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9 21:06:3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總目標和子目標指的是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總目標通常是指幼兒教育的最終目標,即想要孩子在認知、情感、社交、身體、語言等各方面取得哪些成就。總目標通常是宏觀的、長期的、不具體的。
子目標則是實現總目標的具體步驟和任務,指的是每項教育活動的具體目標和要達到的具體效果。
總體來說,總目標更加宏觀、長遠,而子目標更加具體、短期,但二者的關系密不可分,子目標的實現具有指導、有效地推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而實現更具體、微觀的子目標,是逐步實現更宏觀、長期的總目標的基礎。
未來在線教育不僅有發展而且發展潛力巨大。未來,在線教育將從輔助教育手段變成重要的教育方式,這本身符合發展的趨勢,也方便更多人接受教育。
與傳統面授的教育方式比較,在線教育有幾個比較明顯的優勢:
不受地域、空間、時間上的限制,在線教育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完成,同時沒有人數上的限制。
極低的價格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比較,在成本上有很大的優勢,這就決定了在線教育的價格極其廉價,讓更多人有機會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內容更新更快,沒有交流邊界,能為接受教育者提供一個更大的交流平臺。
在線教育更容易整合資源,可以完成更多門類科目的教育。
這些優勢是傳統面授方式所不具備的,同時在線教育可以利用片段的時間完成教育,讓時間有限的人能夠有機會接受教育。
在線教育是一種形式,但是核心是內容和服務。
在線教育最終競爭的是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在線教育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很多大學都為學生提供了在線課程,有不少課程通過在線學習并通過考試就可以獲得對應的學分,這是一種趨勢也是合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的方式。在教育資源方面,大學具備天然的優勢,大學本身也是優質資源集中的地方。如何把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服務于更廣大的群體,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是在線教育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目前也有很多在線教育產品面向社會,很多國內的互聯網企業都提供了自己的在線課堂,通過這些在線課堂能完成很多領域基礎內容的學習,很多管理類的課程非常適合這種方式。當然,這些面向社會的在線產品會盡力把更多優質資源拉到平臺上,以便于形成更大的用戶群,這是平臺最終的目的。
在線教育與電商一樣,可以有兩種模式的服務,一種是B2C方式,這是目前大多是平臺采用的教育方式,好處是價格低廉、資源集中,但是問題是服務能否滿足需求。由于用戶數量龐大,能否針對不同的用戶規劃合理的學習路線,以及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是否能得到及時的處理,這極大的考驗平臺的處理能力。
與傳統商品不同,在線教育本身出售的是一種服務。是服務就要讓用戶感受到溫度,用一句好萊塢的經典臺詞來描述就是:Don'tcallme,Iwillcallyou!簡答的說就是在用戶需要的時候要及時出現,能隨時發現用戶的需求。
而我更加看好的方式是C2C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讓廣大的用戶群體都參與到在線教育中,這樣作為平臺來說能極大的解放處理壓力,通過規則和軟件功能來完成更加細致入微的用戶體驗。
作為一名互聯網從業者,同時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對在線教育的未來發展還是非??春玫?,事實證明最近幾年在線教育的發展也越來越好,希望更多更好的在線教育產品能走進我們的生活中。
手寫教案有存在的意義!
老師每上一節課,都要對該節課的內容進行備課,這里的備課不僅僅指寫教案,而是要對學生進行備課,對教材教法進行備課,對上課內容進行備課,還要背備好課后反思,而這些內容最好反映在教案上,這些內容就需要教師手寫。
老師手寫教案,正如演說家的演講稿一樣,雖然演說家在演講時未帶手稿,但他們的手稿也是經過了反復的修改,把演講的流程、內容和可能出現的情況都羅列在紙上,然后經過多次演練才會登場。老師上課也一樣,面對不同的學生,同樣需要手寫教案,并不斷對教案進行修改,只有這樣才會讓課堂更精彩。
目前,很多老師習慣用PPT給學生上課,備課也是電子教案,老師這樣備課可以節約很多時間。但電子備課同樣需要老師花很多時間去撰寫,并不是從網上復制粘貼就可以了。有的老師寫教案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沒有認認真真備課,總認為自己教了這么多年的書,哪里還需要備課呢?其實,這是老師對備課理解不透的原因造成的。
有的老師的手寫教案也值得借鑒,他們在課本上寫教案,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老師的課本也就變成了教參,這樣更利于教師的教育教學,我很贊同這種做法。
如果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寫教案,這樣的教案不寫也罷。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絡、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后;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于教師課堂授課,依賴于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絡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于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于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F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網絡、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F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于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準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準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于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于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么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于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并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征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并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并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臺。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于網絡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制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并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于教學內容的圖文并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于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于網絡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絡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因特網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絡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征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絡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愿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于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絡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于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并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于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于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于“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于網絡的教學支持平臺,特別是基于Web的協作平臺,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于網絡的教學支持平臺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并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絡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絡,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并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于網絡特性的CAI課件置于校園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為準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職業未來有個合理而科學的規劃。學生要成長,教師豈能停止不前?
如何合理而科學規劃自己的未來呢?個人認為這和每個人的職業目標與理想緊密相關。
如果想成為教科研方面的佼佼者,那就要多做些教科研方面的準備與研究,除了要鉆研教材教法,精心教學設計,還要多關注教育教學新動態新理念新方法,經常認真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逐步形成并上升到理論水平,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即使是做一名普通的教師,也要有屬于自己的職業規劃,但有一點是必須而共同的,那就是要始終堅守教師職業道德,這是為人師者必須遵守的底線和原則。
分享一個被過萬人收藏的私人書單吧:
以下書籍都是我親自看過,并且覺得還不錯,值得推薦的!我還特意篩選了下,盡量形成一個合理的知識體系,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用。
一:社會、人類《人類簡史》[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一部世界史竟然能夠暢銷,確實不容易,注意認清作者,有一本名字一樣的)《人類學透鏡》詹姆斯·皮科克(入門書籍)《社會學入門》詹姆斯·漢斯林(都說是入門了,給你一個更寬廣的視角吧)《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盧梭(不介紹了,經典書籍)《國富論》亞當斯密《功利主義》穆勒(這里的功利主義真和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功利不一樣)《1984》、《動物莊園》不解釋,細思極恐?!蹲运降拿赖隆钒?蘭德(作者力倡個人主義,認為不能使個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張的社會,就不是理想社會,我覺得在我們國情下尤其具有啟發意義。)《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有人評論“如果一生只讀一本心靈雞湯,就要讀這一本。”)《帕斯卡爾思想錄》(12歲獨自發現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17歲時寫成《圓錐曲線論》的神人)二、心理《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最好的作品,我覺得沒有之一)《愛的藝術》弗洛姆(網友評價:書薄,但是分量重)《生命之愛》弗洛姆(很喜歡這個心理學家的書)《心的出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其中的核心理念挺認可的)《心靈簡史》[英]喬治·漢弗瑞等(心靈成長的通俗詮釋,可讀,易讀)《幸福之路》羅素(聽書名就知道了)《進化心理學》巴斯(讀完對婚姻和擇偶有更深的認知)《親密關系》羅蘭.米勒(和上一本搭配著看,有意思)《常識》潘恩(李玉冰譯版)三、文化《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可能不是很好讀,我讀了幾遍)《素書》(據傳是黃石公所做,沒做考證,但我覺得很好,耐心品味)《菜根譚》洪應明(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有很多不錯的,不過少部分內容辯證看待吧)《智慧書》巴爾塔沙·葛拉西安(一本小冊子,據說曾經風靡歐洲,還是要自己悟吧)《人情與面子》黃光國(對于中國人際關系的劃分是經典)《權經》馮道(五代十國的傳奇人物,一生歷經五朝十二帝,可謂真正的官場不倒翁)四、思維《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文森特?魯吉羅(批判性思考,個人最提倡的)《尼采的錘子》[英]尼古拉斯·費恩(小故事中有哲理,我覺得挺有趣的)《思考的力量》理查德保羅(個人非常喜歡的一本,但是有點晦澀,需要耐心)《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這本更加簡明《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美]唐納德·麥克伯尼(相對淺顯,易讀)《我們如何思維》約翰杜威(實用主義的典型代表杜威,理論和干貨多)《有效思維》[英]L.S.斯泰賓(讀的人應該不多,我印象最深的是有關自我中心主義)《身邊的邏輯學》伯納·派頓(前面幾章看的很爽,后面好像印象較淺)五、教育《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肯·貝恩(推薦中國的大學老師好好讀,好多大學老師是不合格的)《給教師的建議》[蘇]B.A.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界有人說話必稱“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以,不解釋,推薦所有老師看)《光有愛還不夠》克洛德·阿爾莫(真正的父母之愛,是幫助孩子構建自我。)《教學設計原理》加涅(老師、培訓師建議看,課程設計與開發經典之作)《民主·經驗·教育》約翰杜威(杜威,大牛,不解釋)六、職業發展和求職《適合比成功更重要》[美]布朗溫?盧埃林(有測評,不過僅供參考)《富爸爸,窮爸爸》《快樂富有過一生》漢斯·雅各比(個人認為觀念上的引導還是不錯的)《聘之有道面試讀心術》王新宇(看看企業招人的邏輯、逆向思考)《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和解決問題的邏輯》[美]巴巴拉·明托《首先,打破一切常規》(識別優勢,準確自我定位)關注思維燈泡大量職業發展相關文章(職業探索、面試官要求、求職技巧等)關注思維燈泡,多一點智識,少一些彎路。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后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三教具四教學方法五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么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六板書提綱七教學反饋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