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03 21:19:5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一、盆土
蟹爪蘭喜松軟、透氣、排水性好的土壤,養殖時可自己用園土、河沙、腐葉土、基肥混合配制,也可購買專用土栽培。
二、光照
蟹爪蘭喜光,但不耐曬,養護期間讓它接受散光即可,放在室內光線明亮處,強光必須遮陰,否則容易曬傷。若長期缺光易導致徒長,也會影響開花。
三、溫度
蟹爪蘭不耐高溫,耐寒性也差,最好能給它提供15-25℃的環境,夏季高溫環境下加強通風,提供32℃以下的環境,冬季盡早將蟹爪蘭搬到室內,控溫在10℃以上才行。
四、肥水
蟹爪蘭耐旱,不耐水澇。給它澆水建議遵循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進行,嚴禁積水。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長勢旺盛,生長速度快,最好施加薄肥,施加稀釋的肥液即可。
五、注意事項
養殖蟹爪蘭期間要注意定期換土,最好是間隔1-2年就換土一次,還要結合修根同時進行。若長期不換土,土壤會板結,會阻礙根系呼吸。
教學目標:1.了解葫蘆的種植方法和生長過程。
2.能夠觀察和描述葫蘆的特點和生長變化。
3.能夠培養幼兒的耐心和責任心,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和重要性。
教學材料:
葫蘆種子、土壤、花盆、水管、小鏟子、噴霧瓶、幼兒繪本等。
教學過程:
1.導入活動
首先,老師可以向幼兒介紹葫蘆的起源、種類和用途,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
2.種植葫蘆
老師可以分發葫蘆種子,讓幼兒親手將葫蘆種子種在花盆里,告訴幼兒需要保持土壤濕潤和適度的光照,以促進葫蘆的生長。
3.觀察葫蘆的生長過程
老師可以讓幼兒每天觀察葫蘆的生長變化,包括芽的出現、葉子的生長、藤蔓的伸展、花朵的綻放等。鼓勵幼兒通過觀察和描述來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和特點。
4.維護葫蘆的生長環境
老師可以讓幼兒參與葫蘆的維護工作,比如澆水、噴水、修剪藤蔓等,讓幼兒了解到生命需要我們的呵護和關注。
5.結束活動
當葫蘆長成了,老師可以讓幼兒將其掰下,讓幼兒親手揭開葫蘆,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和神奇。同時,老師可以借助繪本等方式,向幼兒介紹葫蘆的用途和故事,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記憶效果。
教學要點:
1.培養幼兒的種植意識和園藝知識。
2.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培養幼兒的耐心和責任心,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和重要性。
4.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記憶效果。
老師,是依尊貴的"生命"為對象的技藝。不能依黯守陳規的"知識",而需要通過認真關懷與愛護孩子產生的"智慧"
第一,首先明確教師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門藝術;
第二,教師的工作是一門科學,所以,需要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去探究、鉆研、發現。要因材施教,"材"的意思,一個是教材本身,一個是教育對象,即:教材不同,教法不同,教育對象不同,教法不同。
第三,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不斷創新,教師要讓自己在課堂的表演盡量達到完美。
人生有分三個層次:從就業、職業、事業;從事老師這個工作也有三個層次:具有愛心,責任心、最后升華到事業心。
教師是培養未來的,所以,老師應該有未來觀念,具有最先進的教育理念,要站在歷史的置高點來看待自已的的工作。
面對現在的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巳經不夠了,這一觀念是老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已應該有桶水。
我認為在信息社會,現代教育觀念要求老師的角色:首先是教練,教出比自已水平更高的學生才是出色的教師。劉易斯的教練肯定跑不過劉易斯。劉翔的教練肯定跑不過劉翔,但是劉易斯、劉翔都離不開教練。
教師就是要點燃學生的火花,激發學生的沖擊力,讓學生朝著成才的方向一直走下去。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的最最境界是教出令自己敬仰的學生。其次,教師的角色是導游,,要引導學生,告訴學生前面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那里靈光閃爍,會享受到無限風光。
再次是學上的成果的欣賞者,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把自己的肯定、表揚、鼓勵適時而恰當地送到學生身邊,讓學生感到被自己景仰的老師表揚是多么快樂,能夠經常感受到自已的不斷進步。學生在這樣老師的引導下,進步能不迅捷嗎!
這是我在幾十年做教師的點滴感受,經過認真的總結和長期的準備,今天向各位同仁討教,誠望各位能夠提出寶貴意見!師:你知道種子是怎樣長大成一株植物的嗎?老師出示黑板畫讓小朋友了解植物發芽長大的過程長大。中班種子的生長日記教案,老師在中班的教學當中,種子的生長日記,老師要讓小朋友做實驗如何讓種子發芽?長大,在小朋友進行試驗當中,要做好日記,記好每一天種子的變化,從第一天玉種就開始,水后是如何膨脹?幾天后,小嫩芽從種子萌發出來,又如何慢慢長大的老師要陪著小朋友進行觀察,進行記錄,給幼兒養成一個會觀察,會記錄的能力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唯一污點就是天津教案。此事最終讓曾國藩"身敗名裂”。左宗棠為此和曾國藩絕交,仕林清流對曾國藩也是強烈抨擊,曾國藩對此十分悔恨。他自覺“外慚清議,內疚神明”,認為此案毀了自己一生的清譽,此事加重了曾國藩的病情。又過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事情的其因就是在1870年6月,天津發生多起嬰兒失蹤案。各地墳場多處發現四十多個幼童尸體、傳言是從法國天主教傳教士修建的育嬰堂里發現的。就此流言四起,人心浮動。實際原因是法國教會建立的育嬰堂,由于當時清朝拋棄女嬰很多,法國教堂就把棄嬰抱到教會撫養。但這種因為行為卻被傳言為洋人收集棄嬰是為了做藥材的謠傳,到最后傳言就是,洋人以為孩子檢查身體為名,將進去的孩子挖出心肝和眼睛做研究,城內許多失去孩子的家長聽聞后,聯合起來到教堂要人,遭到了加入天主教的中國教民的斷然拒絕,雙方產生了肢體沖突。小孩家長和普通民眾斥責天津教眾是“漢奸”。
而實際上,棄嬰在教堂死后,教士要安基督教儀式按葬,普通百姓哪里知道,看見教士念念有詞地往嬰兒身上澆水,認為這是在施妖術。涂抹膏油又像是在挖眼睛。此事傳出以后,天津群情激憤,聲討之聲不絕于耳。天津望海樓天主堂仿佛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民眾發泄不滿的原油,把教堂的行為當做一切屈辱的根源。在6月20日,天津知縣劉杰經過調查并沒有這些事情,但百姓并不知情,局勢已經失控,幾千名群情激憤的民眾包圍了望海樓教堂,教堂的神父找到法國駐天津總領事豐大業那兒去求救。
豐大業立即直奔了教堂與劉知縣會面,公然斥責劉知縣處事不利,豐大業用手槍打死了知縣隨從,天津百姓看在眼里那真是怒火萬丈,一擁而上就把法國的總領事豐大業跟他的傭人當場打死。隨即群眾的憤怒已經被徹底點燃,他們沖進了教堂,見人殺人。最后一把火把法國總領館也給燒了。一起被連累的還有英國、美國、西班牙、俄國的教堂。事后調查一共是十六名法國人和俄羅斯人,三十多名清朝教民死亡。
6月24日,英、法、美、德、意五國的軍艦就在天津的海域集結起來了,以法國為首的7國公使向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交部)發出了最后的通牒,限定十天內必須處死肇事者,賠償損失。已經生病在家,59歲的曾國藩受恭親王所托,“迫不得已”前往天津處理這潑天第一大案,其實派遣曾國藩前往處理已是無奈之舉。在7月8日到天津直到21日調查完畢。應該說,曾國藩在給慈禧的奏報里還是比較“客觀”的。核心內容就是此事與教堂無關,曾國藩給出的處理意見是,以命抵命,懲處參與暴亂的百姓,調軍隊進津平定混亂局面。
而朝廷中樞則希望與法國一戰,因為“民心可用”。但這個處理方式曾國藩卻強烈反對。慈禧也知道怎么回事,這既要緩和與法國人的關系。還要安撫天津百姓的情緒,朝廷形象也得要,這成曾國藩一個很難處理的“外交問題”。經過反復協商就是:天津知府和天津知縣革職充軍黑龍江,處死十八名暴徒,其余二十五名暴徒充軍發配;賠償白銀二十萬兩,派出外交使團到法國道歉。(實際是四十六萬兩)。法國當時正在忙于和普魯士的戰爭,答應了這個方案。(由于民怨太盛,李鴻章接替了曾國藩的位置。重新處理此事,也僅僅是死刑的20個人改成了16個人。而且用死囚代替)
此事清朝犯了兩個錯誤,沒有國際觀。當時法國要和普魯士的打仗,根本無意在天津教案過多關注。只要當時滿清拖延一下,此事完全可以不了了知??梢?,在當時即便是曾國藩這樣滿清第一名臣也是一樣。第二個錯誤就是,就是教堂的產權是非法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非法建房,但是包括曾國藩在內就此起訴教會,法律意識淡薄。沒有維權的意識。如果就這點追究教會,是可以給教會定罪的。天津教案,是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一個縮影。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主題:一粒米的成才過程
年級:小學二年級
學科:語文
教學目標:
1.了解“一粒米的成才過程”這個寓言故事;
2.理解并記憶故事中的關鍵詞匯和句子;
3.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內容:
1.寓言故事:“一粒米的成才過程”;
2.相關詞匯和句子:耐心、勤勞、耕耘、收獲、珍惜。
教學步驟:
1.引入故事。老師向學生介紹這個故事的背景,并提問學生是否聽說過這個故事或者類似的故事。
2.講述故事。老師向學生講述故事,并在講述過程中重點強調故事中的關鍵詞匯和句子,并讓學生認真聽取。
3.理解故事。老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故事的情節,并就故事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和思考,以加深學生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和記憶。
4.鞏固故事內容。老師可以通過閱讀理解題或其他形式的練習,對學生進行故事相關內容的鞏固。
5.口頭
幼兒園二十四節氣白露的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
2.學習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了解與白露有關的習俗,感受白露帶給我們的文化情趣。
3.學生熟讀有關白露的詩句、諺語。
活動準備:
教師搜集白露的由來有關資料,制作PPT。
學生向老人了解白露的民間活動,搜集有關白露的古詩和諺語。
活動設計:
一、導入
1.認識二十四節氣。
教師介紹: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而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共有二十四個節氣。
2、出示“二十四節氣歌”,認識二十四節氣。
二、了解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
1.出示課件,介紹白露。
師: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因為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币馑际钦f,白露前后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2.ppt出示白露的相關圖片,說說這個節氣有什么特點?
3.小組討論交流總結,選派發言人匯報。
(植物開始有露水進入白露節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三、介紹白露有關的風俗。
1.通過學生課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
2.教師PPT出示。
節氣習俗
祭祀禹王
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會舉行祭禹工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每次歷時一周。屆時,人們就會趕廟會、打鑼鼓、跳舞蹈。而在山西沿黃河一帶,人們在祭禹王的同時,也要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以祭拜諸神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白露茶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白露時節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此時正是它生長的最佳時期。舊時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因而每到此時,有些老茶客就會聚在一起,細品香茗,體驗傳統之美。
師總結:白露是一個特殊的節氣,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個有心人來了解它的特點。
四、有關白露的詩詞及農諺。
1.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白露的古詩、諺語。
2.教師出示:
3.學生自由朗讀,并當堂嘗試背誦。
4.請學生說一說你知道那些有關白露的諺語。
白露滿地紅黃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杈子耳子繼續去,上午修棉下午摘。
早秋作物普遍收,割運打軋莫懈怠。
底肥鋪足快耕耙,秸稈還田土里埋。
高山河套瘠薄地,此刻即可種小麥。
白菜蘿卜追和澆,冬瓜南瓜摘家來。
5.全班齊讀古詩詞。
五、教師總結。
同學們,我們只有掌握了每個節氣的特點,深入了解每個節氣我們要注意的地方,并了解有關節日的習俗,做一個懂得生活,熱愛生活的人。
六、作業設計
1.選擇兩首古詩、三條諺語進行背誦。
2.課后積累在自己的積累本上。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