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教案 富春山居圖賞析與解讀

admin時間:2024-03-11 16:49:5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富春山居圖資料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并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1]后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2]

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3]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4]屬國寶級文物。

富春山居圖》的藝術手法為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作完成的紙本水墨畫,被譽為“畫中之蘭亭”,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畫面運用散點透視法,做到“景隨人遷,人隨景移”,筆法細致規整,不失蒼勁圓熟。行筆干凈利落,墨色或濃或淡富于變化,疏密有致,繁簡得當。蒼茫遼闊、一覽無余。

2001年,富春山居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合并展出

不是2001年,而是2011年。

以浙江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為背景的《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完成于1350年,對后世畫風極具影響,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1650年因為火焚該圖分成兩段,前段為“剩山圖”,后段世稱“無用師卷”。

1956年,“剩山圖”成為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而“無用師卷”1746年被征入清宮,在乾清宮里存放了200年,1948年底被運至臺灣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灣海峽讓這樣一幅稀世珍品天各一方,隔海相望。何水法告訴作者,多年來,不少有識之士一直在積極推動分藏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合璧。

2011年1月16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達成協議,浙江博物館同意借展。6月1日,《富春山居圖》終于在臺北實現了合璧。

富春山居作者朝代以及藝術特點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富春山居圖賞析與解讀

富春山居圖賞析

開卷描繪坡岸水色,遠山隱約,接著是連綿起伏,群峰爭奇的山巒,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叢林茂密,點綴村舍、茅亭,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長卷畫的構成特色。筆墨上已顯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為簡約利落。

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而似天成。將近20厘米的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極富靈氣,洋溢著平淡天真的神韻。全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普染一層極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只有點苔、點葉時用上濃墨,但已足以醒目。

黃公望以自己筆意深遠蒼茫,峰巒渾厚,氣勢雄秀的風格開一代新畫風,其作的神采、氣韻,去邪、甜、俗、賴的美學高標為后世山水畫的發展豎起了不休之典范。愿用鄒之麟稱賞《富春山居圖》的話來緬懷黃公望,“知者論子久畫,書中之右軍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圣而神矣?!?/p>

春山居圖的前半卷是什么

春山居圖的前半卷被稱為“無用師卷”。

因為《富春山居圖》曾被火燒過,一分為二。

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所以被后人命名為“剩山圖”,而后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所以被稱為“無用師卷”。

吳洪裕臨死之際,要燒《富春山居圖》和《千字文》,給自己殉葬。吳死后,家人先燒了《千字文》,次日再燒《富春山居圖》。就在國寶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忽然竄出來,愣是把畫搶救出來。

客廳掛富春山居圖的意義

富春山居圖寓意和象征是: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畫中旬“云”象征“喜”預示著喜氣盈門,祥云瑞兆,云海茫茫,煙霞云霽,表潤澤肥沃,紫氣東來,祥云天降瑞氣千條吉祥伴隨。山水畫的風水寓意:路為財路,路象征“祿”,預示著福祿長久,基業長青。

富春山居圖是最上佳的風景畫!中國畫。元代黃公望作。紙本長卷。水墨。畫面為浙江桐廬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巖壑幽深,山木疏秀,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用草篆筆法揮寫,干筆濕筆一體渾成,氣清質實,骨蒼神腴。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