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6 22:31:04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孩子脾氣暴躁不順心就發飆哭鬧的原因:
1.溺愛
2.家長無底線
3.學習母親
本質是沒有習得與年齡相符的情緒發泄方式,以及對發脾氣哭鬧的情緒發泄方式的效果深信不疑。
重點說一下“學習母親”這一點,因為在3歲前的孩子,其形成自我性格特點的重要參照對象就是母親,如果母親在此時期是暴躁易怒的狀態,孩子就會把這種性格特點內化為自己。
至于為什么重點強調是“母親”,因為3歲前的孩子扔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共生的,并在逐步走出這個認知過程的(這是3歲前孩子的主要成長任務)
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治本,了解本質問題只是治標。
是不是感覺有點反過來了?
因為要讓孩子學習新的情緒宣泄方式,并且對此深信不疑,這會相對簡單很多。
但如果我們一邊教孩子這些新發泄方式,而又繼續溺愛孩子、無底線容許他的要挾、或者媽媽一邊教孩子要好好說話又一邊自己很暴躁(說一套做一套),那么孩子必然是更改不了的。
您好,我是高級育嬰師木蓮媽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感謝邀請。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到老?!痹S多家長都擔心孩子這時候脾氣大,長大后的性格也會十分不好。但是,這時期其實只是孩子個性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之一,只要在今后的教育中,找對方法,孩子一樣能健康積極地長大。
孩子可能進入了“叛逆期”
家長在這個時期常常頭疼,因為“terribletwo,horriblethree”,也就是說“糟糕的兩歲,可怕的三歲”。這個形容十分形象,不要擔心只有你家孩子這樣,寶媽們一交流,發現這時候的孩子都“不大可愛”。這是因為孩子已經進入“幼兒叛逆期”啦!
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而且性格會更加敏感,缺乏安全感。以前家長只要哄兩句就好,可是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不能被糊弄了,家長的敷衍已經不再有效。此時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溝通。
孩子的正常需求被忽視
如果孩子偶爾通過哭鬧的方式,來索取物品,那也算是合理的,可是每次都是這樣,那就很不正常了。
家長要注意回顧反思一些往日的生活細節,是不是當孩子提出正當要求的時候,家長只是單純地予以忽視?如果孩子用正常方式與大人進行溝通,但是結果卻沒有得到大人的重視,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走上偏激的道路,因為這樣的方法才行之有效。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打罵使事情變得更糟
提問中提到“打也試過”,說明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曾用過肢體方面的懲處。但是近些年來,對孩子不施暴的教育方式才是主流。
很多家長在進行這種懲罰之后,發現孩子還是“記吃不記打”,打了之后還會忘,甚至繼續再犯。因為往往在父母進行打罵的時候,都是在氣頭上,這時候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撒氣行為,根本沒有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也不明白這種懲罰的前因后果。
大人打孩子,希望孩子記住這種痛,下次不再犯。殊不知,當孩子對懲罰的原因一無所知的時候,這種打帶來的只不過是應激反應。家長一抬手,孩子嚇得一哆嗦。最后留下的不是教育成果,而是心理陰影。而打罵也有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情況更糟糕。
孩子曾經嘗過這種甜頭
我認為,孩子形成這樣的習慣,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通常情況下,孩子一鬧,家長怕丟面子,或是為了盡快安撫孩子,就會馬上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無論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事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可是,對于孩子來說,目的已經達到,甜頭也已經嘗到。那很有可能下次還會做出這種行為,甚至變本加厲。
家長要謹記,教育的原則是不能更改的,是始終如一的。不能因為外部條件變化了,教育也變了。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不能馬上就哄,然后開始妥協。家長要進行冷處理,先任由孩子發泄,當你不在乎他的舉動時,他就會發現,原來父母不吃這套,不受他的威脅。
兩個孩子之間關系緊張
這種“緊張”不是說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好,而是說隱隱地存在競爭家長注意力的情況。大寶原來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自然享受著全家人的關懷。但是年紀更小的二寶,占據了大人的更多視線。大寶心里會有落差,可能就會變本加厲,用這種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
家長一定要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系,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讓大寶有被冷落的感覺。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關注@木蓮媽媽,每天為您推薦實用安全的育兒知識,感謝您的關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寶寶三歲了,語言能力仍然停留在很少數的幾個簡單詞匯上面,說明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存在問題的,通常來說,會有幾方面的原因。
哪些原因容易導致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遲緩?一、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有些孩子,天生會比較內向一些,安全邊界較小,如果媽媽陪伴的少,或者家里大人經常吵架、打架,或者被呵斥的太多,都會很容易導致孩子緊張、安全感缺失,嚴重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不愿意學習和表達,不敢開口說話。
二、語言刺激太少
孩子的語言發展,需要大量的語言、詞匯的輸入,也就是說,要多聽,聽不同的詞匯、重復的詞匯、清晰準確的發音、適中的語速,這些都是幫助孩子吸收詞匯、訓練語言能力的基礎。
不少家庭存在這樣的情況,孩子在白天由老人照看,老人的精力有限,每天只是就孩子吃飽、穿暖這幾件事情操心,而且不少老人不太喜歡跟孩子多聊天,只是讓孩子自己玩,自己不是跟其他老人聊天,就是玩手機刷朋友圈,即便是父母下班回家以后,跟孩子的語言溝通也不多,總是忙于自己的事情,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沒有充足的語言刺激,沒有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互動,聽的少了,開口的機會少了,自然語言能力也就滯后了。
三、需求被過度及時滿足
孩子在最早期的時候,首先發展的是上肢動作的能力,當孩子想要什么的時候,比如說想喝水、要玩具、需要抱抱、拉便便了,這么大的孩子除了通過哭的方式表達訴求之外,往往會通過上肢的運動、伸手指著想要的物品、發出嗯嗯哼哼的聲音來引起父母家長的注意。大多數家長因為跟孩子相處的時間長,對孩子的行為語言很了解,孩子手指頭一伸,爸爸媽媽往往就能猜到孩子需要什么,這種時候,很多家長圖省事,問都不再問一下,直接就滿足孩子的需求了。
這種做法,沒有給孩子進一步表達訴求的機會,不需要用語言表達的方式來獲得滿足,孩子沒有了說話的動力和壓力,自然也就不會主動練習說話的能力了。
四、使用電子產品過多
養育孩子是很辛苦的,尤其是當孩子一直粘著你的時候,令很多父母疲憊不堪,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安靜下來,讓自己能夠安靜的打掃家務、處理工作事宜,甚至只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安靜刷一會手機,會習慣性的塞一個平板電腦給孩子,讓孩子看動畫片,或者讓孩子看電視。
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養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動畫片的內容是典型的單向輸出,缺乏溝通,孩子不需要進行語言的互動就能接收信息,自然也就懶得說話了,語言表達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訓練,影響孩子未來的語言發展能力。
五、成長的環境導致心理上出現問題
這類因素比較復雜,我只能舉一個我身邊朋友的例子。
我有一位朋友的兒子,從小由奶奶帶大,這位奶奶是一個不愛跟人說話、言語極少、獨來獨往的人,跟誰都很少說話,包括孩子,以至于孩子被帶的也不愛說話,性格極度內向,一直到3歲還沒有改觀,后來去醫院檢查確證患上了中度的自閉癥。為了給孩子做康復治療,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心血和資金。
六、生理上的原因
這方面就需要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了,比如聽力是否存在一定的障礙,大腦有沒有收到損傷,是否有自閉的傾向等。
如何改善寶寶語言能力發展遲緩的問題?3歲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遲緩的問題需要得到重視,因為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就集中在這段時間,一旦錯過,很可能會影響孩子以后的發育成長,導致孩子出現自閉、口吃、自卑等問題。
一、多跟孩子進行豐富的語言交流
作為父母,不用管孩子是否對你說的話、聊的話題有回應,你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跟孩子聊天、多說話,用各種詞匯來刺激對孩子的大腦和聽力,保持和緩的語氣,輕松的態度進行溝通不要覺得孩子聽不懂,你說的話,她都聽著呢。
二、少看電視、動畫片和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對兒童成長的危害很大,長期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對孩子的想象力、書面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思維能力都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克制住給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沖動,也要經得起孩子的哭鬧。
三、堅持繪本閱讀
父母在家陪伴孩子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進行繪本閱讀,繪本閱讀不是把繪本扔給孩子讓孩子自己看,而是由爸爸媽媽帶著寶貝一起,邊讀、邊說、邊討論,結合生活、游玩的經歷進行繪本的故事分享,讓孩子融入到故事的場景中去,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更用心的聽你說,看繪本上的圖案,產生關聯想象力,這樣的做法,更有利于孩子強化對詞匯的認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好的繪本能夠幫助孩子認識到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各種動植物物種、地域文化的差異、季節更替等,讓孩子知道,除了自己生活的小家庭,還有一個廣闊的世界等著孩子去探索。
四、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讓孩子說出來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通過各種方式,尤其是動作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哭鬧、用手指著物品哼哼,或者用很簡單的詞匯、很含糊的發音來提出要求,這個時候,即便家長明白孩子需要什么,也要盡量故意裝作沒聽懂,讓孩子進一步用語言表達出來,通過這種刺激訓練,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多帶孩子去公共場所訓練社交能力
封閉的環境不利于孩子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對社交能力、語言溝通表達能力的訓練,可以多帶孩子去公共場所,比如小區的露天活動區、活動中心、孩子集中的游樂場,讓孩子融入到群體中,跟其他的孩子互動、交流,通過社交的訓練,鍛煉語言表達的能力。
六、及時就診,排除生理原因
我是元寶爸爸,家庭教育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家庭教育知識和經驗!歡迎關注我,留言討論和交流溝通。一起關注孩子成長和家庭環境建設的話題!宸媽日記一則
2015年6月8日星期一晴
今天,宸哥兒終于“闖禍”了。
Mico老師在電話里簡單描述了事情的經過:
軟陶課上,有個小朋友不由分說,上來就搶宸哥兒的白色軟陶泥,宸哥兒先是奮起維護自己的利益,緊抓不放。眼看著小朋友力道越來越大,宸哥兒情急之下咬了小朋友的手。
宸哥兒很憤怒,同時很委屈地向老師反饋:“老師,他連問都不問,上來就搶?!边@一說法也得到了一起上課的其他小朋友的證實。
我知道,遲早會有這樣一天。甚至,我曾期盼過類似的事情發生,并想象過他在不可避免的沖突時會作何反應。
我承認,我不希望他慫。今天,他用事實告訴我,他竟可以如此彪悍。
我的宸哥兒,他日常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記得有一次,他在滑滑梯玩得正開心,突然來了幾個更大一些的孩子,很快就“搶占”了上梯的通道。他很快就回到我身邊,說咱們去散散步吧!我問他:“你不想玩了嗎?”他說:“我玩夠了,讓他們玩吧!”
幼兒園老師給他一顆核桃,他吃一半,剩一半揣在口袋里,等我去接他的時候,掰一半放進我嘴里,說剩下一半要帶給爸爸一起分享。
他的玩具和食物,只要小伙伴喜歡,他都樂于分享。
曾經,我既欣慰,又擔心。他如此溫順謙讓,遇到沖突,莫不是要退避三舍了?
如今,沖突實實在在地發生了。事實證明,他不是怕事的。但是,暴力也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一次交心地溝通是再所難免了。宸哥兒深知老師向我告了狀,回家一路沉默不語。我亦給了他充分的心理準備時間。
到家了,我問:“寶貝,你現在有沒有什么話想跟我說呢?”
我的和顏悅色并沒有讓他愿意馬上開口,開是我繼續默許他獨處,平靜一下心情。于是轉身進廚房忙活開了。
準備晚飯的過程中,我抽空悄悄給受傷的小朋友的家長打了電話表示歉意,對方很寬容表示不必放在心上。
晚飯時分,我示意宸爸暫時不提此事,大家平靜地吃完了晚餐,之后正式的溝通開始了——
我:“寶貝,來,咱們現在把今天的事情解決一下好嗎?老師已經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我了,對于這件事你還有什么補充嗎?你可以說說你的感受?!?/p>
宸:“是他先搶的,問都不問一句,上來就搶。”當他開口敘述這件事,還是有一些激動,委屈的眼淚濕了眼眶。
我:“我知道,老師也說是他有錯在先。但是咱們是否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比如請老師再分配一些軟陶泥給他,暴力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哦!本來錯在他,但是你卻咬了他,這就是你理虧了,知道嗎?”
宸哥兒沉默……
媽:“媽媽知道子宸一向都是善良的好孩子,我知道將來也是。今天的事只是讓我有一點點意外,不過我覺得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是嗎?”
宸:“嗯,以后我會好好說,不暴力。”
媽:“這就對了,那咱們現在買些好吃的一起去看看他好嗎?”
宸:“這……就不用了吧?”
媽:“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犯錯不可怕,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咱們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去糾正和彌補,明白嗎?如果今天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咬傷,媽媽一定會很心疼難過的,現在宇軒媽媽肯定也很心疼,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你是我的孩子,你犯錯,媽媽也有責任,所以,剛才媽媽已經跟宇軒媽媽道歉了,她很寬容,讓我不要批評你。事實上,直到現在為止,爸爸媽媽也都沒有批評你的意思對嗎?無論發生什么事,我們都會陪著你一起面對,你看,你犯了錯,媽媽先要道歉,但我覺得你有必要當面跟宇軒說對不起。如果你愿意,我們會陪你一起去,好嗎?”
宸:“那好吧,宇軒喜歡吃西瓜,咱們買個大西瓜去看他吧?!?/p>
媽:“好啊,不過為了表示你對這件事情的擔當,買瓜必須用你的零花錢,如果不夠,我可以幫你補貼差額,可以嗎?畢竟,犯錯都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p>
宸:“OK,走吧走吧,快點快點?!?/p>
媽:“好孩子,媽媽希望你記住,咱們輕易不惹事,但遇到事也不要怕事,只是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沖突。萬一做錯了,也不要緊,馬上去糾正彌補,明白了嗎?”
宸:“媽媽,我知道了?!?/p>面對不可避免的沖突,你會希望孩子息事寧人,還是希望他打回去呢?
我希望是先禮后兵。
在幼年時期,孩子身邊通常都是父母或師長在旁。我會告訴孩子,遇到不公平待遇,先與對方說理,若是不依,再向師長訴說,尋求幫助。
敵不動手,我不動手。若遇到特別蠻橫的孩子,而身邊又一時找不到可以評理主持的大人時,對方先動手了,不要怯懦,不妨跟他打一架。
要打,一定要打贏。讓他下次不敢再小瞧了你,不敢再欺負你。
要打,一定要讓他疼,但不能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不準使用“武器”,不準擊打頭部等要害部位,同時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要害部位不受到傷害。
要打,一定要盡快結束戰斗,畢竟“久戰”之下,受傷程度不好估量。盡量發出聲音和動靜,吸引大人們過來解決糾紛。
要打,要敢于承擔責任和后果。如果確實是自己做錯了,必須如實客觀地向父母說明,不能說謊以回避責任。
要寬容,孩子間的糾紛打鬧,過后要懂得放下。不要讓憤怒和怨恨傷了自己。有些朋友“不打不相識”,宸哥兒自從帶了西瓜去看望了被他咬了的小朋友,之后兩人奇跡般地變成了死黨。那位小朋友在幼兒園是個“江湖義氣”很重的“小霸王”,沒人敢惹。自那次以后,他跟宸哥兒勾肩搭背,逢人就說:“這是我兄弟,誰要是欺負他,我就打誰!”
所以,性格溫順謙讓的孩子,不見得會一定受氣!關鍵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讓孩子建立自我意識,讓具有界線感。屬于自己的權利,神圣不可侵犯,值得奮起捍衛。
第二,悍衛自己權利的過程,應該注意的分寸和要點必須明了。
最后一點,讓孩子明白,只要他是在道理之上,情理之中,父母永遠與他站在一起,有了堅實的后盾,孩子才能更具有底氣和勇氣。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爸爸媽媽經常大吼大叫,孩子才會大吼大叫。孩子都是跟父母學的,孩子的表現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里面可以看到父母的說話做事風格。怎么教育呢?當然更簡單了,父母不要大吼大叫就可以了。
在孩子面前,父母應該怎么做呢?父母怎么和孩子相處呢?
01家里有孩子,父母都應該修身養性孩子是美好的,家里有孩子,父母有一個重新檢視自己,修身成長的機會。不妨就把孩子當鏡子,孩子有什么不良表現,父母就該就此反思、反省、改進、改變。比如孩子總是大吼大叫,這是因為父母性格不夠溫和,說話很急,喜歡催促別人、責備別人。孩子不珍惜時間,不愛學習,是因為父母首先不看書學習,整天捧著手機。父母怎么做,孩子全都看在眼里,有樣學樣。身教比言傳快多了,迅速多了,父母不可不慎。
02父母要相互尊敬,孩子才會尊敬父母親情并不是“只要愛就可以”這么簡單,如果只有愛,愛很容易變成無原則的溺愛。親情必須講究尊敬,所謂尊敬,就是家庭成員任何一方都要學會懂得、理解其他各方,不干涉、不越界、不責備、不指責、不羞辱、不挖苦,要講原則、講規矩、講約定、講禮儀、講自由、講文明,遇到事情要討論、要商量、要承擔、要主動、要奉獻、要規劃。唯其如此,家庭成員既做好事,又做好人,家庭才會和睦相處,友好友愛,文明向上。
03信任生自由,自由生自立,自立生尊嚴孩子大吼大叫,一個原因是父母把孩子逼得太緊?,F實中,很多家庭都是圍著孩子團團轉的,孩子吃喝拉撒、做作業、玩游戲、刷牙洗臉睡覺,父母都要操辦、催促,導致孩子沒有一丁點自由的空間和自主的尊嚴感。他當然不會珍惜時間了,因為壓根沒有自由,怎么會有時間?他當然不會尊重別人的空間,因為父母就是那樣屢次三番地侵犯了他的空間,貼近他的口上、臉上指指點點、不留情面;他當然不會自覺做好事情,因為凡事都是父母托管,仿佛那是父母的事,無非是讓他去做而已。孩子雖小,也有尊嚴,尊嚴從他能自主完成自己的事中產生。父母們,萬萬要授之以漁,不要授之以魚,管教的目標是不管教,管教要不斷讓孩子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凡事代辦的后果是家里一團糟,也必然就會大吼大叫。
修養、尊敬、自由,這些都是家庭道德方面的基本價值觀,是家風建設和家庭教育的最基礎工作,但所謂基礎就是,做不好,無論孩子人格培養,還是整個家庭的運轉,都不會良性循環,搞不好會天翻地覆。不可不慎。-------------------------------------------
朋友們多支持啊,有時間關注牛娃專列,一起加油。我會結合我的所學和經歷,努力提煉好的學習方法,支持父母和學子們更上一層樓。你的留言我都會一一回復,希望和大家多交流,謝謝大家!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