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12 23:45:5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分子: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子、原子(還有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比如: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鐵是由鐵原子構成的,氯化鈉是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的.
原子還可以構成分子,比如,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一個水分子.
粒子:你所說的這些東西都叫粒子,沒定義的~~分子:化學變化中可分解的最小粒子原子:化學變化中最小粒子(物理中,原子是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物理中,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核外有電子圍繞電子:又稱核外電子,顧名思義,是繞原子核高速運轉的粒子,它的排布是分層的(一圈圈的),它的最外層電子個數決定著該原子的化學性質.離子:如果一個原子它得到電子,那么它叫陰離子(電子數比質子數多)如果一個原子它失去一個電子,那么它叫陽離子(電子數比質子數多)質子:原子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子核的質量大部分是由它組成的.中子:構成原子核的部分夸克:現今發現組成物質的最小粒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由小到大排列:(構成關系)夸克構成中子和質子構成原子核,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構成分子構成物質!
元素,如H氫、O氧、Ag銀
原子,如H氫原子(一個質子、一個電子)、O氧(八個質子、八個中子、八個電子)
分子,如H2氫氣分子、O2氧分子
元素不能直接存在于自然界,原子有些可以(如稀有氣體、金屬),分子由原子構成,并直接構成物質
一般熔融態可導電的化合物就是離子構成的,如一般的鹽、堿等;反之不導電的一般為分子或原子構成的,例如一般氣體,酸是分子構成的,而原子構成的物質則以晶體形式存在,而且各原子間都以共價鍵連接.離子化合物和原子構成的化合物沒有分子式,只有化學式(最簡整數比);分子構成的化合物有分子式也有最簡式.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有
1、少數非金屬單質如碳、硅等
2、金屬單質如鐵、銅等
3、稀有氣體單質如氦氣等分子構成的物質有1、大多數非金屬單質如氧氣、氫氣、硫、磷等2、共價化合物(一般是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水、氨氣等離子構成的物質有離子化合物(一般指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或原子團形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鈉硫酸鉀等1、凡是能單獨拿出一個的原子組合可稱為分子(稀有氣體是單原子分子),如CO2、H2O、H2SO4、CH4等等;2、金屬單質均為原子構成,不稱分子;3、高中階段,你凡是看到含金屬離子或銨根的全部鹽類均可稱為離子化合物,它們不存在所謂的“分子”總結說來:純凈物可分為:分子晶體,離子晶體,原子晶體,金屬晶體,只有分子晶體才有分子概念哦原子晶體:金剛石(C),晶體硅(Si),石英(SiO2),金剛砂(SiC).其余非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一般都是分子晶體;活潑金屬的化合物是離子晶體,絕大多數鹽類是離子晶體.原子構成:1.所有稀有氣體2.所有金屬3.某些固態非金屬單質(碳C,硫S,磷P,硅Si)分子構成:1.由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多原子分子(O2,H2,N2,O3等)2.由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H2O,CO,C2H5OH等)離子構成: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NaCl,CuO,CaCO3等)
分子: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離子: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分子與原子的區別:在化學變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分子與原子的聯系: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與離子的區別:離子帶電原子不帶電。原子與離子的聯系:原子得電子變成陰離子,原子得電子變成陰離子,陰離子失電子變成原子,陽離子得電子變成原子。黑體輻射
實際上,某種程度來說“量子”本身的含義,遠不及它帶來的革命重要。不過,在說這些之前,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量子”是咋來的。
科學家發現,只要是溫度高于絕度零度的物體都會發出輻射,這種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發出來的。比如:人體就在時時刻刻向外輻射電磁波,之所以我們看不到,是因為這種電磁波不是可見光區域內的電磁波。
那這種現象為什么引發物理學革命呢?實際上,當時的科學家是在研究工業上使用的電燈泡的輻射問題(不要驚訝,當時剛第二次工業達到頂峰),它們管這個問題叫做:黑體輻射。黑體輻射具體是什么意思,在這里就不過多闡述了,因為講了并沒有太大的意義??茖W家通過統計發現:
黑體輻射能量按波長的分布僅與溫度有關。并且得到了下面這樣一張圖表。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其實也就很“簡單”的,說白了就是用方程解釋一下這個曲線就可以了。本來對科學家來說極其簡單的事情。但是硬是弄不出個結果來,很多當時的大神都在這上面栽了跟頭。
如果我們注意看曲線,就會發現這曲線好像是分段的,有個最高點。當時的科學家有的人能用方程描述前半段,后半段就失靈了;也有的人能描述后半段,前半段就不好使了。那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呢?
量子力學這個時候有個叫做普朗克的科學家,他就不信邪,也來研究這個問題。結果,他也被整懵了。
在當時,德國是全世界的學術中心,有很多大牛。其中有個叫做玻爾茲曼的天才,他可以被認為統計力學的宗師級人物。他一直在和其他科學家為“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吵得不可開交,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光是一種波”,在物理學史上能和牛頓、愛因斯坦齊名的麥克斯韋就這么看的。而玻爾茲曼覺得不應該是這樣,他堅持“光的粒子說”。
他就跟普朗克說,你們總是假設電磁波是連續的(也就是光是一種波),這肯定算不出來的,你試試看用不連續的方法來算(也就是光是一種粒子),一定可以。(PS:這段話是我自己想象的,不是真實歷史,但真實的歷史中,玻爾茲曼確實給了普朗克相關方面的啟示)
于是,普朗克提出了一種“量子”假設:
黑體輻射的能量變化并不是連續的,而是存在輻射能量的最小單位:量子。基于這樣的假設,普朗克很快就得到了著名的普朗克定律:
用這個定律就可以很好地描述之前那個奇怪的變化曲線。不過,觀念總是根深蒂固的,普朗克雖然通過這個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他始終都對這個理論無力接受,不僅是他,后來在這個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愛因斯坦,薛定諤等偉大科學家都挺不能接受的。
“量子”顛覆了什么?為什么這么多科學家都無法接受呢?
這是因為這個理論指出了一個“事實”,
凡是變化都存在著一個最小的單位。時間和距離都是如此,因此就有了最小的時間間隔:10^-43秒;最小的可測距離:1.6x10^(-35)米。前者被稱為普朗克事件,后者被稱為普朗克距離。
意思是,時間的變化并不是連續的,同樣的距離的變化也不是連續。說到這里,你或許還是不能理解,我們可以舉個例子,還拿時間來說事。原本我們的觀念里認為,時間從1秒到2秒,1秒到2秒,中間可能要度過1.000000000000000……1秒,也就是說時間可以無限切下去,本質上是連續的。但“量子”理論認為,這不是可以無限切下的,而是存在一個變化的最小單位,也就是10^-43秒,時間的變化最小也是這個量,沒辦法比它再小了。所以,它顛覆的是“變化是連續”的世界觀。
量子和粒子量子和各種粒子有相同也有不同,首先,它們都是最小的單位,其次,它們不同的是,前者是變化的最小單位,而后者是物質粒子的基本單位(這里指的是費米子和玻色子)。原子等例子描述的其實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并且它們如何組合到一起。按照現在主流的理論,也就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個模型中的粒子也就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所以,量子和粒子是不同的兩個物理概念。
細胞是人身體中的基本組成單位,淺顯的說,比如心肝脾肺腎等臟器都是有許許多多細胞構成的,再比如骨骼和肌肉也是一樣道理。而每一個細胞都是由更微觀的蛋白啊核酸啊等分子構成,這些蛋白及核酸等有機物歸根到底都是由碳氫氧氮等原子構成的。所以細胞和原子是宏觀和微觀的關系,組成與被組成的關系。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