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教案第二課時(教案或說課稿)

admin時間:2024-01-21 04:41:4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急求外研英語,初中,全套,教案或說課稿

“夏商周”,史稱“三代”,約從公元前2070年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歷時一千八百多年,是中國的奴隸制時代、青銅時代?!跋纳讨堋钡臍v史,是有文獻記載或出土文物可考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創造的豐富多采、威武雄壯的上古史。

“大同”與“小康”

———夏朝的興亡

中華民族進入國家文明時代大門之時,門前站著一位偉人,那就是“人文初祖”——黃帝,門后站立著一位巨人,那就是“治水英雄”——大禹。

傳說,在堯、舜時代,黃河泛濫,洪水沖毀了房屋,淹沒了禾稼,拔倒了大樹,卷走了人畜……,真是可怕的災難。那時東方沒有出現什么“諾亞方舟”,先民就赤腳荷鍤與洪水展開了搏斗!

堯時,命鯀領導治水。鯀用傳統的“堵塞”辦法,屯土筑堤,以堤防水,可這次洪水太大了,堤防一次次被沖跨。

鯀奮斗了九年,勤勉不息,結果還是失敗了。

舜時,命禹領導治水。禹是鯀的兒子,從小跟鯀治水,積累了許多經驗,也深知鯀失敗的教訓。禹毅然受命,勘察山川地勢,足跡遍及九州。在親自踏勘的基礎上,決然改變鯀的“堵塞”辦法,改取“疏導”方針,動員九州力量,統一治理。

先導大河之水入于湖海,再導溝壑之水入于河湖。禹治水,不敢稍有懈怠,有三次路過家門,匆匆走過,也顧不上進去看一看。他用了十三年,終于把洪水馴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

這就是家喻戶曉的“大禹治水”故事。

這個古老的故事告訴我們,浩浩蕩蕩的洪水給先民造成了災難,人們在同災難的斗爭中增長著才干,密切了聯系。

洪水被戰勝了,氏族、部落之間的狹窄界限也在同洪水斗爭中被突破了。這種在同自然斗爭中引起的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革,不久就反映到社會政治生活中來了。

禹因治水有功,深孚眾望。舜年老時,禹作了繼任首領。

禹繼任后,又因討伐三苗,戰功赫赫,大大加強了手中的權力。

相傳,“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禹朝諸侯之君于會稽之上,防風君后至,而禹斬之?!眳⒓訒h的要執玉帛,遲到的竟遭殺戮,一聲令下,“萬國”聽命。這時的大禹,已不是原始社會里的天然尊長,而成為威嚴赫赫的國王了。

禹年老時,雖也遵照氏族社會的傳統推舉伯益做帝位繼承人,可是,禹的兒子啟早就借助父親的權勢,培植起自己的龐大勢力。

禹逝世后,啟滅伯益,奪取了權位,開國稱后(上古的君主,夏稱“后”,商稱“帝”,周稱“王”),建立了夏朝。中國歷史上從此“大同之世”宣告結束,“小康之世”開始了。

何謂“大同”、“小康”呢?

《禮記·禮運篇》說:

禹之先,“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即禪讓制)。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不閉戶。是謂“大同”。

禹之后,“天下為家”。人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即世襲制),城郭溝池以為固,是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是謂“小康”。

“大同”向“小康”的轉化,是一場社會大變革。“大同之世”乃石器時代,原始公有制時代。“小康之世”乃青銅時代,家族私有制時代。“小康”取代“大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社會的重大進步。“夏傳子、家天下”新制度的建立,是中華文明史上國家文明歷經千年孕育而誕生的重大標志。

夏傳子的新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又經歷了上百年的動亂和斗爭,才確立起來。

夏朝(前2070-前1600),是中國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大禹奠基,后啟開國,夏桀亡國,共傳十四世,十七王,歷時四百七十一年。

“禱雨”與“射天”

———商朝的興亡

夏,位于黃河中游;商,位于黃河下游。

夏朝開國,商臣于夏。

夏朝將亡時,夏,出了個暴君桀;商,卻出了位雄主湯,史稱“成湯”,意思是有偉大成就和作為的湯。

夏桀性殘忍,喜淫樂,以瓊玉建造宮室,堆肉成山,貯酒為池,無日無夜地宴飲。據說酒池中可以行船,“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桀以窮奢極欲為樂,而夏民不堪其苦。當時的人民憤怒地罵道:“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哪一天完蛋呀?我情愿跟你一起滅亡!

正當夏桀失去民心,商湯卻在收攬人心。時逢七年大旱,百姓不安。成湯遂殺牛宰羊,禱雨于桑林。巫史再三占卜,上帝說只以牛羊為犧牲求雨不成,得用活人放在干柴上焚燒,舉行“燎祭”,才能下雨。

那用什么人呢?向來祭祀都是用奴隸作人牲的。這時,湯卻說:“天降罪于我,那就用我吧!”湯剪去頭發、爪甲,潔身沐浴后,便在桑林向天祈禱:“上帝啊,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也罪在我一身,請懲罰我吧!”他還歷數了自己的幾大罪過。禱告完畢,就坐到那干柴頂上,準備接受火焚。

正在這時,天公作美,烏云密布,下起大雨來!這一來,商人擁戴成湯,事湯如事上帝!

夏桀的倒行逆施,弄得天怒人怨,眾叛親離,有些重臣也跑到成湯麾下來了。成湯看到內外時機都已成熟,立即起兵伐夏。商伐夏,夏民猶如久旱望雨。成湯北伐,南方急不可待,成湯東征,西方又企足而怨:“為何不先到我們這里來呀!”因之,成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

鳴條之役,夏商決戰,湯勝而桀亡。

湯奪得了夏的傳國九鼎,建國號商,定都于亳(在今河南商丘北),開創了歷時四五百年的商王朝。

這故事約發生在公元前1600年,史稱“成湯革命”。

商自開國,前三百年間,屢有興衰,八次遷徙,影響著國家的穩定。

公元前1300年,第二十個帝王盤庚徙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殷為商代后期的國都,后人也稱商為“殷”,就如同現代用“莫斯科”代稱“俄國”,用“巴黎”代稱“法國”。司馬遷著《史記》,就將商王朝的歷史題為《殷本紀》。

自顓頊以來,帝王都自稱是“天之驕子”,秉承天命,君臨天下。

可是,“天命”猶如一把上方神劍。帝王可用它統治黎民,可自己也得屈服于其神威之下,不得自在。

商朝的第二十七個帝王武乙(前1147—前1113在位)感到神權妨礙了君權,故而大膽與天神開戰。他先令人以土木作個偶人,稱之為“天神”。然后,他與天神博戲,天神不會動就令人代為行博。

然而,天神輸給了武乙。武乙借機懲罰天神。令人用革囊盛血,高高吊起,象征天神。武乙以利箭射之,說這是“射天”。

武乙射天的行為,看來幼稚可笑??扇糁谏駲嘟y治的上古時代,連其先祖成湯都甘作天神的犧牲,武乙卻敢于藐視上天,敢向天神挑戰,這是難能可貴的。

在古代思想史上,武乙是第一個不跪倒在天神腳下、卻敢于向天神挑戰的帝王。

商末紂王(前1075—前1046在位)是個暴君,可他卻迷信天命。當周人伐商,兵臨城下,臣下告訴紂王:大勢已去,國家將亡。他還迷惑不解地問:不是說“天命在予”嗎?意思是,不是說,我當帝王是天命注定的嗎?他死到臨頭,尚未弄明那“天命”本來就是騙人的統治術,仍信而不疑。

商亡后,周人對“天命觀”進行了深刻反思:商王既受命于天,怎么還會滅亡呢?“天命”還靈不靈?古代哲人很聰明,他們不否定“天命論”,而說“天命靡?!?,即天命也不是注定不變的。又說“天佑下民”,帝王對百姓不仁,天也不庇護帝王。從“天命在予”到“天佑下民”,這是“天命論”的重大變革。

這一變,就為周朝取代商朝奠立了神學的根據??墒?,有利必有弊,這也為后世一姓帝王推翻另一姓帝王提供了理論根據。

商朝(約前1600—約前1046),是中國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始于湯,亡于紂,共傳十七世,三十一王。

“烽火戲諸侯”

———西周的興亡

商,雄踞中原,勢及江淮和大海;周,偏居陜西周原一隅,臣服于商。

商朝末代出了位暴君紂王。商紂同夏桀一樣,也喜淫樂,性殘忍。在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令男女裸體相逐其間,狂歡濫飲。在朝歌,花七年時間,修了一座周長三里、高百丈的寶庫“鹿臺”,這是堆積錢財的地方。又在巨橋修造了龐大的國庫,堆滿了糧食。

貪婪的搜刮和聚斂,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他不恤民情,卻創制了種種酷刑,以鉗眾口。隨意將大臣剁成肉醬,曬成肉干。紂王的叔父比干來勸他,他說:“聽你說得這么好,倒很象個圣人,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挖出來讓我看看!”說著就挖了比干的心。朝中重臣見此,有的逃跑了,有的就裝瘋。

國內一片恐怖。

商朝正江河日下,周國卻蒸蒸日上。且說一個“虞芮爭田”故事:虞芮兩國相鄰,為田地發生爭端,久不能息。兩國君主都認為西伯(即周文王)德高望重,就說“咱們找西伯去評個理吧!”西伯的周國,當時只是商的一個諸侯國,虞、芮也是諸侯國。

他們西去周國,一入周境,即見行者相讓于路,耕者相讓于界;到了周邑,又見男女分道而行,長者行于路,年輕人爭著為長者提攜東西;到了朝堂,又見士人禮讓大夫,大夫禮讓卿相,無不彬彬有禮。虞芮國君見此深為感動,彼此說:“比起周人來,咱們都是小人,怎能爭訟于這君子之庭呢!”彼此相讓所爭田地,結伴而歸。

據說,天下聞之,歸之西伯者四十余國,小小周國日益強大起來,成為諸侯共尊的領袖。

西伯之子周武王(前1046—1043在位)舉兵伐商,八百諸侯前來助戰。商朝危在旦夕,紂王還在殺害孕婦,剖取胎兒,看是男是女,打賭取樂呢!牧野之役,周兵不足五萬,商兵十七萬,結果,商兵陣前倒戈,周兵大獲全勝。

周滅商,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前三百年都于鎬(今西安市西南),史稱“西周(前1046—前771)”,后五百年都于洛陽,史稱“東周(770—221)”。

西周開國后,在前兩個世紀里,政治穩定,經濟空前發展,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鼎盛時期。

相傳,這個鼎盛時代,有個“穆王西游”的故事:

英俊的穆王(前976—前922在位)想周游天下,命造父駕著八匹駿馬拉的車子,帶著人馬,從盟津渡黃河,沿太行,達陰山,繞河套,溯河源,登上了巍峨的昆侖山;再西行數千里,到達了西王母之邦。

西王母在風景最美的瑤池設盛宴款待穆王一行,舉觴奏樂,熱情洋溢。穆王贈送給西王母大批中原特產和錦綢美絹,西王母酬以當地名貴的瑰寶奇珍。西王母請穆王游歷其國中的山川名勝,穆王書“西王母之山”,并種植槐樹留念。臨別時,穆王流連忘返,西王母勸飲再三,并作歌曰:“祝君長壽,愿君再來!”穆王此行往返三萬五千里,帶回了中亞和西域廣大地區人民的深厚情誼。

這故事是戰國時才見于記載的,記敘了西周盛世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雖難以視為信史,也絕非向壁虛構。因之,周穆王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著名游歷家和開拓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西周與夏商一樣,盛極衰來。

周厲王時,王與民爭利,強占山川林澤,以為“專利”。

百姓無以謀生,民怨沸騰。厲王又以苛刑峻法殘酷鎮壓。公元前841年,百姓忍無可忍,最終釀成一場暴動,史稱“國人暴動”。這場暴動,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的經濟基礎開始動搖,周王朝也由鼎盛開始走向衰落。

中國古史概稱“上下五千年”,但在公元前841年之前,有文獻與傳說,但沒有確切紀年,從這年開起,始有確切的紀年。

西周的亡國之君是幽王(前781—前771在位),史書上講到他,總要講到“幽王寵褒姒”的故事。

幽王的妃子褒姒,長得很漂亮,就是不大愛笑。幽王寵愛她,總想逗她笑一笑,千方百計,總也不成。幽王忽心血來潮,想不妨舉烽火逗逗她。

“烽火”,是十萬火急命令的軍事信號,關系國家安危,豈可視作兒戲!幽王竟然忘乎所以,下令舉火。一時,烽火連天,烽煙四起。各路勤王的兵馬,鳴金擊鼓,日夜兼程而來,趕到都城一看,既無戰事,更沒敵人,大為懊惱,偃旗息鼓,憤然而去。褒姒見了,不禁大笑起來,幽王也很開心。

幽王就像那個“狼來了”故事里的小男孩,后來,真的“狼來了”,又舉烽火,再也不見救兵了。寵妃褒姒被敵兵擄去,幽王被殺死于驪山腳下。

陜西臨潼驪山頂峰上,古烽火臺故址至今猶存,成為相傳十二王、歷時二百七十六年的西周王朝大廈傾覆的歷史見證。

具體的在參考文獻資料!。

義和團是什么時間

義和團的運動時間是:1899年秋-1900年9月7日。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的打擊了清朝官員的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義和團運動是在19世紀末由義和團發動組織的,但是主要是在華中地區。當時全國上下各個社會階層廣泛參與的反帝愛國的運動。因清朝朝廷與外國聯軍的聯合絞殺,義和團以失敗告終。

喀秋莎在幾年級課本

五年級上冊第九課《喀秋莎》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喀秋莎》

二、教材分析:這是一首二戰時期的前蘇聯歌曲。歌曲為2/4拍,小調式。歌詞描繪了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歌曲節奏明快簡潔,旋律樸實流暢,其中出現的附點音符和休止符號需要學生去認識著重了解,教師采用動作,語言等多種方式去幫助學生掌握,在節奏和旋律練習中去解決多種問題。

三、學情分析:這首歌曲是前蘇聯經典歌曲,雖年代久遠,但節奏簡單,明快,旋律優美,歌詞朗朗上口,五年級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

四、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想象歌曲描繪的情景,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情感。

2、過程和方法:通過學習歌曲,體會外國民歌的優美意境。

3、知識與技能:正確掌握歌曲中休止符和附點等多種音樂記號的演唱,會唱歌曲《喀秋莎》。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的抗爭有哪些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的抗爭有:

1、太平天國的農民戰爭企圖用絕對平均主義方案改造社會;

2、地主階級洋務派進行洋務運動,企圖采取中體西用模式求強求富;

3、新型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變法維新,企圖通過政治改良道路救亡圖存。

具體表現在:1857年廣州城戰役和1858年大沽口戰役。

1、廣州城戰役(1857年12月28日-12月29日,或1858年1月1日),是英法聯軍入侵廣州的戰役。當時英國以南京條約到期為由,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但不被接受。英法利用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武力攻占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誤信英國一連串的行動只是求和,而且上奏北京的文書稱大敗英軍,所以清朝中央不知道廣州已經開戰,直到廣州陷落才開始備戰。

在兩廣總督以不戰、不和、不守的態度下,各炮臺撤防被聯軍奪占,戰事只持續數天廣州便陷落。

兩廣總督把節節失利的戰事說成英人無計可施,只為通商求和。就在兩廣總督的隱瞞下,咸豐帝信以為真,下諭:葉名琛既窺破底蘊,該夷伎倆已窮,俟續有照會,大局既可粗定。務將進城、賠貨及更換條約各節,斬斷葛藤,以為一勞永逸之舉。12月28日清晨時分,英法聯軍開始進攻。一支5500多人聯軍部隊(法軍約900人)連同20艘軍艦迅速登陸逼近城下。聯軍密集的炮轟兩廣總督官府,清軍士兵逃竄一空,葉名琛仍坐在衙府批閱文件。

29日,就在兩天的炮擊下,廣州官聽被炸毀,上午時分城墻被攻破。下午2點戰斗終止,聯軍以陣亡15人的代價宣告廣州淪陷。這時逃難市民塞滿了城內街道,葉不逃亡續留城中。對屬下的和談建議堅持不許英國人入城,只同意賞銀子。1858年1月5日,占領廣州數天后,聯軍逐一搜查各個衙門。葉名琛尚在左副都統署的第五院,當聯軍還搜查第一院時,家丁勸葉名琛逃亡,不肯。因此被聯軍發現擒獲,葉名琛被俘,押至英艦送往印度加爾各答,不久死去。戰后聯軍搜出了一批檔案和價值5000皮阿斯特的珍寶。1月7日,廣州將軍穆克德納和廣東等高級官員聯名向清帝上奏,報告廣州失陷的消息,咸豐帝看到消息在奏折上批閱:覽奏實深詫異。

2、1858年大沽口戰役: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以6艘炮艇掩護陸戰隊近千人向炮臺側面登陸,清軍發炮反擊,殺傷近百位聯軍士兵。直隸總督譚廷襄卻棄守逃亡,炮臺守軍孤立無援,清軍大約300多人戰死,南北炮臺陸續被英法聯軍攻占。1858年5月26日,英法聯軍沿河到達天津城。1858年6月13日,大學士桂良及吏部尚書花沙納與俄國特命全權大臣普提雅廷首先簽訂《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6月23日,桂良和花沙納在天津海光寺與英、法、美三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陸并由清軍保護到北京換約,但遭到拒絕。1859年6月25日,英法聯軍發兵進攻大沽口展開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英海軍司令賀布親帶領12艘軍艦于下午3時攻擊大沽口炮臺,清政府守軍發炮反擊使英法軍艦遭受損傷,有4艘聯軍軍艦被擊沉。此后,英法聯軍屢屢遭受重創于當日夜間撤退。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出動軍艦30多艘和陸戰隊5000人在北塘附近順利登陸展開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之后英法聯軍從陸續攻下新河、塘沽,接著從大沽炮臺北側進攻,清軍在奮戰后潰敗,北炮臺被聯軍攻下。之后僧格林沁以咸豐命令放棄南炮臺,剩余清軍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聯軍控制。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敲響了第四次大沽口之戰的鐘聲。六月上旬各國軍艦二十多艘集結大沽口外,聯軍向大沽口炮臺守將、天津鎮總兵羅榮光發出最后通牒,限令他在十七日二時之前交出炮臺。羅榮光慷慨陳詞:“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鼻致攒娫谏扯砗\妼㈩I海爾德士布萊特的領導下發起進攻,經過六小時激戰,擊斃擊傷侵略者255名,擊沉擊傷軍艦6艘。由于清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守臺將士雖浴血奮戰,因兵力相差懸殊,彈盡援絕,近千名將士犧牲。大沽炮臺也隨之陷落,羅榮光在率部下沖殺中英勇殉職。

請問晚清的“教案”有哪些

晚清教案始于1842年北京教案,結束于1911年陜西長武教案,近70年間爆發了近千場的教案,甚至義和團運動都是教案引發的。

現在摘錄《晚清教案紀事》一書中的相關教案如下: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以輕松有趣的方法,帶你暢讀歷史?。ㄐ枰藭目梢躁P注私發,一起交流交流)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