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小孩性格很變態(四歲小孩性格很變態怎么辦)

admin時間:2024-01-21 01:06:53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四歲孩子不講理,我行我素,還容易生悶氣,父母應該如何教養呢?

孩子不講道理,其實不是他不講理,而是他不認可你講的道理,所以他不會聽。

孩子我行我素其實也一樣,要么就是你總是強制他不許干而導致的他的反抗,要么就是從未約束他而養成的習慣。

我一向主張不管任何事情,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弄清楚問題的根本原因,要對事不對人。但我們不難發現,在你提出該問題時,你已經給孩子貼上了不講道理、我行我素的標簽,這就是典型的對人不對事。那么在孩子做任何事情時,不管他做什么,家長大腦里第一反應肯定就是這孩子又不講道理、又無理取鬧。

如果你真的想幫孩子,那么請你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對事不對人。任何時候,不管孩子做錯了任何事,但就那一件事進行溝通交流。一定咋弄清楚孩子為什么那么做,為什么非要做某些你認為不對的事情。請你一定要針對事件本身認真研究幾次。你肯定會發現原來孩子有自己的道理,只是不是你認為的對的道理。

弄清楚事件的始末后,跟孩子好好溝通,不可帶有偏見。首先對孩子想要做的事情表示理解和尊重,然后待孩子平靜或心情好時再溝通你為什么不想那么做的原因,讓孩子了解,而不是一味的說教和制止。你學會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也會理解和尊重你。

如果孩子一定要做,那你就被他一起讓他大膽的去做(只要確保在安全范圍內,不會傷害到他人就可以),正所謂不撞南墻不回頭,之后在就這件事好好溝通,告訴他你的聯系或者怎么改進和避免錯誤的事情再發生。我想這樣孩子一定會慢慢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四歲孩子玩手機上癮,怎么辦?

感謝邀請!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各種電子產品當道。四歲的孩子,不可能不接觸電子產品,也滅有道理去阻止他們接觸。四歲的孩子的接受能力是驚人的,他們完全可以理解各種只能操作,而這是現代生活中必須的。大人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接觸,而是如何讓孩子對此不沉迷,并司空見慣,還能學會使用,甚至有更好的創意來發明來改進各種電子產品,著一切都是有可能的。電子產品只是作為日產生活用品,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是輔助人們生活的日常工具,不具備任何特異性,著才是讓孩子不沉迷的正確指導方向。

如果強行阻止,對于孩子融入社會,融入學校都不見得是好的,連幼兒園現在都是多媒體教學,各種APP用來給孩子學習,做作業也是通過電腦操作,這就是社會大環境,沒有人能隔離開孩子何電子產品。何況人們天生對于被禁止的行為會格外想嘗試,這是人類共同的本性。如果只是粗暴的禁止,那么當有一天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孩子接觸道路被你禁止的電子產品,那才會更可怕。所以,我想對你說的可以總結為幾條:

1、在家長想要阻止孩子過于沉迷電子產品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可以拿出來那些對孩子有吸引力的活動來讓孩子參與?

2、如果你只是想阻止孩子沉迷于電子產品,但并不想付出精力和時間來陪孩子,只想讓孩子自己懂得時間管理,讓他們自己給自己創造各種好玩的事來打發時間,那你注定是要失望的。四歲的孩子,不可能會有那么好的自制力,也不可能獨自一個人玩出很多花樣來。就連大人都做不到的事,如何去要求一個四歲的孩子做到?

3、當你對孩子的活動參與度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引導孩子玩合適的電子游戲,并制定好時間和規則,堅持執行下去,會達到你們想要的效果;

4、不肯花時間和精力的所謂管教,都是扯淡。

就說這么多吧,管教孩子需要一定的技巧,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

四五歲的孩子經常喜歡發脾氣,應該怎么教育呢?

四五歲的孩子性格調皮好動,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發脾氣,主要原因是愿望得不到滿足,比如想玩的東西卻不是自己的,別的孩子又不讓玩;吃糖貪多,父母偏偏不讓多吃;好奇一切,敢于急于嘗試,卻常常受父母的約束限制……?

再者,孩子被過度保護時,失去了相對應有的自由時空,孩子也會因壓抑感而暴躁不安?;蛘?,父母忙碌時孩子感到沒有人關注自己時,也會發脾氣表示他們的不滿。?

另外,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習慣對孩子進行身體暴力或語言虐待,久而久之,孩子在認為自己做得有理卻受委屈時就會模仿大人的“發脾氣”處理問題的方式——“以牙還牙”、以暴還暴。?

那么,為人父母該怎樣教育??

首先,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傳統的家庭教育總以為“棍棒底下才能教育出好孩子”,而事實證明無視孩子內心需要的嚴厲教育,更容易培養出“巨嬰”或“憤青”。所以,父母在面對不合理的問題時必須學會克制自己的脾氣,冷靜地面對、處理問題,絕不可訓天罵地,甚而采取肢體暴力,以防孩子“模仿學壞”,畢竟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口。

其二,面對孩子的任性脾氣,父母不可溺愛放任。尤其是在孩子3-6歲之間,這是給孩立規矩的最佳窗口期,一旦錯過,就很難糾正。孩子發脾氣不外乎是“要挾大人以獲得滿足的強硬手段”,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父母的我們應堅持“溫柔而堅定”的原則,不施暴也不妥協,以柔克剛,化解其“戾氣”,平和其情緒,引導孩子通過講道理表明自己需求的理由,許諾只要孩子能說服自己就滿足其愿望要求。這兒引述一段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具體做法,以供借鑒: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場里看中了個汽車,家里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開始發脾氣哭鬧了,“不行!我就要!”,還賴在商場里不走了。回家后抱到臥室里,一對一,把門一關,你就坐在那兒,表明你的姿態,“今兒這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盡管鬧吧”。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并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一定記得,主動和孩子溝通,鼓勵他和我們交流,說出他的想法,讓孩子明白平靜溝通才是有效的。

其三,適當地還給孩子自由的時間空間。

孩子是生命的獨立體,有自己的思想,渴望自由;一個人如果長期受壓抑的話,好性格也會變成壞脾氣。所以父母不能過分地將自己想法、要求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成長為自己的復制品。

一次我在小區門口遇到一位母親,將正在玩得開心的爬樓梯臺階的小男孩硬性地抱到平坦處,小男孩兒于是發脾氣大哭不止。在樓梯臺階上走,是有一定的危險,但我覺得這位媽媽應該給孩子說說爬樓梯臺階的危險,指導給孩子爬樓梯臺階避險的方法,并在一旁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而不應該硬性地逼孩子在平坦的地方無趣地玩兒。

紀伯倫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一位懷抱嬰兒的婦人請求談談孩子:他說道:“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求自身的兒女。他們由你而生,卻并非從你而生,縱然他們跟著你,卻不屬于你。你能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能庇護他們的軀體,卻庇護不了他們的靈魂……你可盡力去效仿他們,卻不可讓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逆轉,也不會與昨日滯留。

教育孩子確實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給自由卻不能讓其任性,“度”的拿捏一定要心中有數。

三歲孩子的攻擊性強,容易憤怒怎么辦?

在我們的家長培訓中,有很多類似案例。簡單分析一下原因以及被理論和實踐證明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對題主問題的分析

首先,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負面情緒一般是在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會發生。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對消極情緒的不當發泄方式是有對錯之分的。不管是多么消極的情緒,通過正確的方式是可以得到合理疏導的。

題主描述的3歲孩子攻擊性強,其實是對其“憤怒”的情緒的一種不當發泄方式。

對于題主的父子關系問題,首先爸爸一定要做好情緒管理,自己做不好也不要要求孩子能做好,可能性很??;

另外,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對人格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影響其安全感,自信心等。需要引起重視。

孩子還小,只要父母能做好榜樣,有效使用我下面講到的方法,一定可以改善。

在了解如何正確疏導3歲孩子的方法之前,先簡單了解一下3歲的孩子在情緒管控方面的特點:

1、3歲的理性腦發育還很不完善。人有情緒腦和理性腦,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情緒腦比理性腦發育得更早。3歲的時候,孩子因為理性腦欠發達,所以遇到自己無法被滿足或者其他引起消極情緒的情況時,會產生情緒,也就是情緒腦先工作,而理性腦無法跟上節奏,通俗的說就是經驗和邏輯推理能力不夠,無法從多角度解釋問題,從而在沒有人正確引導下,比較容易發脾氣發泄。

2、3歲孩子還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也就是他們還無法從他人的的角度理解他人的行為,以及理解他們會如何對自己產生影響,即還不太具有共情性。當他們無法從對方的角度思考,也不會考慮攻擊性和發脾氣對別人和自己產生的后果。

3、3歲孩子感知能力強,表達能力較弱。孩子感知能力強,比如對于父母任何對自己不滿或生氣的表情、語氣很敏感,更容易被激怒;而被激怒之后,不知道如何表達出來,被憋著會非常難受,當無法通過語言疏導情緒的時候,只能通過動作(攻擊性)來發泄。

4、模仿。孩子模仿能力很強,當他看到爸爸用“大喊大叫、打自己”的方式發泄憤怒的時候,他也會用這種方式來發泄。因為他還沒有機會學到其他更好的方式。

那么,正確的疏導情緒的方式是怎樣的呢?簡單說幾個步驟:

當然,這些步驟都是要父母先學習,并在實踐中教給孩子的。

1、識別和接納情緒。

我們的情緒有非常多的種類,就像不同的人一樣有名字,比如后悔、憤怒、沮喪、悲傷、開心。我們首先要認識它們,才能在它們到來的時候面對和化解它們。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一定不要試圖壓抑或回避情緒,它們不會因此而消失,而是會埋在心底,在類似情況出現的時候再次爆發。

應該接納情緒,就是要看見它,并在內心承認它。

2、表達出情緒,以及情緒背后的原因

比如,我對伙伴搶了我的東西感到很生氣,感到屈辱,不被尊重,你就可以對對方說,至少可以對自己說:“我此刻很生氣,感到很不被尊重,因為你搶了我的東西。”

如果孩子因為你不買冰激凌給他吃而憤怒的時候,你可以說:“我能感到你很生氣,因為媽媽沒有給你買你想吃的冰激凌?!?/p>

這都是我的實際案例,只要你真誠的表達,孩子的情緒一旦會消很多,因為他感覺到了被理解;或者對方沒有回應,自己正視了情況,看見了情緒,情緒就會慢慢化解。

3、接下來在孩子平靜一些后可以和孩子解釋剛才發生的事情,并討論以后面對此類情況的合理處理方式。

4、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并根據你們倆都同意的方式去做。

以上方法有效的前提是父母得理解孩子,并以身作則,要知道身教優于言傳。

歡迎關注“嘉媽Jane說”: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師大應用心理碩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親子閱讀金牌導師,專注家庭教育。歡迎您來交流兒童心理、親子育兒、家庭關系等家庭教育問題。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