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6-18 10:21:43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嬰幼兒腸炎是指一種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形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癥。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嬰幼兒時期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以及肝、腎功能均未成熟,當有病原菌隨受污染的食物進入體內后,易造成腹瀉等腸炎癥狀。
(1)腸道發育不成熟,收縮運動不協調。
(2)胎齡13—20周的寶寶才開始在結腸中出現乳糖分解酶,而要到胎齡32—34周才能有分泌功能。所以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容易出現階段性乳糖酶缺乏的情況。
(3)小腸吸收力好通透性高,有利于母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但也易對其他蛋白分子(牛乳、大豆蛋白)產生過敏反應。
(4)腸壁屏障功能較弱,腸腔內毒素及消化不全的殘留物容易通過腸壁而進入血液引起中毒癥狀。
(1)感染性腹瀉
每天排便幾十次,可伴有低燒、牛乳欠佳、嘔吐、精神抑郁、輕度肚脹、不安等,可導致輕度脫水和酸中毒。嚴重病案全身癥狀嚴重,會有顯著發熱或體溫不升高、回絕進餐、嘔吐、肚脹、尿少、嗜睡或不安、四肢冷、肌膚花等,短時間干躁、酸中毒、電解質紊亂。
(2)碳水化合物不耐受
嬰幼兒碳水化合物不耐受癥是由于腸胃乳糖酶代謝偏少,無法完全消化和融解母乳或牛奶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瀉,又被稱為乳糖酶缺乏癥。在嬰兒中,常表現為腹瀉(乳瓣、泡沫、怪味)、肚脹、嘔吐、飼養前后抽泣等。
(3)牛奶蛋白過敏
由于牛奶中的一些蛋白質分子在腸道中沒有一定的消化和裂化,因此進到腸粘膜組織引起的免疫反應。牛奶蛋白過敏會影響多個器官系統,造成腸道、皮膚或呼吸道疾病,如疹子、發癢、嘔吐、腹瀉、哮喘和打噴涕、濕疹皮膚損害或慢性腹瀉和吸收不良等胃腸道癥狀。
(4)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由于應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而繼發的腹瀉。近年來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已備受醫學界重視。早產兒、低日齡兒由于本身生理特點,常有開奶延遲、喂養不足、腸道微生態平衡脆弱。加之不斷升級的廣譜抗生素普通應用,常導致新生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增加。
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常腹瀉嘔吐,胃口不高,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現象。
電解質紊亂,更甚者還可合并腦炎、腸出血、腸套疊或心肌炎而危及生命。
四大原則:預防脫水;合理用藥;繼續飲食 ;支持療法
(1)飲食及營養維持:及時補充乳糖酶滴劑,防止出現繼發性乳糖不耐受。
(2)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口服補液,家庭治療腸炎腹瀉的關鍵是預防和糾正脫水。
(3)控制感染:70%左右水樣便腹瀉多為病毒引起,不需要用抗生素。還應注意抗真菌藥物對新生兒的毒副作用,謹慎應用。
(4)微生態調節:目的在于補充腸道正常益生菌群,恢復微生態平衡,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保護作用。微生態制劑止瀉效果并不好,急性腹瀉不要作為常規應用。
(5)腸粘膜保護劑:吸附病原體和毒素,維持腸細胞的吸收與分泌功能,增強腸道屏障作用,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適用于急性水樣便腹瀉(病毒行或產毒細菌性)及遷延性腹瀉。
(6)乳糖酶治療:患兒可以隨餐補充乳糖酶滴劑避免繼發性乳糖不耐受。如果病情十分嚴重,也可暫時更換低(無)乳糖配方奶,時間1-2周,腹瀉好轉后需再轉回原喂養方式。
臨床證據證明,乳糖酶制劑對嬰幼兒腹瀉原發性乳糖不耐癥有明顯療效,可顯著改善原發乳糖不耐癥(90%),不改變患者的飲食構造,有益于病人的正常生長發育,具備臨床觀察價值。與粉乳糖酶產品對比,滴制劑乳糖酶使用便捷,用量少,不影響嬰兒的奶量。同時,避免選擇帶有乳清蛋白或葡萄糖等物質乳糖酶,避免過敏和嗜甜。
(7)胃腸道外營養:病情嚴重,應先用胃腸道外營養,待腸道充分休息或恢復功能后再給以上述配方奶或谷類膳食,同時應注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供給。
1. 注意衛生條件,提倡母乳喂養,做好奶瓶與餐具消毒。
2.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看護人和小兒飯前、便前便后要用香皂徹底洗凈雙手。
3. 保證飲用潔凈水。
4. 避免孩子間的接觸傳染。
5. 合理應用抗生素。
6. 各種腹瀉都會導致乳糖酶分泌的進一步減少,引起繼發性乳糖不耐受情況,建議及時補充乳糖酶滴劑。避免腹瀉病程加長。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