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8 00:47:46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初步理解全文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文章寓言,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理解全文意思和文章寓意。
教學過程:
回顧導入
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你都看過哪些?
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不過呢,這個故事肯定跟大家以往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想不想看呀?(出示課文)大家看看是不是不一樣的?它是文言形式的,我們可以叫它小古文。誰能來準確地讀一讀題目?正音之前學?
齊讀課題。
4初讀課文
這篇小古文到底在說些什么呢?教師范讀課文,(速度稍慢)請學生認真聽,聽清楚字的讀音和朗讀的停頓,尤其是容易讀錯的字,可以在字下做個記號。
你能像老師一樣正確、流利地來讀一讀嗎?我給大家3分鐘準備時間。同學們,在剛剛朗讀的過程中,你認為哪些字的讀音要注意的?(如:曲、傍、彈)
出示相關的詞語,正音。
3、剛才你讀了幾遍?(挑選幾個讀得遍數最多的學生分句朗讀,根據朗讀情況正音)
4、這里有個句子特別難讀,誰會讀?
(指名3個學生讀,可能停頓處理會不同)三位同學停頓的地方都不一樣,那么誰是正確的呢?老師教給大家一個辦法,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停頓的時候,可以根據句子的意思來進行停頓。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意思和最后一句,討論停頓,答案可以不同,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5.指名讀課文:這句難讀的句子已經會了,有哪個能干的同學愿意連起來朗讀一下整篇古文?師相機指導。
我們像他一樣一起來讀一讀。
下面我們玩個小游戲。請同學們看視頻讀句子,怎么讀呢?請同學們看著視頻,從文中找找對應的是哪句話,看誰能又快又準確地找到句子并正確地讀出。
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同學們的眼睛真亮!我還想考考大家,故事中出現了哪幾種小動物?
2、細心的小朋友有沒有發現,在這篇文章中,有個字出現的頻率很高,是哪個字???對,其。(快速找找圈出來,數數有幾個)請同學們讀讀這些句子,和同桌討論一下都是什么意思呢?
師小結:“其”在古文中是最常見的虛詞之一,這篇文章中的其雖然出現了6次,但都是用來表示指代,其實其的用法還有許多,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禪山記》一文中,(出示這篇文章?!捌洹睒顺觯捌洹弊志统霈F了20多次,較全面地體現了虛詞“其”的用法。
再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當時,這三種小動物在樹上的位置是怎樣的?(板書:蟬——螳螂——黃雀)(出示插圖,這就是當時的情景)
2、那么它們各自又是如何表現的呢?你能找一找它們的動作嗎?請用波浪線劃出來。
交流:(說一個動作,指導一句朗讀)
A“悲鳴飲露”什么意思?(解釋古今“悲”的不同)。
假如你是蟬的話,你一邊放聲歌唱一邊喝露水,心情怎樣?你能不能把這種愉悅的心情讀出來?(出示這個句子)
B什么叫“委身曲附”?你能學一學嗎?
假如你是這只螳螂,你趴在樹上瞅著前方的美味,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誰能把這種竊喜的滋味讀出來。(出示這個句子)
C什么叫延頸?
伸長脖子的黃雀,你又有什么感受呢?(直接走到學生面前采訪)請你也把這種感受念出來。(出示這個句子)
3、我們一起有感情地來讀讀這幾個句子。
4、蟬、螳螂、黃雀的眼前利益是什么?身后又隱藏著什么憂患?請同學們幫它們分析一下吧。同桌合作,完成填表。
5.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個寓言故事后還藏著一個小故事呢,我們來看視頻。這就是當時的地形圖,假如你是吳王的話,你聽了這位年輕人的話,你會怎么想?
文中的三個小動物分別指代哪幾個國家???(板書這幾個國家,寫在這三種動物下)
是的,吳王也是這么想的,所以他取消了計劃。
6、從這個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發表
課文有一句話進行了概括,你知道是哪一句嗎?請用橫線劃出來,
出示最后一句,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這個故事寓言故事的題目比較特別,它還是一個八字成語呢,你還知道哪些八字成語?
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幾個,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齊讀)
這幾個成語中,還有幾個成語的意思跟“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你能找出來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你能正確使用它們嗎?
出示三句句子,填空
8.小結:同學們,中華文化歷史悠遠,有很多成語故事都是有典故的,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課后可以去查查這些成語的典故。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1)生字
唐雎(jū)怫然(fú)跣(xiǎn)搶地(qiāng)韓傀(guī)休祲(jìn)縞素(ɡǎo)色撓(náo)
(2)通假字
故不錯意也【“錯”通“措”,安放】
輕寡人與【“與”通“歟”,語氣詞“嗎”】
倉鷹擊于殿上【“倉”同“蒼”,青色】
寡人諭矣【“諭”同“喻”,明白,懂得】
(3)詞類活用
請廣于君【廣:形容詞活用動詞,“擴大,補充”】
輕寡人與【輕:形容詞活用動詞,“輕視,看不起”】
天下縞素【縞素:名詞作動詞,“穿戴喪服”】
伏尸百萬【伏、流均為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亡”】
(4)一詞多義
使【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個是“派遣”,后一個是“出使”)
雖【雖然,受地于先王(雖然,轉折連詞)雖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設連詞)】
徒【免冠徒跣(光著)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
夫【此庸夫之怒也(fū成年男子名詞)夫專諸之刺王僚也(fú發語詞無義)】
以【以頭搶地耳(以:介詞“用”)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詞“憑借”)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詞“因為”)】
(5)古今異義
豈直五百里哉。直【古:只,只是;今:不彎曲】
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休息】
長跪而謝之曰。謝【古:道歉;今:感謝】
(6)理解性默寫
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出秦王盛氣凌人,又分明是一個騙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3、課文是怎樣寫唐雎要與秦王同歸于盡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贊揚?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童趣》教案
教材簡介:本教材主要用途為通過學習語文的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交流能力,學習語文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和工作,為了滿足人類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本教學設計資料適用于初中七年級語文科目,學習后學生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本內容是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的編寫,可以放心修改調整或直接進行教學使用。
教學設想
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課前可安排預習。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法
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諸如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內容的理解上,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手段
錄音機、投影儀。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反復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有句兒歌唱道(教師唱):“小板凳啊擺一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啊坐上來。我當司機把車開啊,我當司機把車開。轟隆隆隆,轟隆隆隆,轟隆隆隆,鳴一一?!翱?,小板凳排起來就成了火車了。多有趣!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墒悄銈冎榔渲小爸耨R”是什么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逼渲小爸耨R”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板書課題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五)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習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
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儀或彩屏顯示。
1.檢查預習,讓學生試著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讀一讀,寫一寫。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á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然大物蝦(há)蟆(a)
2.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8)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12)徐噴以煙。(以,用。)
(1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14)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15)以草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18)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3.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4,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5)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二、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寫一個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依據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
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明確;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1,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拔锿庵ぁ笔亲髡吒鶕矍白匀痪拔锏男蜗?,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
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板書或彩屏顯示(主要列舉前兩件事):
自然景物思維方式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三、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
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參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處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2.將“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點評:
本教學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
教學設計對學生詳情進行了深入分析,強調了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比較恰當的,體現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為主,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同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也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教學目標設置合理,重點、難點把握準確,對教材鉆研得比較深入。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基礎知識作為訓練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階段的基礎情況。課時安排合理。
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教學容量大,訓練多,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y為易,化整為零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可以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值得重視的是,本教學案依據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創造力放在比較突出位置,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終身教育。
在人文素質的培養方面,讓學生認識自然之美和創造之美,突出了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本教學案還注意到尊重學生于對所學內容的獨特感受,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培養學生延伸思維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實施本教學案,學生在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應有的訓練.
讀《老狼護崽》有感獵人入山,欲以槍擊母狼,面露哀容,屈膝下跪。
大疑,近視之,身旁有幼子,傲傲待哺。所以曲身下跪著,護子也。獵人沉思良久,槍響,狼死。這個故事講了一個獵人在森林里捕獵時,發現了一只母狼,當獵人的槍剛好對準狼正準備開槍時,獵人發現那只母狼特別奇怪,就走上前去看,他發現狼面露哀容,屈膝跪下,隨后又發現在母狼的身邊有一群剛剛出生不久的小狼,正在一旁傲傲地叫,獵人看到這景象,沉思良久,槍響了,母狼死了。多么偉大的母愛呀!母狼在最后的生死關頭沒有丟下剛剛出生的小狼,而是盡力去保護小狼?!独侠亲o患》這個故事不由得讓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事;記得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和媽媽帶我去三寶游泳,我當時還小,還不會游泳,我在游泳池邊走來走去,突然,腳下一滑,只聽見“撲通”一聲,我一頭就栽進了游泳池里,那時不會游泳的我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水里拼命掙扎。當我快要沉下去的那一刻,一雙溫暖的大手把我給抱了起來,我摸了摸眼睛上的水,朝后面看去,是媽媽,是媽媽!我高興得不得了。母愛在這個世界上是無處不在的,例如李叔同所寫的《己死的母熊》中那只偉大的母熊;如詩人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些都能說明母愛是無處不在,是偉大無私的!每一年的教學設計所出題目由3個問題組成,考點集中在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導入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板書設計等內容,具體如下:
從統計情況看,教學設計的出題內容大有規律可循,可歸結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導入設計、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問題設計、教學板書設計、教學內容的把握等方面。
1.教學目標設計
自2011年至2016年上半年所有的教學設計題都考到了教學目標,所以在準備教學設計題目時首先要準備的是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目標設計模板是固定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目標可以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考生在答題時從這三方面作答即可。
2.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包括許多方面,也有很多提法,一般而言,教學過程設計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包含的內容較多,所占的分值較大,整體難度也較大,但是并非沒有規律。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包含導入、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總結及課外作業的布置等幾個方面,考生在答題時要完整的設置這些環節。
3.教學導入設計
導入是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與總體考查教學過程不同,教學導入設計的考查除了要詳細的說明整個導入之外,還需要說明這樣設計導入的理由。運用每一種導入方法的理由可參考導入方法的概念,比如提問導入的方法,其概念為教師通過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思維,引出新的教學內容的導入方法。那么運用這種導入方法的理由自然是運用啟發性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的思維,順利的引出新的教學內容。當然,可以在這種說法上有所拓展。
4.教學問題設計
教學問題的設計是一種比較難以把握的設計類型,因為可循規律較少。與導入設計一樣,除了設計出教學問題之外還需說明設計意圖。教學問題的設計要有統領性、針對性,考查教師的教學設計功底。從語文教學的特點來講,問題的設計可以從文本內容和文本寫作方法兩個方面進行提問,比如文本寫到了哪些景物,文本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針對文本內容的問題自然考查的是學生對文本的把握,人物特色、中心思想等。而寫作手法的問題,針對的是學生對寫作技巧的掌握。
5.教學板書的設計
教學板書與教學導入類似,都屬于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多出一個需要說明理由的內容。但相對而言,板書設計的難度要大于導入設計,板書的設計必須在把握整個文本的內容基礎上。也有固定的板書類型,根據某個板書類型的概念也可說出某種板書的有點,說明理由。對板書設計的良好把握需要很深的設計功底。
6.教學內容把握
通過統計的表格可以看出自2011至2014年上半年,幾乎每一次考試都會考到文本的寫作特點,實際是在考察考生對于課文寫作手法及中心內容的理解。這種提問方法并不十分符合“教學設計”這個題目,當然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需要建立在對文本內容的充分理解之上,但這種文法更像是對學科知識的考查。相對而言教學問題的設計考查形式要比這種考法高明,難度也高于這種問法,并且需要教師對文本的把握程度更高。這種問法相對難度較小,考生說明本文的寫法以及文本的中心思想即可。
我們都知道練習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必要過程,那么對于教學設計而言,充分的練習及反饋也是做好教學設計的充分必要條件。教學設計的功底并非一蹴而就,對于教學而言,教學設計是教師最為重要的技能,所以做好教學設計不僅對參加小學教師資格的考試有益處,對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也大有裨益。
都說“得語文者得天下”,可見語文的重要性。說通俗一些,如果你連字詞都認不全,連句子都無法理解,你怎么去學其他課程呢?所以,語文是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尤其是在小學低段。往往有些孩子,做數學的應用題,你讓他做,他總是做錯。你幫他讀一遍題目,用他能理解的話講給他聽,他就做對了。不會讀題,其實就是對文字的理解能力還不夠。
我看過一篇文章,說外國的老師和中國的老師,在教學生讀《灰姑娘》時有何不同。
外國老師會教孩子懂得十二點要回家,這是守時,有朋友幫助,所以要交朋友,去參加舞會,這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而中國的老師呢,可能就在教課文結構是總分總,分段怎么分,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有一段時間我也曾對這樣的教學方式產生懷疑,學習一篇文章,學習一個句子,不去理解它的情感,而是像解剖一樣,去分析它的修辭方法描寫方法,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強調閱讀的重要性,這原本是好的教育理念,可往往在實施過程中變了味。
每個學期開始,老師收到教學任務,本學期要看哪幾本課外書。然后布置下去,重點強調這是要考的,于是家長買了書,孩子每天看幾頁,當成作業一樣,還要每天寫感想,做摘記。
我常??匆姾⒆觽優榱诉@個每天閱讀的作業愁上了天,絞盡腦汁寫感想。甚至去買那種專門有感想批注的書,一抄了事。連書的內容都不看,這種閱讀,有何意義呢?
還記得我小時候,借到一本好看的書,那是真的看到忘我的境界,怎么可能不一口氣看完?閱讀的樂趣難道不正是如此嗎?
教了幾年語文后,我漸漸明白了,學習這些技巧方法,這些理論知識,不單單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更多的,還是掌握這些“招式”,讓它們有一天自然而然地為你所用。
就像閱讀,很多學生不愛閱讀。如果你連這個閱讀作業都沒有,那么,他們更加不會去看書了。
語文的教學,博大精深,只有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去完善,我想,終有一天,會出現一個良好的平衡吧。
教學目標]
1、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朗讀古文。通過閱讀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狀、顏色和性格;知道蓮的花、葉以及莖、實的名稱及其作用。
2、學習理解古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釋或工具書嘗試把古文譯成白話文,并能背誦古文。
3、初步感受古文用詞精練,描述準確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古詩中所蘊涵的美,激發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喜愛之情和學習古代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寫“菊”和“蓮”的。
2、借助注釋或工具書把古文譯成白話文。
[教學準備]
1、“詠菊”的美文集錦。
2、多媒體課件制作。
[教學時間]
1.5-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詩入境,引入課題。
1、多媒體出示菊花圖景,音樂背景輕奏:
師誦: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2、師簡介: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黃巢寫的詩名就叫《菊花》。菊歷來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我們的語文書上就有一篇文質兼美而又簡潔的古文,多媒體出示課題并齊讀——《菊》。
說明
孩子們以前接觸過的古詩詞也是文言文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用讀來瑯瑯上口的古詩引導他們進入古文這一嶄新的學習區域可降低其陌生感,消除其畏難的情緒,同時要使新課的開始能扣動學生的心弦,教師的語言本身就應具備藝術性,借助千古傳誦的古詩入境,無疑能讓學生迅速地浸淫在語言創設的氛圍中。
二、學習《菊》。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古文是怎樣贊美菊花的呢?聽——(放錄音)要求:聽清停頓、聽清輕重緩急。
說明:
第一次接觸古文,學生沒有任何讀的經驗、技巧可言,因此安排聽錄音或教師范讀,讓學生對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抑揚頓挫有初步的認識。
2、借助有關工具,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
3、個別抽讀,每人讀一句,其余學生邊聽,邊思考:古文寫了有關菊的哪些內容?試用每一句中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句意,用“△”表示。(師板書:香瓣色性)
說明:
每個人都會對語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從學生認知規律角度看,首先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模糊的,輪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通過找關鍵字進行概括的能力。
(二)品讀剖析,深入理解。
1、媒體出示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
先解釋重點詞的意思。
(1)借助注釋。(2)利用字典。
再連詞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學生根據上面的學習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介紹菊的一個方面進行自主學習。
說明:
中國漢字古今意有一些變化,所以孩子們在理解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而對文本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應是一個親歷探究的過程,這時教師不應只注重對文字本身意思的機械理解,而是應當先給予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全班交流,讀一讀、議一議:
(1)菊“香”:重點抓住“盛”與“溢”兩字,再連詞成句。
說明:
對于“盛”的理解可采用單音字組成雙音節的詞的方法。
師小結:
“菊花茂盛地開放,清新的花香到處彌漫?!庇梦闹幸粋€詞就能概括其特點那就是——生回答,教師板書:清香四溢
說話練習,(看媒體):
站在高高的龍亭大殿上,隱隱約約的都是菊影,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幫助學生積累描寫花香的詞語,例如:百里飄香、沁人心脾、香氣襲人……)
說明:
幫助學生積累表示花香的詞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古文用詞的簡潔。
(2)菊“瓣”:重點抓住“其”與“如”兩字,觀察媒體中的圖片,解釋整句話。
說明:
“如”字的解釋可通過聯系上下文推測理解。
思考:如果讓你用一個詞概括菊“瓣”的特點,你選擇什么詞?(師板書:形態各異)
(3)菊“色”:重點抓住“或”的詞義及在句中的作用;赭(看書中插圖,中間的那朵菊花。)
教師引讀:其色或——、或——、或——、或——,種類繁多,真是_____________。(要求學生概括,師板書:色彩豐富)
仿句說話:(媒體出示各種形態、顏色的菊花圖)
師述:你看,這些菊花可以說是——(學生仔細觀察、討論描述。)
其瓣如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其色或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令人________________。
說明:
教師選擇一些有特點的菊花圖片,讓學生圖文對照,仿造古人的句式練習說話,在實踐中感受古人遣詞造句的精練、準確。
(4)菊“性”:重點抓住“性”、“既”、“降”、“零”、“惟”這幾個字。(理解“既”可用多媒體出示四種選條,供學生選擇意思。)
說明:
關鍵詞的理解可利用注解,通過突破重點字詞的意思來理解整句;也可使用工具書,理解那些注解中沒有的疑難字詞的意思。
師述:我國古代有一位詩人叫陶淵明,他在自家的屋前屋后種植著菊花,更是以菊的品格自喻,希望自己有菊花那樣的美德,你能結合這句話說說為什么古人偏愛菊花嗎?(師板書:品格高尚不畏嚴寒)
師小結:菊花生性淡泊,不與眾花爭春,正是象征了古代文人墨客不慕榮華,高清亮節的氣節。它“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墜北風中?!钡木褚彩侵腥A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浩然正氣的寫照。
(三)誦讀全文,拓展遷移。
師述:“金秋花朝人影亂,香飄十里動菊城”看(媒體出示畫面)金秋十月的開封,十里長街,十里菊花,請你用剛才學的古文,看著畫面感情誦讀。(教師可配上背景音樂。);你也可以根據課本的意思連貫地描述一下圖中的景致。(全班交流前先讓學生準備幾分鐘。)
說明:
這一環節由學生自主選擇,喜歡朗誦的,就可配樂背一背。同時教師也可在部分學生的描述中檢查學生對古文的理解情況。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