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6 15:14:2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認識杏子教案小班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知道杏子名稱,能仔細觀察杏子的明顯特征。2、培養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有序的觀察杏子。
3、激發幼兒愛護自然的情感,保護樹木。
活動準備、經驗準備:
幼兒已獲得柳樹和葡萄樹的相關知識。物質準備:
1、預先在戶外選擇一棵杏子樹。
2、杏子樹葉及果實。
活動過程:
1、分別出示杏樹葉及杏樹果實,激發幼兒猜測的興趣。
教師: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樹的葉子?這是什么
樹果實?
2、觀察杏樹,感知杏樹的特征,說出杏樹的名稱。
教師:這是什么樹?我們站在遠處看一看外形、抱抱這棵樹幾個人才能抱得過來、摸一摸樹干、聞一聞果實的味道。有序的觀察杏樹的樹干、樹皮、樹葉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形狀的。
3、引導幼兒發現樹的好處,激發幼兒愛護自然的情感。
教師帶領幼兒站在太陽下和樹陰下,感受溫度的變化。
教師:你喜歡杏子嗎?為什么?
4、杏樹下面玩一玩。
老師說"杏子",孩子雙手叉腰,表示杏子的樹枝想周圍分叉;老師說"蘋果",孩子雙手向下,表示蘋果樹支下垂;老師說"葡萄",孩子雙手側高舉頭頂,表示是葡萄樹枝是攀爬有架的等等。
活動設計背景
小班幼兒(特別是剛入園不久)對數概念還不清晰,不會運用數數的方式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本班幼兒已初步學會運用重疊法對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聯的兩組數量一樣的物體進行比較,會初步了解一樣多的含義,但對不一樣數量的兩組物體進行重疊比較時,并不能理解數量的多與少,只是隨意地判斷。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習用重疊對應的比較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積累有關一一對應的感性經驗。
2,學習應用“多些”、“少些”、“一樣多”等詞。
3,提高觀察判斷、對應比較、動手操作能力及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學習運用并放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一樣多;
2,難點是能正確判斷并說出兩組物體誰多誰少。比較物體數量的多少。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學過運用重疊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數量的一樣多。2、材料準備:紅皮球4個,綠皮球3個;飯碗3個,小勺3把,盆子4個,小弟弟圖像4個,帽子4頂,紅花3朵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皮球。
小朋友,老師這里有好玩的東西,(出示4個紅皮球)這是什么?(紅皮球)對,(教師貼好紅皮球,出示綠皮球)這是什么?(綠皮球)我們把紅皮球和綠皮球來比一比,(教師邊講邊將綠皮球一一對應地貼在紅皮球的下面)紅皮球和綠皮球哪個多?哪個少?(紅皮球多,綠皮球少)小朋友回答得真好,現在老師看哪一個小朋友本領最大,能一個人回答紅皮球和綠皮球哪個多?哪個少?(請個別幼兒回答)
2,教師出示飯碗,小勺和盆子。
小朋友,這是什么?(飯碗)老師還帶來了勺子(把3把小勺分別放在3個碗里)小朋友,你們看。碗和勺子哪個多?哪個少?還是一樣多?(一樣多)
現在老師又帶來了盆子,邊說邊拿出4個盆子,一一墊在飯下面。然后用教棒指著一個上面沒有飯碗和勺子的盆子問:這個盆子上面有飯碗嗎?(沒有)那么盆子和飯碗哪個多?哪個少?(盆子多,飯碗少)教師依次問幼兒:飯碗,勺子和盆子哪個多?哪個少?
3,教師出示弟弟、帽子、紅花。
小朋友,現在看誰來了?(小弟弟)天氣很冷,老師給小弟弟戴帽子了。邊講邊把帽子一一對應地戴在小弟弟頭上。小朋友,我們來比一比,弟弟和帽子哪個多?哪個少?還是一樣多?(一樣多)現在我們來給小弟弟戴紅花,邊講邊給3個小弟弟戴紅花。我們來比一比,小弟弟和紅花哪個多?哪個少?(小弟弟多,紅花少)。
4,引導幼兒看教材做練習。
(1)用一對一的方法,把小狗和骨頭連起來。比一比,哪個多,哪個少?
(2)熊貓和竹筍,哪個多?哪個少?
5,延伸活動。
玩“找椅子“的游戲。
把小椅子擺成一圈,幼兒站在椅子后面聽教師拍手聲,拍手聲一停,幼兒立即找到椅子坐下來。第一次教師拿走一把椅子,第二次增加兩把椅子,每次游戲結束后提問:什么多?什么少?第三次可讓幼兒與椅子一樣多。啟發幼兒說出“一樣多“。
教學反思
這節課講的是小班數學比較多少,目的是讓孩子掌握一一對應的方法。
活動開始,我拿出兩種顏色的氣球來引起幼兒的注意。讓孩子說出是紅顏色的多,還是綠顏色的多。大部分孩子都能準確地說出來,接著我進行小結,讓孩子初步了解一一對應的方法。
另外為了能夠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我還準備了小弟弟圖像,帽子,紅花等教具。帽子四頂,紅花三朵。整節課下來感覺課堂氣氛比較好,幼兒也較積極的參與,效果較理想,不足之處就是沒有讓每位幼兒都操作,還有少部分幼兒沒有完全掌握。對于這一點還需改進。
目的是基本達到了,輕度學生基本掌握,中度學生初步掌握,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游戲這一環節,學生的情緒激昂,他們可能注重的是游戲本身的趣味,而忽視了活動能給他們所帶來的認識。還有鼓勵做得太少,雖然知道有些學生是用猜的,但是也是應該給與表揚,至少參與其中了,不能給予忽視。這節課突出的瑕庇是玩與學的結合不是那么的理想。通過不斷的反思,我想今后,我會在教學中不斷有突破的。
活動目的:
1、能叫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名稱,認識它們的主要特征。
2、進一步鞏固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認識,了解平面和立體的不同。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4、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活動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紙盒
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硬紙片,正方形和正方體的一個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和長方體的一個面的面積一樣大。
活動過程:
1、復習鞏固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
教師分別出示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幼兒說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告訴幼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名稱。
3、發給幼兒(每組)長方體、正方體、正方形、長方形各一個,讓幼兒隨意擺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們有什么不同與相同。
4、教師與幼兒一起比較、總結:按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六個面,它的每一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正方體也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體的每個面重疊比較)它的六個面一樣大。
5、讓幼兒說出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物體是正方體。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通過比較法、觀察法、對比法,讓幼兒能直觀看到形與體的區別和本質聯系,從而了解平面和立體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點,從而解決活動的重難點使活動有效開展。
幼兒園小班茶具課教案
幼兒園小班茶具課教案
活動設計:
對小班幼兒來說,用肢體表現事物,邊做邊說才會記憶更深刻!因此設計了一節綜合課,既有實驗,供幼兒觀察,又有動作表現,使幼兒邊做動作邊學習,了解泡茶的過程,學用禮貌語接待客人,樂意用肢體動作表現大茶壺,小茶杯的樣子。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會很高。
活動目標:
1、了解泡茶過程,學用禮貌用語接待客人。
2、用肢體動作表現大茶壺,小茶杯的樣子。
活動準備:
水壺、茶托、茶壺、茶杯、茶葉等泡茶用具。
活動重點:
認識茶具。
活動難點:
用肢體動作表現物體特征。
活動過程:
一、熟悉泡茶工具。
師:出示茶壺,說:“孩子們來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總結出茶壺。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看看茶壺的樣子吧。
1、觀察茶壺、茶杯的外形特征。
師:(茶壺)分別觀察壺身(鼓鼓的.、圓圓的、大大的)、壺(像頂帽子)、壺把(彎彎的、方便人們抓握)、壺嘴(尖尖的、的)。請孩子集體參與用肢體動作分別表現茶壺各部分。茶壺是用斗客服什么的呢?(泡茶)
(拿起茶杯)這是什么?(茶杯)它長什么樣子?(圓圓的口、大大的肚子,有的有把,有的沒有把)
-請孩子集體參與用肢體動作表現茶杯。茶杯是用來做什么的呢?(喝茶)師:“先把茶葉放入茶壺中,然后倒入水,蓋上壺蓋,搖一堯洗一洗后,把水倒掉,這叫洗茶。為什么要洗茶呢?因為第一次倒進的水比較苦,所以要倒掉。再放入第二次水,泡一泡才能喝,這叫泡茶?!?/p>
(請孩子講述泡茶的過程。隨機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遠離熱水。
三、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現茶壺、茶杯。
1、模仿大茶壺、小茶杯。
師:泡茶需要等待2-3分鐘的時間,我們再來一起變一只大茶壺,看看哪個小朋友變得最漂亮。老師數到三,一二三,變個大茶壺。(鼓勵孩子,并注意與孩子共同觀察孩子所變的不同之處)。一二三,變個茶杯。那茶壺是怎樣向茶杯里倒茶的呢?我們先來看一看吧!
2、教師倒茶,引導幼兒觀察并模仿倒水動作。
教師邊倒茶邊提醒幼兒,倒茶時要把壺嘴靠近茶杯后再倒茶,要不然離的很遠的話,水可能會被灑在外面。這里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呢,邊說兒歌邊倒茶。(大茶壺,尖尖嘴,看見小茶杯,彎彎腰,咕嚕咕嚕,倒了一杯水。)
鼓勵幼兒用肢體表現茶壺倒水動作。(彎彎腰表示倒水)
3、請老師品茶。
師:端起茶杯,聞一聞,??!好香??!我們一起請客人老師喝務客
老師端茶走到客人老師跟前,請小朋友一起說“請喝茶”。小結:剛才給客人送茶時我們是怎么說的?(請喝茶!)那客人老師是怎么說的?(謝謝!)所以,我們招待客人時要說“請”,別人招待我們時要說“謝謝”,這才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四、玩游戲“大茶壺小茶杯”。
“剛剛我們都用身體表現了茶壺和茶杯,茶壺和茶杯是一對好朋友,我們也請兩個小朋友來扮演茶壺和茶杯,來,找一對好朋友,”老師請兩名幼兒上前表演,一名幼兒扮演茶壺、一名扮演茶杯;幼兒一起邊說兒歌邊看表演;(此處提示孩子進行情景表演時,記得把禮貌用語滲透進去)結束后,再請幼兒兩兩結合,(找自己的好朋友)分別扮演茶壺、茶杯,邊說兒歌邊表演喝茶的經過,使用禮貌用語:“請”、“謝謝”。交換角色反復玩游戲。
五、結束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怎樣泡茶,也學習了好聽的兒歌,請小朋友們回家也和爸爸媽媽一起玩“大茶壺,小茶杯”的游戲奧,來和老師們說再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的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實物、小棒、直尺等直觀素材,充分經歷數數的過程,認識數的組成、數序并感受數的大小關系。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目標分析
本課教學目標是學生在認識了1~1011~20各數,基本建立了數數的方法,并在生活中接觸過比10大的數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認識各數的讀法及組成。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11~20各數,能準確數數、讀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并能比較數的大小。教學難點是理解11~20各數是由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教學難點:11~20各數的組成,由以“一”為計數單位,到以“十”和“一”為計數單位的連用,是學生認知上的飛躍,也是學生認知的難點。
四、教學準備
課件、集星卡、小棒等。
五、教學過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學生數出自己開學以來獲得“學習星”的數量。
2.指名匯報,教師利用板書簡單記錄學生匯報的數(8,17,11,20……)。
3.揭示課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比10大的數,今天就來認識這樣的數。
【設計意圖】從學生實際生活入手,利用已有的數數經驗引出課題,讓學生真切感到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窘虒W難點】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窘虒W準備】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藥勺、食鹽1、沙1、面粉1?!窘虒W過程】一、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1.引導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后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6.學生匯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異同?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變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是溶解還是沒溶解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3.全班討論交流:物質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們能觀察和區別嗎?我們是怎樣觀察和區分的呢?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征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三、課后總結:四、課后作業:1.高錳酸鉀常被用來(消毒)和(防腐)。2.沙子在水中溶解時顆粒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五、課后反思:。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中國文字的興趣,初步引導幼兒了解中國漢字的起源和簡單的特點。
2、初步了解漢字中的象形字、會意字及有趣的偏旁部首。
3、培養幼兒的合作、協商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在日常生活、區域游戲以及教育活動的過渡環節中,為幼兒提供了接觸漢字的機會,一部分漢字幼兒已經認識,對漢字的認讀有較強的愿望。
2、物質準備:漢字知識PPrr、各個關節都會動的小人偶、字卡等。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自己發現象形字與會意字的特點,知道文字的目的及用途。
難點:引導幼兒用合作的方式表現漢字,在合作過程中學會分工、協商。
活動過程:
1、觀看課件,引導幼兒初步了解中國漢字的起源和簡單特點。
(1)出示甲骨文的P陽圖片,了解甲骨文的特點。
教師:小朋友中有很多人都認識了許多字,今天羅老師準備了一些有趣的字讓小朋友來看看。
教師:這是一個什么圖案?猜一猜它們是什么?它是字嗎?如果是字?它是一個什么字?中國字?外國字?外星人的字?還是中國古代的字?你們看得懂它們的意思嗎?
教師: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字,你們覺得它像什么?
幼兒:像雞蛋!像球!像一張餅!像太陽!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古代的文字是什么?變變變,原來它是太陽的意思,那這個字演變到現在,會變成漢字里的什么字呢?變變變,噢!原來是日字!
教師:這個圖案在古代代表太陽的意思,到現代變成了日字。
教師分別出示山、石、月、木等幾個字,按照上面的方法以此類推,引導幼兒了解漢字的起源。
教師:我們剛才看到的那些圖案是出現最早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在很久以前,當時沒有筆和紙,人們就是在石頭上、骨頭上、烏龜殼上刻畫圖案來記錄事情的,這就是當時的文字。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