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30 19:40:50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首先我要確定的告訴你,孩子敏感、膽小懦弱絕對跟你這種教育方式有關。還有不是孩子能不能糾正,而是我們作為家長能不能糾正?
吼叫、強制命令、不尊重孩子是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教育方式,他們以此來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但這種手段背后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很多父母都卻不能預知,等孩子的種種壞習慣表現出來時,做父母的才知道后悔,但是孩子心理已經被深深傷害到了。
我之前回答過相關問題,也寫過一篇文章《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關鍵點在于如何控制自己焦慮的情緒》,到今天還是忍不住要再次提醒各位家長,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危害及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先說說孩子被吼、被強制命令后對孩子的危害吧:
1.同樣有脾氣的孩子“忍無可忍”后選擇反擊
孩子一開始被大聲強制命令后,通常會被嚇到,進而選擇服從,但孩子心里是起伏的。然而媽媽卻覺得這種方法起到的效果,往后加大這種教育方式的力度。等哪一天孩子“爆發”了,表達了對媽媽的各種不滿后,媽媽除了傷心還失去了制服孩子的招數。孩子再也不聽媽媽的話了,真真實實進入了“逆反期”,變成別人眼中的壞孩子。
2.善良的孩子為取得媽媽歡心,言聽計從,失去自我
善良的被責罵后,往往認為是自己做錯事了,為了討好媽媽戰戰兢兢的生活。從而不敢接觸新事物,不能主動迎接挑戰,害怕自己犯錯誤,再次遭到媽媽的批評教育。最終,孩子變得膽怯,懦弱不敢承擔責任。所以說,這種教育方式不但達不到你們想要的效果,反而會害了孩子一輩子。
那我們家長該怎么辦呢?同樣給家長們以下幾點建議:
1.用善言柔語代替“吼叫命令”
無論孩子因什么犯了錯誤、或被誤解后,其實孩子心里是有意識的。這個時候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爸爸媽媽的安慰,即便真的做錯了,也希望得到媽媽的理解。這時媽媽可以用溫柔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理解,也讓孩子明白他錯了,那孩子是很愿意接受并改正的。
2.父母通過孩子反思自己,進一步認識自己
孩子是我們家長生活中的一面“鏡子”,他時刻反照著我們,從這面“鏡子”中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當我們要批評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會有這種壞習慣的時候?我們應該試著問自己,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他沒有良好習慣的根源在哪里?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只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道他的問題就是我們自身的問題的反饋。
3.營造平等、開放、和諧快樂的家庭氣氛
家不是一座孤零的房子,而是有所有成員組成的整體。家庭成員應保持平等,不要以年齡、地位的高低區分家庭地位,應該彼此尊重每一個成員,家庭里夫妻恩愛、和睦溫馨能讓孩子體驗到濃濃的親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
一個家庭中笑聲常在總是能讓快樂翻倍,在這樣愉悅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情商、智商都能得到提高,對孩子交際能力也有很好的鍛煉!
所以在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應該把關鍵點放在如何安撫自己焦慮的情緒上,不能用吼叫的方法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更要創建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長期寄人籬下,被管教未必隨人愿。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種無所謂的感受,而在不受拘束之下,坦然面對。盡管孩子還在萌芽之中,不完全懂得和正確理解自身的安全感的前提下,他可能會感到比在自己家里自由、放肆!甚至不想爹媽,盡情玩耍,何事不懼?
有時候,男孩就是這么想,他有獨立玩耍的能力,他有調皮搗蛋的技能,他有獨立思考的自己。
如果這家親戚家庭條件非常有約的話,很有可能放任他、嬌慣他,恐怕有一天孩子會說他們的不好。
綜上所述,孩子還是放在自己身邊最好。能夠隨時觀察孩子的思想動態,掌握他的心里變化,無論打罵都是在自己的的控制下把握火候,不易出現太極端??傊?,還是自己帶孩子心里有數。
我的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性格缺陷是:
1.性格暴躁。
2.做事急躁.
3.遇事不太思考。
想到我的這些性格缺陷,我就挺痛苦的,這么多年我的很多事情做的不好,基本都是這些原因造成的。
1.性格暴躁:我的爸媽都是暴脾氣的人,做什么雷厲風行。我爸急起來就打我們,我媽就罵我們,說話聲音很大。
小的時候每次看到爸媽這樣的大吼大叫,最初害怕,后來就模仿到了,取得的繼承權,把這個暴脾氣發揚到了我以后的生活中。
2.做事急躁:在我們家我們的父母做任何事從來不拖拉,遇到需要完成的家務和事情、工作等,今天決定今天就立刻去做。
之后這個習慣我也繼承到了,在我的工作和干家務活的時候,我也從來不拖拉,但也不穩,就是急躁。
其實這個習慣有很多的好處,就是我至今不會因為拖拉導致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被耽誤。但是做的事情卻不是很穩,有些毛毛躁躁。
3.遇事不太思考。這一點就是急脾氣人的共性,做事急的話,腦子一般不會轉彎,考慮事情的時間很短,思考不多。
這樣的情況造成的不好還真的挺多,所以大家如果看到我的其他回答,會發現我是個性格直爽的人,敢說真話,說好聽叫真誠,說不好聽叫情商低。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改掉這幾個性格缺陷,效果是有,但不大。
喜歡直脾氣我的人,歡迎關注我。
謝邀。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聚餐,飯桌上談起家庭教育的問題,其中一位已為人父的男士說:“家庭教育真的太重要了,我的小孩,以后堅決不會找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也有另一個朋友和我說:“我一定不會找單親家庭的女孩結婚的”。
知乎上也有這樣一個問題: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到底缺什么?但是我想說,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實什么都不缺。如果非要說缺什么,唯獨缺的,大概就是這個社會不帶偏見的正視。
同樣作為一個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我可以底氣十足地說:我們配得上這世間最好的愛。
很多人可能會說,之所以會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不恰恰是因為家庭發生了太多的戰爭嗎?如果是和睦美好的家庭,誰會想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
我暫時不想探討,是否所有的家庭都是因為爭吵而離婚。我想說的是另外一個問題,即:一個人的優勢和問題,往往是并存的。
必須坦誠,比如說我,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多其他孩子可能沒有的問題,比方說特別敏感,比方說有點自卑,比方說特別渴望被外界認同。
但是,也恰恰是這這些缺點,成就了我另外一些優點:
敏感,讓我更容易跟別人共情,更能理解他人的情緒,所以從小到大,每逢演講比賽,我總是能夠拿到第一名,因為我的演講稿總是能夠感人至深;
自卑,讓我更加努力,讓我更有目標感,為此,我的母親最得意的事情,便是從小到大,從來不需要擔心我的學習,而且一路成長,都是“別人家眼里的好孩子”;
渴望被外界認同,也促使我不懈地對優秀的追求,我想,雖然目前沒有什么太大的成就,但是一直保持100斤左右的體重,至少是受惠于此的吧。
不僅如此,很多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也更獨立、更自主、更懂得愛為何物。
單親家庭的孩子,會在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可依靠的力量,不像其他小朋友那么多,所以TA會很早就學會依靠自己,這讓TA更加獨立和自主。
由于身處單親家庭,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替補父母缺失的一方,換言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其實很小就懂得如何照顧人,如何愛別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觀察者偏差”,它的大意是說,人們更愿意觀察到對方符合自己內心期望的行為,從而影響觀察結果的客觀性。
當我們對單親家庭的孩子首先預設了“TA的人格不健康不完善”刻板印象,那么你觀察的結果也必定是如此的,因為你只會看到符合你期待的敏感、自卑等問題,而看不到這些問題所帶來的積極意義。
而現實是:一枚硬幣,總是有兩面的。而你,只愿意看到其中的一面?!猙y楊思遠
胡慎之工作室簽約咨詢師
幸福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一定是溫順開朗的人。家庭不幸福由于父母的影響。孩子就會形成性格缺陷。而缺失應有的,快活的童年。如象。父母愛吵鬧。愛生氣。那孩子就會膽小怕事的懦弱的性格,整天處在驚慌失措的境地。又如。我從小失去母親,不知母親。在后母的冷酷的環境中長大。所以,我的性格孤癖,內向。而且郁郁寡歡。一直到現在,老了還是那樣,不容易和人交往。更不容易歡笑。這就造成了我的性格的缺陷。不對,別噴。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