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4-12 21:25:41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后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三教具四教學方法五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么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六板書提綱七教學反饋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以幼兒園為模板
科學飲水安全教案
活動目標:
能自覺少喝飲料,多喝開水。
活動準備:
桌面教具(可樂、雪碧、果粒橙、白開水);一盆蔫了的小苗;布置展示欄"多喝水身體好"。
活動過程:
1、以談話形式引入活動內容。
提出問題:口渴了怎么辦?你喝過哪些飲料?
2、出示飲料和冷開水,講述故事《比第一》。
(1)討論:①故事中有哪些飲料參加比賽?②誰得了第一名?③小朋友聽了故事后應該怎么做?
(2)小結:小朋友應該少喝飲料,多喝白開水。
3、出示一盆蔫了的小苗,引導幼兒觀察,說一說,小苗為什么低下頭?
4、引導幼兒討論:如果小朋友少喝水會怎么樣?
小結:小朋友如果少喝水,容易流鼻血、嘴唇會干裂,還經常生病。多喝水能讓小朋友的身體更健康。
5、引導幼兒觀看"多喝水身體好"展示欄,鼓勵幼兒在運動前后、起床后、生病時等時段多喝開水。
活動延伸:
1、生活活動: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喝水,提醒幼兒在運動前后、起床后、生病時等時段多喝開水。
2、指導家長在家中為幼兒提供喝水的條件。
制定教學目標,寫出重難點為什么不愛喝水,教學準備不愛喝水的視頻,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先看視頻,引導幼兒說一說視頻中不愛喝水的情況,引導幼兒說出我愛喝水有什么危害,最后只是幼兒游戲,完成教學目標。
老師通過飲料,牛奶,水果汁的變化,讓幼兒了解水可以變多種飲料,讓孩子接觸水的神奇
活動目標
1、感受水的流動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無味的,體驗玩水的樂趣。
2、了解水的作用,知道人離不開水,教育幼兒節約用水。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初步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過程記錄
一、教師邊玩水邊提問
1、教師將玩具、容器等倒入裝滿水的盆中,邊玩邊自語:“怎么玩具倒入水中后有的沉下去,有的浮在水面上?-------”
2、教師用兩個容器相互生水并傾倒,讓幼兒看水從容器里流到盆里。
二、小朋友分散玩水
1、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容器、玩具,隨意玩水。
2、師:請大家試一試,哪些玩具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會沉下去?
3、教師巡回指導幼兒玩水,并對幼兒在玩水中的嘗試精神和得出的嘗試結論作評價。
三、小朋友感受水的流動
1、教師請小朋友把盆里的玩具試著拿出來。
2、給幼兒有漏洞的容器,讓幼兒進一步取水。總結:水會流動。
3、你還能想出什么辦法讓水流動?水流動時會發出什么聲音?
四、教師用透明塑料袋盛白開水,請幼兒觀察
1、聽聽水流進塑料袋的聲音。
2、看看水是什么顏色。
3、在塑料袋上戳個洞,請幼兒用飲用水的杯子接水,聽聽水流進杯子的聲音,聞聞、嘗嘗水的味道。
總結:水無色無味,流動時會根據水流的急、緩與流入不同的容器,發出不同的聲響。
五、鼓勵幼兒用滴管、水槍、針筒、塑料袋、顏料等嘗試各種玩水的方法
教師巡回指導,并提問:哪些地方可以玩水?水有什么用途?
六、總結水的用處,揭示人和動物,植物都離不開水,教育幼兒節約用水。
例如:在一日生活中,盥洗活動始終貫穿其中,使用的頻率最多,一天高達7-8次,入園、入廁、喝水、吃飯等都要洗手。教師是否關注培養幼兒認真洗凈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洗手過程中,有時候幼兒會浪費水,教師是否能注意培養幼兒有節約用水的習慣等,其蘊含著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契機。 又如:午餐后幼兒漱口較馬虎,只是機械完成任務,有的幼兒總是忘記漱口,需要老師提醒?!皩W習保護自己,體驗健康安全生活的重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生活習慣是幼兒必備的生活經驗,對幼兒來說是終生受益的。
進餐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很重要的環節,這也是孩子們健康的起點。為了保證這項集體活動的有序進行,提高孩子們的進餐質量,老師們要有一定的組織流程和常規要求。
一、餐前組織
01
用律動等方式組織幼兒盥洗
每餐前的盥洗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以往總是老師維護好幼兒的秩序,以組為單位進行盥洗,一位老師在教室看護好教室里的幼兒,另一位老師要注意幼兒上廁所的安全和幼兒洗手的情況。
從第一個孩子洗完手到最后一個孩子洗完手中間有一段時間差,從洗完手到端到碗吃飯又有一段時間差,這是幼兒消極等待比較多的環節,如老師組織不當,先前孩子洗干凈的手又要再次污染。
為了減少多數幼兒的無謂等待,中間可以有目的穿插需要復習鞏固的律動。
當一組幼兒進行盥洗活動時,其余的幼兒正在專心地做律動。盥洗回來的幼兒隨時跟進,既照顧到了幼兒間盥洗時間長短的差異,又照顧到全體幼兒,沒有了無謂等待時間,孩子洗干凈的手也不會再次污染。中間穿插的音樂律動要定時更換,也可以用手指游戲為穿插,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02
創設寬松的就餐環境
幫助幼兒調節情緒,讓幼兒在良好和愉悅的情緒下進餐是餐前活動的主要目的。
主要的方法是開展餐前播報活動,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獨立性,為了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每天由值日生提前一天在家中和家長一起收集當天食譜的相關營養知識,在每餐前當小小信息播報員,向全體同伴播報當天的食譜及其營養價值。
中小班孩子自主性不夠,對于飲食的營養價值認識不清。老師就事先了解當天的菜譜,利用網絡搜索菜肴營養價值的圖文,在餐前給孩子看。
色彩艷麗的圖片,加上教師生動的描述,不僅讓幼兒了解每種菜對自己身體生長的好處,還營造了孩子想吃、樂吃、愛吃的心理氛圍,當保育員把飯端到班上時,用飯菜的香味再次調動孩子們的食欲。
二、就餐時的細節組織
01
規范好幼兒就餐時間和就餐方法
專家指出,就餐時間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到孩子營養素的合理攝取,兒保專家主張,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幼兒每次就餐所用時間在30~40分鐘為宜。
讓幼兒逐步掌握正確的就餐方法。小班幼兒是用勺子進餐,中大班是用筷子進餐,在小班主要是教給幼兒進餐各環節的方法和要求,如先在椅子上坐端正,一手扶碗一手拿調羹,飯往嘴巴喂時,下面要用碗接住掉下來的飯粒等等。到了中大班就是學習怎樣使用筷子正確進餐。
02
規范幼兒端飯線路
在進餐過程中總有個令老師頭疼的問題,那就是不安全因素,盡管幼兒也是很有序的按順序行進,但還是免不了有因端飯引起的潑灑或碰撞,老師也是天天強調注意安全,但還是不盡人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竅門就是,如果所有的幼兒能都圍繞在固定的線路上(如逆時針從后到前)進行活動,那么就不會出現交叉現象,就能避免人為的碰撞。這不是對幼兒的限制,而是一個培養規則意識的極好環節。
03
關注幼兒的進餐心理健康
在幼兒園進食中,常常聽到這樣善意的提醒:"好好吃,別說話""不要把米粒撒在桌上"……原本愉快的進食頓時嚴肅起來。
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普遍認為吃飯不說話是一種美德,有利于健康。所以幼兒必須遵守這種傳統的美德,時刻提醒自己按要求吃飯,從生理特點來看,當人的情緒低落時,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沒有食欲。
老師對吃的慢的幼兒的催促,以及對規則不時的提醒,使幼兒的神經處于緊張狀態,影響了食欲,引起幼兒情緒的反感、緊張,造成厭食、畏食。
老師們通過觀察,會發現小班的孩子說話不多,而中、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飯時悄悄說話。在進餐活動中,幼兒愿意相互交流或自言自語,沒有影響其他小朋友或破壞進食活動,個性行為就不應受到紀律的束縛。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些小孩喜歡干擾別的幼兒吃飯,這時老師就需要維持紀律,讓幼兒了解紀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覺遵守,并逐步學會自控,使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04
良好就餐習慣的養成
①故事引導、榜樣示范法。利用幼兒喜歡聽故事、"愛表揚"的特點,利用集體的氛圍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請吃飯干凈整潔、動手能力強的幼兒示范吃飯樣子給大家看,讓幼兒明白自己動手吃飯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從而讓依賴性強的幼兒開始自己動手吃飯。
②座位調整、小組比賽法。有的老師為了便于管理,把吃得特別慢的幼兒集中在一、二張桌子上督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來,老師試著把孩子們混搭在一起,這樣,幼兒看到自己周圍的朋友吃得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漸漸也吃得快,吃得香了。
另外利用幼兒不服輸的個性,平時吃飯時看哪組表現更好從而得到更多獎勵,依靠集體的力量幫助他們養成良好進餐習慣。通過比賽幼兒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了自律性。
05
公平對待每一位幼兒
家長對飲食往往特別關注,因此老師和保育員在分飯時,一定要做到統籌全局,公平對待。這里的公平不是說所有的孩子吃的一樣多,而是要根據每位幼兒的飯量添加適量飯菜,保證每個幼兒都能吃好。特別是胃口差的孩子,盛的飯不能太多,否則會使他養成剩飯的習慣。
反之則使幼兒從自己獨立吃飯的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是每位幼兒教師必修的基本功,幼兒進餐時,老師應注意到每個幼兒的進餐情況,包括速度和食量等。
不能催促幼兒,但要提醒他們時間,不能給幼兒養成偏食的習慣,不愛吃的可以少吃,但不能不吃。與個別幼兒的談話不能影響其他幼兒,讓所有的孩子都在自己眼中。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