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3-09 15:19:5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上完《落花生》一課教學反思:在設計這堂課時,把父親所說的這幾句話作為學習該文的突破口,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全文思想感情。學生對這一中心內涵體會不深;為了突破本課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讓學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理解比較到。
教學重點:
課文的主要意思是從花生的品格領悟出做人應該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學時把“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和初步學習分清文章主次的閱讀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
1、掛圖;
2、自己栽培的花生苗;
3、花生果實實物。
落花生一文主要通過寫種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議花生的敘述思路,告訴我們做人要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做人道理!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祖籍廣東揭陽,生于臺灣臺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第一篇短篇小說《命命鳥》,發表于1921年1月《小說月報.
在抗日戰爭的洪流中,他積極參加進步文化活動,教學任務有十分繁重,勞累過度,不幸因心臟病逝于香港。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臺、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
《落花生》是許地山寫的一篇借物喻人的好文章。它的教學過程這樣安排:
第一步、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生字生詞,然后劃住。
第二步、教師范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三步、讓學生整體感知,本文講了什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第四步、師生共同研討本文主題及寫作手法。
第五步、課后延伸,讓學生寫一篇借物喻人的短文。
這就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當然教無定法,我們還可以另外設計。
一、創設情境,恰當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伊始,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巧妙的創設情景導入新課,促使學生的情緒高漲,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采用直接導入,如《七月的天山》這一課就是直接導入;歌曲導入,如學習《小英雄雨來》時,播放《二小放牛郎》的歌曲來引出小英雄雨來;故事導入,如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時,讓學生收集革命先烈的故事引出新課。謎語導入,如學習《落花生》一課,直接說出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坐著白胖子”打一物,學生很快說出謎底是花生,引出課題;圖片導入,如《桂林山水》一課,直接出示桂林山水的圖片、談話導入,如《蝙蝠和雷達》等等,無論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因教材而定,誘導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很快地進入角色。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由題目入手,讓學生對課題大膽質疑,孩子們會根據課題提出很多問題,他們迫切希望了解課文究竟寫了些什么內容。這時讓學生自主通讀課文,老師不失時機的出示精心設計的學習提綱,以克服學生初讀課文的盲目性、隨意性。
讀完課文后,讓孩子試著概括敘述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開始可能感到困難,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是可以辦得到的。
這一教學環節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細讀課文,理清脈絡。捕捉文章的主要內容之后,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熟讀課文,來探究作者為了表達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按什么順序將這些材料有條理地組織安排的,也就是給課文分段,概括出段意。這樣學生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這一步驟的教學,老師不但要讓學生分清段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為什么這樣分,也就是說讓學生逐步掌握不同類型課文的分段規律。比如敘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分,如《十六年前的回憶》;描景的文章可按時間或地點的推移來劃分段落。如《祖父的園子》、《記金華的雙龍洞》等;說明文可按說明的內容分成幾個方面來寫,如《新型玻璃》。
總之這一步驟,主要是引導學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掌握分段方法,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四、精讀課文,揣摩領悟。
這一環節是對課文理解的深化階段,要圍繞訓練重點逐步精讀,特別對重點段落和詞句,要反復進行精讀,咀嚼,深刻理解和領會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中心的。進行的方法主要是老師根據課文的特點,設計好導讀提綱,引導學生根據提綱精讀感悟。
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我是這樣設計來學習重點段的:請同學們快速默讀5—10自然段,并思考討論填表: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每次分別看到了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美麗的幻象呢?要想深入透徹理解課文就要抓住關鍵的詞句進行剖析,而且要通過這些詞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出豐富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議論,爭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點撥,使學生既能深刻理解課文的各部分,又能掌握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系。
再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明白小女孩現實生活的悲慘及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女孩為什么接連不斷的擦燃火柴?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議論紛紛,孩子們討論的熱火朝天。這個問題也為升華中心做好了準備。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和讀思議的方法。
如在《新型玻璃》一課中,作者共介紹了五種玻璃,都是介紹玻璃的特點和作用的,于是在學習第一種新型玻璃時老師和學生共同學習,而后面的四部分老師提出具體的學習方法,并出示圖表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討論填表,來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在教學順序上可因文而異,有的采用順序法,如講《北京的春節》這一課就采用順序法;有的可采用變序法,如講《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先講了第一、三段,最后才講的第二段,效果很好。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