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圖形教案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么是周長的教案

admin時間:2024-01-31 17:25:01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么是周長的教案

《周長的認識》教案【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41頁的內容?!窘虒W目標】

1.使學生在操作中感受、體驗、探索圖形的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2.在實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窘虒W準備】

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鐘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準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窘虒W過程】一、巧用“周”字,引導探索“周長”的含義(一)談話引入課始,教師采用機動靈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書:周。師:大家知道這個“周”字是什么意思嗎?學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圍、一圈兒;人的姓氏;等等。(二)揭示課題師: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知識就與這個“周”字密切相關。(教師把樹葉、國旗卡片、鐘面卡片、蝴蝶標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標準五角星形的卡片貼于黑板)揭題: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些圖形的“周長”。補充板書:長(完善課題“周長”)。[巧妙的引入,喚醒了“周長”在學生大腦中的第一認知經驗,激發了學生在此基礎上的大膽猜測,推理和實踐的主動探索的愿望,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三)猜測,探索師:猜猜看,這些圖形的周長有可能會跟“周”字的哪種意思有關?生推測:與“周圍”“一圈兒”這種意思有關。師:那么,照大家的這種理解,樹葉的周長應該是指它的……?請學生在實物上指出。(四)歸納認識師:這些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周長。那么,“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圖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試一試!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它三條邊的長度。生2:周長是一個圖形所有邊的長加起來。生3:像圓形,沒有直直的邊,它的周長就是它一周的長度。……看書對比課本上對周長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讓學生嘗試著表達對周長的理解和認識,學生要經歷獨立把自己對圖形周長的零碎的表象認識歸納并表達出來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二、操作活動,自主體驗“周長”的意義(一)談話引入師:我們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嗎?生:可以量一量。師:你有信心測出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實踐出真知,學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進一步體會周長的意義,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探索空間和發展空間。](二)滲透要求師:老師為每人都準備了如下一張“智慧小手測量單”,先看一看。長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樹葉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圓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頭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角星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腰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胸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師引導:這里有好多活動是一個人很難完成的,你可以找個搭檔,共同完成這些活動。充分利用你現有的學具和測量工具完成這些活動,并記錄下數據。比一比,哪些搭檔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怎樣提高孩子小學數學成績

謝謝邀請

提升小學數學成績很容易,如果按照我的方法去做,2個月內就能提升。

先說我的一個案例:

一個六年級女孩,五年級期末數學成績48.5分,按照我的培訓,在六年級第一學期期中考試86分,期末考試83分,第二學期的期中模擬考試中98分。這個分數是我昨天剛剛知道的,因為這個98分,老師說你是從哪里抄來的?氣的這個女孩……

我是這樣做的:

一、練習注意力。

注意力是孩子學習必備的能力,年級越高,注意力越重要。這個女孩就是從注意力的訓練開始的。

二,提升計算能力。

從九九乘法表開始學習,正背倒背如流,然后從加減法到乘除法進行練習,一分鐘20道題的標準。

三、學習公式和概念。

學習概念的方法很重要。不是簡單地背會,而是學會其中的精髓。

比如:如果3×4=12,那么12是3和4的倍數,3和4是12的因數。

因為倍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兩個概念,所以,必須說12是誰的倍數,3和4是誰的因數,否則就是錯的。要理解相互依存的含義。就好比父親和兒子這一組概念一樣,張三是誰的父親,不能說張三就是父親。

四、提高分析能力。

學習五步思維法,這是非常有效的思維方法。

我們都知道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可是都沒有方法去訓練分析能力。

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我總結了培養分析能力的五個步驟,這是落地的方案,按照五個步驟去練習,效果立竿見影。

舉一個學過五步思維法的孩子的能耐。

這個女孩六年級時開始學習五步思維法。原來的她是聰明,但是總得不了高分,成績不穩定,有時90分,有時80分,有時70分,學完五步思維法后,如今到了初二了。

1、數學滿分是常態,大考小考的滿分居多,而且做題速度快,字體瀟灑。數學考試都是她的第一名,讓那些想超越她的人,羨慕嫉妒恨。2、課下總是愛向老師提問題,老師經常被問住。初二了,回來還跟我顯擺,我如何利用五步思維法干趴下一溜人。說:某同學原來是學校第一,現在他根本不行,學習沒有方法,就是刷題。3、最初出名是因為在補課班學習,老師發的卷子,她不寫,用眼睛掃,然后就給老師交上去,說,老師我都會了。老師隨便提問,她講得很有條理。4、有一次同學拿來一道題問老師,老師還沒做出來呢,她就做出來了。老師問她怎么想得這么快,她說五步思維法解題就是快,我腦子里有結構,一邊讀題,一邊解題,,遇到結構多的就在紙上畫畫,讀到最后答案就出來了。

小班數學雪花片大變身教案及反思

您好,教學目標:

1.能夠了解數學中雪花片的概念和特點。

2.能夠利用雪花片的特點進行簡單的數學計算。

3.能夠設計和制作自己的雪花片。

教學重點:

1.雪花片的概念和特點。

2.利用雪花片進行簡單的數學計算。

3.雪花片的制作和設計。

教學難點:

1.如何讓學生理解雪花片的概念和特點。

2.如何讓學生利用雪花片進行簡單的數學計算。

3.如何讓學生設計和制作自己的雪花片。

教學準備:

1.雪花片的圖片和視頻。

2.制作雪花片的材料(紙張、剪刀等)。

3.數學練習題。

教學過程:

1.引入新知識

(1)播放雪花片的視頻,并讓學生觀看。

(2)讓學生說說看,雪花片有哪些特點?(對稱、多邊形等)

(3)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來解釋雪花片的概念。

2.探究新知識

(1)讓學生完成一些數學練習題,例如:把一個正方形分成六個小正方形,能夠得到多少種不同的形狀?

(2)讓學生發現,這個問題中的形狀就是雪花片。

(3)讓學生嘗試用雪花片的特點來解答這個問題。

3.拓展新知識

(1)讓學生設計和制作自己的雪花片。

(2)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雪花片,并讓其他學生評論。

(3)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雪花片來解答數學問題。

4.總結新知識

(1)讓學生回答這個問題:你學到了什么?

(2)讓學生總結雪花片的概念和特點。

(3)讓學生總結如何利用雪花片進行簡單的數學計算。

反思: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小班的孩子們非常喜歡制作雪花片。他們興致勃勃地設計和制作自己的雪花片,并且非常享受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聽取其他學生的評論。然而,我也發現這個課程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我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數學練習題,導致一些學生沒有掌握如何利用雪花片進行簡單的數學計算。其次,我沒有考慮到一些學生的制作能力可能不夠,導致他們無法完成自己的雪花片。因此,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需要更加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數學課堂教學案例分析怎么寫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學習方式:

對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后面知識的基礎,并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后的證明打下基礎。

3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教學目標:

(1)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后,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并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征,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并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

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麼,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兩個條件:兩角;兩邊;一角一邊

3三個條件:三角;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

作,驗證。

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

較,得出結論:

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

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將研究三個條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

為40°、60°、80°,畫出這

個三角形,并與同伴比較是否

全等。

學生得出結論后,再舉例體會

一下。

舉例說明:如老師上課用的三

角尺與同學用的三角板三個角

分別對應相等,但一個大一個

小,很顯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邊三角形,邊長不等,兩個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

4cm,5cm,7cm,畫出這個三角

形,并與同伴比較是否全等。

板演: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

邊邊”或“SSS”。

由上面的結論可知,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了。

小班猜影子教案怎么寫

結論:小班猜影子教案需要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和興趣制定原因: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有限,需要選取簡單易懂的影子圖片,簡短明了的詞語描述,在教學中注重互動和體驗,激發幼兒的興趣,提升他們的主動參與度和語言表達能力內容延伸:因為小班幼兒的認知和興趣都處于初級的階段,對于晦澀難懂的語言和圖像難以理解,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和游戲,讓他們在玩中學會,從中獲得樂趣教案的制定需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和可達性,以及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感受,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潛力

小班數學教案《魚兒吹泡泡》教案

【設計意圖】

小班的孩子對洗手、洗頭、洗澡時的泡泡充滿了興趣,他們去公園玩也最喜歡吹泡泡。我們怎樣將幼兒感興趣的活動生成為有價值的教育活動呢?在“多彩的肥皂”這個主題中,我們設計了關于泡泡的幾個活動,試圖通過幼兒自己的動手嘗試和操作,培養他們探索的興趣,并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一做泡泡水

【活動目標】

1.嘗試使用各種洗滌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從而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

2.觀察各種洗滌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現象,激發幼兒對溶解現象的好奇心。

【活動準備】

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發水等常見洗滌用品;人手杯水和根小木棒;吹泡泡的工具;柜子上貼有各種洗滌用品的實物圖標記。

【活動過程】

1.提問引起幼兒興趣。

(1)師: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

(2)老師試著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師:可以用什么辦法做出能吹出泡泡的水?

(3)引導幼兒討論: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讓水變成泡泡水?(支持幼兒的各種想法,為幼兒提供他們想到的能添加的洗滌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洗滌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現象。

(1)請幼兒把自己要的洗滌用品加入裝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攪拌。

(2)引導孩子觀察洗滌用品加到水里,水會發生什么變化。

師:洗衣粉、洗潔精、肥皂沫怎么不見了?現在杯子里的水發生了什么變化?

3.比較加入不同洗滌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1)加入洗潔精、沐浴露、洗發水、洗手液的水還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肥皂沫的水卻變混濁了。

小班孩子不能準確地說出水的變化,只要能有意識地進行觀察、比較就行。

3.吹泡泡,體驗濃度對吹泡泡效果的影響。

(1)用吹泡泡的工具來試試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師: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哪個小朋友用了跟他樣的東西?(用另個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試試。)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卻吹不出?引導幼兒發現濃度影響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換換,看看誰做的泡泡水最容易吹出泡泡。

(4)收拾整理物品,請小朋友按實物圖的標記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回到柜子里。

【活動延伸】、繼續觀察各種洗滌用品做的泡泡水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吹泡泡,觀察泡泡的形狀、顏色。

活動二吹泡泡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使用不同形狀的工具吹泡泡并觀察泡泡的變化情況,培養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2.感受參加科學活動的快樂,并體驗成功的愉快。

【活動準備】

用鐵絲繞成不同形狀的鐵絲框,記錄表,筆,各種不同材料制作的吹泡泡的工具。

【活動過程】

1.引發幼兒興趣。

師:上次小朋友都做了泡泡水,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吹泡泡的工具請小朋友來吹泡泡。(出示各種形狀的鐵絲框。

2.探索用不同形狀的工具吹泡泡。

(1)師:你見過的泡泡是什么樣子的?(圓圓的。)

(2)逐出示不同形狀的鐵絲框:這是什么形狀?你覺得用它吹出的泡泡也是圓圓的嗎?

(3)請小朋友講述自己的猜想,請個別小朋友上講臺前在記錄表上記錄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說是三角的,有的說是圓圓的,允許孩子發表不同的意見。)記錄表如下:

我的猜想

實驗后的結果

(4)小朋友自己選擇不同形狀的鐵絲框來吹泡泡,以證買目己的猜想。

老師詢問孩子:你拿的鐵絲框是什么形狀的?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呢?

(5)小朋友互相交換不同形狀的鐵絲框來吹泡泡,看看其他形狀的鐵絲框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

(6)教師與小朋友一起小結,在剛才的記錄表上記錄吹泡泡的結果:各種不同形狀的鐵絲框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圓的。

3.嘗試更多、更特別的吹泡泡工具。

例如:用硬紙殼卷成小棒,在一端剪開成喇叭狀;吸管;泡泡槍等。

師:這些工具也可以吹泡泡,我們把它放在活動區里,以后小朋友還可以試著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看看用它們吹出的泡泡有沒有不同。

【延伸活動】

畫泡泡、撕泡泡,開設泡泡商店。體能活動:抓泡泡。

【設計評析】

在關于泡泡的活動中,孩子們自己動手試探、觀察、比較,激發起強烈的好奇心,而老師注重孩子的相互交流,把問題留給孩子自己解決。以往我們總是認為,小班的孩子因為年齡小,經驗少,語言表達能力差,所以開展探究活動會比較困難。但這樣的活動讓我們看到,只要我們選取孩子感興趣的對象,又遵循他們探究事物的特點,同樣能在小班很好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教資面試數學是幾年級的范圍

主要是一到六年級的全部范圍。教師資格證面試主要考核申請人職業道德、心理素質、儀表儀態、言語表達、思維品質等教學基本素養和教學設計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