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04:56:5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謝謝邀請,題主問的是用什么“方式”,而不是問地球圈層結構是什么,所以我主要圍繞這個“方式”來回答。
地球是不透明的,并且地球平均半徑6400公里,隨深度加大,溫度也越來越高,所以我們不可能打一個通達地心的鉆孔來研究地球的圈層結構,目前人類的鉆探技術所能達到的最大深度也不超過13公里,前蘇聯在科拉半島打過一口深達12263米的鉆孔,用于探測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但這個深度相對于地球半徑來說,簡直微不足道。
所以,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人類只有通過地球物理方法來間接探測地球的深部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地震法
地震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的不同,來分辨地球內部各種分界面、深達斷裂的位置等。目前我所熟知的莫霍界面(地殼與地幔分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幔與地核分界面)都是通過地震法推測而來的。
二、重力法
重力法主要是通過測量陸地或者海上的重力異常值,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的橫向變化,計算出地殼的厚度,確定隱伏的斷裂的位置及其延伸等。
三、磁法
利用磁力儀測量出地球磁場區域性的變化,來研究基底構造、隱伏巖體分布和埋深情況以及深大斷裂帶的延伸情況等。
四、電法
通過測量地球內部電導率分布情況,研究地殼、上地幔深部構造。
最后,希望以上解答對大家有用!如有問題請留言,并歡迎關注!
了解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組織物質和結構特征的意義:
自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幾千年內,由于地球內部鈾、釷、鉀等放射性元素蛻變生熱,地球內部不斷增溫,當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原始地球內部開始熔化,致使地球內部發生巨大分化,鐵、鎳首先熔化,比重較大的熔滴滲過硅酸鹽物質沉向地球中心,形成熔融的地核,同時地內深處較輕的硅酸鹽物質(后熔)則浮向地球上部,首先分化出地幔和地核。
組成地幔的硅酸鹽物質也存在著較輕和較重的差異,在長期分異和重力作用下,較輕的花崗巖類浮在地球最上層,玄武巖位于花崗巖之下,較重的橄欖巖又位于玄武巖之下,這樣,花崗巖和玄武巖層構成了地殼,而橄欖巖形成地幔的主要成分。在大規模的物質變遷中,大約經過4億~10億年,最后形成地球內部三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
隨著原始地球的改組和分異活動等,一直被禁錮在地球物質中的氣體大量泄出地表,由于地球引力使甲烷和氨等比較重的氣體和水汽在地球外層停留形成原始大氣,隨著地表逐漸冷卻和大氣中塵埃微粒增多,水分循環,形成原始水圈。以后由于水量增加,地殼形態變化,原始水圈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河湖和沼澤。
海洋形成以來,由于各種外力等因素的作用,生物逐漸出現,特別是原始綠色植物的出現,從而進行光合作用,令氧從二氧化碳中分離出來。游離的氧對原始大氣的氧化作用使一氧化碳變成二氧化碳,氨變成水汽和氮,最后形成以氮和氧為主的現代大氣成分。氧的存在,原始生命逐漸發展起來,從海洋擴展到陸地和低層大氣,形成生物圈。生物圈質量雖小而且較薄,但是唯一具有生命的圈層。生物的出現,不僅使自然界中化學元素進行了遷移,而且改造了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從而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關
地球由外到內依次為地殼、地幔、地核
1、地殼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km,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km;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km;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2、地幔,位于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瘜W成分主要是含鐵鎂的硅酸鹽。地幔是驅動地球工作的引擎,也是地震、火山噴發和大陸移動的原因。
3、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內部。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質量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體積的16.2%。
答案,地球圈層結構圖
地球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一個非均質體,有大氣圈,是地球的最外一層,從地面到高空,可將大氣圈劃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等五層。云,雨,雷,電都來自于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和地核等不同物質和狀態的同心圈層結構,
地球的內部由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結構構成。最外層是地殼,由沉積巖、花崗巖、玄武巖等組成。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下面是深入地球中心近一半的地幔,主要由致密的造巖物質構成。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深度大約為2900千米。整個地幔的溫度在1000~3000℃,這樣高的溫度足可以使巖石熔化。接下來是深度為5150千米的外層地核和6400千米的內層地核,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地核中心的壓力可達到350萬個大氣壓,溫度是6000℃。
地球外圈分為四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大氣圈是地球外圈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生物圈是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使地球上形成了適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巖石圈主要由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頂部組成,厚度不均勻,平均厚度約為100千米。由于巖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它是現代地球科學中被研究得最多、最詳細的地球部分,科學家通過研究巖漿運動規律,解釋一些地球物理現象和地質現象。
在當代,利用衛星觀測手段,推動了對大陸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之間復雜關系的認識,推動了人類認識、適應和改造地球環境的進程。太空觀測發現了離地表2000米左右的高空存在一個帶電粒子區,即地球的輻射帶,還發現了地磁場的等離子體幔,探測了行星際磁場和太陽風對地球磁場、激光、天氣變化和無線電通信等的影響,測量了地球重力場、宇宙射線和微流星等,使人們可以較正確地測繪地球磁場和地球輻射帶,加深和擴展了對地球活動規律的認識。
五大圈層是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和人類圈。
1、海平面至以下10000米的范圍為水圈。
2、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為巖石圈。
3、全球性有機體層,或有機體生活和與之相互作用的地球表面環境稱之為生物圈。
4、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沒有確切的上界。
5、世界各地的人都屬于一個物種,將這個物種統稱為人類圈。
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km處。
對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巖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
而地球內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
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一、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的內部圈層和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組成的外部圈層。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成巖石圈。
二、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點:
1、地核的外核為液態或熔融狀,內核為鐵鎳固體。地球不止一個核心,而是兩個即內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為實心因為地心引力在此創造出的壓力是地球表面壓力的300萬倍。地核是的高溫可以達到華氏13000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上2000度。地核內的鐵流使物質產生巨大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外來射線的干擾。
2、地幔為鐵鎂固體,地幔上部的軟流層為巖漿發源地。
3、地殼厚度不均,陸殼厚洋殼薄,地殼上為硅鋁層,下為硅鎂層。
三、地球外部各圈層的特點:
1、大氣圈高度愈增大氣密度愈降。
2、水圈由液、固、氣三態組成,連續而不均勻分布。
3、生物圈與地殼、大氣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滲透,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最活躍的圈層。
四、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巖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巖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