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20:25:11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孩子脾氣差?多半跟這有關…
前一陣子跟幾個朋友聚會,其中一個朋友聊著聊著開始吐槽他們家的孩子,說過年的時候,由于工作原因,就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準備過完寒假再接他回來。
誰知道孩子回來后脾氣變得十分暴躁,會經常大喊大叫,又哭又鬧,叫他吃飯,他不吃還和朋友大聲嚷。朋友說實在不吃也不強迫,因為不吃飯就不準他吃零食,結果孩子吃不到零食就滿地打滾,飯前飯后洗手一些很好的生活習慣也忘的一干二凈。
朋友想一定是爺爺奶奶太嬌慣他,讓他變得膽大暴躁,想要的東西現在得不到就大脾氣。
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其實多半跟孩子的基因有關,有些孩子小時候急躁的情緒沒有表現出來,長大后家長已然不知如何應對,因此有很多家長會用怒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這只能治標不治本,甚至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長就會說了,我也沒辦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他急躁傾向高不高??!現在科學技術這么發達,家長完全可以給孩子做個基因檢測,目前在母嬰領域做的還不錯的一款安我基因檢測,不僅可以檢測孩子的急躁傾向,還可以檢測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獨立自理能力等!
孩子的性格除了自身的基因因素,還跟家長的教育有關,過于溺愛孩子也會讓孩子性情變得急躁哦。作為家長一定要用對培養方法!比如:
1,跟孩子以朋友方式相處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和孩子之間也沒有過于親密的溝通和交流,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以至于孩子經常哭鬧,為的是引起家長注重和關心。家長應該放下父母這個身份和姿態,嘗試和孩子像朋友那樣相處,多陪伴孩子。
2,給予孩子釋放情緒的空間
作為家長的我們時常因為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情感煩惱難過,我們都需要一些時間去平息,更何況是孩子呢?家長應該嘗試給孩子一些自我的空間,等他們情緒平息了,我們再平靜的去講道理,而不是和孩子對立對峙,在孩子發泄情緒的時候變本加厲的去刺激傷害他們,家長和孩子一定更用心多溝通。
3,理智對待孩子情緒
當孩子發泄自我情緒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理智對待,切記不要暴怒,可以嘗試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和話語,其實這招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很管用。況且小孩子模仿能力很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模仿過去!
總之,家長切勿把自身的一些情緒和方式帶給孩子,要以好的態度對待孩子,畢竟言傳身教很重要!
您好,我是一名幼兒教育者。首先很高興能夠有機會在這里對您的提問作出回答。
關于“為什么身邊有這么多人對孩子很急躁,都是孩子的錯嗎?”這個問題,依我個人角度來看,我認為在這方面更多的并不是關注在孩子的對錯,而是家長的育兒觀念。
1.家長的急躁,很大程度上都是對自身情緒管理不足的表現。
其實在我接觸的學生家庭當中,我有親眼見過不少家長因為對自身情緒管理的方式不合理而導致孩子受到了負面的影響。
比如說,當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沒有按照家長的意思去做時,那么家長很容易就會被小孩子的“淘氣”所激發憤怒情緒的產生,繼而把這種情緒又直接發泄到孩子身上,像態度急躁、責罵、動手打等等。
而孩子在不知怎么處理的情況下,就只能模仿家長的方式去處理,如此惡性循環,后果可想而知。
孩子作為一個需要輔助,需要被理解,需要被關懷的角色,是沒有過多過強的能力去保護自己的,這也是為什么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來說尤其重要。
2.如果說孩子有錯,那么父母就是先錯的那位。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家長在紙上“涂鴉”什么,孩子也就會呈現出什么。而面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管是對或錯,家長首要做的都應該是回顧過程,審視自己。
孩子之所以出錯,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呢?孩子與父母在相比之下,他們是經驗不足,自控力較弱、心智不成熟的一類群體。既然是能力較弱的對象,那憑什么一出現錯誤就先去在他們身上找原因,責怪他們呢?
所以我認為,孩子有犯錯,那父母應該就是先錯的那位。
總而言之,父母與孩子之間是需要絕對的理解與寬容,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里面,如果要求他們無底線地承受父母情緒的宣泄,那就真的太不公平了。也希望父母們能夠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能夠有一個不斷反思與學習的過程。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能夠給您帶來啟發,如有見解,歡迎評論留言,謝謝!
從心理學上說,三四歲的孩子正處于第一反叛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逐漸從“我”轉為看到外部世界,會意識到自我和非我的區別,同時也會發現外界事物不會以他自己為轉移。
于是,他開始不斷地從家人身上找答案。具體表現為喜歡對媽媽的話說“不”,大人不讓干的事偏要去嘗試,一不順心就哭鬧,脾氣急躁等。
這時候父母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心理,然后做到以下幾點:
1,對孩子耐心細心,用心傾聽孩子的話
2,對有些原則的事堅持原則,孩子哭鬧只抱著他表示理解,但哭泣停止后還是要告訴他,剛剛他的要求是無理要求。
3,帶孩子探索外面的世界。
一聽到忍氣吞聲,都替孩子難過。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就是無憂慮的鬧。他的哭、他的笑,所有的情緒都是學出來的。
小孩子特別容易忍氣吞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一、孩子容易忍氣吞聲的原因。二、忍氣吞聲對今后人生的影響。三、對于孩子容易忍氣吞聲,我們該怎么辦。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我們笑著歡迎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幫助他吃喝拉撒,學會喜怒哀樂。
在媽媽心中,期待孩子一生平安、健康,恨不得將自己所有的喜和樂全部給孩子,連哭一聲都舍不得,怎么會將忍氣吞聲教給孩子呢?誰又舍得讓自家孩子受氣呢?
一、讓孩子容易忍氣吞聲的原因
1.受父母相處模式的影響
麗麗的老爸是個酒鬼,喝醉后經常打罵她的母親。
酒醒以后看到滿身傷痕的妻子,麗麗爸會跪著、哭著給麗麗媽道歉,并承諾以后再也不打了。結果每次酒后都控制不住自己,有次都把麗麗媽胳膊打骨折了。
麗麗媽是遠嫁,家人都不在身邊。剛開始被打時,還反抗,可是越反抗,被打的就越厲害。時間久了,就不在反抗,已經習慣過這樣的日子。甚至在被打后,仍然正常的打掃衛生、出去買菜、做飯。
麗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20歲時,麗麗嫁給了同村的一個小伙子,悲劇又重演了。
為什么麗麗也會像母親一樣,面對被自己丈夫打罵,選擇忍氣吞聲呢?
孩子長期處于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對身心發育會有不好的影響。遇到同樣的事情,不是和父親一樣暴躁,用拳頭解決。就會和媽媽一樣,變得懦弱,別人欺負到頭上都不會反抗。
2.受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
小苗昨天寫作業時被媽媽訓了。媽媽見到苗苗書包里的鉛筆盒不見了,沒有問原因,對著苗苗吼叫了半小時,并要求她面壁思過。
這樣的情況一周至少上演十來次。強勢的媽媽認為女兒就應該和自己一樣,能照顧好自己,事事都能做到最好。只要看到女兒哪方面做的不好,就是一通亂吼。
“家庭關系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愛德華
苗苗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她腦中接收的就是聽媽媽話。對于母親,她不能反抗,只能順從,因此就這樣養成了忍氣吞聲的習慣。
3.受外界的影響
在上學時,小田特別靦腆,因為為人老實,也不會告狀,經常受人欺負。
上初中的三年,給學校里的“霸王劉”寫了三年作業。
就這樣形成了受欺負的心理,他已經習以為常了。
二、對于忍氣吞聲,會對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影響呢
1.對婚姻的影響
在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愛情越來越經不起時間和距離的考驗。很多家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感問題。
一個人自幼生活在硝煙彌漫的家庭環境中,會不愿意結婚,患上婚姻恐懼癥。
會讓他對今后的婚戀關系產生懷疑與害怕。結婚后遇到同樣的事情,會用父母的相處模式來對待另一半。
相信很多人看過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都會可憐梅婷主演的梅湘南,因為她在家中基本沒有自由,也不能和其他人說話,否則就會被打。
曾有段時間,看過這部劇的人只要提到馮遠征的名字都會害怕。很多媽媽在孩子不聽話時,都會指著馮遠征的照片,告訴孩子,“再不聽話,就把你送給這個叔叔。”
想想,幸好他們的孩子被打掉了,如果生下來,那個孩子該有多可憐??!
天天在家中看著母親被父親暴打,又無能為力多么痛苦。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心理該會多么扭曲!
2.對工作的影響
小張剛進公司,因為沉默寡言,經常被同事們安排幫忙,自己的工作要加班才能完成;上周,小張辦公桌上的電腦被同事強行兌換了,理由是他的工作任務少,用不了網速那么好的電腦;前幾天,小張熬了一個晚上的文案,被上級領導搶了。
為什么,小張自己生悶氣卻不敢言呢?因為他的家中有個專制型的媽媽。媽媽說了,他要團結同事,不要因為小事斤斤計較。
小張參加工作了,始終記得要和大家和睦相處,卻忽略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及自己本應該享受的權益。
如此下去,小張就是公司的“便利貼男孩”,等不到成為“便利貼大叔”時,就已經被辭退了。
3.對生活的影響
a.因為遇事忍氣吞聲,就逐漸沒有了主見,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沒有了生活的斗志和動力。
b.給孩子樹立錯誤的人生觀。
c.氣大傷身。可能會因為情緒沒有合理排解而影響身體健康,常生氣的人會得心臟病、肝病、高血壓、腸胃病、甲狀腺疾病等。
d.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生活中常會見到:一個脾氣非常好的人,在某一天會突然爆發,和家人大吵一架,離家出走,這就是長期壓抑的結果。
三、對于孩子容易忍氣吞聲,我們該怎么辦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庭造就失敗的孩子”---——[美]泰曼·約翰遜
1.正確面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
2.調整好自己和家人的相處模式,給孩子積極的行為引導。我們成人的相處模式就是孩子在家學到的人際交往及解決沖突的方法。
3.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孩子面前要謹言慎行。家庭中如有必須要爭吵的事情,可以遠離孩子,背著孩子進行。
4.引導孩子學會表達。
現在很多孩子,對發生的事情說不清楚,要利用《繪本》閱讀或游玩見聞,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說話。比如:今天出去玩了,要引導他說說去哪了,做什么了,發生什么事情了,讓他能完整表述清楚。
5.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沖突的方法。
比如:“被別人欺負了”,“被搶東西了”,不要隨意訓斥孩子,要給他發言的機會,讓他傾訴自己的想法。家長通過孩子的表達,幫助孩子尋求解決辦法。
6.幫助孩子和外向的孩子交朋友。
引導孩子主動和語言表達能力強、善交際的孩子做朋友,幫助孩子認識不同的朋友,融入不同的朋友圈,借助環境學習。
7.如果遇到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向外求助。
家人就是孩子的依靠,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讓孩子告訴媽媽或是爸爸。校園欺凌事件頻繁發生,我們有必要幫助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家長既要負責孩子身體的發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發育;既要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既要教會孩子怎樣學會知識,又要教會孩子怎樣做人?!薄猍中〕楊振武
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作為父母,不僅僅是照顧孩子身體無恙,還要承擔教育的重任。我們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學習,進修自己。愿天下寶寶都能在我們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幸福又快樂!謝謝邀請。
不滿一歲的孩子,因為語言發育還不完善,所以不能完整和清晰的表達給自己的父母,自己想干什么。再加上有的時候,孩子的父母又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所求,孩子覺得很委屈,心里在想,父母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的所求?我都再三提示我想干什么了。難道父母不愛我了嗎?所以就造成了孩子大發脾氣。這可能就是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因此,碰到孩子這樣的時候,父母們千萬別急。你急,孩子會更急。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被父母打一頓。這就更委屈了孩子。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首先需要想到孩子是不是拉便便了?你要快速的檢查一下。如果不是,你要馬上判斷一下孩子是否餓了?如果餓了,馬上給孩子吃奶喂飯。如果還不是,那么,你要檢查一下孩子是否困了,累了,哪里不舒服了。如果你是一個合格的父母,而且你有足夠的耐心,一定會很快的發現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并加以解決。
父母們一定要注意,平時要多多留意孩子的喜好。和孩子表達的意思是什么。以便孩子在需要的時候,父母能夠馬上理解孩子的意思。
千萬不要孩子急,你也急。急到最后,你知道的。。。。。。。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