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本質教案?精神與意識的區別和聯系

admin時間:2024-02-15 01:44:2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意識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意識是心理的高級的、完整的形式,它是人在勞動中,和語言一起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人所獨有的、憑借語言實現的心理反映。

意識的基本特征是:

(1)自覺性——先有正確的動機、明確的目標、周密的計劃、具體的方法和手段,然后再行動。

(2)能動性——人不是消極被動的反映,而是積極的、主動的反映,有意識的、主動的調節和支配實踐活動。

(3)社會歷史制約性——社會意識與個體意識的發生、發展、變化等都受社會因素制約與影響。

靈感的本質是什么為何人會產生靈感

靈感就是你的思維邏輯與事物(對象)的邏輯進行碰撞、高度吻合而產生的有如神助恍然大悟的結果。

世人都說靈感是可遇不可求,其實也不盡然。產生靈感是有前提的,否則就算你打破腦袋也不會產生靈感:

1,你對該事物有濃厚的興趣。

2,你在該事物所在的領域有較高的天賦。

3,你的思維邏輯(注:不是邏輯思維)與該事物能夠存在的邏輯高度近似,就差那么~那么~那么一點點,經過冥思之后,就~就~通了!

天才也只是在他的天才領域有靈感,換個領域或許不如常人,何來靈感?

人的意識是什么,是怎么樣產生的他能不能稱之為生命體

謝謝邀請!

人會高興,氣憤,不安,苦惱,緊張,驚異,會思考,會創新等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都是人的意識。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的,但同時認為意識在一定條件下能對存在發生巨大的能動作用。人的意識是通過人的感覺和思維等形式來反映客觀外界的。離開了社會實踐,是不可能產生意識的。意識的存在決定于按特殊方式組成的物質――大腦的存在!

人腦是一個由150億個的神經細胞組成的極其精細的神經機構,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是一個復雜的“等級式”結構,最簡單的分析和綜合外界影響和調節行為的職能,是由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分――脊髓,延髓,中腦和間腦執行的。而最復雜的職能則由最高級的階層――大腦半球執行。外界因素作用于感覺器官而引起的各種刺激,沿著神經纖維傳達到大腦,要產生感覺和思想,構造復雜的大腦就起正常的作用。因此,大腦產生意識。

人有生老病死,一旦人死了,大腦死亡了,人體整個功能系統停止運作了,意識也就消失了。因此,靈魂也消失了,這是不必懷疑的!因此,意識不能作為獨立的生命體而存在!

以上介紹,供參考之。

為什么宇宙里面居然有意識的存在

意識是一個開放體系與外在時空環境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流的反映內外結構變化的腦器官思維活動。這里有下述三點情形需要特別注意:首先是強調意識不能獨立存在,它是生物體腦器官的思維活動,凡是能進行思維活動的生物體,應該都會有意識存在,我們不提倡意識只是地球人類獨有的研習理念。再就是強調意識是一個開放體系與外在環境進行相互作用的產物,沒有這開放體系,沒有其外在環境,更為關鍵的是沒有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就不會有意識的產生,相互作用就是要進行物質與信息的交流。最后所強調的就是意識的能動性,它既要把自體作為研習的思維對象,也要把外在環境也作為研習的思維對象,從這一點來看,意識的科學研究是整個科學中的科學,是最有革命意義的科學研究活動。因為無論是從宏觀來看,還是從微觀來看,宇宙中的一切,從小到原子和生物體到大至星體和河系,都是既獨立又開放、且其結構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著的體系,而所有這一切都是腦器官進行思維活動的對象,而回答意識是什么的最科學的建樹就是尋求意識的內在體系與其外在體系的統一。

什么是設計設計的本質是什么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作為一名設計愛好者,曾從事過多年的設計工作,我談一談對設計的認知和理解!

設計是什么?

我所理解的設計:就是通過有計劃,有規劃的設想,以視覺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通俗點:設計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創作行為!(這樣解釋夠通俗吧)。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生活等差異,對于設計的解釋也不近相同,就拿美國工業設計大師維克多?帕帕奈克(VictorPapanek)來說,他就把設計定義為:設計是為構建有意義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識的直覺上的努力(呵呵,是不是理解起來費點勁,我也有同感,老外就會拽文)!

其實設計這個詞,我個人覺得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定義,大家沒必要糾結那個答案最標準,最權威,最重要是你自己怎么去理解!

再來談談設計的本質:我個人比較認同日本工業設計大師柳宗理(日本著名工業設計大師)對設計本質的解讀:設計的本質是創造!

“創造”,簡簡單單得兩個字!它的內容量卻涵蓋了一切設計的本質范疇;它可以是藝術層面、技術層面、功能層面、審美層面等等,包羅萬象!

最后我想說:設計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從誕生到發展,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創造新事物、新領域、新思維、新方法,而設計的過程一定是在創造中不斷發展和創新。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點個贊!鼓勵一下,謝謝!

精神與意識的區別和聯系

精神為意識的一種。意識是大范疇,精神被包含在這個范疇中。具體相關的內容。你可以讀讀下文,會有啟發。

關于行為與意識的幾點論述

——靈遁者

有這樣一個問題,其實每個人都會意識到,那就是很多人說,我不了解你。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當別人這樣問你的時候,你就在思考,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你對于自己的了解和認知并不清楚。

所以這是一個問題,我們自己都對自己的意識了解的不透徹,如何來要求別人理解自己?反駁者總能找到理由,比如回復說,我不了解我自己,是因為我脫離不了我自己。旁觀者清,我之外的人,通過我的言行,可以窺探我的內心。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足以說明他的謙遜,也足以說明我們要去探索的未知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認識你自己,永遠是很重要的!所以人腦意識的種種疑問,就時常困擾著我們。心理學從哲學分離出去,至今大概有100多年,有很多成果和理論誕生。然而這些遠遠不夠,因為我們好像還對自己不理解,不了解。存在感缺失的人數以萬計,迷茫絕望的身影,總是以殘忍的方式,離開我們。再次警醒活著的人,認識你自己是很重要的。

但當你真正去試圖認識自己的時候,去翻閱很多書籍的時候,最終的答案,對于活著而言,本身沒有確切答案。至少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確實是這樣的。維特根斯坦和哥德爾的工作,揭示了這一道理?;钪囊饬x不能從邏輯推理而得,所以活著的意義,就無法脫離活著本身。這就是答案。一旦脫離活著,你只是一塊肉而已。這就是活著!

然而人是聰明的,雖然無法得到一個“公式”上的意義或價值,但同樣可以得到一個倫理上的意義或價值。如何活著是倫理問題,如何賦予活著的價值,也是倫理課題了。也就是說,你必須在社會關系中賦予活著的一些支撐點。比如說希望,或者信仰……

你相信什么?你堅持相信什么?你選擇什么?你堅持選擇什么?能相信多久,能堅持多久?就是你能活多久。

很多人會問我,你為什么寫科普書籍?他們這樣問,是因為沒有人,向我這樣寫科普書籍。所有的人,都應該記住兩個點。

你自己是一把鑰匙,人生過程是一座寶庫!各位就這兩個點,無論你從事什么行業,你設計什么,你畫什么,你寫什么……都牢牢記住這兩點!

為什么這樣說,我們探討一下?,F在是信息大爆炸社會,每天進入你眼睛,進入你腦海的信息流驚人。從小學到大學所有信息的課程量,也是五花八門。很多人都會被這些學術信息以及生活娛樂信息團團包圍,迷糊的不知東西。所以我在此書開頭,就說了這是個應該做“綜合整理”時代,各個學科都有這樣的條件了。只有你將現有信息,綜合整理清楚了,你才能更清晰的知道方向。

所以你自己是一把鑰匙,別人都是一扇扇大門。你找到你自己,你就不會被信息大爆炸的社會給沖昏了頭腦。你清楚自己是誰,你要干什么。通過誰來干,通過什么方式來做。

我寫科普,就是這樣。我以我自己為鑰匙,以我及人,來認識意識和行為。我是個正常的人,那么我自己是什么樣的,搞清楚了這點。我對于了解別人,也就不難了。

每個人的人生歷程,都是一座寶庫。10年前打蛇的一個動作,也可能成為今天我寫這本書內容的素材。我為什么打它?我害怕嗎?我的害怕來自于哪里?

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但“經歷”和“經歷”是一樣的。我要吃飯,你也要吃飯;我要睡覺,你也要睡覺。我愛慕一個女人,你也愛慕過一個女孩……有什么不同呢?所以“經歷”是一樣的,但覺悟不一定相同。

就《探索生命》此書而言,也就是20萬字。其實濃縮下來,我就總結了10條人性公理。前面的章節,你們也看到了。本章的標題是關于行為與意識的幾點論述。主要是因為我關于行為和意識的論述,還不夠具體。而似乎我更清楚,如何理解這10條人性公理。所以我補增這一章內容,以我為鑰匙,打開具體的“意識”箱體。

10條人性公理,我承認一定不嚴謹。這不是物理公式,無法做到這一點。事實上心理學的眾多理論,都無法保證客觀,只能做到盡可能客觀。我在前面章節解析過10條人性公理,今天的解析肯定和前面不一樣。會緊緊圍繞行為和意識來討論。

人性的10大公理:

公理一:意識產生的生物學機理別無差別。

其他表述:此意識和彼意識無本質差別。

這是公理一,你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現在的心理學研究,基本上都是通過行為和語言來分析人的意識。好像你看到一輛行走的汽車,你在想,這東西怎么會動呢?而懂的人,則是通過汽車,就知道它會有哪些行為了。他知道,汽車會跑,會鳴笛……很清楚車的各種“行為”和“語言”。

但問題是“意識”不是汽車,意識是看不到的東西。生物學機理,可以理解為大腦運行機理,是產生意識的地方。人跑是人先產生跑的意識,然后就行動了。而車跑,車自己不知道“跑”這個行為是從哪里產生的。它不會意識到車上有人,并認為是這個人告訴它,要跑起來。

意識只要產生了,就可以說明意識產生的生物學機理別無差別。一只狗產生意識的機理,和人是沒有差別的。這點重在說明,意識產生的原因。就在于復雜的大腦運行機理。最低級的意識是感覺。依次上升是知覺,想象,思維。

不過隨著生物學的發展,我們也開始從大腦本身出發去研究意識了。不再是僅僅通過觀察和做心理學實驗,來認識和窺探意識了。很明顯,從生物學機理突破,會比從外觀測來的更直接。也能大大降低主觀性。比如切除胼胝體手術治療癲癇,人類就發現左右大腦的差異了。這方面就得益于從內去突破的?,F代核磁共振等先進的儀器,也幫助我們一窺腦中的結構和運行模式。

公理二:意識是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驅動的。

行為是由意識驅動的,而意識是由先天力量和后天力量共同驅動。所謂先天力量,就是寫進DNA里的部分,后天力量是后天學習獲得的認識。這個點,看似簡單,實則非常重要。

有人會問,那么先天力量占比大,還是后天力量占比大?關于這個問題的研究,目前沒有確切答案。也很難有確切答案。因為人與人的情況是不同的。有的人有先天缺陷,那么就意味者,一般而言先天理論對他一生影響極大。很多人因為先天缺陷而早夭,對于生命而言,還有什么比死亡更重要的嗎?

而大多數情況,人與人的基因差異極小,約為0.01%,而相似程度高達99.99%。但人與人之間卻有210萬個不同的基因序列。正是這種序列差異使得人們分為膚色不同、面貌不同、各種遺傳特征不同的人。這種情況表明構成事物成分的序列不同會引起事物性質不同。

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在先天基因沒有缺陷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差異微小,但因為基因序列的不同,大腦內部發育依然會有差異。比如有的人先天左撇子,我就是左撇子,屬于先天的。那么左右大腦的發育,在母體中10個月里,就開始會不同。左撇子右腦發達,右撇子左腦發達。各人擅長會不同,但這不能成為智力差異的論據。因為衡量一個人的智力也是綜合衡量。所以說智力水平差異微小。

你是什么樣的性格,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各位,起初的時間里,尤其是童年階段,一定是受先天影響比較大。就是說有一種性格是寫在DNA里面的。有的孩子好動多語,有的孩子害羞膽小……這在他們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露出端倪了。

而且國外有一些關于同卵雙胞胎的研究,他們從小因為種種原因分開長大,直到成年。科學家根據他們的行為,習慣等發現,他們的性格,信仰,習慣等都有正相關性,這就是說明了,影響一個人意識的形成的因素,不僅僅是后天學習,還有先天的力量。

有些從小好動多語的孩子,長大后卻沉默寡言了;有一些膽小話少,卻慢慢開朗活潑了……這多于父母的教育,周圍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這個公理,給我一個啟示,任何單方面的心理學實驗所得到的結果,都是雙重力量使然。只是我們默認,另一種力量是相等的,是可以互相抵消的。但事實上,這種抵消并不靠譜。

比如有這樣一個心理學課題:對于高度的恐懼是先天的嗎?

現在的心理學研究,主流觀點是認為是先天的。其實不嚴謹,因為沒有辦法排除后天的影響。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簡單。你仔細分析一下就會明白。

要產生恐高,你起碼要有兩點意識的合作。一個是你有感覺,就是重圧感。一個是你有視覺感。從來看不到高度的人,肯定不會恐懼高度。一個眼盲的嬰兒,在玻璃床上爬,你覺得他會害怕高度嗎?不會的!而有視覺感的嬰兒,則害怕。一般科學家會拿4個月以上嬰兒來做實驗。那么問題就來了,只要一個嬰兒睜開眼,其實就是在探索世界,在學習了。你無法否認這一點,那么對于高度,遠近,空間的認識,就無法排除后天學習這個因素。

心理學家特恩布魯關于巴布提部落俾格米人肯格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案例。他們由于長期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沒有發展出事物“大小恒常性”的能力。遠處的山,他不相信那是很大的東西。走近看,變的很大了,說是怪物。湖里小船,他問是什么小動物,近來看,發現那么大。才慢慢體會到事物遠近,大小判斷這種能力。

所以關于畏懼高度是先天,還是后天。難以排除后天的因素,這是必然的。有研究顯示,海洋動物對于高度的畏懼,遠遠小于人類。這就是說明感覺很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重壓感,那么對于高度也不會畏懼。事實上感覺是天生的,那么感覺就包含重壓感,那么恐高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是天生的。因為沒有人,沒有重壓感,萬有引力對每個人的作用都很明顯。

倘若一個人天生生活中無引力的環境中,又看不見。我們假設存在這樣一種類似于水母的外星人。它們就漂浮在太空中,你覺得它們會恐高嗎?肯定不會。

所以公理二,其實很重要。任何心理學研究,你都考慮先天和后天公理的力量。

公理三:生命體體征存在時,意識時刻存在。

這個好理解,一看就懂??梢允撬劳雠袛嗟囊粋€依據。即任何生命體征存在的時候,人就不應該為判定為死亡。

這里應該注意這樣一點,我們如何感知意識存在呢?分主體和客體。自己感覺到意識有,就是主體自我感覺??腕w感覺他人有意識,那么意識就有。一般而言,客體感知他人是否有意識,需要主體來告訴或說明。但很多情況下,主體都意識不到自己有意識。

那么客體就是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比如大腦神經元,腦電波,身體循環正?!鄠€生理指標來證明,此人大腦在運行。產生什么意識,現在的手段還難以翻譯。但我們可以認定,他的大腦依然在產生意識。很多植物人,大家認為他就是沒有任何意識,就像植物一樣。可是很多醒過來的植物人,都有說,自己能聽到說話,有想表達情感的思維,或者可以感覺到觸摸等等。這不是意識嗎?

公理四:社會中人的意識,具有社會性。

這一點,其實前面幾章的論述中,比較詳細了。這里說點不同的。前面講過的不講了。從公理二來說的話,嚴格講不在社會中的人,也具有社會性。比如我們都聽過狼孩的故事,一出生被狼叼走,在森林養大。一般這樣的人,我們認為不具有社會性。我是贊同的,但這是一般意義,寬泛性的哲理認識。

如果嚴格一些,從心理學角度講,那么根據公理二,狼孩也具有社會性。因為公理二很明顯了,先天力量是寫在你的DNA里面的,幾百萬年發展的結果。那么能確定“社會性”不在DNA里面?只要你把他作一個人,那么他就具有人的社會性。當作一頭狼,那他就是兼有人的社會性的狼,或者兼有狼的社會性的人。

無論他作為人還是狼,他的性格里面,有人的基因。后天的學習,是狼的教育而已。而且沒有人,可以否定狼的社會性和人的社會性的相似性。本質上是一樣的。發展程度和方式上不一樣。

而且只要一個人有孤獨感,無助感,其實這就是一種社會性的表現。與另一個的人的所有情緒和情感,都可以是社會性的表現。魯濱遜漂流記,很多人看過。可以這樣說,魯濱遜一個人在荒島上,是在遠離社會性,但永遠也不能徹底遠離了人的社會性。這是人自身的局限性,就像一個無解的閉環生存模式,這是人的生存需要,這是很多生命體的生存需要。

由此你就可以推導出,認同感使人舒適,更有社會歸屬感,即孤獨感不明顯。而排斥性,遠離社會性的人,孤獨人感更大。身處在大都市里的人,看似周圍人來人往,然而和你在一起的人有多少?認同你的人有多少?獎勵你的人有多少?所以你會發現,你在茫茫人海中,是孤獨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關于這個,還沒有寫完。走出孤獨最牛的辦法,就是自我加持,自我認可,自我認知。一直以來學習心理學,你都考慮內外兩種力量對你的驅使。你自己怎么看待你?社會怎么看待你?先尋求自我認同,往往比先尋求社會認同更重要。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你自己都不認可自己,別人怎么會認可你?

聰明的人,都會舉一反三,以此類推。你可以把上面,對孤獨感的認識,推廣到無助感,愛,喜歡,熱愛,同情……所有這些詞匯上。因為這些詞匯,都是和社會性有關的。記住,所有倫理性的詞匯,無不與社會性有關。

公理五:概念性的東西,必須是后天建立的。

這個觀點很重要,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概念性,這個前面章節有,不熟悉返回去看一下。你可以把概念性的東西,當成你知識世界的單元。你做出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判斷都是基于這些概念建立的。

老人們說,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理。概念性的東西,都是后天學習而得。這就可以引申出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課題。學習才能使得人走的更遠。人類,個人都是一樣的。

概念可以看作一塊塊磚頭,人類籍由通過這些理性的單元“磚塊”組合,來得到更大的單元“磚塊”,然后把磚塊鋪向我們要去的目的地。

概念一詞本身就包含邏輯思維和想象思維在里面。我們籍由這些理性的單元,來得出理性的認識。來避免不理性。然而效果總會差強人意。

你的意識驅動你的腳走路,這是一個常識??墒侨绻祟惒欢諝鈩恿W,能造出飛機嗎?如果人類不懂萬有引力,能把飛船送上月球嗎?無論多么偉大的天才,都是后天學習成就的。先從一個個概念開始,你才會變的卓越。

但概念性的詞匯,都是人為定義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往往會做出改變和調整,所以認識也是隨歷史發展改變和調整的。概念超前或者概念落后,都是不利的。因為我們是籍由通過概念單元,來處理認識。行動跟不上概念,必然造成不適和尷尬。

公理六:真偽的概念存在,但無法界定。

這個公理應該會比較具有爭議性,嫉惡如仇的人,會說真就是真,假就是假,真偽都無法界定了,那不亂套了?首先概念是人為的概念,當然也有客觀性概念。如光速,引力常數,π……但界定概念的真偽,真的不是你相信的那么簡單。

簡單來說,界定概念需要邏輯思維,而世界的矛盾性,就是邏輯推理的自相矛盾。就好像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的那樣。所以有很多例子可以舉。我在前面寫出這個公理的時候,就舉了幾個。大概一定還有印象。

但在這里,我這樣說,生活需要真,所以就有真的概念。生活也需要假,所以就有假的概念。我們需要參照物,而參照物不唯一,而且永遠在變化中。界定真假是有彈性范圍的,什么是真,什么假,可能不同時候,不同時代就不同。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該公理的哲學含義不是說,世界是不確定的。只是說世界是以矛盾的,確定的形式存在著。

最后說一定點,對于概念的定義或者概念組合的邏輯串聯不嚴謹的話,必然導致決策的非理性。這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我說另一個表述是: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識的,即人的意識具有非理性的一面。那么也就是說,有非理性行為。

公理七:意識產生于行為之前。

行為是人的行為,生命體的行為。需要有意識參與。所以通常意義下都是意識產生于行為之前。但補充一點,大腦發出指令,身體不一定能完成指令。即意識和行為的不統一或者滯后性。

比如關于夢,心理學家有這樣的認為,人在做夢的時候,身體是麻痹不動的,這是出于一種保護狀態,防止夢中的動作,引發危險。霍布斯和麥卡利的報告稱,這種麻痹發生在脊髓中,而不是大腦中。因此,大腦仍可能發生運動指令,但身體會無法表現出來。

這是一個不嚴謹的報道,因為很多人會想到夢游。但確實有那種時候,當你想要完成一個指令的時候,身體行動跟不上。比如民間常說的“鬼壓床”現象,明明要拼命坐起來,卻無法動彈。

我小時候有一次在冰面上行走,摔了一跤,背部受到重創,我能動,能坐起來。同伴問我沒事吧。我想回答,竟然發現自己說不了話。好像話卡在喉嚨里,難受的很。后來緩了一會,才說出了話。當時我就覺得奇怪,怎么說不出話來呢?這是典型的行為跟不上意識指令。通常這樣的情況下,會緊張,焦躁,害怕。

口吃也是這樣的,大部分口吃者不是腦瓜子不明白,而是言語跟不上思維。思維快,言語卻卡住了似的,磕磕絆絆。我自己就是口吃,之前初中,高中會嚴重點,現在好多了??诔圆皇遣。驗楹茈y查出生理上的問題,或者遺傳上的問題。心理上的問題和習慣上問題居多。

公理八:記憶機制表明遺忘是不可避免的。

公理九:潛意識內容的提取具有不確定性。

這兩個放在一起講講,因為記憶和記憶提取是緊密關聯的。公理八表明,記憶并不可靠。遺忘是不可避免。所以就意味著回憶的客觀性要打折扣。時間間隔越久,遺失的信息會越多。尤其是細節。

其實公理八的這種機制,就已經影響到了潛意識的提取了。因為潛意識內容就是記憶深處的內容。

還是以夢來說,夢的畫面的跳躍性為什么快,這是一個很好說明。夢的產生也需要記憶幫助。而提取記憶的方式,就更隨意一些。因為相對刺激條件少了,選擇的余地就更大了。如果一個人在清醒狀態,他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就好像一個個指示,指示了你思維的方向。這個我在前面關于夢的章節中,有過詳細的論述。

而且在睡夢中,很少有人會夢到寫公式,計算數學題等,這就是因為計算,寫公式等現象,這是一個“連續的思維現象”。夢的跳躍性快,很難促使你完成這一計算。相反夢到一些倫理關系的事情,會比較多。

而關于為什么做夢,其實你細心,也可以從這10個公理中總結出來。睡眠是在我看來,是寫在DNA里面的內容,這和進化有關。而睡眠中的人,生命體征存在,意識既然存在。睡眠中人的意識的活躍,就被稱為夢。其實我認為沒有有快眼運動,腦海也可能有零星畫面。只是夢也具有周期性,具有和生理息息相關的因素。因為有研究指出,夢的出現時間和持續時間大都是固定的。

就好像有的人經常早上做夢,有人的半夜做夢。當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做夢了。

所以從跳躍性,隨意性這個角度,來說夢的機制,是有利于人放松和釋放壓力的。至于夢的預測性,可以認為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夢到了這個事情,這個事情發生了。這個是可能的,有聯系的。所以可以說夢具有“弱預測性”。因為它的機制,就說明了它的邏輯性和推理性的大大降低。

但夢的隨意性和跳躍性也帶來不同的意識體驗,尤其對于藝術方面,會耳目一新。

公理十:從遺傳和發展角度共同來說,意識總服務于如何更好的存在。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相信人越發展越強大。不太贊同王東岳先生遞弱代償原理。就是說人類越發展,可能生存能力反而越弱。今天相對比其他時代的人,今天的人更強,生存能力也大大提高。從人均壽命大幅上升就能得出此結論。

恐龍滅絕了,不是恐龍太弱,而且災難太大。生命在宇宙之中,終究是渺小。生命的奇跡就在于生命發展具有無限可能。今天我們已經走到了月球上。明天我們可能會客居宇宙的其他星球。

倘若再發生恐龍時代的天災,人類也許就通過離開地球,繼續獲得新生。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后面還有兩個推論:

第一個是:選擇是博弈的結果。

第二個是:理性是后天建立起來的。

你來分析一下這兩個推論,不論你如何理解,你總會有自己的理解?我寫出來的推論,不證明我思考的就一定很完善。永遠不是這樣的。正如我相信,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但對于相對論最了解的人,不會是愛因斯坦。而是后來者,后來的學習和探索者。

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祝大家學習愉快。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靈遁者書籍《探索生命》

人死后是否有意識如果有,意識去了哪里

簡單說,人死后意識也消失了,哪里都不會去,因為意識是依附于物質(生命體)而存在的,沒有物質當然就沒有了意識。

廣義的物質指的是客觀實在性,如此說來意識也屬于物質的范疇。不過一般我們所說的物質指的是能看得見摸得著或者能觀測感知到的東西,如此定義下的物質并不包括意識。

科學上的定義,意識是人腦的產物,意味著動物并不具備意識。那么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呢?

意識的產生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目前科學上也沒有研究清楚意識到底是如何產生的,不過根據地球上生命的進化過程,尤其是人類的進化過程,科學家們意識其實與人腦的腦容量不斷增加,有更多的腦神經元進行各種復雜的協作,產生了偉大的意識。

從這點來看,電腦確實與人體很像,電腦的CPU就像人類的大腦一樣,發出指令控制著計算機的各種功能,是電腦的核心。拿掉CPU,電腦就是一堆廢鐵。

對于意識的本質,其實科學上的解釋并不復雜,很多時候是我們想復雜了,總是不由自主地把意識與“靈魂”等概念聯系起來,認為人死之后意識還會存在于某個地方,甚至另一個世界或高維度空間,這些都是猜測想象,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點。

雖然科學并不能與正確劃等號,但科學的詮釋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因為科學向來以證據為根基,科學雖然也需要想象猜測,但最終都要停留在證據上。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