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教案?十五夜望月古詩大班教案

admin時間:2024-01-21 07:16:46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教小孩學古詩的教案軟件有哪些

推薦【唐詩宋詞】軟件。唐詩宋詞app:內含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唐詩宋詞三百首,保存了所有名詩名作,有詳細的注釋朗讀和備注,還可以更改保存增加自己喜歡的詩詞,很適合用來教學。相關古詩詞教學軟件還有:

1、中華好詩詞app:內有精選詩詞古文欣賞,感受詩詞文化魅力。猜詩詞闖關游戲,寓教于樂,玩著兒就學會了古詩詞。

2、高思愛上古詩app:軟件界面清晰,功能強大,完整收錄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等小學教材所有唐詩,聽、說、讀、練一站式趣味學詩模式,讓孩子從此愛上學詩。

3、詩詞助手app:六十多種詞譜和七十多種曲譜。模版給出了字數,平仄以及韻腳,方便你用手機教孩子詩詞創作。

古文菊教學設計評析

教學目標]

1、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朗讀古文。通過閱讀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狀、顏色和性格;知道蓮的花、葉以及莖、實的名稱及其作用。

2、學習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釋或工具書嘗試把古文譯成白話文,并能背誦古文。

3、初步感受古文用詞精練,描述準確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古詩中所蘊涵的美,激發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喜愛之情和學習古代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寫“菊”和“蓮”的。

2、借助注釋或工具書把古文譯成白話文。

[教學準備]

1、“詠菊”的美文集錦。

2、多媒體課件制作。

[教學時間]

1.5-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詩入境,引入課題。

1、多媒體出示菊花圖景,音樂背景輕奏:

師誦: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2、師簡介: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黃巢寫的詩名就叫《菊花》。菊歷來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我們的語文書上就有一篇文質兼美而又簡潔的古文,多媒體出示課題并齊讀——《菊》。

說明

孩子們以前接觸過的古詩詞也是文言文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用讀來瑯瑯上口的古詩引導他們進入古文這一嶄新的學習區域可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難的情緒,同時要使新課的開始能扣動學生的心弦,教師的語言本身就應具備藝術性,借助千古傳誦的古詩入境,無疑能讓學生迅速地浸淫在語言創設的氛圍中。

二、學習《菊》。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古文是怎樣贊美菊花的呢?聽——(放錄音)要求:聽清停頓、聽清輕重緩急。

說明:

第一次接觸古文,學生沒有任何讀的經驗、技巧可言,因此安排聽錄音或教師范讀,讓學生對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抑揚頓挫有初步的認識。

2、借助有關工具,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

3、個別抽讀,每人讀一句,其余學生邊聽,邊思考:古文寫了有關菊的哪些內容?試用每一句中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句意,用“△”表示。(師板書:香瓣色性)

說明:

每個人都會對語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從學生認知規律角度看,首先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模糊的,輪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通過找關鍵字進行概括的能力。

(二)品讀剖析,深入理解。

1、媒體出示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

先解釋重點詞的意思。

(1)借助注釋。(2)利用字典。

再連詞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學生根據上面的學習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介紹菊的一個方面進行自主學習。

說明:

中國漢字古今意有一些變化,所以孩子們在理解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而對文本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應是一個親歷探究的過程,這時教師不應只注重對文字本身意思的機械理解,而是應當先給予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全班交流,讀一讀、議一議:

(1)菊“香”:重點抓住“盛”與“溢”兩字,再連詞成句。

說明:

對于“盛”的理解可采用單音字組成雙音節的詞的方法。

師小結:

“菊花茂盛地開放,清新的花香到處彌漫。”用文中一個詞就能概括其特點那就是——生回答,教師板書:清香四溢

說話練習,(看媒體):

站在高高的龍亭大殿上,隱隱約約的都是菊影,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幫助學生積累描寫花香的詞語,例如:百里飄香、沁人心脾、香氣襲人……)

說明:

幫助學生積累表示花香的詞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古文用詞的簡潔。

(2)菊“瓣”:重點抓住“其”與“如”兩字,觀察媒體中的圖片,解釋整句話。

說明:

“如”字的解釋可通過聯系上下文推測理解。

思考:如果讓你用一個詞概括菊“瓣”的特點,你選擇什么詞?(師板書:形態各異)

(3)菊“色”:重點抓住“或”的詞義及在句中的作用;赭(看書中插圖,中間的那朵菊花。)

教師引讀:其色或——、或——、或——、或——,種類繁多,真是_____________。(要求學生概括,師板書:色彩豐富)

仿句說話:(媒體出示各種形態、顏色的菊花圖)

師述:你看,這些菊花可以說是——(學生仔細觀察、討論描述。)

其瓣如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其色或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令人________________。

說明:

教師選擇一些有特點的菊花圖片,讓學生圖文對照,仿造古人的句式練習說話,在實踐中感受古人遣詞造句的精練、準確。

(4)菊“性”:重點抓住“性”、“既”、“降”、“零”、“惟”這幾個字。(理解“既”可用多媒體出示四種選條,供學生選擇意思。)

說明:

關鍵詞的理解可利用注解,通過突破重點字詞的意思來理解整句;也可使用工具書,理解那些注解中沒有的疑難字詞的意思。

師述:我國古代有一位詩人叫陶淵明,他在自家的屋前屋后種植著菊花,更是以菊的品格自喻,希望自己有菊花那樣的美德,你能結合這句話說說為什么古人偏愛菊花嗎?(師板書:品格高尚不畏嚴寒)

師小結:菊花生性淡泊,不與眾花爭春,正是象征了古代文人墨客不慕榮華,高清亮節的氣節。它“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墜北風中?!钡木褚彩侵腥A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浩然正氣的寫照。

(三)誦讀全文,拓展遷移。

師述:“金秋花朝人影亂,香飄十里動菊城”看(媒體出示畫面)金秋十月的開封,十里長街,十里菊花,請你用剛才學的古文,看著畫面感情誦讀。(教師可配上背景音樂。);你也可以根據課本的意思連貫地描述一下圖中的景致。(全班交流前先讓學生準備幾分鐘。)

說明:

這一環節由學生自主選擇,喜歡朗誦的,就可配樂背一背。同時教師也可在部分學生的描述中檢查學生對古文的理解情況。

講述教案怎么寫

寫好教案可參考以下七點:

一、教學目的

所謂教學目的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所要達到的最終效果。教師只有明確了教學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學”有目標可循。教學目的在教案中要明確、具體、簡練。一般應選定1~3個教學目的。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整個教學的核心,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所在。重點突出,難點明確,有利于學生掌握教學總體思路,便于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每節課的教學方法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師的教學藝術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巧妙得當。教學過程也稱教學步驟或教學程序,即用于指導和規范教師課堂活動的步驟。只有安排好教學過程,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圓滿地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

四、教學內容的引入

教學內容的引入就是課堂導語。課堂導語是門藝術,它是教與學的紐帶,是讓學生走進教材、掌握教材的橋梁。因此,教師應該根據確定的教學目的、內容,針對學生的心理,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巧妙地導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五、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因為備課的其他環節都是為它服務的。寫教案時,必須將教學內容分步驟分層次地寫清楚,必要時還應在每一部分內容后注明所需的時間。這樣,可以使所講授的內容按預計時間穩步進行,不至于出現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的局面。

六、訓練內容

練習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紐帶,是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方式,更是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的好方法,因此無論所講授的知識內容是何性質,都應在課堂上安排練習時間,而不應滿堂灌。

七、小結和作業

一個好的教案應有始有終。小結既是課堂教學的結束語,又是強化教學重點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總結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作業則是教師根據授課內容所布置的課后習題,以便于學生復習、理解、消化授課內容,為學好下一節課的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

希望對您有幫助。

二十四節氣白露教案幼兒園小班

幼兒園二十四節氣白露的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

2.學習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了解與白露有關的習俗,感受白露帶給我們的文化情趣。

3.學生熟讀有關白露的詩句、諺語。

活動準備:

教師搜集白露的由來有關資料,制作PPT。

學生向老人了解白露的民間活動,搜集有關白露的古詩和諺語。

活動設計:

一、導入

1.認識二十四節氣。

教師介紹: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而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共有二十四個節氣。

2、出示“二十四節氣歌”,認識二十四節氣。

二、了解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

1.出示課件,介紹白露。

師: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因為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币馑际钦f,白露前后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2.ppt出示白露的相關圖片,說說這個節氣有什么特點?

3.小組討論交流總結,選派發言人匯報。

(植物開始有露水進入白露節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三、介紹白露有關的風俗。

1.通過學生課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

2.教師PPT出示。

節氣習俗

祭祀禹王

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會舉行祭禹工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每次歷時一周。屆時,人們就會趕廟會、打鑼鼓、跳舞蹈。而在山西沿黃河一帶,人們在祭禹王的同時,也要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以祭拜諸神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白露茶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白露時節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此時正是它生長的最佳時期。舊時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因而每到此時,有些老茶客就會聚在一起,細品香茗,體驗傳統之美。

師總結:白露是一個特殊的節氣,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個有心人來了解它的特點。

四、有關白露的詩詞及農諺。

1.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白露的古詩、諺語。

2.教師出示:

3.學生自由朗讀,并當堂嘗試背誦。

4.請學生說一說你知道那些有關白露的諺語。

白露滿地紅黃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杈子耳子繼續去,上午修棉下午摘。

早秋作物普遍收,割運打軋莫懈怠。

底肥鋪足快耕耙,秸稈還田土里埋。

高山河套瘠薄地,此刻即可種小麥。

白菜蘿卜追和澆,冬瓜南瓜摘家來。

5.全班齊讀古詩詞。

五、教師總結。

同學們,我們只有掌握了每個節氣的特點,深入了解每個節氣我們要注意的地方,并了解有關節日的習俗,做一個懂得生活,熱愛生活的人。

六、作業設計

1.選擇兩首古詩、三條諺語進行背誦。

2.課后積累在自己的積累本上。

十五夜望月古詩大班教案

6歲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對有韻律、有節奏的語言感興趣,記憶力又好,那么如何利用這段黃金期,讓孩子不僅能背誦古詩詞,還可以理解古詩詞,做到即可以流暢地輸入,也能自由地輸出?

講故事!講故事!講故事!用故事告訴孩子詩里詩外的知識,用孩子的視角,孩子容易理解的語言,孩子能讀懂的畫面,把詩的主題、意境、情感傳遞出來。

書籍配套高品質音頻,采用童聲與語言藝術大師聲音結合,配合特效音效,超劇場感。

中班寒露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寒露節氣的特點和氣候特征;

2.了解寒露節氣的養生知識;

3.會背一些有關寒露的諺語和古詩詞。

活動過程

1、了解寒露節氣的基本知識。

2、老師帶領幼兒學習《寒露》

3、認識寒露節氣的代表民俗活動

4、學習寒露農事歌。

5、教師總結,結束活動。

教案反思

通過活動教案,讓幼兒了解地理知識,寒露與白露節氣時相比氣溫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冷了,很可能成為凍露,因而稱為寒露。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寒露節氣后,白天漸短,黑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晝夜溫差大,地面上的露水也快要凝結成冰。同時在活動過程中讓幼兒提高安全意識。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于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于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詩眼

: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

: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盾饺貥撬托翝u》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

: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鹅o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额}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

: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四、誦詩想象,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筑、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后,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于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后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

五、創設情境,引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我有時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我有時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創作詩詞。

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于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后,并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七、板書設計,簡單明了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