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2 00:00:0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一是持續加強黨的領導,進一步夯實學校德育工作的組織保障。著力強化鄉鎮學校及鄉鎮幼兒園黨的領導,通過開辦黨務工作培訓班、完善城鄉黨組織捆綁聯建機制,進一步規范和提升學校黨建工作。同時進一步加大全系統各校黨建帶團建、團建帶動少先隊建設工作力度。
二是持續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進一步夯實學校“五個認同”教育工作的根基。創新學習方式,通過國旗下講話、道德講堂、主題黨日團日隊日、“書記校長講黨課講思政課”“思政教師講政策”等形式,將“五個認同”的思想牢牢植根于各族師生心中。
三是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作用,進一步強化“課前三分鐘”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嚴格落實教案審查制度、校領導聽課制度、隨時推門聽課制度、學生評教制度及課堂教學責任追究制度的基礎上,通過教研組研討、集體備課、組織優秀教師通過上公開課、示范課等措施引導教師既要講好思想政治又要講好歷史,既要教好文化知識又要有機滲透德育教育。
四是加強德育活動謀劃,切實增強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通過組織開展“講講我的理想”“做一個有志青少年”主題演講比賽活動、“讀一本勵志書”讀書征文活動、“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我們的節日”等系列活動,教育和引導各族學生從小就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養成社會責任感、正義感,培養為國奉獻的進取精神。利用全國學生研學營地項目,建設一個集愛國教育、民族團結、法制教育等學習內容于一體的學習實踐基地。積極指導各學校打造校史館、開展好校園文化節,通過昂揚向上的文化活動,引導各族師生牢固樹立“五個認同”思想。
五是強化對學?!拔鍌€認同”教育工作的專項督導檢查,建立督導考核制度。加大“五個認同”教育工作在總體考核中的比例,同時將德育成效以一定比例列入教職工考核,不斷增強各學校和廣大教師的育人意識。
六是由人事部門牽頭,配齊配強各校思政課專職教師,由教研部門牽頭,強化思政課教師學習培訓工作及教研活動。從而為“五個認同”教育的進一步深入開展提供師資保障。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1.把握文章觀點,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3.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語言特點。
4.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與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魯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學過他的小說,看他用無數生動的形象表達他在時代里的“吶喊”與“彷徨”;學過他的散文,與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靜地回憶過往。今天,我們將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雜文,看他是如何作為民族斗士,將手中的筆,變成抨擊敵人的槍。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學習駁論,理清思路
1.初讀課文,找出對方的錯誤觀點,并說說作者是怎樣引出這一觀點的。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開篇以似乎確鑿的事實為據,用一句話指出了三個階段中“中國人”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的態度:盲目驕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虛無渺茫的態度變化。因此有人“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論敵的論點。
2.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因為作者認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以對方的論據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駁掉了對方的論點。作者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過去和現在的事實都可為證。
3.請結合上述分析簡要梳理本文論證結構。
明確:提出對方的論據論點:
(1)論據:以前信地、信物、信國聯,轉而現在的信神;
(2)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發展著“自欺力”。
間接反駁:
(1)論點: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2)論據: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梁”。
最終結論:自信力的有無……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認識本文文體特點。
明確: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
【教學提示】
駁論文批駁的方法:
一、駁論點,即反駁對方論點的不真實或錯誤性;
二、駁論據,辯駁論據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實際的;
三、駁論證,就是通過反駁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來駁論。
目標導學二:品味富有戰斗力的語言
1.第一段中,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翱偂弊屓丝吹絿顸h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揚揚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唯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希望著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2.“他信力”與“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創的詞,作者是怎樣創出這兩個詞的?這兩個詞的使用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自信力”本是《大公報》社評使用的一個字眼,魯迅抓住不放,就著這個字眼起伏翻騰,在“信”的對象、類屬、影響上大做文章,并運用“仿擬”的手法創出“他信力”和“自欺力”這兩個新詞。作者剖析出反動政府本沒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繼而聯系新近求神拜佛鬧劇進一步挖掘出現在正發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語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運用“仿擬”修辭造出一字之差的三個詞語,層層深入,步步強化邏輯力量,而且睿智閃爍,妙趣橫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諷刺鋒芒。
3.文章最后說“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他們的作用只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他們來自民眾,所以稱“地底下”。
4.揣摩“……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是誣蔑”中“總”“簡直”二詞的表達效果。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目標導學三:深度解讀文章,體會作者感情
背景資料一: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淪陷,但中國國民黨的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等,卻在北京等地多次舉行“法會”,祈禱“解救國難”。1934年4月,國民黨的反動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等,又發起請第九世班禪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時輪金剛法會”,“求佛菩薩來保佑”。還說什么“今則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也發表了《孔子誕辰紀念》的社評,散布“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問題:你認為為什么國民黨會散布“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明確:當時資產階級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為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消極抗戰推卸責任。
背景資料二:在國民黨發表“中國人喪失自信力”的言論后,魯迅先生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已經發燒,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
問題:結合前面學習過的課文,請你說說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教學提示】
引領學生感受魯迅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目標導學四:補充論據
請你舉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證明中國人從來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紀初,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曾碰到一個洋人的挑釁。那個洋人說:“中國人愚昧無知,生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義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鴻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的好評,此后數次競賽,他都得了第一,他的個人畫展,轟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這樣令人驚嘆的成就,是那個洋人遠遠不能及的。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能用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對祖國的認識。
3、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體驗成長的快樂。
活動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體驗成長的快樂。
活動難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活動準備:課件圖譜音樂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活動1、師:"小朋友們,你們現在上什么班?"2、師:"從小到大,你最愛誰?"3、師:"你最喜歡什么?"二、聽詩歌初步了解詩歌內容。
1、"我也認識一個和你們一樣大的小朋友,讓我們來聽聽這個小朋友他最愛誰?最喜歡什么?"2、師:"你們聽到了什么?"3、請個別幼兒說一說,并學習他們說出的詩句。
三、看圖譜學念詩歌1、師提問:"小班的時候,媽媽問了我什么?我是怎么說的?媽媽聽到我的回答是什么反應?
2、師:"中班的時候爸爸問了我什么?我是怎么說的?爸爸的反應有是什么?"3、師:"現在,我上大班了,我又是怎么說的呢?老師聽到后是怎么說我的?"4、看圖譜,引導幼兒個別學習或合作學習。
5、引導幼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四、欣賞圖片五、幼兒進行律動表演六、藝術創作,展示作品寶貝們,這首詩歌叫什么名字?(我最愛祖國)你們愛祖國嗎?愛幼兒園嗎?愛
活動由來:
幼兒通過過國慶節回來,互相交流外出游玩的感受和體會,孩子們都說我們的國家真大,幼兒都有強烈的認識了解祖國的欲望,為了滿足幼兒的欲望和要求,于是產生了我們的祖國的主題活動。
活動目標問題板塊主題壁報區域游戲相關內容家園合作資源利用
1、培養幼兒愛祖國的情緒、情感及做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2、了解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國家。
3、知道了解母親河(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4、知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曾經創造過世界奇跡。
5、知道了解四大發明。
1、中國地圖什么樣,它象什么?
2、五十六個民族服裝服飾展,民族娃娃展。
3、閱兵圖片軍儀仗隊圖片。
4、布置長江、黃河的圖片展。
5、搜集有關長城的資料。
6、搜集四大發明的相關資料,布置展墻。
1、布置了中國地圖的拼圖墻。
2、五十六個民族服裝服飾展,民族娃娃展。
3、閱兵圖片,三軍儀仗隊圖片。
4、布置長江、黃河的圖片展。
5、搜集有關長城的資料。
6、搜集四大發明的相關資料,布置展墻。
1、中國地圖拼圖。
2、制作繪畫民族娃娃。
3、繪畫天安門。
4、歌舞表演,我愛天安門學唱國歌畫國旗。
5、搭建長城。
6、創編歌舞。
7、手工制作長城。
8、實驗活動。
9、紙的超市。
1、向家長介紹本網絡的活動內容。
2、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資料。
3、家園共同配合帶幼兒參觀天安門、長城。
4、請家長給幼兒布置相關適宜的環境。
5、教師家長幼兒共創風格墻。
6、讓家長幫助尋找提供資料。
1、看錄相、光盤。
2、從網上下載的照片。
3、利用家長外出參觀給幼兒提供錄制的材料、照片、解說詞等。
4、活動區活動。
5、利用周邊的社區的環境和資源。
6、參觀紙箱廠,尋找各種紙。
活動網絡圖
主要活動:1、認識中國地圖2、56個民族
3、母親河長江黃河4、天安門廣場
5、長城6、國旗國徽國歌
7、四大發明8、認識紙
活動一:認識中國地圖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祖國地域的遼闊,地圖板圖形和雄雞的特點。
2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知道祖國的名稱。培養幼兒從小愛祖國的情感。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準備:、中國地圖一幅、中國地圖拼圖數個。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1、認識中國地圖,了解地圖上的顏色分別代表什么。
1讓幼兒知道了解我國地域的遼闊,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
1請幼兒觀察中國地圖,并提問幼兒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
2地圖上都有什么?各種顏色分別代表什么?
3幼兒對地圖觀察比較仔細,顏色分別代表什么大部分幼兒初步掌握。
1幼兒操作拼圖,找到北京和自己家鄉的位置培養幼兒愛祖國和家鄉的情感。
2在拼圖上找出祖國寶島臺灣的位置。
請幼兒操作拼圖,并找到北京和自己家鄉的位置。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4幼兒能很快找到北京的位置,對家鄉的位置在哪個別幼兒尋找較慢。
1教師能與幼兒共同互動觀察地圖的形狀和顏色。
2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了有序的觀察。
1教師指導個別幼兒找到家鄉的位置。
2活動中幼兒互相合作進行語言和操作上的交流。
活動二:56個民族
活動目標:1、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2、了解部分民族的主要風土人情。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準備:布置五十六民族的墻飾、照片、參觀中華民族園。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1、通過設計這次活動,讓幼兒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2、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及風俗。
1、談話,請幼兒分別說說參觀后的體會。
2、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56個民族。
3、談話:你知道哪些少數民族及它們的風土人情。
4、你是哪個民族的?這個民族有什么風俗習慣,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5、手工制作及繪畫,民族娃娃。
6、幼兒能結合此活動把外出參觀后的所見所聞進行講述。
7、通過本次活動加深了對自己民族的了解和熱愛。
8、幼兒通過制作繪畫民族娃娃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1、教師在本次活動中同幼兒一起對我國的五十六個民族的不同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通過本次活動激發了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2、教師在這次活動中與幼兒互動制作民族娃娃,欠缺的是幼兒對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的不夠。
活動三:母親河長江黃河
活動目標:
1認識長江、黃河、了解長江、黃河的發源地。
活動三:母親河長江黃河
活動目標:1認識長江、黃河、了解長江、黃河的發源地。
2初步知道長江、黃河與中華民族發展的關系,激發幼兒對母親河熱
愛的情感。
活動形式:看錄相,談話。
活動準備:光盤(長江、黃河三峽的圖片等)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知道了解中國的兩條著名的河流。
知道長江黃河的發源地。
了解長江、黃河與民族發展的關系,說說母親河治理后的變化。
一看錄相,讓幼兒初步了解長江,黃河的雄偉,壯觀。
1、幼兒觀察自帶圖片,請幼兒進行相關的講述。
2、通過觀察圖片,使幼兒知道哪個是長江、哪個是黃河、哪個是三峽發電站及壺口瀑布。
3、幼兒看錄象時都非常認真仔細,并不時的互相交流。
二、分辨長江黃河的圖片。
1、師生共同探討長江、黃河與中華民族的關系,激發幼兒熱愛母親河的情感,及治理后長江黃河給人民帶來得好處。
2幼兒渴望了解更多的母親河治理后的情況。
教師能在幼兒看錄象時向幼兒進行重點的介紹說明。
幼兒對此活動有很高的興趣,渴望了解黃河長江的更多知識。
通過師幼互動,幼兒的環保意識加強了。
幼兒通過次此活動激發了對母親河熱愛的情感。
活動四:天安門廣場
活動目標
1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
2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3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準備:幼兒去天安門參觀、天安門的照片、圖片、閱兵儀式圖片錄象帶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請幼兒說說去天安門參觀的體會,了解天安門廣場的重要用途。
主要是讓幼兒了解天安門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讓幼兒對天安門城樓的外觀進行描述和繪畫。
一、談話:幼兒介紹參觀后的見聞。
二、看錄相,讓幼兒知道天安門廣場是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國旗每天從這里升起。
1、幼兒參觀時對天安門廣場看的比較仔細,要求教師為他們留影。
2、了解并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世界最大的廣場,并了解相關的建筑(人民英雄紀念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
3、幼兒對人民英雄紀念碑渴望有更多的了解。
4、能簡單說出天安門城樓外觀
5、繪畫天安門。
6、幼兒基本上能對天安門的外觀進行描述。
幼兒通過組織活動,每周一升旗的時候幼兒都有一種作為中國人的神圣自豪感。
教師能有重點的對天安門廣場進行介紹。幼兒都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重點指導幼兒在繪畫天安門時表現的天安門頂蓋是金黃色的琉璃瓦,有紅色的城墻,城墻上五個城門。
活動五:長城
活動目標
1知道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世界奇跡,是世界著名古跡。
2知道古代勞動人民為什么修長城。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準備:圖片、圖書、故事、磁帶、幼兒自備相關資料。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讓幼兒進行觀察后說說你知道的長城的事。
了解長城的過去和今天,同時讓幼兒記住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奇跡。
了解長城在世界上是很著名的建筑。
一、幼兒通過觀察圖片,認識長城。
1、幼兒討論有關長城的事情。
2、教師介紹長城的由來及故事。
3、提問為什么說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有的幼兒說:長城為什么修這么長。小朋友說:“我要看看和圖片上有什么不同。一、知道長城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跡。
二、利用活動區活動搭建長城畫長城。
三、幼兒用不同的積木建構心目中的長城。幼兒能積極參與討論氣氛活躍。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了解長城的事情。教師重點指導幼兒了解長城的起點和總長度。
幼兒在活動中對長城途經的地方地名了解的不夠。主要是幼兒相關知識儲備不足。1重點指導幼兒在活動區搭建長城。
活動六:國旗國徽國歌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認識國旗、國徽、國歌及有關此活動。
2、通過觀察圖片知道國旗、國徽、國歌是我國的標志,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
活動形式:談話活動
活動設計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1、認識國徽、國旗、知道國歌的歌詞。
2、讓幼兒了解國旗、國徽、國歌的相關知識。
3、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緒、情感。
1、出示國徽、國旗、放國歌的音樂。
2、引導幼兒認識國旗,教師出示各種旗子,讓幼兒從中選中國國旗。并請幼兒說一說國旗為什么是紅色的,五顆黃星代表什么?
3、你在什么地方見過國旗,什么節日國旗是最多,為什么?知道國旗是一個國家的標志。
4、引導幼兒認識國徽,通過觀察實物和圖片了解國徽的外形特征,知道上面的標志各代表什么。知道國徽是代表我們偉大的祖國尊嚴。
5、聽國歌,讓幼兒說一說你在什么場合聽到過這首歌曲。這首歌曲代表著什么?通過聽歌曲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
6、組織幼兒聽國歌,并講解聽國歌的要求。
延伸活動,我為是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
7、準確識別國徽、國旗及國歌的音樂。
有的幼兒說每當國旗升起時應站直。林上越說要挺起小胸脯。趙子玉說聽到國歌很自豪。
孩子們說國徽是我國的標志,有的幼兒說四周的齒輪和谷穗代表工作和農民。
1、幼兒對此活動都非常感興趣。
2、師幼互動幼兒能理解國歌的含義。
3、通過這次活動幼兒對我們的祖國相關知識有了進一步了解,同時更加激發了幼兒熱愛祖國的情緒、情感,和做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4、欠缺的是幼兒在語言表達時部分幼兒語言平乏。
活動七:四大發明
活動目標
1、知道我國有著名的四大發明;了解四大發明的由來。
2、讓幼兒知道做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活動形式:分組活動
活動準備:圖片、錄音磁帶、火柴、指南針、各種紙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與反思
讓幼兒知道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
讓幼兒了解四大發明的由來。
一、聽錄音磁帶,了解四大發明的由來。
1、分別了解火藥、印刷、指南針及造紙術。
2、兒對造紙術的由來比較感興趣。
3、火藥可以做炮竹,也可以發射火箭。
4、王福贏說:古代的書就是這樣印刷的,那
時候的人真聰明。
5、有的幼兒說古代發明的指南針現在我帶的表上就有。
幼兒討論四大發明對人類的巨大作用。
教師鼓勵幼兒從小愛探索、愛科學、長大發明更多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師幼互動時,也有不同的意見和爭論。
幼兒對這次活動有著很高的操作、探究欲望,聽錄音時也非常認真。
教師能與幼兒互動,共同參與討論和操作并進行相關的實驗。
通過這次活動,培養了幼兒的探索興趣。激發了幼兒愛科學的欲望,特別是幼兒對古代人民發明的造紙術有很強的好奇心,所以延伸了下一次活動,他們可求認識各種紙。
活動八:認識紙
活動目標:認識各種紙,了解紙的特性;簡單了解紙的用途,知道節約用紙。
活動形式:分組操作實驗活動
活動準備:各種紙、水盆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幼兒通過這次活動,了解不同的紙。討論各種紙的用途。
一、動手實驗操作,認識各種紙,了解紙的特性。
1、提問請幼兒說說操作感知后的結果。(有的薄、有的厚、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軟、有的硬、有的有顏色、有的有彈性等)
1、知各種紙的不同(吸水實驗)
3、提問請幼兒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哪種紙吸水快、哪種紙吸水慢、哪種紙不吸水)幼兒對實驗活動感興趣。
王依晨說:錫紙是防潮的,所以用它包香煙。
有的幼兒說:我們用的餐巾紙和手紙吸水快。有棱紙可以減少碰撞擠壓。紙有臘紙才不怕水。
幼兒說:“防水的紙可以做紙杯,復寫紙可以把字印出來,彩色紙可以用來布置美化班內的環境。”1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紙的用途,鼓勵幼兒一起討論說出不同的答案。
二、請幼兒尋找在家中或幼兒園哪些地方需要紙。我們應該節約用紙。
教師巡視幼兒的實驗操作并能鼓勵幼兒在實踐操作中主動參與積極討論。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能和幼兒一起討論通過這次活動幼兒對不同的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能說出它們的用途,也培養了幼兒知道節約用紙的良好習慣。欠缺的是對特殊紙的用途了解的不夠透徹。
思維接力棒:幼兒對我們的祖國網絡活動非常感興趣,參與意識強,師幼互動和幼兒與幼兒的互動都非常好,幼兒探究欲望高,因此延伸了以下活動如:我愛首都北京.環保小衛士.指南針真能干.
國慶節活動的目標是為了讓中班小朋友知道國慶節的節日由來,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中國國旗,國徽的含義,以及了解更多關于國慶節的歷史,并學會簡單的手工制作制作禮物獻給祖國媽媽。
通過此次活動,加強幼兒的愛國主義熱情,使幼兒懂得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更加刻苦學習。
知道十月一日是國慶節。讓幼兒了解我們中國的首都是北京,以及國旗、國徽的含義。
初步了解我國建國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激發幼兒做中國人的自豪感。培養幼兒敢于在集體面前大膽表現的性格。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唯一污點就是天津教案。此事最終讓曾國藩"身敗名裂”。左宗棠為此和曾國藩絕交,仕林清流對曾國藩也是強烈抨擊,曾國藩對此十分悔恨。他自覺“外慚清議,內疚神明”,認為此案毀了自己一生的清譽,此事加重了曾國藩的病情。又過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事情的其因就是在1870年6月,天津發生多起嬰兒失蹤案。各地墳場多處發現四十多個幼童尸體、傳言是從法國天主教傳教士修建的育嬰堂里發現的。就此流言四起,人心浮動。實際原因是法國教會建立的育嬰堂,由于當時清朝拋棄女嬰很多,法國教堂就把棄嬰抱到教會撫養。但這種因為行為卻被傳言為洋人收集棄嬰是為了做藥材的謠傳,到最后傳言就是,洋人以為孩子檢查身體為名,將進去的孩子挖出心肝和眼睛做研究,城內許多失去孩子的家長聽聞后,聯合起來到教堂要人,遭到了加入天主教的中國教民的斷然拒絕,雙方產生了肢體沖突。小孩家長和普通民眾斥責天津教眾是“漢奸”。
而實際上,棄嬰在教堂死后,教士要安基督教儀式按葬,普通百姓哪里知道,看見教士念念有詞地往嬰兒身上澆水,認為這是在施妖術。涂抹膏油又像是在挖眼睛。此事傳出以后,天津群情激憤,聲討之聲不絕于耳。天津望海樓天主堂仿佛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民眾發泄不滿的原油,把教堂的行為當做一切屈辱的根源。在6月20日,天津知縣劉杰經過調查并沒有這些事情,但百姓并不知情,局勢已經失控,幾千名群情激憤的民眾包圍了望海樓教堂,教堂的神父找到法國駐天津總領事豐大業那兒去求救。
豐大業立即直奔了教堂與劉知縣會面,公然斥責劉知縣處事不利,豐大業用手槍打死了知縣隨從,天津百姓看在眼里那真是怒火萬丈,一擁而上就把法國的總領事豐大業跟他的傭人當場打死。隨即群眾的憤怒已經被徹底點燃,他們沖進了教堂,見人殺人。最后一把火把法國總領館也給燒了。一起被連累的還有英國、美國、西班牙、俄國的教堂。事后調查一共是十六名法國人和俄羅斯人,三十多名清朝教民死亡。
6月24日,英、法、美、德、意五國的軍艦就在天津的海域集結起來了,以法國為首的7國公使向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交部)發出了最后的通牒,限定十天內必須處死肇事者,賠償損失。已經生病在家,59歲的曾國藩受恭親王所托,“迫不得已”前往天津處理這潑天第一大案,其實派遣曾國藩前往處理已是無奈之舉。在7月8日到天津直到21日調查完畢。應該說,曾國藩在給慈禧的奏報里還是比較“客觀”的。核心內容就是此事與教堂無關,曾國藩給出的處理意見是,以命抵命,懲處參與暴亂的百姓,調軍隊進津平定混亂局面。
而朝廷中樞則希望與法國一戰,因為“民心可用”。但這個處理方式曾國藩卻強烈反對。慈禧也知道怎么回事,這既要緩和與法國人的關系。還要安撫天津百姓的情緒,朝廷形象也得要,這成曾國藩一個很難處理的“外交問題”。經過反復協商就是:天津知府和天津知縣革職充軍黑龍江,處死十八名暴徒,其余二十五名暴徒充軍發配;賠償白銀二十萬兩,派出外交使團到法國道歉。(實際是四十六萬兩)。法國當時正在忙于和普魯士的戰爭,答應了這個方案。(由于民怨太盛,李鴻章接替了曾國藩的位置。重新處理此事,也僅僅是死刑的20個人改成了16個人。而且用死囚代替)
此事清朝犯了兩個錯誤,沒有國際觀。當時法國要和普魯士的打仗,根本無意在天津教案過多關注。只要當時滿清拖延一下,此事完全可以不了了知??梢姡诋敃r即便是曾國藩這樣滿清第一名臣也是一樣。第二個錯誤就是,就是教堂的產權是非法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非法建房,但是包括曾國藩在內就此起訴教會,法律意識淡薄。沒有維權的意識。如果就這點追究教會,是可以給教會定罪的。天津教案,是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一個縮影。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目標讓同學們明白共克時艱,抗洪救災,是一種愛國主義的表現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為祖國母親的災難而奮不顧身去維護祖國和人民的利益
內容,說明這次共克時艱,抗洪救災的時間,地點,方法和措施以及所運用的工具,一邊每個人都能進行參與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