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19 13:41:3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先是批駁“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觀點、然后引出處“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接著釋本義:好讀書是不求甚解的前提條件,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要有虛心的讀書態度和了解大意的讀書方法、再舉例證,從反面普列漢諾夫的例子和正面諸葛亮的例子分別論證了讀書要有虛心的態度和了解大意的讀書方法、再然后從反面解釋不求甚解、最后總結全文“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這兩個問題并不互相沖突,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是對于那些有用的好書,對于那些著作,我們要咬文嚼字,仔細鉆研,而鄧拓的不求甚解,是指那些可看可不看的書,沒有什么很大幫助的書,我們只需觀其大意,不求甚解,只要了解其大意就足以了,否則如果將這時間都放在鉆研這種沒什么幫助的書,那不是得不償失了嗎?
《不求甚解》是魯迅的雜文作品。魯迅原名周樟壽、周樹人。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雜文《不求甚解》出自魯迅雜文集《偽自由書》。文章批評當時政府對外軟弱,喪權辱國的行徑。
鄧拓先生(即馬南邨)所寫的《不求甚解》(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上冊語文)總體而言是一篇好的議論文,這篇議論文主要圍繞“正確處理讀書時暫時的不求甚解會更有利于會意”這一觀點進行論證的。但文中第六自然段舉出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的不同讀書方法的例子(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卻不能論證“正確處理讀書時暫時的不求甚解會更有利于會意”這一觀點。
由于各種原因(如知識面不廣、內容太深奧、不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情緒低落、思維能力一般等),讀書時對某些內容暫時不能理解,先將其放下,明確方向再努力,會更有利于將不懂的問題弄懂,暫時的“不求甚解”是為了今后更全面、準確、深入的理解。
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的讀書方法是精讀,即細致而深入地讀書,而諸葛亮讀書的主要方法是【粗讀(抓住核心內容讀)】但深入思考,與“不求甚解”是兩回事,是力求在有生之年讀更多的書(博覽群書)、掌握更豐富的知識、吸收更多有識之士的智慧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結合實際提出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方法),足智多謀地處理問題,事實上他也做到了。況且,按照諸葛亮的天賦和才華,一般而言,粗讀也不會“不求甚解”。因此,這一事例與論述“不求甚解”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即這一事例不能論證“正確處理讀書時暫時的不求甚解會更有利于會意”這一觀點,事例(論據)不能論證提出的觀點。
讀書“務于精熟”不等于不能前后貫通,了解大意;而“觀其大略”也不等于不能前后貫通,了解大意。此外,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在天賦、才華、興趣、努力的方向(讀書的目的)等不同,不能判定他們讀書方法孰優孰劣,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閱讀方式。
當然,這一事實也說明,抓住核心內容讀書,可以節省時間,在有限的生命中獲得更多知識,再加上結合實際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實事求是,就能獲得更多的智慧和辦法,足智多謀地處理問題。在現在新知識迅猛發展的時代,這種讀書方法不失為較好選擇。
第一部分(第1段):擺出批駁的靶子。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并以古人事例證明。
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釋“不求甚解”,指出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因某一局部而放棄整體。
第五部分(第9段):強調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的正面主張。
簡介:
《不求甚解》是鄧拓的議論文作品,文章主要是為了議論:“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即多次反復、虛心領會”這個道理,首先,提出問題,先體現在人們對“不求甚解”古義的否定,用“對任何問題”指出這種否定屬于看問題絕對化;然后,分析問題,正面闡述陶淵明的本意。最后,解決問題,進一步強調不能僅僅記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讀書,要理解“精神實質”
作者: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又名鄧云特,筆名馬南邨(福建人,當代著名的思想理論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馬南邨”(cun1)等筆名,創作了一批引人入勝、啟人心智的雜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話》。“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話》中的一篇代表作,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十三課《短文兩篇》,朗讀人為梓君)。同時此文還被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二期課改的八年級第二學期上冊,為第十課。
不是?!恫磺笊踅狻肥邱R南邨寫的一篇雜文,出自《燕山夜話》。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