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1 04:15:2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故都的秋》首先在1-2段用對比手法寫出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國之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指出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其次在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體分為秋晨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景。
最后13-14段用對比的手法再次總結寫出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表達出自己對北國之秋的向往。
《故都的秋》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開篇總起,寫作者對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而后分寫,描繪故都秋景,贊美北國之秋;最后總括,寫北國之秋色濃味永,抒發對北國之秋的無比熱愛。
1、第一段1.2自然段總起,點明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總體特點,為全文奠定感情基調。
2、第二段3--12自然段記敘故都的秋景,贊揚北國之秋。
3、第三段總括全文,抒發對故都之秋的無比眷戀之情。
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一、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情景交融的特點。作者寫故都之秋選擇的平常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牽?;ā?,“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早晨鋪得滿地的槐。
一、烘托比照的手法
二、復沓、跌宕的手法
三、排比修辭格
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寫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韻,讀來如飲醇酒,久而彌篤,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
《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也蘊含了作者孤獨、憂郁的心態,整篇文章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第一部分:總起(第1、2自然段)①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
②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第二部分:分寫(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秋雨—味;秋果—實
秋晨天空、秋之牽?;?。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和秋草“清”
槐樹落蕊而知秋“靜”鄉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第三部分:總括(第13、14自然段)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的秋》12段賞析題可這樣答:
①結構上:總結全文,照應開頭。
②內容上:用兩個具體的數字和零頭,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贊美和眷戀,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憂思和孤獨之感。賞析題在答題時我們一般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
一內容,內容在表達時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二手法,主要指表現手法及修辭手法;三效果。這樣答題才會較為全面。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