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3-13 16:13:5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1.數學產生有源,發展有序。千萬不能將知識切割的七零八落,而是要還數學知識的本來面目,教給孩子完整、靈動的“活”的知識。
2.數學課上,教師講解時間要嚴格把控,不宜過長,除非老師的個人魅力足夠大或是設計內容新穎有趣,否則過長則導致大部分學生跑神,學困生聽不進去,優等生沒耐心聽下去。
3.教師少講,不等于不講,而是要精講。數學課堂要去除華而不實的形式,去除可要可不要的活動,回歸數學本質,用簡單、形象的語言闡釋清楚。
4.教學設計要由淺入深,逐步深入,化繁為簡。入門簡易,即課堂的導入,要足夠的“退”,“退”到知識的本源上開始講起,這樣沒有學生聽不明白的,能夠解決學困生聽不懂的問題。逐步深入,層層遞進,在例題與變式練習中,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一定要拓展挑戰練習,讓優等生吃飽,學有所獲。再者說,誰說后進生不喜歡挑戰呢?
5.課堂節奏要把控好,學練結合,動靜結合,即熱情感知與理性思考并存。既要調動學生整個身心的情感投入,又能夠學生思維的流動。課堂上每個孩子都有事干,哪還有心思搗亂呢?
6.三分講,七分練。在練習中,課內批改要及時,對學生所做的練習題及時反饋,正確的百分鼓勵,出錯的及時訂正。這也是教師了解學情的好時機。教師應時刻將學生的學情放在心中。以及時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
7.教師要常自省自修,教學和教育要融為一體,或者說,要站在教育的角度來教學。好的教師身上有一種“氣場”,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是學會知識,更是人格的浸潤,品行的規范。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化學上冊第四單元課題二《元素》,下面我將從教學內容分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設計理念、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等七方面談談我的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初中化學“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學核心概念.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此前學生已經了解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已學習了原子的結構.因此本課題就從微觀的角度對它下了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認識統一起來.由于學生沒有同位素的知識,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學的難點,實際應用中容易將其與原子混淆.二、教學對象分析在序言中,我們曾經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介紹,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元素概念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因為它比較抽象,而且對于“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三、教學目標設計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與原子的聯系和區別.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符號.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周期表中查找該元素的相關信息.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在掌握原子的基礎上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對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2.通過趣味、有效的記憶掌握元素符號的書寫.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初步形成從不同角度看待物質的思維方式.2.在學生的實踐和體驗中獲得成功的樂趣.3.通過交流合作,進一步增強團隊意識.四、教學理念設計針對本節課課程特點,在教學方法設計上采取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的方式.概念教學采取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思路進行設計,從而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教學模式采取和諧教學模式來設計,主要包括導入新課,明確目標、自學指導,整體感知、檢查點撥,探尋規律、深入探究,回歸系統.和諧教學不僅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系統,它把教學內容也看作是一個系統,要求學生在整體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過程中,盡快找到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和規律,做到舉一反三,提高學習的效率.五、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二)、自學指導,整體感知自學教材,小組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1、什么是元素?2、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么關系?3、元素與原子的關系如何?4、元素的種類由什么決定的?5、單質和化合物的主要區別是什么?(三)、檢查點撥,探尋規律1、學生討論: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么粒子一定改變?什么粒子一定不變?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教師總結: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2、學生討論:為什么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教師總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3、學生討論:化學反應中什么粒子一定改變?什么粒子一定不變?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教師總結: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四)、深入探究,回歸系統學生通過自學和討論(包括教師的點撥),初步找到了解決這一類問題的規律和方法,然后運用這一規律和方法進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鞏固學習的知識和方法.結合本節課特點,我通過默記、朗讀、背誦、限時練習,搶答、討論等形式安排練習,使學生對知識應用延伸.六、板書設計:課題2元素一、元素1.定義2.與原子比較3.地殼中的含量二、元素符號1.書寫2.表示意義六、教學反思化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會發揮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改革精神,貫徹了課改的內涵,也反應了《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教學后,學生只能對元素概念有了一個更理性的認識,但通過本節課教學,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明標、善問、會導、精講、促思、系統、巧練
一、明標
即明確學習目標。學習目標一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二要符合中考要求,三要符合學生實際。
二、善問
即善于提問。一是提問的時機,二是問題的性質,三是問題的難易,四是提問的方式
三、會導
即學會引導學生思維。一是通過設問引導,二是通過提供材料引導,三是通過教師點撥引導。
四、精講
即教師精當講解。一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教師不講,二是小組合作能解決的教師不講。
五、促思
即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一是促進學生共性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的發展,二是促進學生學科思維的發展。
六、系統
即系統掌握知識、能力和培養學生系統掌握知識、能力的方法。一是整合一節內容、整合一個單元知識、整合單元之間的知識。二是培養學生整合知識的方法。三是提煉各種題型的類型和解決這些題型的能力體系和方法體系。
七、巧練
即巧妙、精準練習。一是合理選擇習題,二是適當改編已有試題,三是教師根據學生發展需要自己編制習題。
先認識素描工具,常用的工具是筆紙畫板。筆里有鉛筆,木炭筆,碳條筆,鋼筆,粗筆,擦筆,素描對紙張沒有特殊的要求和根據別的性能采用相應的紙張。正確辨識鉛筆的型號,常用的從2h到6b不等,幼兒常用的是4b到6b。
其次,要學會快速,高度,概括的描繪對象,幼兒應該學會如何觀察。
七棵樹上七樣果教案,寫的不太好,首先,從教學目標方面來說,他沒有規定出,或者指出,這節課所打的目的和目標,老師對這節課的整體性把握也不足,孩子們在課堂上不知道這節課究竟要做什么?,從講課內容來說,老師有沒有收集資料?括有關方面內容讓孩子們提前預習,上課時,孩子們漫無目的在課堂評價方面,有沒有最好的學生進行表揚?,這些都需要大力更正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
教案應具備的幾個要素:
(1)教學目標;
(2)教學重點難點;
(3)教學方法;
(4)教學準備;
(5)學情分析;
(6)教學過程;
(7)作業練習設計;
(8)板書設計;
(9)教學小結;
(10)教學反思。
1.備大綱.就是要明確所教學科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
2.備教材.把握教材的廣度和深度;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3.備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4.備教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5.備學法.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教是為了不教”.
6.備教具.直觀.形象地呈現教學內容.多媒體設備.課件.掛圖.實物等.
8.備教案.教案是上課的重要依據.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