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6 10:27:34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制定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應該遵循的原則:目標應遵循幼兒的發展:其一,目標的制定應適應幼兒目前已有的發展水平,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
其二,目標的制定應將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做為落腳點,落實到幼兒對其內容,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上。
一、編寫教案的意義
1.教案是實現向課堂教學過渡的必需環節
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是理解教材,第二步是研究學生對象。按照教學活動這一事物的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的發展,事物必然會運動到編寫教案這一環節。從教師的教授活動看,編寫教案的目的是實施教師培養學生的實踐思想,它要體現教學活動的整體功能,增長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形成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學生的學習活動來看,它是通過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措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思維,從而很好地領會知識。
2.教案是教師上好課的根本保證
不管一位教師教學經驗多么豐富,上課前一定要寫好教案。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案是教師在鉆研課程目標、教材、教學參考書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經過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出來的成果。教案設計的質量如何,往往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特別是年輕教師,在上課之前,不可能將設計的教案熟記于心,教案放在講臺之上,偶爾翻閱一下,可以提示教師循序教學,防止上課時手忙腳亂。
3.教案是提高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徑
二、編寫教案的基本要求
在一些新課程改革實驗縣(區)發現,一些教師依然采用老辦法講解新教材,課堂幾乎與學生的真實成長關系不大,教學改革被簡單地看成是教學方法與教學基本功的轉向,這與傳統教案的影響有關。
傳統教案,注重知識層面,熱衷于知識數量和知識體系,甚至就是大綱的壓縮或翻版。課堂實施只見知識不見學生,只管“講”了多少,不管“學”得好壞,教案成為課堂的“劇本”,老師機械地按照“劇本”化的“程序”轟炸學生,演繹出灌輸知識的課堂“陷阱”。
這種傳統的教案設計是以教師的教和書本的知識為本位的,從教師的主觀判斷或教學經驗出發,側重的是教學過程的程序化、細節化。盡管備課中也提出研究學生的任務,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在教師備課過程中,只是作為處于一個年級階段的抽象群體來認識,研究的重點只放在學生能否掌握教材,難點怎么講上,依然是以教材為中心來思考學生的。
要改變這種情況,設計教案時,必須從人文意識、實踐意識和課程意識出發,從學生成長的層面來思索,著眼于學生學習方法的養成,立足于學生興趣的開發,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過程,進行有生命意識的教學。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案要鄉土化?!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三級課程管理使國家、地方和學校同時成為課程的開發、實施和管理主體。而且,新的課程管理體系為地方、學校甚至教師留出了較大的課程開發、實施和管理空間。但課程的建設離不開課程資源的支撐,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應立足于現有的校內外資源。教案的鄉土化就是要釋放老師的能量,激活學校細胞,用足、用好本地的鄉土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特色教學。這就使得教師要善于捕捉屬于本校、本班學生的“興趣”、“氛圍”、“人際關系”、“生活經歷”、“社會事件”等鄉土信息,并結合鄉土信息創造性地分析教材,設計教案,努力做到“教”的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吻合學生的“學”,使鄉土化教案發揮更大作用。
教案的鄉土化使教案具有地方特色,由于篩選的資源大多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學生倍感親切,容易信服,使用起來,也有利于促使教育教學活動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
2.教案要整合化。課程論專家張華博士提出,課程是由老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大因素構成。那么,整合就是對真實的教學情境的整理與重組,即進行物性與活性的,靜態與動態的,顯性與隱性等教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通過整合,讓教材知識動態化,課堂情境人格化,把教案整合成為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一種互動的文本,從而促使課堂活動的結構優化。
3.教案要學案化。教案“學案化”的基本表現就是容納更多樣的學習方式,營造主體的學習地位,根據“學”的具體性實施“教”的方案,促進學生通過探究去實現獨立,通過合作學習彌補個人的有限,通過學法的習訓想學、會學。
教案“學案化”植根于對學生獨立生命的尊重,對學生具有的多重智慧優勢的充分信任。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重情感體驗,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相關的體驗,從內心感受中體會道理,而不是只記憶一些死的知識點;(2)要重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空去觀察、猜想、探索、歸納、類比、質疑,引導學生反復嘗試,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3)重合作,課堂上的合作體現在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和互補上;(4)重方法和運用,書上的許多理論知識,它們只是學習的載體,教學的目的應落實在學生實實在在的收獲上。
4.教案要彈性化?!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當拘泥于預先固定不變的程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設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毙抡n程標準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在課程生活化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的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乃至新的教學目標。正如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所以,課堂不能再是教案的演繹舞臺,而是根據學生變化的學習需要,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一的彈性調控過程。
現代教學設計的“預設”教案應以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發展為本位,從學生的實際現狀出發,以粗線條的“靜態教案”為基礎,綜合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注重教學策略,特別是多種教學思路的設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使其成為具有指導性的“動態方案”——彈性化的教學“預設”方案。只有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才有可能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再做出詳細的、適時的動態調整或調適,從而可以彌補在粗線條的“靜態教案”中,原先設定的學習難點可能不全成為學習難點或還有新的學習難點,原先設定的教學程序可能不是實際的教學程序等缺陷。所以,預設的教學方案是“外出旅行時的指南,而不是火車行駛的固定路線和時刻表”。教師必須根據教學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隨時進行調整,使“預設”與“生成”相統一,即在“預設”基礎上“生成”,在“生成”過程中提升“預設”的層次、水平。
創設意圖:
動物的食物鏈是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自然現象,只有保持了生態平衡,才能使我們生活在美好、舒適的環境中。我國幅員遼闊,動植物種類繁多。但是,由于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破壞相當嚴重,導致生態嚴重失衡,我國已由一個多林國變成了一個少林國,許多野生動物數量逐漸減少,以至滅絕。本世紀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從小對他們進行環保教育,讓他們懂得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21世紀人類生存的質量。因此,設計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學習通過多種活動,掌握知識的方法,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與操作,提高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能通過多種活動了解動物的食物鏈現象。
2、使幼兒知道生態平衡的淺顯道理,初步感受自然界中動植物誰也離不開誰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并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
二、活動準備:教學課件《食物鏈》、圖片
三、活動重點:使幼兒感知動物的食物鏈現象,同時了解生態平衡的淺顯道理,進行環保教育。
四、活動難點:使幼兒明白食物鏈的概念以及動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三、活動過程:
一、通過看動畫,使幼兒初步知道生態平衡的淺顯道理。
問:小朋友們,你們認識辛巴嗎?辛巴是誰?(獅子王國的大王)問:那么,你們想不想知道獅子王國是什么樣的?(想)那么讓我們一起到獅子王國看一看吧。播放《獅子王》片段,感受獅子王國的美麗,引起幼兒的興趣。問:獅子王國美麗嗎?獅子王國里都有什么動物?你們知道平時他們吃什么食物嗎?(幼兒充分討論回答)
二、操作探索——了解動物的食物鏈。
1、今天,我把小動物們請到了咱們大四班做客,它們在哪呢?就在你們的桌子上?,F在,我請小朋友動腦筋、想一想它們最愛吃的食物是什么,誰會被誰吃掉?請你為它們排排隊。
2、幼兒操作,感知食物鏈現象。
將幾種動物圖片放置桌上,幼兒分組共同討論,粘貼。
3、總結食物鏈概念。
(1)提問:大家請仔細看一看,你發現他們有什么共同的規律?(都是吃和被吃的關系,而且他們排列的順序都是從弱小的植物或動物開始,到兇猛的動物結束)。
(2)小結:他們連在一起象什么?就象一條鏈子,象這樣你吃我、我吃他,而形成的鏈狀關系,我們叫做食物鏈。(課件演示)這是自然界中的正?,F象,因為大自然中的動物和動物、動物和植物之間要相互依靠,只有你吃我、我吃他才能夠生存。
中班的繞瓶蓋教案如下:活動目標:
1、尋找彎曲形狀的物體。
2、對彎曲的物體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彎彎娃娃的指偶,自己繪制教師與幼兒共同收集彎曲形狀的物品,如大大卷泡泡糖、香蕉、電話線、蚊香等等。
活動過程:
一、彎彎的朋友快來呀教師套上“彎彎娃娃”指偶并自述:“我是彎彎,我有許多的好朋友。咦!他們在哪呀?”
1、彎彎繞繞的東西。
幼兒自由尋找桌面上的用品有哪些是彎彎的?(如:彎彎的香蕉、彎彎的發夾、彎彎的秤鉤、彎彎的傘柄、彎彎的晾衣架)(2)幼兒自由介紹,教師隨機梳理幼兒的語言。(如:彎彎繞繞的電話線、彎彎繞繞的蚊香、彎彎繞繞的毛線、彎彎繞繞的彈簧、彎彎繞繞的鐵絲)
防欺凌安全教育包括多種方法,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欺凌行為,學習必要的技能以確保他們安全,并且培養正確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這些內容包括:讓學生了解欺凌行為的形式,學習如何防止欺凌行為,稱贊正確的行為和拒絕欺凌行為,接受不同的品格和文化,討論解決沖突的技巧,讓學生了解應對和報告欺凌行為的渠道,培養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發展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等等。有了這些安全教育,孩子們就能遵守規則,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保護自身權益,與他人相處和諧。
1、認識救護車的外形和用途;
2、知道打特殊電話120找救護車。
3、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4、初步了解救護車的常識。
活動目標:
1、樹立幼兒初步的防范意識。
2、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3、引導幼兒了解一些自我保護的常識,知道迷路時應怎么求救。
活動準備:
1、排練情景表演:豆豆迷路了。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觀看情景表演“豆豆迷路了”,教師在主要部分給以提示。
二、1、引導幼兒討論:豆豆迷路了,他怎么做的?這樣會出現什么后果?并說一說如果自己遇到了這樣情況時應采取怎樣的做法,引導幼兒明白遇事要動腦筋。
2、幼兒展開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并進行簡單記錄,教師將幼兒的記錄進行整理、張貼、以提高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3、開展“有獎竟猜”游戲,可將幼兒分為男女兩方,提問問題,幼兒迅速且較完整的說出想法,答對的一方可獎一朵小紅花。
(1)在商店里,不小心和家人走失了,你該怎么辦?
(2)在城市迷了路,你該怎么辦?如果有人強迫帶你走,你該怎么辦?(可以根據路標、路牌和公共汽車的站牌辨認方向和路線,還可以向交通民警或治安巡邏民警求助。)
(3)在農村迷了路,你該怎么辦?(應當盡量向公路、村莊靠近,爭取當地村民的幫助。如果是在夜間,則可以循著燈光、狗叫聲、公路上汽車的馬達聲尋找有人的地方求助。)
(4)在幼兒園跟父母走失了,你該怎么辦?
三、教師小結,活動結束
1、小朋友們平時應當注意準確地記下自己家庭所在的地區、街道、門牌號碼、電話號碼及父母的工作單位名稱、地址、電話號碼等,以便需要聯系時能夠及時聯系。
2、如果迷失了方向,要沉著鎮靜,開動腦筋想辦法,不要瞎闖亂跑,以免造成體力的過度消耗和意外。
反思:
活動中,教師通過情景表演、問題討論等方法,使幼兒了解一些自我保護的常識,知道迷路時應怎么求救,培養了幼兒初步的安全意識。在幼兒的回答與表現中發現孩子們對城市里、商店(超市)里迷路了怎樣求救比較有想法,能說出許多,但對于農村里、夜間怎樣想辦法求救,感覺有點困難,所以在這些方面還需要繼續培養,此外還發現班級幼兒中有的連自己父母的名字、電話、住址都說不清楚,需要加強引導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