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興亡教案(東漢的興衰背景分析)

admin時間:2024-01-30 22:54:1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高一歷史西漢與東漢知識框架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2.“文景之治”

(1)漢初“與民休息”: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

3.漢初政治統治

(1)“漢承秦制”: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史稱“漢承秦制”。

(2)郡國并行制:漢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劉邦在統一戰爭中分封了七個異姓功臣為諸侯王,他們擁兵自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不久,漢高祖將異姓諸侯王逐漸剪除,但又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

(3)“七國之亂”:漢景帝在位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吳、楚等七國叛亂。但叛亂不得人心,三個月內即被平定。

西漢的強盛

1.鞏固政治統治

(1)解決王國問題: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2)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3)選官制度: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4)監察問題: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

(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2.發展社會經濟

(1)貨幣政策: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2)專賣制度: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3)物價政策: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4)工商業政策: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3.思想“大一統”

(1)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

(2)公元前136年,朝廷設立五經博士,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4.開疆拓土

(1)反擊匈奴: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奪取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2)張騫出使西域: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3)開辟“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和北非,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4)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立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5)加強對東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漢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高中歷史東漢知識

東漢的興衰

(一)西漢滅亡

1.原因: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2.王莽篡權: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二)王莽統治

1.王莽新政:王莽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2.政權覆亡:

王莽統治末年,國家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爆發。23年,綠林軍在昆陽擊敗王莽軍隊的主力。隨后綠林軍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

(三)“光武中興”

1.東漢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

2.統治措施:

(1)政治: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2)經濟: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

(3)思想:重視儒學。

3.結果: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

(四)東漢的衰落

1.東漢后期統治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中期以后,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

(2)“黨錮之禍”:一些政治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他們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

2.黃巾大起義

(1)原因: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2)概況:184年,張角創立的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很多地方同時發動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稱“黃巾軍”。

(3)結果:

起義軍雖然相繼被官兵個個擊破,但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東漢的興衰的意義

東漢興盛時代是竇固竇憲大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的時代,它的背景是王莽時期大起義給封建地主以沉重打擊,土地財富重新分配、人民熱情高漲。衰落的背景是皇帝上位時大多年幼、宦官外戚交替專權、光武帝時世家豪門侵占大片土地、官員結黨營私、皇帝賣官賣爵、百姓民不聊生。

初一歷史十三課東漢的興衰答案

公元前9年元旦,西漢外戚王莽奪權,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王莽為鞏固統治,開始實行新政,結果事與愿違,社會矛盾激化,導致綠林、赤眉起義。綠林軍中有位將領名叫劉秀,是西漢皇帝的遠之皇族,此人在推翻王莽政權的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元25年,劉秀建立起自己的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成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光武帝十分重視維護中央集權的統治,他采取措施削弱功臣的權力。擴大監察機構尚書臺的權力,同時取消郡國都尉的設置,以抑制地方軍權。另外在經濟方面,實行精兵簡政,減輕田賦、組織屯田、興修水利等措施。劉秀還多次下令釋放官司女卑,限制女婢主暴虐,并下令檢查墾田與戶口實數,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漢后期徒弟兼并的問題和奴隸的問題,對東漢初期國力的恢復產生了積極影響,史稱“光武中興”。繼光武帝之后的漢明帝、漢章帝都繼續推行其做法,東漢經濟呈現出自給自足的和諧局面。

但是東漢從漢和帝開始,基本上都是幼年皇帝即位,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這兩股勢力斗爭不斷,使得漢王朝日益衰退。

公元189年,朝廷爆發了“黨錮之爭”,此后統治集團內部更為腐朽,階級矛盾迅速激化。到了恒帝、靈帝時期,腐朽程度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襲,這時的東漢江山已是風雨飄搖。

公元184年,巨鹿人張角領導的聲勢大的黃巾起義爆發,給垂死的東漢王朝以致命一擊,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在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地方割據勢力之間互相混亂。

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在死后,其子曹丕代漢稱帝,東漢王朝滅亡。

東漢的興衰背景

東漢末年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于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軍閥割據,彼此混戰。

東漢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而這些割據勢力又有著不同的興起過程與發展脈絡,反映出那個動亂時代的多元面向。

東漢的興衰外宦交專戚官替權開始時間于哪一年

東漢宦官專權開始于十歲即位的漢和帝時期。此后的歷代東漢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殤帝即位時剛滿百日,桓帝即位時年齡較大,但也不過十五歲。每當小皇帝上臺,因其年幼無知,國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當權又往往依賴于外戚,從而造成外戚專權的局面。

當皇帝長大成人后,自然想親政收權,而這必然形成與外戚之間的利益沖突。在皇帝與外戚的斗爭中,皇帝因幼長深宮,勢單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處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幫助皇帝取得大權,又會居功自傲,進而專權擅政。

東漢宦官勢力較為猖獗的時期是漢桓帝消滅外戚梁冀集團之后。由此而直至東漢滅亡,宦官專權擅政,排除異己,并制造一次次黨錮事件,不僅敗壞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東漢興亡的意思

東漢興于士族,敗于士族。

東漢興于士族(主要是河北士族和南陽士族,功勛基本都是出自這兩大方向),而且士族有地方實際控制能力;因此,話事人與士族的關系就很重要。如果話事人開明,與士族和諧,則風調雨順;如果話事人想推翻共同的約定,壓制士族,則宦者和外戚就會出來作,鬧出很多混亂。最后,東漢也失于士族的失望。

這個教訓告訴我們,人要按契約做事,不能為自己的利益與感受一意孤行,否則,遲早墻倒眾人推。

東漢的興衰背景分析

主要原因為:政治腐敗、土地高度集中

東漢王朝走向衰落的原因詳解:

①政治腐敗。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朋黨之爭,政治日益黑暗。

②土地高度集中,階級矛盾尖銳。東漢后期更加嚴重

得出如下結論:

①地主階級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不能從政治上抑自身的腐敗

②地主階級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不能從經濟上遏自己的貪欲。

因此,任何封建王朝必然由盛而衰而亡,這是其階級局限性所決定的。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