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鴉片戰爭教案?鴉片戰爭的歷史事件

admin時間:2024-02-11 14:21:5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請問考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的教學設計怎么寫

教學設計也是在面試時提到的教案,在真正教學過程中也是教師必不可少的一項備課任務,下面分享一份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的教學設計即教案模板:

《初中歷史“鴉片戰爭”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和過程;理解鴉片戰爭的影響;理解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鴉片戰爭相關問題的探究,培養學會客觀、全面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提高辨證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指導閱讀、理解和分析相關的歷史材料,認識到史料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鴉片戰爭影響的分析與深入理解,感悟與體驗,激發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尤其是學習同仇敵愾、英勇斗爭的愛國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鴉片戰爭的影響。

【難點】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三、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法、史料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爛蘋果的定律”,創設情境并提問:如果十九世紀中期的中國就像這個腐爛了的蘋果,同學們能想到它衰敗的原因有哪些?又給中國帶來了什么?由此引出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的中英形勢,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鴉片戰爭的背景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

問題為:(1)你能歸納出鴉片戰爭前夕的國內外形勢嗎?

(2)中英對外貿易的情況怎樣?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是什么?

(3)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回顧知識,對各問題進行回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逐一解決以上問題。

2.鴉片戰爭的過程

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鴉片戰爭示意圖,要求學生結合示意圖閱讀教材內容,歸納鴉片戰爭的過程。學生閱讀教材自行歸納總結。

教師播放電影《鴉片戰爭》的幾個片段,提問:你熟悉這些場面嗎?你可以將它們按一定的順序準確排列嗎?學生根據自行總結的鴉片戰爭過程對電影片段進行排序,鞏固對鴉片戰爭過程的認識。

3.鴉片戰爭的影響

(1)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條約》簽訂時的場景,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南京條約》內容,完成表格中內容項的知識填充。

(3)教師強調:鴉片戰爭帶給我們的最大影響是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開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由于一系列權益的喪失,中國開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成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4)教師提問: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要求學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各抒己見。

學生討論完成后發言,教師總結:所謂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形態;所謂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

4.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的原因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19世紀中葉英國刊登的一幅漫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從人物的服飾、發型、手中所持的武器等方面,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從主觀原因、客觀原因等方面多角度分析。

小組討論完成后學生自由發言,突破難點,師生總結:

(1)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

(2)主觀原因──清王朝的腐朽沒落。

(3)根本原因──中國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無法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教師點明鴉片戰爭引發了近代中國的生存危機,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任務、思想觀念、清朝政局等方面開始發生全方位的變化。

作業:假如要為在鴉片戰爭中英勇戰斗的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紀念碑,你將會撰寫怎樣的碑文?

五、板書設計

以上分享了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教學設計即教案一份,希望對大家有用。

為什么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與鴉片并無關聯,實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故名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至1860年間發生于中國本土,英國與法國聯手進攻清朝的戰爭。

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Arrow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戰爭”。

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中沙俄出兵后以“調停有功”自居,并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先后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條約,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清史稱同治中興。

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短文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名英法戰爭或亞羅號戰爭。

公元1856年,英國借“亞羅號事件”侵入虎門,攻入廣州,后被擊退。公元1857年法國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與英國合謀再次進攻并占領廣州。

1958年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糾結北上,英法聯軍在1958年至1960年間三次進攻大沽,占領大沽后入侵北京,燒毀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園-圓明園。

事件在俄羅斯公使的調停下,雙方簽訂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除了開放更多港口以外,還把九龍半島(香港)割讓給英國,及承讓法國在印支半島的權益,割占烏蘇哩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4年,俄國據此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所以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時期廣西有名的歷史事件

馬神甫事件。

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是法國為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制造的借口。

1853年(清咸豐三年)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我國廣西西林縣,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

1856年(清咸豐六年),西林知縣張鳴鳳根據村民控呈,調查據實后,將馬賴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歸案,依法判處馬賴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別論罪處罰。

法國政府,借口挑起侵華戰爭。

1857年聯合英國出兵侵華。

八國聯軍真因義和團鴉片戰爭真因林則徐

八國聯軍為什么侵華,當然是為了維護已有的在華殖民利益!義和團運動只是給他們插手干涉中國的一個借口。

林則徐虎門銷煙也是同樣的道理,大煙的危害世人都知道,但是為什么英國人不依不饒的要打上門來,也是因為經濟利益。

因為對華貿易逆差把他們快搞破產,面對中國的瓷器和絲綢,英國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與中國競爭,他們的產品對于中國來說,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他們唯一能夠挽回這部份貿易逆差的產品只有東印度公司的鴉片。

所以義和團運動和林則徐銷煙只是借口。西方所謂的文明實際上就是動物世界的那一套,弱肉強食,從林法則。

有些人還在贊美這種文化。就好比我們做生意,你因為產品好、品質好、生意好,嫌了我的錢。所以我提著刀沖上你的店門,要求你交保護費,買我的垃圾產品。如果你不交錢也不買我的垃圾,還在我搶劫時候反抗了幾下,那我就要殺人放火。你還得對我唱贊美的歌一樣一樣的。

就和現在美國對中國開展貿易戰一樣,由于對華貿易逆差越來越大,美國已經沒有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可以賣給中國了,用上億件襯衫換飛機的時代早已過去了。怎么辦,就用金融鴉片來掠奪中國的財富,還要求買他的轉基因農產品。

而現在,我們已經不是101年前的中國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決打回去。

鴉片戰爭的歷史事件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到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神甫事件真的是法國為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制造的借口嗎

首先我先介紹一下“馬神甫事件”的簡單經過。根據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規定,法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傳教,建立教堂等。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內地廣西西林進行侵略活動。他勾結官府,欺壓百姓、強奸婦女、無惡不作,被當地政府處死。

此時正值1844年中美、中法條約規定十二后即1856年修改條約時間,英國也借口最惠國待遇也同樣要求“修約”。英、美兩國公使提出修訂稅率,在北京設住使節,開放天津,獲得在內地購置地產主權,鴉片進合法化,廢除內地厘金等等諸多非法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

于是,為了共同利益,英、法決定聯合起來,逼迫清政府答應修改條件。英國以“亞羅號事件”為借口,法國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1857年12月,英法聯軍炮擊廣州,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燒殺掠掠,縱火焚燒了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要原因是:英、法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榜R神甫事件”和“亞羅號事件”不過是法、英為發動侵略戰爭找的一個借口。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