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教案 七年級地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admin時間:2024-04-08 21:44:51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鴉片戰爭的歷史事件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主要事件:

1、英軍首次北上

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占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余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占領了香港島。

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煙和重視海防,使被道光帝斥為一片胡言。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并未經中國皇帝批準,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2、民眾抗擊英國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廣大人民,積極地支持和配合了清軍作戰,并自發地堅持反侵略斗爭。侵略軍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當地人民的抗擊。

英軍攻陷廈門,當地民眾自動組織起來,襲擊英軍,迫使侵略軍退守鼓浪嶼。英軍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組織“黑水黨”,狠狠地打擊英軍。侵略軍進犯長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英軍,阻止英國艦隊前進。

3、虎門廣州之戰

虎門廣州之戰(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于英國提出的條件過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

1841年1月7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出動海陸軍攻占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臺,發起虎門之戰。

4、英軍再次北上

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臺的英軍,闖入三元里騷擾搶劫。當地群眾奮起抗擊,打死英軍數名。隨后,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絡了附近的數千農民和手工業者,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

而此時英軍僅僅只有一個海軍陸戰隊連。英軍被困在牛欄崗,天降大雨,火藥受潮,無法發揮出威力,展開肉搏戰,一名英軍死亡。英軍派出兩個水兵連,帶著“雷管槍”(不怕雨天)前來增援。被圍困兩小時之后,英軍撤退至四方炮臺。

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眾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臺圍得水泄不通。英軍總司令傳話給當地長官余保純,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主力英軍將攻打并盡屠廣州城。

余保純清楚雙方實力,也知道英軍的槍炮不會永遠受潮,于是勸退義勇,避免廣州被屠,從此擔上賣國賊的惡名,但實際上,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這種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后,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斗爭。

5、清軍潰退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后,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準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

7月21日,英陸軍6900余眾,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擊傷169人后攻陷鎮江。

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后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

在談判期間,由于英軍的惡行引發了地方性的靖江保衛戰,侵略者死傷13人后敗退(從臺灣、靖江之戰看來,當今記載的英軍傷亡數字不無可疑之處)。

七年級地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1.緯度位置。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附近降水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2.海陸位置。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3.地形因素。通常情況下,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形成“地形雨”

4.洋流因素。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如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濕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環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貴州哪個地方最美

這個問題肯定是貴州人提出的,謝謝貴州老鄉對貴州的愛意,我是貴州人,“多彩貴州道法自然”這是貴州自然風景的獨特魅力,是貴州誠邀天下朋友“多睬貴多踩貴州”底蘊,是開創貴州獨特旅游文化經濟一番美意。但是中華民族文化大復興的今天,我覺得貴州更美的是遵義,是遵義會議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確立來以“廣大勞苦大眾”為民的“人民第一”的偉大思想,聚合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開創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站立于世界東方,開創捍衛了東方紅中國紅的偉大勝利,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遵義是中國的驕傲!遵義最美!當之無愧!毋庸置疑!中華民族同胞們!您們說呢?!誠邀您來遵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再聚中國心,夯實四個自信,開創捍衛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臺灣林口的詳細資料

林口鄉公所網站:

地理位置:

臺北縣林口鄉,位於大臺北地區之西的紅土臺地上,海拔高250公尺,總面積54平方公里,東與五股鄉為界,北鄰八里鄉,東南與泰山鄉為鄰,南壤桃園蘆竹、龜山兩鄉,西濱臺灣海峽,南北向西濱公路由本鄉西部經過。

區位及地質:

林口鄉是位於臺灣西部沿海,八里鄉和桃園縣之間的縱谷臺地,臨山面海具有良好之地理景觀條件。丘凌山脈綿延不絕,臨接臺灣海峽,東北季風強勁。地型大致上分為兩大類:一為縱谷地,屬沖積層,地質包括礫石、砂及黏土。一為臺地,屬林口層,表土地質為紅土及砂,深層則為礫石。全鄉面積5415.19公頃中,臺地部份占2300公頃,縱谷丘陵占地3115公頃。

氣候及生態:

林口鄉位在亞熱帶氣候區。有典型亞熱帶溫和氣候條件和叢林山野景觀。發源於丘凌臺地上的林口溪、嘉溪雅坑溪、寶斗厝坑溪、瑞樹坑溪、后坑溪等五大溪皆由南向北流入臺灣海峽,這些溪流都無法提供水利功能。雖然林口鄉天然的幽谷及丘凌地提供一良好生活環境,自然地形同時也限制與周邊鄉鎮上的互動,在漢人未全面墾殖臺灣北部以前,是獨立的聚落生活型態。

交通概況:

聯外交通:距離臺北市區僅二十公里,經由中山高速公路到臺北火車站,約半小時可底達。聯外交通方面除有高速公路,還有省道(西濱公路)、縣道(105、106、108)等,班車有三重客運(通往泰山、八里、樹林、新莊、板橋、臺北)、桃園客運(通往蘆竹、龜山、桃園市),目前林口高速公路第二交流道已完工通車,聯外交通更為便利。

文化:

本鄉有南北管、八音之社區團體,無論居臺地或縱谷,每逢年節迎神賽會,均於各大慶典活動中獻藝。

本鄉南北管藝術研究會於八十七年三月份向有關單位辦理申請,按人民團體組織法順利完成合法程序,本會正式得以成立,本會集合了樂林園(林口)、悅樂軒(頭湖)、福樂社(后湖)、中興社(菁湖)、平樂社(太平)、寶樂軒(嘉寶)、復興社(瑞平)等各軒社。本會於各大慶典活動中獻藝,平時與本鄉其他軒社保持聯系親如兄弟,互相交換南北管藝術啟承政府復興中華文化、保存國粹,薪火相傳之精神。特別是每年農歷九月十九日觀音佛祖圣誕,直屬地區值年慶典,更是熱鬧非凡。此舉皆薪傳中原文化并發揚光大,是本鄉無形的文化資產。

樹林口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郭朝宗,有鑒於本地偶戲日漸式微,於是籌組中華偶戲藝術發展促進會,該會主要任務乃在調查研究,并出版我國偶戲藝術,及與戲劇工藝之相關發展。并主辦或承辦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各項偶戲,及民俗藝術傳承計劃或民俗研習活動。期望能綜合各藝術及幼教相關人士,推動偶戲親子生活教育,研究各類偶劇和對幼兒劇啟發性的戲劇教學教案,并增進國際交流。

教育:

一、學校教育:

大專院校二所(國立僑大先修班、私立醒吾技術學院)

高中三所(國立林口啟智學校、林口高中、私立醒吾中學高中職)

國中三所(林口國中、崇林國中、私立醒吾中學國中初)

國民小學共七所(林口國小、南勢國小、麗園國小、麗林國小、嘉寶國小、興福國小、瑞平國小)

二、學前教育:

本鄉鄉立托兒所

本鄉轄區廣闊,而托兒所的設置,基於照顧社區居民的便利性,分散各社區,計有林口、東林、菁湖、湖北、嘉寶、東勢六所,總計有12班,收托幼童三百名人。各分所之園地建物面積廣闊,室內外均有游樂設施,不論晴雨,全天候給予幼童學習的活動空間,安全又方便。而14位保育員皆具有事業資格、且深具愛心、熱忱、有責任心、事業服務技能及托育服務的長期經驗。鄉立托兒所在鄉長的帶領下,全力提升托育服務品質,并負起學前幼童的教保重責,積極拓展全鄉的兒童福利工作,期許鄉政擴大為民服務之領域,以落實社會福利。

三、社會教育:

鄉立圖書館

本鄉為響應政府「一鄉一圖書館」政策,致力推廣基層文化建設,遂於民國七十五年開始籌劃建館,則定於本鄉國宅一九-六號鄰里公園預定地興建圖書館。於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正式開館供民眾使用。本館隸屬於林口鄉公所,為最基層的社會教育機構及社教文化中心。民眾可在此獲得更多的生活常識與最新資訊。

工業:

林口原是磚窯林立、茶園處處的老臺地,民國六十四年為林口磚窯業的興盛期,鄉境內的磚窯廠多位於東部交通路線旁,方便磚貨運輸。然而隨著自動生產磚窯廠的大量出現、建筑技術的日益改進-建材多以鋼筋水泥為主,使得本鄉境內傳統的磚窯廠才轉趨沒落。另因林口新市鎮的開發,許多磚廠被劃為特定用地、或被辟為道路,導致林口磚窯廠快速消失,結束本鄉磚窯的風華。

政府為提供就業機會、解決臺北都會區人口成長的壓力、引進工業人口帶動其他各行業之蓬勃發展,促進林口新市鎮之地方繁榮及人口成長,特於林口東林村粉寮規劃「工二工業區」并於民國七十一年完成開發,目前有近二百家廠商進駐,以塑膠制造業、金屬制品制造業食品及飲料制造業及電力電子業為重。

商業:

本鄉傳統以種茶及磚窯為業,從民國五十八年林口新市鎮計畫發表以來,本鄉的產業結構逐漸轉變,民國六十八年第一期計畫開始實施之后,農業活動急劇下降,而代之以新興的工商業。

南勢、東勢兩村鄰接交流道,占地利之便,而為運輸及倉儲業重要的分布地帶;而批發、零售、餐飲業、大型量販店等主要分布在林口路與中正路兩條路上,為本鄉傳統的商業街,亦為本鄉居民平時消費之所在。林口路上的公有零售市場,設有四十一個攤位,以傳統市場方式經營,中山路也是舊社區的金融區、行政區。

至於新社區,包括文化一路、文化二路、仁愛路等區域,則有室內設計、室內裝潢、不動產業、直銷、保險、銀行、較趨高價位的餐飲業等,而「夜市」也是鄉民消費的重要場所,目前林口路每星期三、忠孝路399巷附近每星期日,皆有攤販駐足。

農牧業:

往昔本鄉皆以務農為主,自從政府頒布實施開發林口新市鎮以來,地方建設不斷更新,就業人口的流入,使典型的農業社會,轉變為農、工、商混合的社會型態,而太平、瑞平、嘉寶、下福、頂福等五個靠近海邊的村落,因距離高速公路較遠,未規劃成開發地帶,為本鄉目前主要的農業栽培地,不論是本鄉特有的茶葉、綠竹筍、水稻、文旦柚及各種蔬菜,皆有非常專業化的栽培。

在畜牧業方面,以飼養牛、豬、羊、雞、鴨、鵝等為主,分布在太平、瑞平、嘉寶、下福、頂福等五個靠近海邊的村落為主。

展望:

林口鄉位處臺灣北部的沿海臺地上,全鄉面績為五四一五、一九公頃,是臺北盆地西邊的屏障,更是臺北市的副都會區。

林口鄉民以往皆以務農為主,自從政府頒布實施開發林口新市鎮以來,使得地方建設不斷的更新,更促使鄉民生活水準日益提升。

林口鄉地形分為臺地與丘陵地二種,臺地部份隸屬於都市計畫,又因工業區之開發及住宅之興建,就業人口的流入間接帶動鄉內之繁榮;使典型之農業社會,轉變為農、工、商混合之社會型態,在政府積極開發下現代化筆直的道路及各種住宅商業區已逐漸形成規模;另丘陵地大部份為都市計畫保護區,仍舊保有傳統的農業型態,但因配合時代的腳步,雖然名為鄉下,卻已是交通發達、農業進步的多樣化農村。不論是本鄉特有之茶葉、綠竹筍、水稻、文旦柚及各種蔬菜,皆有非常專業化的栽培。

目前,林口正積極的蛻變,不論是整頓鄉內交通停車問題,農業型態的更新,工商住宅的整體規劃;讓林口新市鎮注入更多的活力;創造璀燦的、無限潛力的新興城鎮。所以現在的林口是不斷的、向前的在蛻變中無限的積極發展;邁向未來的臺北副都會,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的都市之形成是指日可待的。

維基百科:

林口鄉,舊名樹林口、坪頂,是臺灣臺北縣的一個鄉級次級行政區,位於林口臺地上,海拔高250公尺,總面積54平方公里,東與五股鄉為界,北鄰八里鄉,東南與泰山鄉為鄰,南壤桃園蘆竹、龜山兩鄉,西濱臺灣海峽。中山高速公路林口交流道就在林口南部。境內以竹林山觀音寺為較重要的地標。長庚醫院林口總院及體育園區(林口體育館)設於桃園縣龜山鄉,緊臨本鄉。林口鄉地廣人稀,總人口約6萬人(2006),不過隨著交通建設的開發及工業區、新市鎮重劃區陸續開發,林口鄉已經由農業鄉逐步轉變為工業、商業與農業共存的鄉鎮。重劃區內最多大樓聚集的路段為文化一路、文化二路、忠孝路及仁愛路這4條路段所圍起的街廓。

目錄[隱藏]

1歷史

1.1史前遺跡

1.2漢人墾殖

1.3行政區變遷

2地理環境

3著名地標

3.1竹林山觀音寺

3.2林口火力發電廠

3.3林口高爾夫球場

4交通

5林口新市鎮

6教育

7參考資料

8外部連結

[編輯]歷史

[編輯]史前遺跡

林口之住民,始於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林口考古的最重大發現,是1997年發現分布於林口與八里沿岸的「太平村遺址」。出土文物分為石器、陶器、化石三類,根據出土文物判斷為一有多重文化層壘壓的遺址,幾乎涵蓋了臺灣北部地區大部分的史前文化層,如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等,而學者劉益昌也證實,在太平村海域發現一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與下顎骨,是臺灣出土最完整的人類化石,出土時并伴隨加工過的動物骨骸與陶器,證實上萬年前林口、八里一帶就有人類活動。

[編輯]漢人墾殖

1642年,根據荷蘭人的記錄推斷,林口一帶為八里坌社的原住民所居。郁永河的裨海紀游一書中,也記載在康熙年間(1697)的臺北平原有「八里分」(八里坌)社,屬於淡水總社。漢人對林口的開墾,首先以林口北部的海岸平原開始。至乾隆五年(1740),林口地區已經有漢人聚落「大灣莊」(今日的大、小南灣,位於海邊)的存在。至1760年,在今日的林口區域記載有「大南灣」、「小南灣」、「大牛稠莊」(今日的南勢村一帶)等漢人聚落,,顯示漢人已經由海岸逐漸登上林口臺地。其中開墾者多為泉洲人,在南勢埔尾一帶,也有粵人加入開墾,成為林口少見的粵籍聚落。此時八里坌社仍在記載中,顯示原住民仍在林口活動。而其中位於交通要道的樹林口(今日的林口街)一帶,也逐漸形成了大的莊落,成為林口的中心。1871年,林口又出現了「大坪頂莊」,光緒年間,再出現「瑞樹坑莊」,林口的聚落分布大致完成。

[編輯]行政區變遷

1875年(光緒元年),林口的行政區屬於淡水縣八里坌堡,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后,林口屬於臺北縣淡水支聽管轄。1899年隸滬尾辦務署,1902年廢縣為廳,屬於臺北廳滬尾支廳。1909年,支廳下設區署,林口西南部的東林、菁湖、湖南三村,隸屬新莊支廳樹林口區,東北部隸屬大南灣區。1910年廢縣為州,隸屬臺北州新莊郡林口莊。戰后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更改為林口鄉,屬於新莊區的一部份。1950年后廢區,改由臺北縣直轄,直至今日。

今日林口鄉共下轄有東林村、林口村、西林村、菁湖村、中湖村、湖北村、湖南村、南勢村、東勢村、頂福村、下福村、嘉寶村、瑞平村、太平村、麗林村、仁愛村、麗園村等村。

[編輯]地理環境

林口鄉主要是由林口臺地為主體所組成。地形有平坦的臺地面(占42%)、丘陵谷地(57%),還有部分的濱海灘地。臺地東北方緊鄰觀音山,以河谷為界、東南邊以新莊斷層與臺北盆地相鄰、西側與桃園臺地相接,中隔南崁溪。由於臺地地勢平坦,缺乏屏障、因此林口經常風力強勁。而由於氣候高溫多雨,臺地上的泥土淋溶作用旺盛,因而形成強酸、不肥沃的紅土層,不利農耕,只利於茶樹栽種與紅磚的生產。加上日治時期,日人積極開發,設茶業傳習所,廣植茶樹。因此林口的茶園的開墾與紅磚制造業曾盛極一時。

林口的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臺風與豪雨;冬季則寒冷潮濕。由於林口瀕臨海岸,加上臺地地形缺少屏障,風勢強勁,因此夏季與北部其他地區相比,顯的涼爽、冬季則比較寒冷。根據中央氣象局在1996~2000年的資料顯示,年平均溫為22.1度,最冷月均溫15.1度,最熱月均溫28.7度,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5%,二月至三月濕度可達84%,十分潮濕。

[編輯]著名地標

[編輯]竹林山觀音寺

主條目:竹林山觀音寺

竹林山寺的庭園竹林山觀音寺,是位於臺灣臺北縣林口鄉的著名景點,位於林口鄉竹林路325號,為一佛道混合寺廟,奉祀十八手觀音,香火鼎盛。廟前有占地約兩萬坪(約66000平方公尺)的中式庭園,供游人休憩,由於園中種植櫻花,春天常涌入賞櫻人潮。

[編輯]林口火力發電廠

由臺地沿著山路而下,在接近八里鄉的海岸邊,在山坡上遠眺即可見到濱海的林口火力發電廠之大煙囪,與林口一帶的臺灣海峽美景。林口火力發電廠為遠東地區的大型火力發電廠,所產生電力專供臺灣北部工業用途。

[編輯]林口高爾夫球場

林口高爾夫球場為1963年,由政府官員與社會人士如吳三連、許水德等人所籌建,適逢林口茶業不振,由林口鄉公所負責茶園土地收購工作而建成,目前共有球道27洞,為臺灣早期著名的高爾夫球場,常有達官貴人往來其間。

[編輯]交通

三重客運、泛航通運行經中山高速公路至臺北車站,尖峰時間每10至15分鐘即有一班。車程約45分鐘。

桃園機場捷運施工中,主線將掠過林口鄉南端,并有延伸林口市區的支線計畫。

臺灣鐵路管理局林口線雖以林口而名,但試辦客運車站皆不位於林口鄉境,路線亦未經過林口市區。

[編輯]林口新市鎮

主條目:林口新市鎮

1968年起,政府就計畫在林口成立新市鎮,以抒解臺北市的剩余人口。1975年發布實施以中山高路公路林口交流道為中心,包括了林口特定區、工業區、住宅區等規劃。

林口交流道以北屬臺北縣林口鄉,以南為桃園縣龜山鄉,新市鎮橫跨兩鄉但仍冠名林口。而新市鎮多數設施,如林口長庚醫院、林口體育園區等事實上位於龜山鄉而非林口鄉。

然而,新市鎮卻因種種原因而發展緩慢,原本預計25萬的人的規模也縮減到8萬人。不過在日后林口長庚醫院的設立下帶來商機,使使新市鎮開始有了起色。加上近年來機場捷運計畫在此地設站,與新市鎮附近龜山鄉的華亞科技園區之開發,更帶動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目前的林口新市鎮正蓬勃發展中。

[編輯]教育

林口共有兩所大學(包括分部),兩所高中與數所國中小學,教育體系完整。

區分數目名稱

大學2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林口校區僑生先修部

私立醒吾技術學院

高中2國立林口高中

私立醒吾高級中學(國中、高中、高職)

特教1國立林口啟智學校

國中2縣立林口國中

縣立崇林國中

國小7縣立林口國小

縣立南勢國小

縣立麗林國小

縣立麗園國小

縣立嘉寶國小

縣立興福國小

縣立瑞平國小

[編輯]參考資料

「竹林山觀音寺簡介」,竹林山觀音寺。

「林口鄉志」,林口鄉公所,2001年。

[編輯]外部連結

去貴州必去的景點

貴州必打卡景點1—西江千戶苗寨

欣賞田園風光,體驗苗族風情的好去處。西江千戶苗寨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居住著“西”氏族苗族。山坡上層層疊疊苗家木質吊腳樓,咖啡色的老房子依著碧綠的群山,極具民族特色。

貴州必打卡景點2—小七孔風景區

小七孔風景區位于荔波縣城南部的群峰之中,景區響水河上橫跨著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橋,故而得名。景區融山、水、林、洞、湖泊和瀑布為一體,秀美幽靜,加上濃郁的土家和瑤族風情,使得小七孔景區聲名大噪。

貴州必打卡景點3—梵凈山

梵凈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在梵凈山游覽,路途較遠,建議購買觀光車往返。梵凈山擁有成片的紅葉觀賞區,可以坐著纜車俯瞰一片又一片的紅葉,也可以漫步在山間,感受兩旁和頭頂的紅葉似火。

貴州必打卡景點4—青巖古鎮

青巖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于貴陽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征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

貴州必打卡景點5—赤水瀑布

大瀑布位于丹霞地貌區,是中國第二大瀑布。沿途可觀賞到丹霞地貌、高山飛瀑和竹海等景觀;赤水大瀑布在谷底,最為壯觀。景區中段的位置會有中洞瀑布,很多游人會錯過此處,相較于大瀑布而言不算高,卻更加秀美妖嬈。觀瀑臺、浪琴灣、飛虹橋、疑無路、仙舞臺、暗瀑石等小景,也為瀑布公園增添了色彩。

貴州必打卡景點6—甲秀樓

甲秀樓是貴陽的標志性建筑,凡是去貴陽的人都會登臨觀景?,F存建筑為清宣統年間重建,三層的小樓屹立在鰲磯石上,面前是流淌著的南明河。走過連接甲秀樓的浮玉橋,即是翠微園,園內亭臺水榭,頗有江南之風。甲秀樓的夜景尤其漂亮,從遠處望去,燈火輝煌。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