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教案,不同課時的教案啥意思

admin時間:2024-01-11 18:11:01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一節課怎么寫兩篇教案

一節課時可以寫出兩篇教案。如果課程重點、難點多或是比較困難,可以分兩篇課時來寫教案。

第一篇著重介紹知識點,進行細致的講解,第二篇多些鞏固練習,這樣就可以寫出兩篇教案了。

不同課時的教案啥意思

1."不同課時的教案"是指在教育領域中,不同的課程和課時所對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計劃。2.例如,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一課時通常是45分鐘,而初中語文的一課時則通常是40分鐘,不同課時的教案需要根據不同的課時時間和教育階段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設計,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案中的課時形態是什么意思啊

教案中的課時形態是課堂教學的形態,亦即根據教學需要所劃分的課的類型。選擇恰當的課型是搞好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不同,需要相應的不同課型。

課型就是由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師生雙方

在教學中的地位所決定的一種課堂教學結構。大而言之,有作文課型、閱讀課型、聽說課型,有單元課型、單篇課型等;小而言之,從閱讀教學來講,有教讀課型、自讀課型、學法指導課型、審美鑒賞課型,有精讀課型、略讀課型,有講析課型、討論課型、活動課型,有文學作品課型、文言文課型等;細而言之,從語言教學來講,有語言積累課型、語言運用課型、語言品析課型等;微而言之,從語言積累課型來看,又可分吟讀美文課、背誦經典課、語言模式課等等。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課型也可以按活動方式來進行命名,如賽讀課、活動課、說話課、寫作課、評講課等。

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課型,例如,必修課可以劃分為: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基礎必修課等。不過,教學后記中要求填寫的課型應該是:講授課(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練習課、復習課、實驗課、示范課、研討課、匯報課、觀摩課、優質課、錄像課等等。

從中學語文教學界已有定論的科學成果來看,有這樣一條鐵的定律:凡是成功的閱讀教學系統,凡成功的教學改平試驗,一定會有相應的科學的系列課型。

一些學校檢查教師備課筆記時,要求每課時都要有教學反思,你怎么看

這種做法和要求實在是有一些教條和刻板。

教師工作量之所以繁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樣一些華而不實刻板教條的虛工作,占了老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一些學校之所以要求老師這樣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上級部門檢查時,有這樣的硬性指標和要求。

二是教學反思是教師教案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教學反思,則這一節教案就不完整。

三是一些學校領導教條的套用“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這一理念,認為讓教師每節課后都寫一篇反思,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寫教學反思是對的沒有錯,寫教學反思是很好的促進和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學校讓教師寫教學反思并沒有錯。

錯就錯在了,把教學反思狹義化的理解;

錯就錯在了,讓教師每一節課后都寫一篇教學反思。

所謂的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是一個系統深入的過程,并不是一節課一節課碎片化的反思。

反思的過程,一般通過教育案例分析、教育敘事、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方式來提高反思的深度和廣度。這樣,不但能夠解決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能夠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和發展。

而每一節課要求老師寫一篇教學反思顯然是太過教條,不遵循教育教學客觀規律的。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老師只能疲于應付的去完成任務,根本就談不上教學反思的質量。

這樣的教學反思,只是充了一個數量而已,大多數是大話空話和套話,根本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教學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教學的完善和進一步的提高,也同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教師在執教的過程中,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案和教學理念,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思校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更多的是需要教師自覺自主的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教學觀念及其教學方式,并不一定每一節課都要寫出來一個什么所謂的反思。

作為學校管理者,在引領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進程中,更多的是要激發教師內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如果教師的自覺性,主動性能夠被激發出來,他愿意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不斷的修正和矯正,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思和成長。并不一定教條的要求教師每節課后都寫出一篇反思來,這樣的確有一些勞財傷命,也不一定能收到想要的效果。

要求教師寫教學反思沒有錯,但是要求每一節課后都寫一篇教學反思,的確有些刻板教條了。

丁香結第一課時微型課教案

講課目標,丁香結內容要求孩子們掌握丁香結這一課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主題,并且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講課內容分析,老師,可以搜集關于丁香結有關方面的資料和內容,課前發奮,孩子們進行預習一遍,在上課時較好地完成任務,以節省時間對于做的比較好的孩子,給于口頭表揚和鼓勵

我和祖父的園子部編版第一課時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及相關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作者的自由與快樂,感悟祖父的慈愛和寬容。

3.學習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運用反復的手法),仿寫片段。

4.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在園子里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如何表現“我”在園子里心情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一)檢查生字詞

指名讀詞,正音

(二)交流主要內容

(三)明確學習要求

1.引出閱讀提示的問題,引導提煉出中心問題。

2.出示中心問題:“我”在祖父的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

3.依據預習,交流感受到的心情。

?

二、細讀品味,感悟心情

(一)自學感悟——自由快樂之心

1.出示問題:從哪兒感受到作者快樂自由的心情?

2.引出閱讀方法,引導自學,闡述自學要求:默讀課文,找出相關句段,作批注。

(二)交流感悟——自由快樂之事

1.交流作者在祖父園子里做的快樂自由的事。相機指導朗讀。

2.出示課件,回顧所有快樂的事。

3.小結,梳理作者的寫作方法。

(三)交流感悟——自由快樂之物

1.依據交流出示語段“愿意……就……”

2.引讀該句式,體會反復手法的表達效果。

3.想象“園子里還有哪些事物是自由的。

4.延伸課外用“愿意……就……”句式仿寫。

三、研讀深思,領悟中心

1.深入質疑:學到這里你腦子里會跳出什么問題?

2.瀏覽課文,找出描寫祖父的句子,自讀體會。

3.交流:“作者為什么能這么自由快樂?”領會祖父的慈愛和寬容,是作者自由快樂的源泉。

四、猜測內容,閱讀延伸

1.出示《呼蘭河傳》封面,引導猜測書中內容。

2.出示茅盾對該書評價的話語,學生質疑:“為什么會是一部凄婉的歌謠?”。

3.激發閱讀原著興趣,布置課外閱讀作業。

【板書設計】

祖父的園子

自由

快樂

小學語文教案分兩課時,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怎么寫

一般情況下,多數老師備課時并不分課時寫教學目標。通常的做法是,一篇課文設立一個總的教學目標,然后分課時備課,兩個課時完成總的教學目標就可以了。

當然,如果一定要分課時寫也是可以的。這就要看教師的教學設計所設立的不同課時的任務了。一般情況下,第一課時主要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容,解決文章中的字詞等;第二課時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品析文章中的重點詞句,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學習遷移文章中的寫作技巧等內容為主。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