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6 14:43:46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課堂練習設計就是要針對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練習設計方法。
1、新授課的練習設計。
新授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為內容的課型,這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常用而又最復雜的一種課型。
一般的說,在新授課之前要安排一些“鋪墊性”的練習,“鋪墊題”的設計大致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完全由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組成的題目,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復習,為引進和學習新知識搭橋鋪路,從而為促成新知識的遷移作好準備;另一類是把要學習的新知識轉化為學生學過的舊知識,分層出現,要求學生逐步分析解答,有意識地分散教學難點,從而為學生順利地學習新知識做好思維上的準備。
講解新知識之后要安排鞏固練習,即通過提問、板演等形式,及時了解各類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其目的是讓學生在鞏固練習中加深理解,消除疑難,力爭使新知識當堂消化。
練習設計的藝術是教師緊緊圍某一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一種同類型、同結構的練習,其常見的形式是:基本題(與例題相仿)——變式題(比例題稍有變化)——綜合題(新舊知識的適當結合)——思考題(僅供學有余力的同學練習)。
體現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鞏固、加深和發展”的過程。
2、練習課的練習設計。
練習課主要是以練習為主,教師要針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以及不同的知識點,通過多種方式設計練習。
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形成嫻熟的技能技巧。
應在練習的形式、層次和安排上狠下功夫。
常見的練習形式有:鞏固練習、變式練習和綜合練習。
(1)鞏固練習。
這是新授課的補充和延續,目的是進一步引導學生鞏固和加強新知。
(2)變式練習,即變換概念、圖形、應用題等非本質特征,突出其本質特征的一種練習。
在練習課上經常應用這種練習,對學生概念的正確形成、圖形特征的認識、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及解法的掌握,有著顯著的效果。
(3)綜合練習,就是注意把新舊知識放在一起或把相關的不同的知識放在一起而進行的練習。
一般有五種形式:①統一計算法則的綜合練習;②進行知識間比較區別和聯系的綜合練習;③進行知識歸類的綜合練習;④單一知識練習到復合知識的綜合練習。
例如教了歸一應用題后,可進行與一般應用題進行復合應用的綜合練習;⑤以一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綜合練習等。
3、復習課的練習設計。
復習課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并使知識系統化,以便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與技巧。
復習課并不是把所講述的內容簡單地重復、再現,它不同于新授課和練習課,因而在練習設計上,要服從復習課的“查漏(缺漏知識)、系統、加深、提高”的特點。
常見的練習形式有鞏固練習、歸納練習、引伸練習、發散練習等。
(1)鞏固練習。
復習課的鞏固練習要抓住重點知識、主要的能力要求,可抽取某一部分內容或學生的疑難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題,目的是讓學生排除錯誤,加深、提高。
(2)歸納練習。
主要是學生學完某章、某節或某一單元之后,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條理化的整理而設計的練習。
它一般采用歸納要點、列表總結、列表對比等形式來進行。
(3)引伸練習。
即在復習課上以某一類知識為起點,把與其有聯系的相關知識也容納進來而設計的目的明確、層次清楚、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系統練習。
其目的有二,一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某一類知識全面、深入的了解;二是促進學生用基礎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高解題能力,更好地形成技能技巧。
(4)發散練習。
即在復習課上引導學生從某一類知識出發,緊緊圍繞這一類知識內容而進行的多種形式的練習,其目的是把封閉性習題變為開放性習題,以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來理解問題的實質,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以及多向思維能力。
您好,教學目標:
1.學習認識果殼和果殼的特點;
2.了解果殼的變化過程;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步驟:
一、熱身(5分鐘)
1.師生互動,自由談論果殼;
2.通過圖片和實物讓學生感受果殼的硬度、顏色、形狀等特點。
二、引入(5分鐘)
1.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果殼的變化過程;
2.引導學生思考:當果殼落到地上后,它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三、實驗探究(20分鐘)
1.將幾個果殼放在陽光下,讓學生觀察果殼的變化過程;
2.讓學生自己動手將蘋果核、橙子籽等放在果殼里面,然后放到陽光下觀察變化。
四、總結(10分鐘)
1.讓學生說一說果殼的變化過程;
2.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果殼變化的原因。
五、作業布置(5分鐘)
1.布置作業:在家中尋找各種果殼,觀察它們的變化過程;
2.鼓勵學生將家中的果殼帶到學校來觀察和討論。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了解了果殼的特點和變化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激發了學生對自然環境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和總結,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認識和思考方式。
鐮刀,鐮刀一般是由木柄和刀片構成,外觀呈月牙形狀,刀片上帶有斜細的小鋸齒,常用于收割莊稼和牧草,扁擔,由木頭或者是竹子制成,外觀扁而長,通常兩端較窄,中間較寬,表面光滑,常用于挑,抬物品,還有石磨,測刀,簸箕等,鋤頭在沒有農藥以前人們下除草。
步驟如下:一、認識圖形,按顏色,形狀不同進行初步的分類。教師:1、小朋友,看,黑板上有什么?他們都一樣嗎?哪里不一樣?(顏色和形狀不一樣)2、看我的圖紙上有什么?(紅、藍)表示什么意思?誰來分一分?3、我這里還有一張圖紙?表示什么意思?我把圖形再擺在一起,請小朋友上來分一分。
活動目標,葉子的形狀描寫,要求孩子們掌握住描寫葉子的方法,步驟以及語言,并且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創作,最后,完成教學目標講課分析老師可以把葉子的形狀描寫方法描寫步驟以及所運用的語言詞語全部寫在黑板上,給孩子們挑選孩子們挑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和語句進行創作,最后完成這節課的創作人物課程評價方面,對于描寫比較好的作品,老師給予展示儀式表揚
講課目標,雨傘繪畫課要求孩子們掌握繪畫方式,獨立完成任務
過程實施,老師讓孩子們觀察雨傘所放置位置的整體環境輪廓,房頂大小,寬窄以及上面懸掛的各種物品,電扇電棒,其他掛件,再觀察房子周圍四壁的環境輪廓,墻上的各種掛件,窗戶,窗簾,在觀察房子地面的形狀形態,然后用鉛筆把它們分成小塊,分別勾出他們的輪廓
在觀察雨傘所放置桌子的形狀大小,高低桌腿的位置,桌面的大小,桌上放置的各種物品,也用鉛筆把它們一個一個的小輪廓勾勒出來,在觀察雨傘本身的形狀,大小長短,雨傘放置的狀態頭尾放置的方向相對其他物質的位置,把所有輪廓連在一起,構成簡筆畫的初稿,涂上顏色完成任務
過程反饋對于沒有完成的孩子,老師可以輔導,最后全部完成任務
中班數學活動認識幾何圖形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等內容,引導幼兒區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標記進行分類,通過情景游戲等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并能想辦法解決問題。適合幼兒園老師們上中班數學活動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