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1 02:07:04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1、游戲場景和主題內容更多表現幼兒對真實世界的興趣,展現表達自己的理解。
2、提供幼兒在思維上有一定挑戰性的操作材料和玩具。
3、通過環境設置,促幼兒對游戲感興趣和能有較長時間注意力,促幼兒能不斷思考。
4、環境要留下游戲中幼兒思考的痕跡,能促進同伴之間的學習,或激發同伴的興趣給同伴游戲帶來靈感。
5、室內環境展現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兒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進行社會經驗分享,為幼兒提供情感表達平臺
講課目標,整理鞋子,要求孩子們學會整理鞋子的方法,方式和步驟,以及在整理中避免出現的問題,講課分析老師可以把活動課整理鞋子的方法方式以及步驟以資料的形式發放給孩子,先讓孩子學習這些方法和步驟,然后再進行動手操作,完成這項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對于好的孩子,老師,可以給小紅心獎勵
活動設計背景
本班幼兒年齡段4-5歲,喜歡提問,喜歡解決問題,但不知道團結,想通過這樣的區角游戲方式,讓幼兒知道團結合作,才能完成。還有幼兒在整理物品上稍有欠缺,不太喜歡整理,想利用這次活動,讓幼兒自己整理物品,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
活動目標
1、通過自主選擇活動區角,與活動伙伴體驗合作帶來的快樂,并獲得成功的情感。
2、能專注、認真地進行活動,善于探索材料的玩法。
3、不亂拿亂放,有良好的收拾整理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通過活動體驗和伙伴團結解決困難,帶來的快樂。
活動難點:在活動過程中不打鬧,活動結束后能收拾好各活動材料。
活動準備
益智區:找瓶蓋、迷宮、數圈圈、
建構區:建構示意圖、各種積木、小瓶子、牛奶盒
美工區:彩紙、皺紋紙、剪刀、膠水、手工紙、水彩筆、蠟筆
語言區:給字找朋友、圖書、兒歌的卡片、故事錄音、
數學區:數字卡片、圖形配對、量一量、稱一稱、比一比、數一數
表演區:小話筒、表演頭飾、各種樂器、節奏卡、各種服飾
活動過程
活動流程:激發興趣——實踐操作——分享快樂
一、激發興趣
故事引入,今天我們要去奇幻王國,那里有很多很多好玩的東西,小朋友可以去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看誰能玩得最好,玩得開心!
二、實踐操作
1、幼兒按意愿自選活動區和玩伴。
2、師觀察幼兒與投入材料的互動性,加以引導。
3、重點觀察:益智區,鼓勵幼兒大膽操作尋找答案。
三、分享快樂
1、幼兒說一說,今天在哪里玩?玩了什么?怎么玩的?玩的時候有沒碰到困難?怎么解決的?
2、請幼兒當小老師評一評。你覺得他今天做的好嗎?什么地方做的最好?(為什么沒做好?你覺得可以怎么做?)
3、教師對孩子的閃光點再次肯定,引發他們再次探索的興趣。
4、教師帶領幼兒排好隊,回到自己的班級
教學反思
活動設計的不足:
1、區角的內容過多,幼兒自選區角游戲反而讓幼兒在這種自由的趨勢下,讓幼兒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很多幼兒都是這個區角玩會那個區角玩會,少數幼兒不知道解決困難,遇到困難鬧后幼兒就放棄了游戲,又進入下個游戲。
2、活動前的要求沒提到位,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有打鬧的,有搶玩具的,也有坐著不玩的。
3、教師只是在旁觀看幼兒玩讓孩子自由玩耍,沒有實踐的幫助幼兒,和幼兒一起互動,孩子們即使完成了,也沒有被老師注意到,導致幼兒興趣不夠濃厚。
今后應完善的地方:
1,區角應減少,分次玩每個區角這樣就可以避免幼兒不專心,東玩會西玩會
2、活動的要求應在游戲前就應該提出來,并且要抓住重點提,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現象也可以在次提出,讓幼兒有規矩的玩區角。
3、教師應該和孩子互動,和幼兒一起做有戲,幫助個別幼兒引導完成,幼兒有完成的很好的就可以立即表揚,讓其他幼兒有信息繼續完成。
反思:在次,上這堂課時,應該準備充分,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活動方案,要考慮周全,面面俱到,結合幼兒發展水平進行教學。
以下是一份幼兒園種植小能手游戲的教案,供您參考:
【活動名稱】:種植小能手
【適用年齡】:3-6歲
【活動目的】:
1.培養幼兒對植物的興趣和認識,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
2.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力,鍛煉幼兒的耐心和細心。
3.提高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幼兒學會珍惜身邊的自然資源。
【活動準備】:
1.準備花盆、土壤、種子等植物種植所需材料。
2.準備幼兒園的種植區域,確保安全和衛生。
3.準備圖書或圖片資料,向幼兒介紹植物的生長過程和注意事項。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圖書或圖片資料,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
2.給每個幼兒分配花盆和種子,并向幼兒介紹如何種植。
3.讓幼兒用小鏟子鏟土,把土放入花盆中,用手壓實。
4.讓幼兒在土壤表面劃出一條小溝,把種子放入溝中,再用土壤覆蓋種子。
5.讓幼兒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并告訴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照料植物。
6.讓幼兒把自己的花盆放在種植區域中,每天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并記錄在自己的日記中。
7.在植物成長的過程中,提醒幼兒保持環境衛生,不要破壞植物。
【活動總結】:
1.引導幼兒分享種植的心得和體驗,讓幼兒感受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2.回顧活動過程,強調植物的重要性,并引導幼兒珍惜自然資源。
3.發放植物小卡片,讓幼兒帶回家,與家長分享種植的經驗和成果。
【注意事項】:
1.活動中要注意安全,確保幼兒不會誤傷到自己或他人。
2.活動前要對材料進行檢查,確保植物種子的品質和花盆的安全。
3.活動中要注重引導和提示,避免幼兒出現種植上的錯誤。
小朋友都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所以每個年齡段都需要植物角,只是觀察的對象、任務不同。小班要以容易觀察的東西為主,比如黃豆發芽,水培土豆看根莖等。不需要設置照看任務以及觀察任務,只要每天引導幼兒去看看植物角有什么變化就可以了,當發現變化的時候拍好照片,和孩子一起坐下來交流一下自己的發現,激發他們的觀察欲望,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即可。
您好,教學目標:
1.了解恐龍的生態和行為。
2.探討恐龍的社會認知和行為。
3.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自然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1.恐龍的社會認知和行為。
2.學生的自然觀察能力。
教學難點:
1.如何從恐龍的化石和其他證據中推斷其社會行為。
2.如何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觀察和推理。
教學方法:
1.講授和討論。
2.觀察和實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通過圖片或視頻展示不同種類的恐龍,讓學生了解恐龍的多樣性,并激發學生對恐龍的興趣。
2.引導學生探討恐龍是如何生活的,詢問學生對恐龍的了解和想法。
二、講授和討論
1.講解恐龍的社會認知和行為,如恐龍的群居和群體行為、領地爭奪、交配和繁殖等。
2.通過恐龍的化石和其他證據,讓學生了解如何推斷恐龍的社會行為。
3.討論恐龍的社會行為對它們的生存和演化的影響。
三、觀察和實驗
1.給學生提供恐龍化石、骨骼和其他證據,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不同種類的恐龍,了解它們的外貌和生態特征。
2.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觀察恐龍模型的交互行為和群體行為,從而了解恐龍的社會行為。
四、總結和評價
1.總結恐龍的社會認知和行為,讓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和發現。
2.評價學生對恐龍的社會認知和行為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教學資源:
1.恐龍化石和骨骼模型。
2.視頻和圖片素材。
3.實驗工具和材料。
活動目標:
1、樂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學習使用簡單禮貌用語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選擇游戲。
4、遵守游戲規則,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及控制性活動帶來的快樂。
5、通過活動幼兒學會游戲,感受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游戲區域:胖胖娃娃家、瘦瘦娃娃家、牛角娃娃家、大力娃娃家所需的游戲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電話四部、小衣服。
知識經驗:幼兒已有參與娃娃家游戲的經歷。
活動過程:
(一)分享經驗
1、交流游戲經驗:玩娃娃家時你最喜歡當誰?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展示相應的照片)
2、交流生活發現:爸爸媽媽在家還會做哪些事情?(教師展示幼兒收集的照片)
(二)提出問題,引出新的游戲內容-小客人做客。
1、問題:娃娃娃家里已住滿了小主人,還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辦?
2、討論:怎樣招待小客人?怎樣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務:小客人評選"文明家庭"。
(三)幼兒自由選擇角色,進入娃娃家游戲。
1、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選擇"鑰匙"進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兒相互自我介紹,明確游戲伙伴的身份。
(四)教師以媽媽的身份帶領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門。
重點指導:引導小主人主動、熱情的招待客人。
活動結束:
聽音樂結束游戲,評選文明家庭。
1、主人交流:你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評選文明家庭。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