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30 23:43:3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活動目標:在圓柱體上繞線。根據纏繞的圈數判斷線段的長短?;顒訙蕚洌河變好咳艘粔K圓柱體積木,上面有一段彩色線(線的一頭固定在圓柱體上,各圓柱體上的線長短不一)。粗細相同的圓柱體五個,上面纏繞彩色線2—6圈,l一5的數字標簽。幼兒活動材料第三冊第25頁,彩色筆。活動過程:繞線圈。幼兒操作小教具(圓柱體積木),將線段整齊地纏繞在圓柱體積木上,然后用手按住線頭,數一數自己繞了幾圈。將線段放開,與同伴比一比線段的長度。與同伴交換圓柱體積木,再次纏繞比較,感知圈數與線段長短的關系。按線段的長短給五個圓柱體排序,并依照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的順序,貼上1—5的數字標簽。出示已纏繞線圈的五個圓柱體積木。比一比哪個圓柱體上繞的線最長,哪個圓柱體上的線最短。比長短。請幼兒翻開活動材料,指導幼兒觀察畫面內容,理解操作要求。數一數不同顏色的繩子分別繞了幾個圈,找到相應的長短標記后連線。觀察、比較各種顏色彩條的長度,給相同長度彩條下的燈籠涂上相同的顏色。請幾名幼兒展示操作結果,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顏色辨別與集合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活動,幼兒可以學習到不同顏色的名稱和特征,并能夠將相同顏色的物品歸為一組。此外,通過集合教學,幼兒也可以學習到數學中的分類和歸納思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這些教學活動可以通過游戲、繪畫、拼圖等多種形式進行,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這些基本數學概念。
教學目標:
1、多種感官感知1、2。
2、能從許多物體中取出數量為1、2的物體。
教學準備:
1、積木及各種文具,紙盒子1個,有一面留一個洞,能伸進一只手。
2、每個幼兒1、2點卡各一張。
活動與指導:
1、教師將一塊積木放在桌子上,問幼兒:桌子上有幾塊積木?然后手里拿一支鉛筆,問幼兒:我手里的東西和桌子上的積木一樣多嗎?都是多少?教師手里拿兩塊積木,問幼兒:老師手里有幾塊積木?
2、分別出示畫有1個、2個實物的貼絨圖片,讓幼兒說出其數量,教師將其放在貼絨板上,讓幼兒分別在實物上方貼上相應的點卡。
3、幼兒根據點卡上的圓點數,分別從一堆物體中拿出相應數量的實物。
4、教師敲擊琴鍵1次、2次,幼兒根據發出的聲音次數,舉起相應數量的圓點卡片。
5、游戲:摸一摸,這是多少?事先把長短不一、大小不一的文具和積木放在盒子里,讓幼兒不用眼睛看,從里面摸出1、2件東西,摸好后未拿出來時要說出:所拿物體的名稱、數量和特征,如:我拿的是一塊大(小)積木或一支長(短)的鉛筆。
怎樣才能省力
一、教學目標:
1、能設計并說明用簡單工具是如何方便、省力的.
2、能從生活實際中找到使用簡單機械方便、省力的現象.
3、與同學交流在實際生活中使用簡單機械方便、省力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是認識使用簡單機械會提高工作效率.
2、生活中使用簡單機械的例子.
三、教學材料準備:
木板1快、圖釘5個、長短不同的鐵片(每組各一份)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許多像搬運東西之類的工作,在這些工作中會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完成這些工作,比如課本給我們提供的各個時期人們從事的勞動場面圖片中,他們在用不同的方法搬運石頭,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指導學生看圖:人們在不同時期搬運重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確:在遠古時期,人們只用人的肢體搬運重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在勞動中不斷發現:使用工具可以省力.到了現代社會,人們把簡單機械組合起來,制造出現代化的大機械來搬運重物.人們真是越來越聰明!
(二)探究體驗:
1、我們看了圖片,了解了借助工具可以省力,有的同學可能不大相信,是嗎?下面我們就做一個小游戲.每組桌面上都擺放著一塊木板,上面釘著5個圖釘,請每組的同學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選用不同的工具拔下一個圖釘,看一看誰先把圖釘拔下來,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與本組其他同學交流.注意體驗用力感受,還要注意不要被圖釘扎了手喲.
(1)學生分組活動:拔圖釘比賽.
(2)交流感受.
明確:使用工具可以省力.
2、既然我沒已經體驗到使用工具可以省力,下面,就請同學根據你自己已有的經驗用你的聰明的小腦瓜來想出巧妙的辦法完成圖中提供的任務吧!
(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一些生活現象有所了解,并掌握了一些經驗,但是這些現象和經驗對于小學生來說只停留在表面想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科學的思想上來.從生活中來,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在課堂上將理論與實際結合,使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科學合理的細化,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更有效地將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
不會看教案的。在教學考察環節,考官要在預設范圍內讓你抽簽或抓鬮決定授課內容,給你一定時間準備教案,到時進行講解授課,然后評分。取平均分為授課成績。
考官不會去看教案,因為授課過程體現出了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三角形的特征并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
2、培養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培養對圖形的興趣和數學活動常規。
4、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5、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找相同形狀1-17。
2、ppt圖形。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游戲口吻引出三角形:有個圖形寶寶來我們班做客,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圖形寶寶嗎?
二、展開
1、趣味練習——找相同形狀
采用游戲法引導幼兒在眾物品中尋找三角形的物品。(三角鐵)
2、引導幼兒觀察三種三角形的共同特征,發現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3、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1)引導幼兒從圖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別數出邊、角的數量,進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征。
(2)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三角形像什么。
4、通過游戲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1)游戲“猜猜我是誰”?
組織幼兒根據圖形漸漸露出部分猜測出圖形,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圖形特征的認識。
(2)ppt圖形
幼兒從各種食物中找出三角形食物。(三明治,比薩。)
5、引導幼兒觀察并找出活動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
三、活動延伸。
教師小結后,請幼兒到生活環境中進一步尋找三角形的蹤跡。
教學反思:
小班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用變魔術的形式引出開頭吸引孩的注意,通過變一邊、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擺一擺等,做了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動,使每位幼兒在廣闊的活動和認識空間在拼拼擺擺的過程中加深對三角形的認識,老師及時的小結使孩子獲得知識的完整性。雖然生活中屬于三角形的物體少一些,但孩子們能積極參與并觀察,找到了好多的環境中的三角形。我上這節數學課,就是讓孩子們認識三角形,難點就是讓幼兒如何區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這教學過程中,我將許多長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們的桌上,讓孩子們數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樣長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樣長的)。通過讓他們動手操作,讓孩子們進一步認識到了1、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2、三角形的三條邊可以不一樣長,三個角可以不一樣大。
教學反思:
把幼兒當做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幼兒的輔導者、參與者。使幼兒能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這節課中我給學生準備了軟硬、長短、形狀,制作材料等不同的尺子,幼兒還從家里帶來了五花八門的材料。幼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研究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操作時“有點亂”但幼兒的動手力高,幼兒在操作中發現尺子的作用。
?
??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