,以玩沙導入學習活動,引出活動主題、通過嘗試活動,并聯系已有知識經驗,初步感知沙的主要特征。
2、讓幼兒感知沙的粗細特點,并結合相關的衛生教育。
活動目標:
1、探索用合適的工具測量樹干的粗細,喜歡測量活動。
2、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小朋友的書、數學繩子、毛線、吸管、鉛筆、各種尺若干;水彩筆、記錄表若干。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在幼兒園內先確定10棵待測量的樹,并分別在樹干上編上1—10的號碼。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觀察樹,用語言簡單表述出樹的不同。
1、小花園里的樹真多,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2、這些樹長得一樣嗎?怎么不一樣?
二、組織幼兒開展討論,尋找測量樹干粗細的方法。
1、剛才小朋友說樹干有粗細,哪棵粗?哪棵細?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測)
2、有沒有辦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細呢?
幼兒討論:用手環抱、尺量、繩子量……
三、幼兒自由選擇各種材料測量雪松后交流:
1、粗細:
(1)用什么材料測量?有多少粗(在記錄紙上記錄)?什么方法測量的?
(2)(選擇用繩子測量的)怎樣知道測出來的數字是多少?
(3)為什么測量出的粗細不一樣?(有的測底部、有的測中部)
2、高矮:
(1)小花園里哪棵樹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測:用尺無法測量高度時可目測)??怎么記錄?
(2)瓜子黃楊樹長得高不高?怎么測?(直接測量)
(3)龍柏長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測量?
用鋼皮卷尺直接測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樹醫生。
1、醫生每年都要給小朋友體檢,量量身高和胸圍?,F在請你們來做樹醫生,給這些樹檢查身體。幼兒每人選擇一棵樹進行高矮、粗細的測量,并把數字記錄在記錄表上。
2、互相交流記錄結果。
一、蒙氏感官簡單介紹1感官教育的重要性2感官教育的目的:培養幼兒的自我教育,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3感官教育的目的認識物性;發展感官知覺;幫助概念形成;建立邏輯思考能力之基礎;培養手眼協調、專心、獨立、有秩序感的直接目的。4感官教育的內容教具操作:插座圓柱體——粗細一、拿出工作毯二、拿出教具,觸摸教具三、對比四、找出最粗的五、點數六、三段式教學游戲一、誰不見了二、畫畫游戲三、遠距離對應插座圓柱體——大小一、拿出工作毯二、拿出教具,觸摸教具三、對比四、找出最粗的五、點數六、三段式教學1.吸管用處很大。2.吸管可以方便地飲用飲料,特別是對于兒童和老年人,可以避免燙傷和噎到的風險。此外,吸管還可以減少飲料接觸牙齒的時間,減少牙齒腐蝕和變色的可能性。3.反思:然而,吸管也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因為大量的塑料吸管會造成垃圾和污染。因此,我們應該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選擇可重復使用的材料制成的吸管,或者直接使用杯子飲用飲料。
一、活動由來
幼兒從小班升入中班后,開始學習使用筷子。餐具的變化直接引出一些問題,根據我們觀察、發現,孩子們在剛接觸筷子時,因為不會使用,一方面感到很茫然,但另一方面又對于筷子這個新生事物感到很好奇。陳鶴琴先生說過:“好奇心關于兒童之發展、文化之造就,具莫大勢力的?!币簿褪钦f,幼兒凡是對于一切新的事物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與新的東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會更真切地理解。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適應幼兒當前的教育發展需要,我們設計、組織了《筷子》主題。
二、主題教育目標
1、通過觀察學習,引導幼兒掌握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
2、通過多元的活動途徑,掌握筷子的其它用途,發展幼兒的創造潛能。
3、了解筷子的種類和區別,如(不同材質、長短、粗細)等。
三、主題的網絡建構
教師根據幼兒的觀察興趣和討論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疑問,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于是,一個關于“筷子”的主題網絡圖逐漸形成了。如圖(教師預設的用直線表示;幼兒自發生成的用虛線表示;師生共同產生是用虛線和直線表示)。
四、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
(一)“我相信自己也一樣行”
活動開展的第一步我們帶幼兒到大班進行了參觀,他們認真觀察、學習哥哥、姐姐使用筷子的情形,既好奇又羨慕,抓住這一點回來后及時因勢引導,孩子們自己編成了使用筷子的兒歌,“小筷子,本領強,拇指、食指、中指來幫忙,先打開,再合起,反反復復夾起菜,飯菜吃完味更香?!眱焊桦m然短短幾句,但使用筷子的基本方法表達了出來,他們用自己說話的方法來練習使用筷子,覺得使用筷子不再象想像中的那樣難了,自信心一下增強起來了,自己一樣可以使用得很好。
(二)我們有了許多新發現
主題誕生后,教師和幼兒開始一起收集各式各樣的筷子,并且在幼兒的提議下,在活動室的一角開辟了一個筷子的展覽區,幾乎每天都有孩子帶筷子來,他們相互比,相互看,為自己找到與別人不一樣的筷子而高興自豪。
小東說:“你看,我的筷子上、下是不一樣粗的?!碧锾镎f:“我家的筷子身上的花紋是一道一道的顏色,而路路家的筷子身上是沒有花紋,全是綠顏色的?!倍《≌f:“我發現我家的筷子是最長的,其它小朋友家的筷子都比我家的短?!边€有的來問我說:“李老師,我的筷子為什么這么輕,他的卻那么重呢?”
這種共同收集,共同探索活動,使幼兒有了許多新發現,在交流、收集過程中孩子們自然地對筷子的顏色、長短、材料、形狀、輕重等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些知識是比較淺顯易懂的,隨著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孩子們又生成了一些深層次的很有價值的問題。
(三)“筷子游戲真好玩”
孩子們都知道筷子是用來吃飯的,我們則啟發、引導幼兒在筷子的其它用途上發揮各自的潛能。為此我們分別在美工區、巧手區、計算區、音樂區都投放了筷子,讓幼兒嘗試筷子的玩法,從而發展他們的創造力。
小宇來到了計算區,他一下拿了一大把的筷子,開始用筷子搭起了拼圖,先是搭了個樓梯,后又拼了棵大樹,玩得很高興,這時趙繼航也來了,他選了一根較長的筷子在桌子邊上比劃了一下,我走過去說:“咱們用筷子來量一量桌子有多長吧?”他點了點頭,量完了桌子后,他拿著筷子又量起了玩具柜,王宇棋看到后,和他一起玩起來,量著量著,量起了各自的身高,不時傳來了兩人的笑聲。
音樂區更是熱鬧非凡,孩子們拿起了自制的樂器、各種瓶子和盒子,用筷子來當鼓錘,敲著美妙的音樂,雨晴是樂隊的小指揮,手里還像模像樣的拿著一根指揮棒,再看那指揮棒,伴著歡樂的樂曲,他們有唱有跳、有伴奏、有指揮,心情也隨著飛揚起來,筷子似乎已經漸漸成為孩子們的好朋友了。
美工區的小朋友都在忙著做菊花,美麗的花瓣都已經做好了,但朵朵菊花就是立不起來,因為沒有合適的花桿來支撐,王曼找來找去,找到了一根筷子和同伴們說:“咱們用這個吧!”其他小朋友也一致同意,說:“對,我們用筷子?!睕]想到孩子們的想象力,真的使一朵朵美麗的菊花立起來了,有的小朋友還用筷子當起了半成品,如當雨傘把、旗桿、平衡木等,我們的活動也越來越豐富了。
(四)“我來設計一雙筷子”
美工區的小朋友,激發了大家的創作欲望,孩子們想設計現在大家沒有見過的筷子。于是教師準備了不同的人物紙卡,讓孩子任選一張,從而更加激發他們的創<BR><P></P>作欲望。教師請大家把筷子的外形簡單地畫在紙上,并把筷子的用途、材料、形態等向其他小朋友介紹,孩子們設計熱情很高,造好一張卡后就開始設計,他們并非想到哪兒畫到哪兒,大部分幼兒都是想好了才動手畫的,大約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幼兒們設計的作品基本完成了,并分別呈現在黑板上,大家輪流開始對自己精彩的作品進行介紹。
紫怡說:“我為天線寶寶設計一雙筷子,這雙筷子是空心的,既可以當筷子,還可以當吸管,因為天線寶寶最愛喝奶昔,這樣會更方便一些?!毙〕秸f:“我為警察叔叔設計了一雙神奇筷子,上面有兩個按紐,一個是白色的,一個是藍色的,如果按白色就是一把筷子,如果發現壞人就按藍色按紐,筷子就會變成一把手槍?!敝Z行說:“我設計的一把魔術筷子,只要用筷子一夾,燙的東西就會變涼了,硬的東西就會變軟了?!?/p>
孩子們設計的筷子各式各樣,在形態與功能上都具有很多創新之處,也許是孩子們在電視上、圖書上、磁帶里學到的內容多了,所以他們的設計都是那么的別出心裁,創造的火花在孩子們的身上閃爍,孩子們的想象力是我們成人所無法比擬的,誰說他們的想象力不能成為明天的現實,偉大的發明正是來自大膽的想象,陳老曾說過,凡是幼兒能夠做到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去做;凡是幼兒能夠想到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去想。
五、主題活動的反思與啟示
《筷子》的主題活動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幼兒對筷子的外形、材料、構造、使用方法有了比較詳盡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在不斷地生成問題、解決問題,而教師則與他們共同參與,既是如他們一樣的學習者,也是活動的指導者;既是他們的同伴又是他們的老師,從而靈活地起到了輔助、向導的作用;教師通過不斷地適時地提供材料、變化空間、傾聽幼兒、全心全意關注幼兒的表現,從而以螺旋式的進程去達到教學的實質,使主題更加深入。
在活動中幼兒往往會生成一些與主題無關的問題。例如:在觀察到筷子是有鐵做的時,有一名幼兒說:“那鐵是從哪里來的呢?”其實,這個問題也很有探究價值,只是與本次探究主題無關,所以沒有必要馬上展開,可以放在以后的活動中讓幼兒再去了解。
中班的幼兒思維發展迅速,求知欲望高,當讓他去學習一項新的本領時,要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在快樂地情緒中學習,在其自發的活動中合作學習和實踐,從而解決問題,找到所需要答案,此時,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會發揮得淋漓盡致,作為教師更應注重幼兒的探索過程而不僅僅是探索結果,這樣才會為創造潛能的挖掘與培養提供更大的空間與機會。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